传质反应动力学论文_叶梦星,潘俊,皮尧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质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传质,烟气,环糊精,拉普拉斯,糖苷,氧化氮。

传质反应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叶梦星,潘俊,皮尧[1](2018)在《改性锰砂滤料传质及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改性锰砂滤料处理了铁锰含量超标的地下水。本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确定了此改性滤料符合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常数为0.188。此改性滤料的吸附性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此改性滤料最大吸附容量为0.35;吸附能量常数为1.59。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方面对除锰动力学上的影响,在物质扩散机理与莫诺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改性滤料处理锰离子的动力学模型,并使用Matlab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预测了处理效果。将该工艺中吸附和生物降解锰离子的实验数据与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该工艺对锰离子的降解不是简单地滤料吸附作用或者是锰细菌的生物降解,而是两者的协同作用。此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不大为该滤料处理含锰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8-20)

蒋盼[2](2017)在《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及其传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手性萃取中反应发生的位置,建立了均相反应萃取模型和界面反应萃取模型,并研究了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的动力学,得到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为萃取分离对映体的条件优化提供了思路,且为该方法的工业放大提供了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均相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研究体系:在亲水性β-环糊精衍生物反应萃取分离芳香酸及酮康唑对映体的动力学研究中,由于对映体即溶于有机相又溶于水相,而亲水性β-环糊精衍生物溶解在水相,因此采用均相反应模型描述其反应萃取过程。该均相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在“坪区”中,忽略反应物在液膜中的传质阻力,即反应物在界面和本体浓度一致;(2)包合反应发生在水相本体中。基于均相反应模型,利用恒界面池分别考察了比界面积、水相中手性选择剂及有机相中对映体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初始萃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78 K下该反应为快速反应。2-苯基丁酸(2-PBA)、托品酸(TA)、α-环戊基扁桃酸(α-CPMA)以及酮康唑(KTZ)对映体反应分级数为1,羟乙基-β-环糊精或羟丙基-β-环糊精(HE-β-CD或HP-β-CD)的反应分级数为2。(+)-2-PBA和(–)-2-PBA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829×10~(-4) m6/(mol~2·s),1.803×10~(-4)m6/(mol~2·s);(+)-TA和(–)-TA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4.041×10-3 m6/(mol~2·s),3.124×10-3 m6/(mol~2·s);(R)-α-CPMA和(S)-α-CPMA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1.459×10-3m6/(mol~2·s),2.056×10-3 m6/(mol~2·s);(+)-KTZ和(–)-KTZ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067×10-3 m6/(mol~2·s),1.716×10-3 m6/(mol~2·s)。2.界面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研究体系:D-酒石酸异丁酯(DT)和硼酸(BA)协同萃取分离氯丙那林(CPNL)对映体的动力学研究中,由于反应物处在不同的液相中,且不溶于另一相,因此选用界面反应(多相反应)模型描述其反应萃取过程。该界面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在“坪区”中,忽略反应物在液膜中的传质阻力,即反应物在界面和本体浓度一致;(2)反应发生在界面上。基于界面反应模型,利用恒界面池主要考察了手性选择剂(BA和DT)的初始浓度以及氯丙那林对映体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初始萃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动力学体系中,硼酸的反应分级数为0.6,氯丙那林对映体的反应分级数为0.8,D-酒石酸异丁酯的反应分级数为0.8。在278 K下,(R)-氯丙那林和(S)-氯丙那林的速率常数分别为2.476×10~(-4) L1.53/(mol1.2 s),1.349×10~(-4)L1.53/(mol1.2 s)。(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6-03)

张永昭[3](2015)在《一步法合成十二烷基葡萄糖苷的传质和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各行业生产所不能缺少的助剂,有“工业味精”的美誉。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多采用石油化工原料,然而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与资源的短缺,加之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表面活性剂工业急需开发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来生产易于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且性能优良的表面活性剂。在此背景下,以十二烷基糖苷为代表的绿色新型表面活性剂成为研究的热点。一步法制备十二烷基糖苷是正十二醇与葡萄糖之间的非均相反应,过程十分复杂,相关实验工作往往难以实施,理论建模困难。本文对一步法制备十二烷基糖苷工艺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结合液固传质模型,对一步法工艺反应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模拟。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设计特殊取样装置,建立了反应动力学过程分析方法根据反应特点设计了特殊的取样装置。有效解决了取样过程中堵塞与黏壁问题,保证了取样的准确性。建立了动力学研究过程中葡萄糖、葡萄糖苷等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以单位质量正十二醇中含有组分的物质的量来描述各组分的浓度,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反应体系中多糖含量的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法对烷基糖苷反应体系中的多糖进行了分离,用苯酚-硫酸法对多糖含量进行分析测定。该法具有简便、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2)研究了反应过程,确定了动力学模型结构研究了一步法工艺的反应过程。认为十二醇与葡萄糖一步法制备十二烷基糖苷的主反应遵循液相反应机理,生成二糖和少量多糖的副反应可能发生于固相中。催化体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原料配比等因素对一步法工艺的反应时间、反应选择性都有影响,本文所提出的观点能对此进行很好的解释。测定了葡萄糖在叁种脂肪醇(正辛醇、正癸醇、正十二醇)中溶解度,分别采用改进的UNIQUAC模型、s-UNIFAC模型和ms-UNIFAC模型对葡萄糖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确定了模型中各基团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叁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以葡萄糖在正十二醇中的饱和溶液为反应体系进行均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认为一步法制备十二烷基糖苷的反应是一连串反应,确定了从葡萄糖到单糖苷,再到二糖苷及多糖苷的反应路径。从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出发,确定了动力学模型结构。(3)建立了液固传质模型分别从边界层理论和湍流结构两个角度出发推导出了单个固体颗粒的液固传质模型。推导出的模型结构相似,粒径、雷诺数、施密特数等都会影响传质过程。将粒径对表面积的影响和对粒径变化速度的影响合并,得到了单个颗粒的传质模型。研究一定固体含量条件下的传质过程时,将同一粒径的颗粒视为一个群体,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得到了基于整个固体颗粒群的传质模型。实验考察了颗粒粒径分布、搅拌速度、温度及固体含量对传质过程的影响,确定了模型参数。糖苷浓度对葡萄糖的溶解度有一定影响,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糖苷浓度下葡萄糖在正十二醇中的溶解度。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趋势用二次多项式进行关联。(4)进行了高催化剂浓度下的动力学研究葡萄糖在正十二醇中溶解度很小,无法直接在高催化剂浓度下进行动力学研究。利用高催化剂浓度下的非均相实验结果,倒推出了高催化剂浓度下的动力学模型参数。研究了反应温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得到了各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研究了催化剂浓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催化剂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利用动力学模型和传质模型,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本体转化系数,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和传质速率的相对大小。计算了不同条件下所得烷基糖苷产品的平均聚合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聂勇,金林刚,宋一凡,梁晓江,卢美贞[4](2014)在《双搅拌釜中油酸臭氧氧化裂解的传质-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壬二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本试验在双搅拌釜内,研究了油酸臭氧氧化裂解制取壬二酸两步气液反应的传质-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第一步臭氧化反应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当温度为305 K时,该反应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_2=2.32×10~4m~3·kmol~(-1)·s~(-1),增强因子E与液相油酸浓度c_(BL)的关系为:E=402.7c_(BL)~(1/2)(R~2=0.98);第二步臭氧氧化物氧气氧化裂解反应也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当温度为363 K时,该反应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_2=2.06×10~4m~3·mol~(-1)·s~(-1),增强因子E与臭氧氧化物浓度c_(BL)的关系为:E=346.6 c~(BL)~(1/2)(R~2=0.95)。研究结果将为油酸氧化裂解制取壬二酸的气液反应器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Yong,NIE,Xiao-jiang,LIANG,Mei-zhen,LU,Feng-wen,YU,Da-yong,GU[5](2014)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确定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区域,建立增强因子模型。研究方法:研究气液传质测定设备双搅拌釜中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过程,并结合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建立了增强因子模型。重要结论:基于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过程的实验研究,确定了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区域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得到了298 K下其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1.44 m3/(mol·s),并建立了增强因子模型E=68.08CBL1/2,为脱除熏蒸后残留硫酰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4年07期)

石宙,吴江,何平,代学伟,张帅博[6](2014)在《烟气汞液相脱除试验及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Hg0与KMnO4的反应机理,利用鼓泡反应器考察了模拟烟气Hg0在不同条件下的脱除率,分析了KMnO4溶液初始浓度、pH值和反应温度对Hg0脱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传质-反应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提高KMnO4溶液初始浓度和降低pH值,均可提高Hg0的脱除率;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Hg0的脱除;Hg0与KMnO4的反应为复杂的气液传质反应过程,提高KMnO4溶液初始浓度,反应增强因子E和Hg0的气液相传质系数比KG/kL增大,表明化学反应对传质吸收的影响增大且液膜阻力减小,从而Hg0脱除率提高;提高反应温度,Hg0的气液相传质系数比KG/kL减小,表明反应温度升高,增大了液膜阻力,不利于反应进行,导致Hg0脱除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丰琳,王海芳[7](2013)在《胱氨酸溶液吸收SO_2的传质-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胱氨酸吸收二氧化硫的动力学研究以气-液相界面传质过程的"双膜理论"为基础,利用电导率监控溶液反应程度变化的方法设计试验过程。在55℃,PH为9的常压条件下依次改变持液量、搅拌速度和液相浓度,观察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了胱氨酸吸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反应的动力学区域为D,为拟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为1.98×10-3S-,并明确了气液相界面面积、液相主体浓度、气相主体分压、气相传质系数以及2级反应速度常数对反应速率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中间体》期刊2013年02期)

刘杨先,潘剑锋,刘勇[8](2013)在《UV/H_2O_2氧化联合CaO吸收脱除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规模的光化学反应器中,基于实验研究﹑动力学理论以及双膜理论,研究了UV/H2O2氧化联合CaO吸收(UV/H2O2-CaO工艺)脱除燃煤烟气中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分析了NO吸收的传质-反应过程,明确了NO吸收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和强化措施,测定了关键的动力学参数,推导了NO吸收过程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NO吸收速率随着NO浓度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随着H2O2浓度和CaO浓度的增加,NO的吸收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变缓的趋势。UV/H2O2-CaO工艺脱除NO是一个拟一级快速反应过程,强化气相主体扰动﹑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和提高NO分压可有效提高NO的吸收速率。NO吸收速率方程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赵毅,刘松涛,要杰,马宵颖,陈传敏[9](2010)在《亚氯酸钠溶液脱除Hg~0及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氯酸钠(NaClO2)溶液为吸收剂,利用鼓泡反应器实验研究了元素态汞(Hg0)的吸收行为.系统地研究了NaClO2溶液浓度、pH值、反应温度、Hg0浓度等主要参数对Hg0脱除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酸性NaClO2溶液可实现72.91%的Hg0脱除效率.通过反应后吸收液中Hg2+含量分析和NaClO2物种电极电位与Hg2+/Hg0电极电位的比较,揭示了酸性NaClO2溶液脱除Hg0的机理.实验研究了NaClO2溶液氧化Hg0的传质-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随NaClO2溶液浓度的增加和pH的下降,增强因子E和KG(Hg0)/kG(Hg0)比值增大,液相传质阻力降低,有利于传质吸收反应.反应温度升高随然可改善增强因子E,但KG(Hg0)/kG(Hg0)比值下降,液相传质阻力增加,因此降低Hg0脱除的反应速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黄顺祥,郝荣章,刘峰,程振兴,陈海平[10](2009)在《涂层中伴有化学反应的传质动力学模型及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液体在均匀有界固体介质中的扩散通常是一个伴有化学反应的传质过程,本文采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对其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新的求解,得出了吸收过程的解析解。通过定义标准函数err(x)及反函数aer(x),推导出当降解速率常数k=0时扩散系数D的精确解,理论误差为0.以芥子气在醇酸漆涂层中的传递为例,验证得该方法与实验值的标准差为σ=1.95×10-10cm2/s,其精度远远高于常规方法。在此基础上,求出了液体在涂层中的吸收量、扩散通量,得到了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降解速率常数k对它们的影响。文章更为准确、系统地描述了有害液体在涂层中的吸收规律,所给出的扩散系数计算方法更加简洁、精确,对有害物质的洗消、危害评估及相应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传质反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根据手性萃取中反应发生的位置,建立了均相反应萃取模型和界面反应萃取模型,并研究了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的动力学,得到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为萃取分离对映体的条件优化提供了思路,且为该方法的工业放大提供了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均相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研究体系:在亲水性β-环糊精衍生物反应萃取分离芳香酸及酮康唑对映体的动力学研究中,由于对映体即溶于有机相又溶于水相,而亲水性β-环糊精衍生物溶解在水相,因此采用均相反应模型描述其反应萃取过程。该均相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在“坪区”中,忽略反应物在液膜中的传质阻力,即反应物在界面和本体浓度一致;(2)包合反应发生在水相本体中。基于均相反应模型,利用恒界面池分别考察了比界面积、水相中手性选择剂及有机相中对映体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初始萃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78 K下该反应为快速反应。2-苯基丁酸(2-PBA)、托品酸(TA)、α-环戊基扁桃酸(α-CPMA)以及酮康唑(KTZ)对映体反应分级数为1,羟乙基-β-环糊精或羟丙基-β-环糊精(HE-β-CD或HP-β-CD)的反应分级数为2。(+)-2-PBA和(–)-2-PBA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829×10~(-4) m6/(mol~2·s),1.803×10~(-4)m6/(mol~2·s);(+)-TA和(–)-TA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4.041×10-3 m6/(mol~2·s),3.124×10-3 m6/(mol~2·s);(R)-α-CPMA和(S)-α-CPMA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1.459×10-3m6/(mol~2·s),2.056×10-3 m6/(mol~2·s);(+)-KTZ和(–)-KTZ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067×10-3 m6/(mol~2·s),1.716×10-3 m6/(mol~2·s)。2.界面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研究体系:D-酒石酸异丁酯(DT)和硼酸(BA)协同萃取分离氯丙那林(CPNL)对映体的动力学研究中,由于反应物处在不同的液相中,且不溶于另一相,因此选用界面反应(多相反应)模型描述其反应萃取过程。该界面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在“坪区”中,忽略反应物在液膜中的传质阻力,即反应物在界面和本体浓度一致;(2)反应发生在界面上。基于界面反应模型,利用恒界面池主要考察了手性选择剂(BA和DT)的初始浓度以及氯丙那林对映体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初始萃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动力学体系中,硼酸的反应分级数为0.6,氯丙那林对映体的反应分级数为0.8,D-酒石酸异丁酯的反应分级数为0.8。在278 K下,(R)-氯丙那林和(S)-氯丙那林的速率常数分别为2.476×10~(-4) L1.53/(mol1.2 s),1.349×10~(-4)L1.53/(mol1.2 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质反应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梦星,潘俊,皮尧.改性锰砂滤料传质及反应动力学研究[C].《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2].蒋盼.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及其传质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7

[3].张永昭.一步法合成十二烷基葡萄糖苷的传质和反应动力学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4].聂勇,金林刚,宋一凡,梁晓江,卢美贞.双搅拌釜中油酸臭氧氧化裂解的传质-反应动力学[J].中国粮油学报.2014

[5].Yong,NIE,Xiao-jiang,LIANG,Mei-zhen,LU,Feng-wen,YU,Da-yong,GU.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硫酰氟的传质反应动力学(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4

[6].石宙,吴江,何平,代学伟,张帅博.烟气汞液相脱除试验及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4

[7].丰琳,王海芳.胱氨酸溶液吸收SO_2的传质-反应动力学[J].化工中间体.2013

[8].刘杨先,潘剑锋,刘勇.UV/H_2O_2氧化联合CaO吸收脱除NO的传质-反应动力学[J].化工学报.2013

[9].赵毅,刘松涛,要杰,马宵颖,陈传敏.亚氯酸钠溶液脱除Hg~0及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0

[10].黄顺祥,郝荣章,刘峰,程振兴,陈海平.涂层中伴有化学反应的传质动力学模型及解析解[J].兵工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用于模拟2CaO浓度对NO吸收速率的影响Fig...3NO浓度对NO吸收速率的影响Fig....研究技术路线图硫荃介体酶电极的Y-P图雷诺数与传质系数关系图 ...

标签:;  ;  ;  ;  ;  ;  ;  

传质反应动力学论文_叶梦星,潘俊,皮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