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回报率论文-徐光鲁,马超群,刘伟,贾钰

首日回报率论文-徐光鲁,马超群,刘伟,贾钰

导读:本文包含了首日回报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信息,蒙特卡洛模拟,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高频数据

首日回报率论文文献综述

徐光鲁,马超群,刘伟,贾钰[1](2018)在《信息披露与IPO首日回报率》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IPO股票长期持有收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单期决策的效用函数拓展为多期决策的效用函数,在理性预期模型框架下,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微观结构为背景建立理论模型,对信息披露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微观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模型表明:信息披露与IPO首日回报率负相关,披露的信息即公共信息降低了二级市场定价对一级市场定价的偏离程度,从而对IPO首日回报率产生负向影响。以2009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深圳主板上市交易的593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论支持理论模型结论。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研究视角、方法上丰富了IPO首日回报率的研究文献,而且可以为监管者提供相关的决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陈鹏程,周孝华[2](2016)在《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散户投资者情绪与IPO首日回报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因素,本文将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和散户投资者的情绪结合起来,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为背景建立模型,对IPO破发或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给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模型结论表明:IPO是否破发主要取决于散户投资者的情绪,而不是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并且散户投资者情绪越乐观,IPO破发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发现IPO首日回报率与散户投资者情绪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负相关。以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披露网下具体报价情况的477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模型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IPO发行效率提供了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李明[3](2015)在《询价制度改革、机构报价行为与IPO首日回报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西方成熟资本市场,还是新兴资本市场,IPO抑价问题长期而且普遍存在。而在我国A股市场上,IPO抑价则更加突出,这不得不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所重视。同时,有关我国询价制度下IPO定价效率的研究文献,更多是比较询价制度改革前后的IPO定价效率差异,而较少结合询价制度改革与机构报价行为来进行分析,或者是就询价制度的某一特定阶段的机构报价行为进行研究,而较少对比机构报价行为在询价制度不同阶段的差异。本文抓住了2010年10月询价制度第二次改革后,新股发行制度要求披露询价机构报价信息的契机,手工搜集并整理机构投资者的报价数据,从机构报价行为角度去探讨IPO抑价的成因,并重点分析机构报价行为在询价制度不同阶段的差异及其对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询价过程中,机构报价行为与IPO抑价显着相关。当询价机构相互竞争时,竞争越激烈,IPO抑价越低;当询价机构之间相互串谋时,串谋越严重,IPO抑价率越高。同时,本文按询价制度改革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发现,在询价制度改革不同阶段的制度背景下,机构报价行为相差较大。在询价制度改革第叁阶段(2012年4月-2013年11月),相对于询价制度改革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2年4月)而言,询价过程中,总体上询价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并没有显着减少,但对于公司规模较小或成长性较低的IPO公司而言,机构相互竞争的动机会减弱,从而使IPO抑价率增加;而询价制度第四次改革后(2013年11月-2015年1月),相对于询价制度改革第叁阶段而言,询价机构由原来的相互竞争转向相互串谋,低报价使IPO抑价率显着上升。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询价制度第四次改革后,IPO时即有老股转让的股票比没有老股转让的股票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6-30)

谭劲松,宋顺林,易阳[4](2012)在《IPO首日回报率:抑价还是溢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分析师对新股内在价值的预测衡量公司的内在价值,试图区分IPO首日回报率的抑价部分和溢价部分。以2006-2011年的914家IPO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1)平均而言,IPO首日回报率高达66.6%,其中IPO溢价为44.6%,IPO抑价为22.0%;(2)IPO溢价与投资者情绪变量相关,而IPO抑价与投资者情绪变量无关;(3)IPO溢价较高的公司,其股价上市后会出现反转。综合起来,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分离IPO首日回报率的抑价部分和溢价部分,IPO溢价是IPO首日回报率的主要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届中国财务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1-17)

李堃[5](2011)在《噪声交易对IPO首日回报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现象是上市公司金融领域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很多,但国内在这个领域内的系统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多。中国证券市场是新兴的市场,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发行新股时普遍存在IPO高抑价(Underpricing)现象,近期又频频出现“破发”现象。这种股票市场异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对影响我国A股IPO首日回报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十分必要。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理性投资的基础之上的,而现在股市所呈现的状态并不符合这一要求,因此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不能全面甚至合理地解释出首日回报率所呈现的异常状态。影响我国A股IPO首日回报率的因素有很多,除去政治因素、历史遗留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外,其实投资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占很大比例。因此,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运用噪声交易的理论去分析其对首日回报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噪声交易理论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噪声交易现象。第叁部分为噪声交易对首日回报率影响的分析,包括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结束部分,包括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后续研究。全文第二部分与第叁部分为重点论述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噪声交易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时常出现,并且在新股上市首日表现明显,对我国A股IPO首日回报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噪声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破坏了市场合理的资源配置,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因此,噪声交易应当被及时发现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保证证券市场合理有效地运行,我们应该认清噪声交易的实质,应该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它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又应该充分利用它可能带来的优势,以达到最经济合理的状态,促使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长久地发展下去。(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1-06-01)

于海涛[6](2007)在《首日回报率达42% 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受追捧》一文中研究指出赶在红筹法规出台前做好架构的中国企业正在享受收获的喜悦。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和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连续两天迎来中国公司挂牌交易——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和无锡药明康德,受到热烈追捧。易居中国(交易代码:EJ)更是在交易首日以19(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07-08-24)

但有为[7](2007)在《二季度海外IPO 传统行业新股首日回报率最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中华区着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集团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今年二季度,合计有21支中国概念股在海外上市。其中,传统行业新股的表现相对突出,平均首日回报率达到42.4%。这份《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指出,在全球股市乐观(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07-08-02)

刘鹏,张敏[8](2005)在《我国新股首日回报率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股首日超额回报是世界范围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在我国尤为突出,国内外对此给出了各种解释,但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性认识,文章选取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16只A股为样本,进行了横截面的分析后发现:信息不对称并非我国新股折价的主要原因,我国新股折价是由二级市场投机引起。(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05年10期)

刘鹏[9](2005)在《我国IPO首日回报率异象的行为金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IPO(首次公开发行)首日回报是一个困扰学术界的现象。相对成熟资本市场而言,我国IPO首日回报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太高的IPO首日回报率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IPO首日回报现象,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关于IPO首日回报现象的研究成果,并就其对我国IPO首日回报现象的解释力进行了评述;接下来,介绍了我国IPO首日回报的现状,并对影响首日回报率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的552只新股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本文分别从投资者心理、承销商决策与发行人心理的角度对我国IPO首日回报现象进行了理论阐释;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还提出了降低我国IPO首日回报率的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我国较高的IPO首日回报率是由股票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各种作用因素共同促成。在流通市场上,上市首日价格反映了投资者对新股收益的乐观情绪,其股价被高估;在发行市场上,承销商出于避免承销风险和法律风险考虑,倾向于压低新股发行价;另外,发行人由于存在心理偏差,在发行价高于股票内在价值的前提下,发行人往往偏离发行收益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容忍股票的折价发行(相对于流通市场均衡价格)。(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5-06-30)

李翔,阴永晟[10](2004)在《发行管制变迁下的中国股市IPO首日回报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我国1997年—2004年3月共743只新股发行首日回报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考察,得出与其他曾经实施发行监管的国家不同的结论,即发行管制并不是影响我国首日回报率过高的主要因素,相反,在放开管制之后,控制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比前后两个管制时期都高的回报率。另外,我们从二级市场投资者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新股首日的高回报主要是由于市场的供求矛盾决定的,并在实证结果上得到了一定支持。(本文来源于《经济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首日回报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因素,本文将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和散户投资者的情绪结合起来,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为背景建立模型,对IPO破发或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给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模型结论表明:IPO是否破发主要取决于散户投资者的情绪,而不是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并且散户投资者情绪越乐观,IPO破发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发现IPO首日回报率与散户投资者情绪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负相关。以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披露网下具体报价情况的477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模型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IPO发行效率提供了一些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首日回报率论文参考文献

[1].徐光鲁,马超群,刘伟,贾钰.信息披露与IPO首日回报率[J].中国管理科学.2018

[2].陈鹏程,周孝华.机构投资者私人信息、散户投资者情绪与IPO首日回报率[J].中国管理科学.2016

[3].李明.询价制度改革、机构报价行为与IPO首日回报率[D].暨南大学.2015

[4].谭劲松,宋顺林,易阳.IPO首日回报率:抑价还是溢价?[C].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届中国财务学年会论文集.2012

[5].李堃.噪声交易对IPO首日回报率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1

[6].于海涛.首日回报率达42%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受追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

[7].但有为.二季度海外IPO传统行业新股首日回报率最高[N].上海证券报.2007

[8].刘鹏,张敏.我国新股首日回报率的实证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

[9].刘鹏.我国IPO首日回报率异象的行为金融研究[D].中南大学.2005

[10].李翔,阴永晟.发行管制变迁下的中国股市IPO首日回报率研究[J].经济科学.2004

标签:;  ;  ;  ;  

首日回报率论文-徐光鲁,马超群,刘伟,贾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