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论文_蒋昌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基因,作物,流网,蜜蜂,除草剂,基因工程,工作。

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蒋昌顺[1](2019)在《中国批准进口5种新的转基因作物产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据阿根廷《号角报》 1月8日报道,由于中国与美国的全面商业冲突,中国政府批准进口5种新的转基因作物产品,其中大豆2种,玉米1种,油菜籽2种。分别是陶氏公司的大豆DAS-44406-6,对草铵膦、草甘膦和2,4-D均具有耐受性;拜耳和先正达开发但目前由巴斯夫拥有的大豆SYHT0H2,对草铵膦和甲基磺草酮具有耐受性;陶氏和杜邦公司的DP4114玉米,对鳞翅(本文来源于《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李鑫星,姚久彬,许文涛,张领先[2](2016)在《面向全程溯源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手机二维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作物在近几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为170万公顷,1997年猛增到1100万公顷,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8亿公顷,比2009年的1.34亿公顷增加了1400万公顷,年增长率达10%,这是转基因作物种植15年来排名第二的增长速度。然而,在随着转基因作物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中,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投入市场,人们对其安全新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而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加大监管力度。但这在这种方法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漫长的生产、加工、管理、运输线极大得增加了监管与追溯的难度。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中都有可能遭受到污染:育种阶段的基因平移,种植阶段的基因漂移,以及运输阶段的基因污染。而消费者在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转基因食品时也会很难接受。故而开发一套一整套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既能做到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全程监控做到极大地减少人力监管成本,又能向民众开放转基因作物的生产过程知情权,让民众易于接受转基因产品。本文面向全程溯源设计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手机二维码,该二维码有机结合了手机二维码与追溯码的优点,既通过二维码将转基因食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有效连接,体现了追溯链条完整性,又结合手机二维码的信息承载能力对溯源信息进行编码,确保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溯源信息的完整性。本文首先对不同的追溯单元与个体的进行了识别与分析,进而结合不同环节的实际特点设计出相应的环节追溯信息采集方案,再基于追溯码和手机二维码两种编码规则对转基因玉米全流程各环节的追溯数据进行编码,从而设计出能够对转基因玉米生产全流程进行溯源信息查询的手机二维码,最终对二维码进行了纠错测试。本文设计的手机二维码将原本"各自为战"的转基因食品各生产流程有效衔接,从而可以为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生产决策与全程溯源研究提供有效支持。(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分会场2:现代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论文集》期刊2016-10-24)

李鑫星,周婧,许文涛,张领先[3](2016)在《基于工作流网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作物在近几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表明,1996—2010年的15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87倍,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0亿公顷。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耕地面积相对较小,有限耕地下的农产品产量与人民日益提高的需求产生矛盾。在耕地不能扩大的基本国情下,还要保证提高粮食的产量,转基因给予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然而,随着转基因作物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投入市场,人们对其安全新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国际上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的报道不断出现,如1996年的巴西果过敏事件,1999年的美国大斑蝶事件,以及2010年初中国广西精子事件等。尽管以上事件被证明其试验设计或结论都存在问题,但其无不加剧了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虑。食品溯源技术可以打消人们疑虑,让大家买的放心、吃的放心,更是保证消费者知情权最有效的手段。而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监管并不容乐观,生产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如照搬国外的溯源系统会造成其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我国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实际,基于工作流网的理论基础,并以转基因玉米为例设计开发出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该系统紧密结合我国转基因食品企业现有的生产流程,通过分析转基因玉米及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其基因特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基于工作流网的理论原理,构建出完善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模型,并最终在模型的指导下,设计开发出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分会场2:现代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论文集》期刊2016-10-24)

李鑫星,姚久彬,许文涛,付骁,焦伟华[4](2016)在《基于工作流网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作物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更多的转基因食品被投放到市场,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关注。我国对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监管不容乐观,生产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照搬国外的溯源系统会造成其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转基因食品企业现有的生产流程及实际情况,基于工作流网基础理论,以转基因玉米为例,通过分析转基因玉米及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其基因特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构建出完善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模型,在模型的指导下,设计开发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张梦然,刘润生[5](2016)在《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趋势 二代产品更重抗旱涝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世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日益紧张及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生产用水和施肥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如何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现成为各国生物技术攻坚的重中之重。在已开展的诸项技术战略中,"转基因"一方面以增加世界粮食、饲料和纤维生产率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面貌出现,一方面又在科学、伦理上存在着较大争议,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本文来源于《青海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胡珅,程阳,栾凤侠[6](2013)在《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规范管理转基因产品,以建立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标准为前提,通过分析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a中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的态势,以核酸检测方法为主,介绍了基因芯片、PCR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转基因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转基因检测技术标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高亮,陈璇[7](2011)在《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公众认知与态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对湖北公众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基本认知与态度,并对影响认知与态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总体认知水平较低,关注度较低;公众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大,呈现正相关关系;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变化受到信息来源渠道的直接影响。因此,应该从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信息发布多元化和全面化,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着手,提高社会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态度的改变。(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1年02期)

张金振,赵静,吴黎明,李熠[8](2010)在《转基因作物对蜂产品的影响及其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品种和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而这些作物都是蜜蜂重要的蜜源或粉源植物。蜜蜂在转基因作物上采蜜或觅食后,转基因成分可能传入到蜂花粉、蜂蜜和蜂胶等蜂产品中,而蜂王浆、蜂毒、蜂蜡中不会传入转基因成分。目前对蜂产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主要是基于PCR和酶联免疫(ELISA)技术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0年10期)

林清,彭于发,吴红,陈旭,蒋小英[9](2009)在《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管理力度。转基因检测是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本文就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PCR、ELISA等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提出了今后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汪开治[10](2008)在《转基因作物对蜜蜂健康、蜜蜂产品食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下)》一文中研究指出1.3GM植物的基因可在蜜蜂的消化道中进行水平的转移吗?德国的蜜蜂专家Kaatz教授在2000年的一次电视谈话中,曾提到他的一些未发表的研究结果。他发现用耐除草剂的GM油菜的花粉喂饲蜜蜂,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8年05期)

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基因作物在近几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为170万公顷,1997年猛增到1100万公顷,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8亿公顷,比2009年的1.34亿公顷增加了1400万公顷,年增长率达10%,这是转基因作物种植15年来排名第二的增长速度。然而,在随着转基因作物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中,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投入市场,人们对其安全新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而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加大监管力度。但这在这种方法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漫长的生产、加工、管理、运输线极大得增加了监管与追溯的难度。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中都有可能遭受到污染:育种阶段的基因平移,种植阶段的基因漂移,以及运输阶段的基因污染。而消费者在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转基因食品时也会很难接受。故而开发一套一整套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既能做到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全程监控做到极大地减少人力监管成本,又能向民众开放转基因作物的生产过程知情权,让民众易于接受转基因产品。本文面向全程溯源设计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手机二维码,该二维码有机结合了手机二维码与追溯码的优点,既通过二维码将转基因食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有效连接,体现了追溯链条完整性,又结合手机二维码的信息承载能力对溯源信息进行编码,确保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溯源信息的完整性。本文首先对不同的追溯单元与个体的进行了识别与分析,进而结合不同环节的实际特点设计出相应的环节追溯信息采集方案,再基于追溯码和手机二维码两种编码规则对转基因玉米全流程各环节的追溯数据进行编码,从而设计出能够对转基因玉米生产全流程进行溯源信息查询的手机二维码,最终对二维码进行了纠错测试。本文设计的手机二维码将原本"各自为战"的转基因食品各生产流程有效衔接,从而可以为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生产决策与全程溯源研究提供有效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1].蒋昌顺.中国批准进口5种新的转基因作物产品[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

[2].李鑫星,姚久彬,许文涛,张领先.面向全程溯源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手机二维码设计[C].2016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分会场2:现代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论文集.2016

[3].李鑫星,周婧,许文涛,张领先.基于工作流网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C].2016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分会场2:现代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论文集.2016

[4].李鑫星,姚久彬,许文涛,付骁,焦伟华.基于工作流网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全程溯源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6

[5].张梦然,刘润生.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趋势二代产品更重抗旱涝能力[J].青海科技.2016

[6].胡珅,程阳,栾凤侠.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7].高亮,陈璇.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公众认知与态度调查[J].社科纵横.2011

[8].张金振,赵静,吴黎明,李熠.转基因作物对蜂产品的影响及其检测方法[J].中国蜂业.2010

[9].林清,彭于发,吴红,陈旭,蒋小英.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9

[10].汪开治.转基因作物对蜜蜂健康、蜜蜂产品食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下)[J].生物技术通报.2008

论文知识图

一22寡核昔酸芯片检测转基因作物及产一18品系鉴定芯片检测非转基因作物及一5一1普通筛选型芯片检测转基因样品的...一9油菜物种特异检测芯片检测转基因样品...一8棉花物种特异检测芯片检测转基因样品...一10品系鉴定芯片检测转基因大豆GTS40一...

标签:;  ;  ;  ;  ;  ;  ;  

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论文_蒋昌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