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飞秒脉冲激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光,脉冲,形貌,表面,光学,包络,阈值。
飞秒脉冲激光论文文献综述
倪加明,徐爱杰,陈波,杨斯达,王春明[1](2019)在《纳秒脉冲激光清除铝合金膜层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种新型纳秒高能脉冲光纤激光,开展航天铝结构件阳极氧化膜局部精准清除技术研究,并采用SEM和EDS对金属新生表面进行成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高峰值功率纳秒脉冲光纤激光清除后,新生金属表面成分为99%Al,实现了铝合金阳极氧化膜层高效、彻底的破碎剥离式清除。大型铝合金贮箱结构件采用该种激光清除焊接边,其焊缝质量优良。(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9年11期)
位永辉,王石语,吴梦瑶,蔡德芳,过振[2](2019)在《纳秒脉冲激光对金属丝电爆炸过程的瞬态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丝电爆炸是获取金属纳米级粉粒的有效途径,电爆炸的演绎过程直接影响金属粉颗粒的尺度范围。采用纳秒级脉冲激光对爆炸过程的瞬态进行观察,以激光干涉条纹为背景,依据电爆炸过程中,对条纹的扰动获取具有清晰边缘的爆炸区图像;再根据激光穿过爆炸云团的透过率计算出不同时刻粉尘体浓度的叁维分布图。测量结果表明:通电后0.5μs,金属丝直径由0.3 mm扩展为4.7 mm,直到18μs时扩展为28 mm,而粒子的最大浓度由3×10~(21)/cm~3减小为1.1×10~(20)/cm~3。整个扩展过程中,粒子浓度沿径向呈现多个环带的分布形态。(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克瑾,刘磊,曾庆伟,高太长,胡帅[3](2019)在《不同散射介质对飞秒脉冲激光传输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层传输模型和Mie散射理论,在粒子散射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谱分布特征,数值模拟了800 nm飞秒激光在冰云、水云、雾、气溶胶和降雨环境中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谱分布和粒子相态对光丝传输特性有较大的影响.雨滴的粒径较大,光丝在降雨环境中传输时,由于散射导致的能量衰减最强,产生的光丝峰值光强和能量最低.同时,光丝能量在空间的分布不均,产生了明显的多丝结构,并导致光丝长度缩短.水云和雾具有类似的谱分布特征,光丝在水云和雾中的传输特性十分相似.但由于雾中的粒子尺度更小,光丝的能量较高,光丝分布更集中.气溶胶对光丝的散射最弱,因此在传输前期没有对光丝的结构产生影响,并以稳定的单丝结构传输,光丝的峰值光强和能量最高,但在距离成丝位置一段距离后光丝结构才逐渐出现扰动.相同谱分布下,由于冰粒子的散射能力强于水粒子,造成光丝在冰云中的能量更低,光丝分布不集中,光丝的数量明显增多.(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刘奇,董光能[4](2019)在《纳秒脉冲激光参数及激光路径填充方式对表面织构平坦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减少光纤脉冲激光器制备表面织构产生的毛刺,提高织构制备的质量。方法利用纳秒激光器在CoCrMo盘加工表面织构时,织构周围会出现随着激光功率增加而升高的毛刺,通过保持激光平均功率不变,增大激光频率的方法来减小织构周围毛刺的高度,并且在材料表面覆盖一层水膜,来进一步减小织构周围毛刺,实现表面织构平坦化,制备出可以直接使用无需二次抛光的表面织构。在此基础上,增加织构加工的次数,在4 mm厚的水膜下打标出一组深度为50μm左右、毛刺高度小于2μm的表面织构,并且在25.434N载荷下,采用销-盘摩擦方式,改变摩擦副的相对运动速度,对其进行摩擦磨损实验研究。结果当相对运动速度为30 mm/s时,摩擦系数最小,为0.067 67,远远小于直接加工表面织构的摩擦系数,比原始盘表面降低了23.1%。结论增大脉冲激光的频率和覆盖水膜制备法可以减小制备织构的毛刺高度,使用覆盖水膜制备法时,多次加工制备大深度织构,毛刺高度始终保持在2μm,没有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吴泽华,张楠,朱晓农[5](2019)在《多脉冲飞秒激光烧蚀铝靶动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时间分辨阴影图研究了脉冲能量在200微焦的多脉冲飞秒激光烧蚀铝靶的动态过程、并使用扫描电镜研究了靶材表面烧蚀区域的形貌特征。时间分辨阴影图的记录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延迟条件下,飞秒激光烧蚀铝靶形成的冲击波体积和喷射物的空间分布均随着脉冲个数的增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单脉冲烧蚀情况下在1 ns延时阴影图中观察到的近同心圆条纹会随着脉冲数目增加逐渐变得模糊乃至消失。烧蚀区的电子扫描显微镜图像清楚地揭示出烧蚀过程中伴随有液态铝的产生,其溅射凝固后在靶材表面形成小球和细丝状微纳结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由前序脉冲烧蚀导致的铝靶表面结构的改变会对后继脉冲的烧蚀产生显着影响,从而使多脉冲烧蚀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单脉冲烧蚀的特性。这些结果对飞秒激光脉冲沉积薄膜、直写生成表面微结构等应用的工艺参数优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9年08期)
薛林雁,杨昆,曹彪,闫惟娜,刘雨航[6](2019)在《飞秒脉冲激光产生及捕获微气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光学摄像及高频超声成像技术对飞秒脉冲激光在介质水中发生光学诱导击穿的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学诱导击穿产生后,在高能激光自聚焦的焦点处产生一系列微气泡,最后只有一个微气泡可以被激光束稳定地捕获,并且这个微气泡可以在超声作用下进行非接触式叁维操控.进一步分析了沿激光束产生和捕获的微气泡的时空特性以及激光束捕获微气泡的力学特性.实验结果为应用微气泡进行分子水平的靶向性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郭召恒,周建忠,孟宪凯,孙奇,朱明[7](2019)在《HT250灰铸铁纳秒脉冲激光除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激光参数对纳秒脉冲激光除漆后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对HT250铸铁表面水性防锈漆层进行激光清洗试验;研究了激光除漆后的表面形貌与氧含量的关系,以及激光除漆后表面的叁维形貌、表面粗糙度;最后测量了残余漆层的面积,以此表征除漆率。结果发现:表面粗糙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并随着除漆速度降低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大漆层发生焦化现象,清洗速度的减小使除漆机制由振动和烧蚀效应转变为以烧蚀效应为主,导致清洗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激光功率为50 W、脉冲频率为90 kHz、除漆速度为7000 mm/s时,除漆效果最佳,除漆率为99.4%。(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10期)
乔相信,成艺光,唐恩凌,韩雅菲[8](2019)在《飞秒脉冲激光辐照FRAM诱发的毁伤效应及热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高能粒子辐照航天器电子器件诱发的毁伤和热演化特征,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在轨安全运行和在轨任务的顺利实施。本文利用自行构建的飞秒脉冲激光辐照系统、激光诱发毁伤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读写系统和红外热成像系统,开展了不同激光输出重复频率、不同作用区域下辐照铁电存储器(FRAM)实验,获取激光辐照于铁电存储器被照面的稳态温度场和铁电存储器的暂态失效和永久失效出现时间,并观测了辐射效应对铁电存储器的毁伤效果,经MATLAB软件处理得到了激光辐照铁电存储器不同区域热演化过程的温度场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激光输出功率近似相同的飞秒脉冲激光辐照条件下,激光脉冲输出重复频率越低,诱发永久性毁伤出现时刻的时间越长,近似呈非线性增长;随着激光输出重复频率的增大,激光对铁电存储器的作用由激光电离存储器介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对铁电体自发极化的破坏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热辐射与热应力诱发的毁伤;当激光在器件表面产生的最高温度接近存储器最高工作温度时,永久毁伤的出现时间将显着延长。并通过对回归参数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给出了回归参数的置信度1-α为95%的条件下激光辐照区域1与区域2的最高辐射温度与激光输出重复频率的拟合关系式。(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超[9](2019)在《纳秒脉冲/连续激光对CCD的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CCD是光学成像系统、探测系统的核心部件,已经普遍用于日常生活、国防军事等领域。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CCD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空侦察、红外制导、夜视装备以及安全监控等都依靠着CCD的成像功能。因此如何高效损伤CCD,对于军事中的光电对抗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激光损伤CCD的研究普遍利用的是脉冲激光或连续激光,二者对CCD的损伤效率均不高。所以,为了能够高效损伤CCD,利用纳秒脉冲/连续激光对CCD进行损伤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开展了纳秒脉冲/连续激光对CCD损伤机理研究工作。基于热传导理论,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计算了纳秒脉冲激光、连续激光和纳秒脉冲/连续激光辐照CCD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探讨了纳秒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的能量/功率和光斑半径对温升的影响规律以及纳秒脉冲注入时间对纳秒脉冲/连续激光作用CCD过程中的温升影响。随着激光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的增加,CCD中心点温度不断升高。开展纳秒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对CCD的损伤实验研究,在纳秒激光损伤CCD时,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对于CCD功能损伤出现了点损伤、线损伤和面损伤(完全损伤),实验测量了CCD探测器的损伤阈值,发现表面形貌损伤阈值大于功能损伤阈值。连续激光损伤CCD时,CCD功能损伤只出现了面损伤。对于纳秒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损伤CCD研究结果表明,带有防护片的CCD探测器的功能损伤阈值和形貌损伤阈值要高于去除防护片情形。开展纳秒脉冲/连续激光损伤CCD的损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纳秒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损伤CCD而言,纳秒脉冲/连续激光作用CCD探测器降低了面损伤阈值。结合实验结果,解析了纳秒脉冲激光、连续激光以及纳秒脉冲/连续激光对CCD的损伤机理。(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以辉[10](2019)在《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下阿秒脉冲的产生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技术的研究发展越来越成熟,通过不断完善来满足各种性能的需求。在激光技术领域,调Q技术使激光脉冲到纳秒量级,锁模技术将激光脉冲带入到皮秒量级,对锁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又打开了激光脉冲的飞秒量级的大门,现如今,仅有几个光学周期的超短激光脉冲是一项新的技术。它的应用已经在物理学行业内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通过LPIC++程序进行粒子模拟(Particle-In-Cell,PIC),对超短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Laser-Plasma Interaction,LPI)过程中阿秒脉冲(Attosecond Pulse,AP)产生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在超短激光脉冲中,载波包络相位(Carrier-Envelope-Phase,CEP)代表着包络下的场周期性变化的趋势。CEP一旦确定,场振荡也就确定了。通过不同强度的入射超短激光脉冲打到等离子体上,主要由叁种机制产生AP辐射:相干尾波辐射(Coherent Wake Emission,CWE)是通过线性模式转换产生的高次谐波辐射;相对论振荡镜辐射(Relativistic Oscillating Mirror,ROM)是在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由于多普勒上移产生的受傅里叶变换限制的AP辐射;相干同步辐射(Coherent Synchrotron Emission,CSE)则是通过纳米电子束的储存能量有效地耦合到电磁辐射中,最终产生的AP辐射。通过调节激光、等离子体与模拟盒参数对LPI过程进行PIC模拟,再分析处理模拟输出的辐射信号。但是对于信号处理方法的选择上,就需要考虑到信号的时空分辨率,只有分辨率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才能对信号更好的去提取分析。论文分别分析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韦格纳分布(The Wigner-ville Distribution,WD)、S变换以及广义S变换这六种方式的优缺点,最终选择广义S变换为最优的信号处理方法。对辐射信号采用广义S变换进行处理分析后,在入射超短激光脉冲反射方向与传输方向都获得了AP辐射。最后对产生AP辐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CEP对HHG有很大的影响,并且CSE产生AP的光谱衰减指数要比ROM的更加平缓。这一特性表明,AP辐射的强度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也为获得新的短波长相干辐射源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6-01)
飞秒脉冲激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丝电爆炸是获取金属纳米级粉粒的有效途径,电爆炸的演绎过程直接影响金属粉颗粒的尺度范围。采用纳秒级脉冲激光对爆炸过程的瞬态进行观察,以激光干涉条纹为背景,依据电爆炸过程中,对条纹的扰动获取具有清晰边缘的爆炸区图像;再根据激光穿过爆炸云团的透过率计算出不同时刻粉尘体浓度的叁维分布图。测量结果表明:通电后0.5μs,金属丝直径由0.3 mm扩展为4.7 mm,直到18μs时扩展为28 mm,而粒子的最大浓度由3×10~(21)/cm~3减小为1.1×10~(20)/cm~3。整个扩展过程中,粒子浓度沿径向呈现多个环带的分布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飞秒脉冲激光论文参考文献
[1].倪加明,徐爱杰,陈波,杨斯达,王春明.纳秒脉冲激光清除铝合金膜层的应用研究[J].电焊机.2019
[2].位永辉,王石语,吴梦瑶,蔡德芳,过振.纳秒脉冲激光对金属丝电爆炸过程的瞬态测量方法研究[J].应用光学.2019
[3].张克瑾,刘磊,曾庆伟,高太长,胡帅.不同散射介质对飞秒脉冲激光传输特性影响研究[J].物理学报.2019
[4].刘奇,董光能.纳秒脉冲激光参数及激光路径填充方式对表面织构平坦化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9
[5].吴泽华,张楠,朱晓农.多脉冲飞秒激光烧蚀铝靶动态特性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9
[6].薛林雁,杨昆,曹彪,闫惟娜,刘雨航.飞秒脉冲激光产生及捕获微气泡的实验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郭召恒,周建忠,孟宪凯,孙奇,朱明.HT250灰铸铁纳秒脉冲激光除漆工艺研究[J].中国激光.2019
[8].乔相信,成艺光,唐恩凌,韩雅菲.飞秒脉冲激光辐照FRAM诱发的毁伤效应及热演化[J].发光学报.2019
[9].李超.纳秒脉冲/连续激光对CCD的损伤机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10].张以辉.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下阿秒脉冲的产生及其特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