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骨密度影响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渠晨欢[2](2020)在《虚拟现实步行机器人对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使用虚拟现实步行机器人不同减重程度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评分和肌肉表面肌电指数的改变,探讨采用该虚拟现实步行机器人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研究。方法:招募六十名学龄期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四组: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每组15名。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步行机器人训练,通过悬吊装置对不同的实验组设定不同减重水平,实验组1减重支持为百分之十五,实验组2减重支持为百分之三十,实验组3减重支持为百分之四十五。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12周后进行粗大运动量表(GMFM-88)、六分钟步行实验(6-MWT)、Berg平衡量表、改良Tardieu量表(MTS)、腓肠肌表面肌电以及患侧下肢跟骨骨密度测量。结果:(1)治疗一个月GMFM-D/E无差异,治疗12周后实验组GMFM-D/E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2显着性差异(P<0.01);(2)治疗12周后,实验组2六分钟步行实验较实验组1和实验组3改善更为突出(P<0.01);(3)根据平衡量表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平衡控制能力方面略高于对照组(P<0.05);(4)12周训练后,实验组2较对照组患儿的腓肠肌痉挛程度部分减低(P<0.05);(5)实验组2在训练12周后踝关节表面肌电图足背伸CR是实验组中改善最显着的,腓肠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6)实验组训练12周后较对照组脑瘫患儿患侧下肢的骨密度BMD有所提高(P<0.05)。结论:(1)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增加患侧负重,建立规范的对称步态,提高其步行能力。(2)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促进脑瘫患儿下肢节律性运动,改善踝关节协调性,增强腓肠肌肌力,降低踝阵挛。(3)不同减重程度的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当减重支持为百分之三十时,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降低腓肠肌肌张力作用效果更显着。(4)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可以增强脑瘫患儿患侧下肢骨质沉积,与不同减重程度无显着关系。
汪杨[3](2020)在《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分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痉挛型脑瘫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Bobath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针刺、温和灸结束后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Bobath疗法。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做三个疗程。40名患儿在治疗前后均接受GMFM88、PDMS-FM评估,通过两种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1.GMFM88评估:治疗前两组GMFM8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GMFM88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GMFM88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PDMS-FM评估:治疗前两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Bobath疗法均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进而改善整体运动功能障碍。(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张娜,黄凯[4](2015)在《针刺疗法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对近年来针刺疗法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针刺疗法可以改善脑代谢,提高脑供血率,改善缺血缺氧状态,纠正异常运动,促进生长发育,对小儿脑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以针刺为中心的综合疗法疗效更加确切,但如何实现综合疗法的最佳方案及综合疗法间疗效的叠加和拮抗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寒雪[5](2013)在《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比较该方法与西医常规治疗加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儿的综合功能、发育情况、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分析,为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确定方法标准并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加康复训练,针刺每日1次,每周6次,2周为一疗程,‘康复训练采用Bobath疗法及Vjota疗法,每日各训练1次,每次各30min,每周各6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康复训练,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NS2ml im qd,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40mg+NS100ml ivgtt qd,上述两种药物分别为10日一疗程。康复训练操作同治疗组。两组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综合功能、发育情况及肢体痉挛状态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发育商DQ分值:两组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sell发展诊断量表》:两组患儿在各项数据上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肢体痉挛状态: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异常脑电波改善不明显,其中治疗组仅有4例,对照组仅有2例,由异常恢复到边缘状态。结论:治疗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显示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实。
齐放[6](2012)在《针刺头部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针刺头部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按住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头部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后,脱落35例,最终观察组86例,对照组79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经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疗效及两组内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上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内较小年龄段的患儿疗效更好。结论1.针刺头部及上肢阳明经穴能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状况。2.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岑丽婷,刘振寰[7](2011)在《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的机理和临床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1.小儿脑瘫的定义及其诊断1.1.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脑性瘫痪概念的核心内容为三个要素和两个条
岑丽婷,刘振寰[8](2011)在《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的机理和临床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1.小儿脑瘫的定义及其诊断1.1.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白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①。脑性瘫痪概念的核心内容为三个要素和两个
陈滢如,朱江[9](2010)在《我国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国内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应用概况进行总结。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9-2008年中文期刊,得到相关临床和机制研究文献143篇;从临床选穴、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治疗机制4个方面对国内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运用概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取穴以头针功能区、体穴为主;头部多平刺、躯干多直刺,临床中除了单独使用针刺,亦与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推拿等方法结合;留针时间从半刺、速刺不留针,到头针20min-4h、体针20-40min不等,疗程以1个月为单位,临床治疗多在3个疗程以上;针刺治疗多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后天调养失当、气血虚弱进行论治,其治疗机制现代医学多认为与改善脑循环、恢复脑细胞功能有关。结论: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在恢复患儿肢体功能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研究方法、试验设计、机制探讨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
洪丽妃[10](2010)在《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针刺对155例脑性瘫痪患者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临床疗效和免疫机制途径及IL-6、IL-10、TNF1—α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将155例已确诊的小儿脑瘫患儿按3:2的比例分为针灸组、中药组两组,其中针灸组93例,中药组62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肌力改善情况、MAS评分及疗效和Barthel指数评分及疗效。检测针灸和中药治疗前后两组脑性瘫痪(脑瘫)儿疾病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从而探讨针刺治疗机理。在两组肌力比较中,治疗后上、下肢肌力针灸组较中药组为高,P值=0.000、0.000,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两组治疗后MAS评分针灸组较中药组高,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两组治疗后MAS评分疗效针灸组优于中药组,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针灸组较中药组高,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疗效针灸组优于中药组,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脑性瘫痪具有显着疗效。其不仅可明显改善患儿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比较,肌力改善又以下肢明显),促进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灸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是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对指导临床选用最佳针灸治疗、脑性瘫痪方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进一步的机理探讨奠定了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患儿血清原IL-6、IL—10和TNF1—α水平较高,可认为脑瘫患儿中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在脑瘫的发生过程起作用。针刺后,IL-6、IL—10和TNF1—α等三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
二、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骨密度影响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骨密度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虚拟现实步行机器人对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脑瘫概述 |
2.1.1 脑瘫概念及其流行病学 |
2.1.2 脑瘫的病因及机制 |
2.1.3 脑瘫的临床治疗现状 |
2.2 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
2.2.1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
2.2.2 虚拟现实技术康复应用的基础研究 |
2.2.3 虚拟现实技术康复应用的临床研究 |
2.3 下肢步行机器人概述 |
2.3.1 下肢步行机器人简介 |
2.3.2 下肢步行机器人康复应用的基础研究 |
2.3.3 下肢步行机器人康复应用的临床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实验分组 |
3.3 评估指标 |
3.3.1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D区E区 |
3.3.2 六分钟步行实验(6-Minute Walk Test,6-MWT) |
3.3.3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
3.3.4 改良Tardieu量表(Modified Tardieu Scale,MTS) |
3.3.5 表面肌电信号sEMG |
3.3.6 骨密度测量 |
3.4 干预方法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治疗一个月GMFM-D/E无差异,治疗12周后实验组GMFM-D/E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2显着性差异 |
4.2 根据治疗12周后,实验组2六分钟步行实验较实验组1和实验组3改善更为突出 |
4.3 根据平衡量表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平衡控制能力方面略高于对照组 |
4.4 12周训练后,实验组2 较对照组患儿的腓肠肌痉挛程度部分减低 |
4.5 实验组2在训练12周后踝关节表面肌电图足背伸CR是实验组中改善最显着的,腓肠肌肌力显着增加 |
4.6 实验组训练12周后较对照组脑瘫患儿患侧下肢的骨密度BMD有所提高 |
5 讨论 |
5.1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
5.2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对步行能力的影响 |
5.3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5.4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对踝痉挛程度影响 |
5.5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对骨密度的影响 |
6 结论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脑瘫的研究进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中止、剔除标准 |
1.6 质量控制 |
1.7 医学伦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量表 |
2.4 意外情况处理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88量表评分 |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DMS-FM量表评分 |
4 讨论 |
4.1 温和灸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
4.2 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 |
(4)针刺疗法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理 |
1.1 改善脑代谢 |
1.2 提高脑供血率,改善缺血缺氧状态 |
1.3 纠正异常运动 |
1.4 促进生长发育 |
2 不同疗法 |
2.1 体针治疗 |
2.2 头针治疗 |
2.3 耳针疗法 |
2.4 穴位注射疗法 |
2.5 综合疗法 |
2.5.1 头体针结合疗法 |
2.5.2 针刺结合康复疗法 |
2.5.3 针刺结合推拿疗法 |
3 讨论 |
(5)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针刺头部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小儿脑性瘫痪的基础研究 |
2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
3 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评定 |
4 关于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 |
5 关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 |
6 结论与展望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4 典型病例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选穴 |
治疗方法 |
治疗时间 |
治疗机制 |
结论 |
(10)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免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第二节 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第三节 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目的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骨密度影响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虚拟现实步行机器人对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影响[D]. 渠晨欢. 山西大学, 2020(01)
- [3]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D]. 汪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针刺疗法在小儿脑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张娜,黄凯.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04)
- [5]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D]. 王寒雪. 山西中医学院, 2013(12)
- [6]针刺头部及上肢阳明经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齐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7]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的机理和临床研究新进展[A]. 岑丽婷,刘振寰. 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1
- [8]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的机理和临床研究新进展[A]. 岑丽婷,刘振寰.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9]我国近10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 陈滢如,朱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06)
- [10]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免疫机制的研究[D]. 洪丽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