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义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义,裁判,司法,美学,法官,女娲,宗教。
意义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华东政法大学,章光园[1](2020)在《多维主体视角下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意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改革从人民法院一五改革纲要发布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将增强法律文书包括裁判文书说理上升到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2018年6月12日,经过(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20-01-02)
张同胜[2](2019)在《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符号意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意义呈现,或云阴阳主神的表征,或以为是生殖崇拜,此皆为读误。实际上,从图像所在的时空结构来看,伏羲女娲对偶图像以及图像中的西王母、玉兔、蟾蜍、日月、规矩等都围绕一个主题即死者魂灵升天、阴阳相生、复活再生。女娲、伏羲的蛇身并非生殖交合的象征,而是魂灵阴、阳二气化生的人格化。西王母是汉代人意识里掌控生死的死神和生育之神。玉兔、蟾蜍制作不死之药。日月、规矩是阳、阴感性显现之厚描,从而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主旨就是魂之不死、人之再生。(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渠孟璟[3](2019)在《探讨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路径及意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图书资料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也逐步成为了现代知识经济和信息传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图书馆的兴建被重视,许多地区都设有地方图书馆,各大高校也拥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然而图书不仅仅需要硬件的支持,软件也同样不可或缺。在一些图书馆内大量的图书资料无法得到系统的运用,其原因在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符合要求,在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方面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使得图书馆运转效率较低,无法很好地服务于读者,帮助读者解决借阅和查询相关资料等问题。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从叁个方面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进行综合探讨。(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33期)
马秋菊[4](2019)在《范氏义庄“敬宗收族”意义再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为保族聚不坠而创建的宗族经济组织。范仲淹以"敬宗"为目标,以恤宗的方式团结、教育族人,融支系领导于宗族再造;再借由义庄"文正位—掌管人—诸房(位)"叁级科层管理的设置,把范氏一族由生活化的分散族群聚拢成一个组织化教养咸备的宗族集体,达"收族"之效果。范氏义庄以经济手段践行"敬宗收族"的模式影响深远,不仅为士大夫们所效仿,以重建宗族体系,更在此后突破宗族界限,成为基层救济和治理的手段之一。由此义庄也成为以经济的手段践行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9年06期)
李雪[5](2019)在《“社会性自我”的同一性危机与自我重建——儿童“特殊行为”的意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现儿童"之后如何"理解儿童"是广大教育研究者们一直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则聚焦儿童的某些"特殊行为",从儿童丰富的情绪体验出发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意图。研究发现:"特殊行为"是教师作为他人的立场判定的,儿童"特殊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其原有的自我同一性失衡断裂的危机,儿童采取这些"特殊行为"是为重建自我同一性进行的尝试。这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与保护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注意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我"。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儿童的"特殊行为"从儿童情绪体验意义出发,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理解,切忌妄加指责,贴上道德标签。(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匡骁[6](2019)在《阐释·意义·相关性——丹托“艺术界”理论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艺术哲学家和艺评家阿瑟·丹托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艺术界"理论通过"是什么构成了艺术品"的提问路径,让"艺术品资格"问题浮出水面。丹托认为,将某物看成是艺术,需要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知识,即艺术界。然而这个定义并没对艺术史知识和艺术理论本身的性质作出详细的界定和描述。随着其艺术哲学思考的逐步深入,丹托在之后的着述中围绕着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补充性阐述,提出了建构艺术品资格的阐释理论。其阐释理论中表层阐释与深度阐释之间的"弱依赖性",体现了丹托阐释理论的模糊和矛盾,进而暴露了分析美学视阈的形而上局限性。这启发我们从文化社会学等外结构视角去探求艺术品资格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田薇[7](2019)在《“宗教性”的问题缘起与意义阐释——以宗教疑义为语境、以舍勒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宗教情感论为视镜》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基督教是宗教,东方儒教是不是宗教?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教会由中心退居边缘,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在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丧失意义?在中西古今语境下引出何谓宗教的疑义,面对疑难本文提出"宗教性"概念。所谓宗教性乃是指向人的存在的宗教性,指向终极而超越的宗教性,体现着人类通过无限性追求以超越有限性生存的先天形而上学倾向。关于这一理论观点的阐述,借助舍勒的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情感论予以展开。舍勒认为"绝对域意向"是人类有限个体的本质意向,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宗教性的情感行为,是在先的、原发的和独立的,是构成一切信仰生活形态的可能性前提;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是情感性直观或直观性情感,在本质上是有限者直观宇宙或遭遇无限时产生的"绝对依存感",它是一种生存论意义的情感。在这种宗教性情感体验中,人与无限相遇,瞬间成为永恒。正因如此,无论是个体生存还是文化传承,宗教性都是其本体论的存在意义,呈现为原初信仰与原初情感交融一体的状态。就此而言,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传统还是现代,个人和文明的生存都是宗教性的存在;无论基督教还是儒家,都是宗教性的人文教化系统。(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9年00期)
魏小雨[8](2019)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美学的意义建构——评郭昭第《乡村美学:基于陇东南乡俗的人类学调查及美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乡村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而陇东南作为乡村美学的地方性代表具有这种独特性,通过审视陇东南乡村存在状态及其美学特征,不难发现,陇东南乡村目前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消逝。面对这一消逝,很有必要重新建构乡村美学的意义。郭昭第的《乡村美学:基于陇东南乡俗的人类学调查及美学阐释》为研究以陇东南文化乡俗为代表的乡村美学提供了意义建构的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婷[9](2019)在《以诗释诗——论宋人集句诗创作及其阐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句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用古人或今人的诗句组合而成。作为在宋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集句诗兼具阐释和创作双重意义。在阐释上,集句诗严谨理性又注重主观阐发,具有自身的阐释特点。宋代集句诗的水平高低不齐,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阐释效果。集句诗以诗歌阐释诗歌的方式,融合了宋人的历史主义、理性主义、知识主义的阐释特点,反映出宋人理性的阐释观念。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句诗又是宋代诗人在"陈言"中求新求变的一种技艺挑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晏青,罗小红[10](2019)在《流动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移动传播的移动性、社交性、互动性,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新的表意方式、意义生产与价值流转的符号规律,呈现了独特的媒介逻辑自洽、话语重组方式以及日常融入的符号学机制。作为符号学体系的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多模态特征,繁复的符号能够在纵横双轴中实现逻辑自洽。传统文化在用户赋权、关系联结的移动媒体中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其中,伴随性文本的大量出现使其出现意义弥散、话语狂欢、无限延伸的符号范式;因"移动"而产生流动的场景与文化沉浸。可以说,从符号表征到符号繁殖、场景沉浸,移动传播时代的传统文化继承迎来新的符号范式。(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意义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意义呈现,或云阴阳主神的表征,或以为是生殖崇拜,此皆为读误。实际上,从图像所在的时空结构来看,伏羲女娲对偶图像以及图像中的西王母、玉兔、蟾蜍、日月、规矩等都围绕一个主题即死者魂灵升天、阴阳相生、复活再生。女娲、伏羲的蛇身并非生殖交合的象征,而是魂灵阴、阳二气化生的人格化。西王母是汉代人意识里掌控生死的死神和生育之神。玉兔、蟾蜍制作不死之药。日月、规矩是阳、阴感性显现之厚描,从而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主旨就是魂之不死、人之再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义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华东政法大学,章光园.多维主体视角下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意义阐释[N].人民法院报.2020
[2].张同胜.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符号意义阐释[J].中原文化研究.2019
[3].渠孟璟.探讨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路径及意义阐释[J].才智.2019
[4].马秋菊.范氏义庄“敬宗收族”意义再阐释[J].思想战线.2019
[5].李雪.“社会性自我”的同一性危机与自我重建——儿童“特殊行为”的意义阐释[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
[6].匡骁.阐释·意义·相关性——丹托“艺术界”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
[7].田薇.“宗教性”的问题缘起与意义阐释——以宗教疑义为语境、以舍勒信仰现象学和施莱尔马赫宗教情感论为视镜[J].宗教与哲学.2019
[8].魏小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美学的意义建构——评郭昭第《乡村美学:基于陇东南乡俗的人类学调查及美学阐释》[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9].陈婷.以诗释诗——论宋人集句诗创作及其阐释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19
[10].晏青,罗小红.流动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J].中州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