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外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外排泵,泵抑制剂
主动外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泽才,周英顺,杨葵[1](2016)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主动外排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外排系统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中的机制,为临床研制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实验数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96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5种抗菌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同时测定加入羰基氰氯苯腙(CCCP)泵抑制剂后抗菌药物的MIC,以加入泵抑制剂后MIC值降低至原值的1/4及以下判为外排泵表型阳性;并使用PCR方法对外排泵基因adeB、adeR、adeS、adeG、adeJ进行检测。结果 5种抗菌药物的MIC50、MIC90均属耐药水平;加入泵抑制后,抗菌药物MIC50、MIC90均有下降,美罗培南的MIC50降至中介水平,其余MIC50、MIC90均属耐药水平;以庆大霉素为外排底物检出外排泵表型阳性率为84.4%,显着高于其他药物为外排底物检出阳性率(P<0.05);外排泵表型阳性菌adeB、adeR、adeS、adeG、adeJ基因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外排泵表型阴性菌(P<0.05);对adeB、adeR、adeS、adeG、adeJ基因进行测序,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药物主动外排是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6年21期)
金龙翔,程龙飞,陈红梅,潘异哲,黄瑜[2](2014)在《鸭疫里默氏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鸭疫里默氏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动外排机制,测定25株鸭疫里默氏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测定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后的MIC,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鸭疫里默氏菌比例分别为84%、72%、76%、68%和36%;76%的菌株同时耐受2种及以上药物。CCCP可以使耐药菌对除左氧氟沙星外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提示主动外排在鸭疫里默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苗毅,刘原,和平,张毅,史红阳[3](2013)在《西安地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程度与主动外排作用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西安地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程度与主动外排作用的相关性,明确主动外排作用是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方法应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羰基氰氯苯腙(CCCP)抑制试验进行外排表型检测,观察在含20μg/mlCCCP条件下152株鲍氏不动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检测多药耐药菌adeABC外排系统的外排基因adeB和调节基因adeR、adeS。结果 CCCP抑制试验: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氯霉素为底物,分别有89、64、70、46和62株符合外排阳性的标准;PCR检测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基因adeB、adeR、adeS的检出率分别为74.32%、71.62%、68.92%,敏感菌株中检出率分别为16.67%、16.67%、16.67%。结论鲍氏不动杆菌中的确存在对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主动外排作用是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段秀杰,吴怡,阴晴,高雁,万瑛[4](2012)在《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水平影响,以探讨主动外排作用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等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观察在CCCP存在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结果:79.2%(19/24)的菌株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其中有63.2%(12/19)同时对2种以上的药物有明显的外排作用,这19株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adeB基因检测均阳性。结论: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能降低多种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外排泵抑制剂的应用及外排泵编码基因的检测为临床提供一种敏感的检测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段秀杰,吴怡,阴晴,高雁,万瑛[5](2012)在《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带有多种耐药基因,多重耐药性日趋明显,甚至出现了对所有临床常用抗生素均耐药的泛耐药菌株。观察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水平影响,以探讨主动外排作用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2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8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5-03)
符幸涛,段广才,郗园林[6](2008)在《志贺菌属细菌主动外排作用的诱导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和证实主动外排系统在志贺菌多重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NOR)对志贺菌敏感株进行体外人工诱导,使之产生耐药性并发生耐药程度的变化,筛选出多重耐药株,并用能量抑制剂CCCP(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抑制主动外排作用,观察此过程中诺氟沙星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的变化。[结果]诺氟沙星对诱导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由0.125mg/L上升到128mg/L,是原来的1024倍,同时诱导株对其他3种结构不同的抗生素四环素(Teracycline,TE)、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也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耐药,加入能量抑制剂CCCP后,NOR对敏感菌与耐药菌的MI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体外诱导多重耐药志贺菌属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主要依赖于菌体外排泵的激活。(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08年05期)
陆春雨,张正[7](2007)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胞膜主动外排作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对多重耐药不动杆菌耐药水平的降低作用,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以探讨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细胞膜主动外排作用的关系。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3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并观察在含10μg/ml利血平或25μg/ml羰基氰氯苯腙(CCCP)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结果以环丙沙星、四环素、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作为底物,分别有12、5、6、6株菌在10μg/mlCCCP或含25μg/ml利血平的条件下MIC值降低4倍或4倍以上。6、11、17号菌都同时对3种药物有明显的外排作用。以利血平和CCCP作为抑制剂所得的结果一致。18株菌经PCR扩增得到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的阳性片段,经测序证实与GenBank登录号为AF370885的鲍曼不动杆菌RND族药物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的同源性达99%。该序列已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为DQ294294。结论主动外排作用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07年06期)
主动外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鸭疫里默氏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动外排机制,测定25株鸭疫里默氏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测定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后的MIC,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鸭疫里默氏菌比例分别为84%、72%、76%、68%和36%;76%的菌株同时耐受2种及以上药物。CCCP可以使耐药菌对除左氧氟沙星外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提示主动外排在鸭疫里默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外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吴泽才,周英顺,杨葵.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主动外排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金龙翔,程龙飞,陈红梅,潘异哲,黄瑜.鸭疫里默氏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J].福建农业学报.2014
[3].苗毅,刘原,和平,张毅,史红阳.西安地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程度与主动外排作用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4].段秀杰,吴怡,阴晴,高雁,万瑛.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
[5].段秀杰,吴怡,阴晴,高雁,万瑛.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作用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6].符幸涛,段广才,郗园林.志贺菌属细菌主动外排作用的诱导检测[J].现代预防医学.2008
[7].陆春雨,张正.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胞膜主动外排作用关系的研究[J].北京医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