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形态学论文_黄辉,李冬梅,阮彩群,何娜,任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絮凝形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形态学,分形,泥沙,网格,絮凝剂,模型。

絮凝形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黄辉,李冬梅,阮彩群,何娜,任毅[1](2011)在《高分子絮凝剂对水厂排泥水的调质效果与絮凝形态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州大学城杂用水厂排泥水污泥为研究对象,投加阴离子高分子聚合物(简称AP)进行架桥絮凝沉降实验,结合在线显微摄像与图像分析技术,改变AP投加量和pH值,研究AP对排泥水污泥的调质效果和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1)投加0.3 mg/L的AP时,污泥比阻r下降约2~3倍,沉降速度v增加约2倍;投加量大于0.3mg/L时,调质作用不明显;(2)排泥水含固率为0.395%时,最佳投药量为0.1~0.3 mg/L;(3)质量分维DV>2时,分维值随投药量增大而增加,絮体结构更加趋于密实,流体阻力较低,絮体沉速增加;DV<2时,分维值随投药量增大而减小,絮体孔隙率增加,沉速增快;(4)pH呈酸性或碱性的调质效果明显优于pH呈中性时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谢凯[2](2010)在《混凝工艺絮凝形态学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工艺是给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环节,混凝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的沉淀、过滤等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出水水质。从水体中原始颗粒、絮凝剂和絮体3个方面综述了絮凝形态学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0年S2期)

井敏莉,李敏,姚敏[3](2008)在《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絮体结构模型的发展与分形,分析了我国仿真模拟研究的现状,对我国未来分形理论在混凝应用中的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08年09期)

李冬梅,施周,王巧,梅胜,刘春柳[4](2008)在《纳米SiO_2与聚合铝PAC对含有机微污染物低浊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含有水溶性有机微污染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6NTU高岭土悬浊液中,投加纳米SiO2稳定分散液与聚合铝PAC进行动态混凝试验与静沉试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与PAC对含水溶性污染物低浊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絮体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参数"分维D"可用于定量表征分形絮凝体的形态学特性与分形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絮凝体生长模式从开放的分枝状DLCA结构逐步向密实的RLCA构型演变。分形结构的不断演变引起絮体内部渗透性变化,絮体沉降性能逐步改善,分维值升高;SDS的存在对絮凝初PAC的混凝起阻碍作用,纳米SiO2能使颗粒生长的速度加快。纳米SiO2有助于有机物的去除,但对无机杂质的去除效果不如PAC;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能促使PAC絮体有效质量密度增加,使PAC对SDS的去除率提高,分维值增加。(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8年05期)

谭万春,金同轨,梅胜,李冬梅[5](2006)在《黄河高浊度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河泥沙高浓度悬浊液中投加阳型高分子聚合物进行沉降试验时,借助电镜观察、图像分析技术与“分维”特征参数,探讨了不同絮凝阶段含沙高浊水絮凝形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形絮体的粒径呈广义的正态分布;絮体自由沉速的变化规律不能用传统的Stokes定律解释;不同泥沙浓度对应的絮凝形态学特性的发展变化规律相似;理想絮体分形结构出现在絮凝过程的中间时段,此时,絮体粒度分布集中、密实程度高、孔隙率小、沉速快、分维值最大。(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6年05期)

谭万春[6](2004)在《黄河泥沙絮凝形态学研究——絮体生长的计算机模拟与絮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形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从形态学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高分子絮凝剂投药量公式和自动投药控制模型、二维空间内颗粒凝聚过程的计算机模拟、黄河泥沙絮体形态学以及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的生长动力学和絮体结构模型。 应用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和光散射颗粒粒度分析仪(PDA),通过理论分析,将PDA的输出信号之一——平均透光强度(对应于DC值)作为原水的特性表征参数,DC值可以同时反映颗粒浓度和比表面积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DC值与单位体积水中泥沙颗粒总表面积S_P之间具有很好的幂函数关系:DC=cS_P~d,式中c、d为经验系数,进而得到了以DC值为参数的高分子絮凝剂投药量公式:D=f(DC)=e(DC)~f,式中:e、f为经验系数,平均相关系数达0.981,利用所建立的公式,建立了前馈——后馈联合控制的在线自动投药模型。 本文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在二维空间内采用单体凝聚和集团——集团凝聚两种模型对颗粒凝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多种形态的絮体,并对絮体进行了形态分析,通过改变粘附概率、粘附位置、颗粒数量、颗粒浓度、扩散系数和运动路径等模拟参数,我们考察了絮体分形维数、密度和孔隙率随模拟条件变化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形成特定形态絮体的控制参数。 在对黄河泥沙絮体形态的研究中,试验中利用显微摄像技术对絮体进行了观察,并通过图像分析得到了絮体的形态参数,考察了搅拌时间、搅拌速度、高分子投药量、投药浓度及原水泥沙浓度等试验参数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得到了絮体分形维数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 最后,本文还对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对絮凝过程作了一些符合试验条件的假设,建立了颗粒碰撞频率表达式,应用了颗粒数量平衡方程,从而建立了絮凝过程的动力学生长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表明,二者趋势一致,在没有使用经验参数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描述黄河泥沙絮凝过程中絮体数量和尺寸分布的变化过程;对絮体结构的研究中,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絮体进行了观察,将絮体分为絮粒、絮团和絮网叁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通过假设颗粒结合位置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合正四面体,建立了絮体结构模型,计算得到的模型絮体分形维数基本与试验中的实际絮体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高分子絮凝黄河泥沙生成的絮体结构。(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4-05-01)

金同轨,高湘,张建锋,王华军,张树德[7](2003)在《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叁种凝聚模型进行了简介,同时讨论了絮体的分形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形。文章对几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作了简介。以黄河泥沙颗粒絮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为代表,讨论了絮体的构造模型,以及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状态下,不同的絮体构造模型及模型的适用可能。(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03年05期)

王毅力,李大鹏,解明曙[8](2003)在《絮凝形态学研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水体中原始颗粒、絮凝剂和絮体 3个方面综述了絮凝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尤其是分形理论在絮凝理论与工程中的应用。絮体是具有自相似或自仿射和标度不变的分形结构 ,其分形维数是描述絮凝过程的重要因素。絮体分形结构导致了絮体碰撞的作用半径、有效密度等变化 ,从而对颗粒物分离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期刊2003年10期)

汤鸿霄[9](1998)在《羟基聚合氯化铝的絮凝形态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基聚合物的形态转化是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核心问题.其形态学应包括研制、生产和应用叁方面内容.铝的羟基聚合物形态主要有六员环连续模式和聚十叁铝聚集模式两类论点.形态控制参数应以水解度和碱化度并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可作为形态分类常规测定方法.聚十叁铝的生成条件是提高聚合铝絮凝效能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自发水解中很难生成.羟基聚合物与颗粒物的相互作用机理特征介于传统混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之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絮凝形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混凝工艺是给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环节,混凝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的沉淀、过滤等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出水水质。从水体中原始颗粒、絮凝剂和絮体3个方面综述了絮凝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絮凝形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辉,李冬梅,阮彩群,何娜,任毅.高分子絮凝剂对水厂排泥水的调质效果与絮凝形态学特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

[2].谢凯.混凝工艺絮凝形态学概述[J].给水排水.2010

[3].井敏莉,李敏,姚敏.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

[4].李冬梅,施周,王巧,梅胜,刘春柳.纳米SiO_2与聚合铝PAC对含有机微污染物低浊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J].水处理技术.2008

[5].谭万春,金同轨,梅胜,李冬梅.黄河高浊度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J].人民黄河.2006

[6].谭万春.黄河泥沙絮凝形态学研究——絮体生长的计算机模拟与絮体模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7].金同轨,高湘,张建锋,王华军,张树德.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J].泥沙研究.2003

[8].王毅力,李大鹏,解明曙.絮凝形态学研究及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

[9].汤鸿霄.羟基聚合氯化铝的絮凝形态学[J].环境科学学报.1998

论文知识图

实验系统示意图(1.混凝罐,2.蠕动泵,...腐殖酸铝盐絮凝体形态学特征絮凝体黏结力和破碎力分析纳米SiO对絮体分形结构形态学特性的...絮体分布成长模型絮凝试验与絮体图像拍摄装置

标签:;  ;  ;  ;  ;  ;  ;  

絮凝形态学论文_黄辉,李冬梅,阮彩群,何娜,任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