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相关基因论文_张娜,胡昕,傅代辉,丁金鹏,李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激酶,转基因,黄瓜,蛋白,玉米,桐子。

冷相关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娜,胡昕,傅代辉,丁金鹏,李群[1](2018)在《独行菜抗冷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独行菜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可耐受一定程度的低温胁迫,研究独行菜的低温耐受机制。【方法】设计兼并引物,从独行菜冷诱导叶片的cDNA中克隆获得LaCBF3和LaCOR15a基因核心片段。利用半定量RT-PCR法分析两个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442 bp LaCBF3及405 bp LaCOR15a核心片段,经比对与拟南芥CBF3、COR15a基因核心片段相似性分别为84.38%、81.8%。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在独行菜幼苗中,LaCOR15a基因不仅响应低温胁迫,还能迅速响应高盐、干旱及ABA处理,不同条件下表达各有差异。LaCBF3仅对低温胁迫响应迅速。【结论】LaCBF3、LaCOR15a在独行菜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且LaCOR15a基因也应答干旱、高盐等非生物胁迫。(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董洪霞[2](2017)在《黄瓜优异种质资源耐冷相关基因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作为重要的喜温类蔬菜作物,在我国北方广泛栽培。然而,在冬春季生产中,低温冷害仍是制约黄瓜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筛选耐低温材料,挖掘耐冷基因,培育耐低温品种,是黄瓜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利用前期系统比较的黄瓜耐冷性鉴定方法,对黄瓜优异种质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评价,获得不同耐冷基因源;以不同耐冷级别的黄瓜种质为材料,根据前人已报道的耐冷基因及其他相关信息,从黄瓜基因组中筛选耐冷相关基因,分析其在不同耐冷基因源中的表达特性;以芽期耐冷性差异大的两份材料为亲本,构建RIL群体,并对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芽期耐冷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以上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深入黄瓜耐冷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期田间自然低温对核心种质进行耐冷性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在抗病性等商品性状优良、耐冷性差异明显的优异种质21份,采用经系统比较的6℃苗期恒低温室内人工胁迫鉴定方法,以冷害指数和恢复指数为鉴定指标,对上述种质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同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将21份种质的耐冷性分为强耐冷种质1份,耐冷种质2份,中等耐冷、不耐冷及冷敏感种质分别为5份、8份和5份,其中1份强耐冷种质来自我国辽宁省,冷害指数和恢复指数分别为17.0%和72.7%。2、根据拟南芥及其他作物中已报道的耐冷基因并结合相关转录组信息,筛选出12个耐冷相关基因,并利用2份耐冷性差异明显的黄瓜材料,对12个耐冷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进一步确定5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不同耐冷级别的5份材料研究5个基因在低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耐冷材料的Csa4M642460表达均上调且相对表达量较高,低温处理后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冷敏感材料中0-12 h其相对表达量上调,后期相对表达水平不高。Csa1M423150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推测上述基因可能与黄瓜优异种质耐冷性相关。3、分别以FM1和JD7为耐冷亲本和低温敏感亲本,构建RIL群体。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亲本及群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RIL群体可用多态性SNP标记302710个,并最终得到1495个Bin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一张包含7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855.563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6 c M。不同连锁群上的标记数目在146~292个之间,长度在91.267~143.201 cM之间。4、本研究共检测到8个于芽期耐冷性相关的位点。以相对发芽率为鉴定指标时,找到4个QTL位点,位于4号和6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2.65%、13.91%、6.09%、5.63%;以相对胚根长度为鉴定指标时,找到2个位点,位于4号和7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12.73%、9.60%;以相对鲜重为鉴定指标时,找到2个位点,位于4号和7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99%、7.58%。其中,相对发芽率和相对胚根长度在4号染色体上有一个位点存在部分重合,相对胚根长度和相对鲜重在7号染色体上的位点存在部分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张燕飞[3](2016)在《玉米抗冷相关基因ZmMAPKKK的功能分析和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上叁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饲料作物,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种植玉米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玉米产量却不是全球第一。其中东北地区的低温冷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减少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所以,培育具有抗冷性的玉米新种质对东北玉米产量的提高尤为重要。本实验利用PCR克隆技术,在冷处理的玉米材料W9816中克隆到MAPKKK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分析了玉米自交系W9816在非生物胁迫下MAPKKK表达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构建了其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3301-MAPKKK和干扰载体p3301-35s-MAPKKK(+)–intron-MAPKKK(-)。将目的基因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对T3代转ZmMAPKKK拟南芥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呈阳性。进一步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表型观察及生理指标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在非生物胁迫下转ZmMAPKKK拟南芥的生长状态均好于对照;冷处理下POD、SOD、CAT、MDA的测定均表明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相比更加抗逆。实验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转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拟南芥对低温和干旱等逆境的耐受能力。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Y423,转化受体材料是其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并获得转基因植株,转化率分别为10.5%和9.9%;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自73、自71和自69中,获得转化植株为68株,转化率为1.65%。综上,本研究从玉米自交系W9816中克隆出冷胁迫相关基因ZmMAPKKK,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研究该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量的变化,并对ZmMAPKKK的功能以及遗传转化进行了研究,为玉米抗冷相关性基因的选择及抗冷性玉米种质的培育提供了抗冷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俊飞[4](2015)在《玉米抗冷相关基因JMJ15克隆及对玉米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具有粮食、工业原料、饲料等多种用途。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在春季经常遭受低温冷害的侵袭,造成大面积减产,冷胁迫已经成为限制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因此,对玉米抗冷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本实验室选育的玉米抗冷自交系W9816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克隆出组蛋白去甲基化相关基因JMJ15,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为1803bp,编码60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为亲水、中性稳定的非跨膜蛋白。同时成功克隆出JMJ15基因启动子,并分析其顺式作用元件,为进一步分析JMJ15基因抗冷机理奠定了基础。采用qRT-PCR方法分析JMJ15基因在玉米冷响应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JMJ15基因为玉米冷胁迫相关基因。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功能,以pCAMBIA3301质粒为基础载体,构建了两个载体:过表达载体35S::JMJ15和干扰载体UBI::JMJ15。通过农杆菌浸染拟南芥的方法,对JMJ15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获得了转JMJ15基因的T3代拟南芥植株。对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转JMJ15基因的拟南芥比野生型拟南芥更抗冷。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拟南芥JMJ15基因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的表型差异,发现突变体的一些生理指标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JMJ15基因可能通过去甲基化作用影响了植物的发育过程。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将JMJ15基因转到玉米自交系Y423的幼胚及其诱导的胚性愈伤。在双丙氨磷浓度为3mg L-1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对筛选后得到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阳性苗。侵染幼胚获得Bar基因阳性苗13棵;侵染愈伤获得Bar基因阳性苗9棵,其中带有目的基因的苗2棵。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JMJ15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10Z27、B73、W9816、W9805、KB411中,现已获得T0代种子,为研究JMJ15基因在玉米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海波,邹竹荣,龚明[5](2014)在《基于RNA-Seq数据筛选的小桐子抗冷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其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树种小桐子属冷敏植物,受低温胁迫影响涉及到形态、生理、生化、基因表达及调控等多个方面。我们最近通过RNA-Seq技术获得了小桐子低温锻炼转录组(45 251条Unigene)及其数字基因表达谱数据,发现在12℃低温锻炼下有4 185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在不同锻炼时间(12 h,24 h,48 h)内都发生变化的基因有553个。本工作从中选择了22个与对照相比有较大表达差异、新诱导的或被公认的抗冷相关基因,通过半定量RT-PCR及进一步聚类分析检测它们在小桐子不同组织及低温锻炼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合其数字基因表达结果以期找出与小桐子抗冷性密切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为小桐子抗冷性的遗传改良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4年06期)

徐孟亮,陈淑媛,莫香,颜亨梅[6](2014)在《水稻耐冷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大多数栽培水稻品种(尤其是籼稻品种)的耐冷性不强,易受冷害(冰点以上低温危害)。采用分子育种方法培育耐冷水稻新品种是提高水稻耐冷性、减轻冷害的措施之一,对水稻耐冷相关基因进行定位与克隆是水稻耐冷分子育种的重要环节。介绍了以东乡野生稻为研究对象的耐冷相关基因定位以及以栽培稻为研究对象的OsDREB1A与OSISAP1等耐冷相关基因的克隆,并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关涛[7](2013)在《低温下寒地冬小麦部分冷相关基因和脂肪酸代谢关键酶基因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寒地区进行冬小麦抗寒研究,受到生育期和气候条件不稳定的限制,在大田种植试验材料有很强的随机性,试验结果重复性差。而冬小麦抗寒分子水平上的研究需求迫切,已经成为育种实践工作中的瓶颈。实验室内模拟冷诱导条件进行试验具有操作性强重复性好,试验结果稳定可控的特点。冬小麦在低温诱导下产生很多分子水平和生化水平的代谢变化,表现为:冷信号的传递和冷胁迫及冷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抗冻蛋白的产生和富集,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膜脂成分的变化。本研究使用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不抗寒品种济麦22作为材料,在实验室内使用光温培养箱和低温冰箱模拟地表温度,设定一系列温度处理对试验材料进行冷驯化和冷冻处理。在冷驯化初期和冷冻初期取得试验材料的分蘖节,进行荧光定量PCR和气相色谱分析,以分析不同处理下基因的具体表达情况和冷冻后细胞膜脂组分的变化。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实验室模拟低温条件,4-10℃冷驯化24d后进行冷冻实验,分蘖节移栽的成活率差异,可以鉴定冬小麦的抗寒性。2.东农冬麦1号冷驯化12h和冷冻后6h Wrab17基因上调表达约14.7和20倍,冷驯化2h和冷冻8hWcs120基因上调表达约12.8倍和2.1倍,冷冻6h,Wcor80基因上调6.7倍。与济麦22相比东农冬麦1号中叁个基因的响应时间短,表达丰度高。在冷驯化阶段最敏感的差异表达基因是Wcs120。冷冻阶段最敏感的差异表达基因是Wrab17。3. Unigene3150-B2,gnlUGTa-S17890079和gnlUGTa-S17972751在冷驯化期表达量下降,但在冷冻后的东农冬麦1号中出现小幅上调。东农冬麦1号中Unigene33659-B2在冷冻9天后上调表达15.75倍。4.冷冻后两个冬小麦品种的膜质不饱和值均出现上升,东农冬麦1号增加20.54,济麦22增加9.19。在两个品种中,亚麻酸含量最大,是影响不饱和度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杨同文,王红星,刘天学[8](2010)在《大白菜一个冷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逆境诱导表达(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冷处理的大白菜幼叶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获得1条新的冷相关基因序列(BpCOR,GenBank登录号DQ491005)。该基因编码129个氨基酸的亲水多肽,预测其N端含有叶绿体转运肽序列。多序列比对显示,Bc-COR蛋白与拟南芥及其它植物COR具有较高的相似性。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BcCOR基因能被冷处理强烈诱导表达,而被脱水和盐处理弱诱导;在冷处理下,BcCORmRNA在根中的积累量低于叶片,光照能显着加强该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研究表明,BcCOR基因可能在大白菜抵抗冷胁迫和其它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万萍[9](2009)在《黄瓜耐冷相关基因CsLDC的克隆分析及外源生长物质调节耐冷性的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重要的设施蔬菜之一,也是典型的冷敏植物。在早春和秋冬季节,低温是产量和质量的限制因子,因此,黄瓜耐冷性的提高成为周年供应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育种和栽培的综合手段克服黄瓜生产中的低温障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设施黄瓜的研究热点,而正确理解黄瓜的耐冷机制是耐冷育种和栽培的良好基础。为探明黄瓜耐低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以(8-15℃)亚适宜低温为胁迫因子,应用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分析的手段,研究低温影响黄瓜生长的机理,探明参与抗逆调控的重要植物生长类物质多胺(PAs)和水杨酸(SA)调节黄瓜耐冷性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克隆分析了黄瓜耐冷相关基因CsLDC。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黄瓜赖氨酸脱羧酶(CsLDC)的全长cDNA序列克隆和冷胁迫过程中CsLDC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高质量的RNA是研究基因表达以及后续下游试验的关键,常规的Trizol法对于种子和果实这类器官来说,很难提到理想的RNA。通过对几种方法的比较研究,对尿素-氯化锂法进行了改良,结果表明:对种子这类多糖、多酚以及蛋白质含量高的器官,改良尿素-氯化锂法能够获取高质量RNA,其28S、18S和5S电泳带型清晰完整,A260/A280值在2.0-2.1之间,用其进行其反转录的cDNA,不仅可以用作RT-PCR、也可以用做AFLP、RACE(快速扩增cDNA末端)以及Real time-PCR等后续研究。此外,该方法同样可以用于葫芦科其它作物如丝瓜、南瓜及甜瓜的种子,以及叶片RNA的提取。根据本课题组已报道的长度为132bp黄瓜耐冷相关基因(ccrtl32)片段序列(逯明辉,2005),运用RACE技术技术,克隆了长度为1069bp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的有效开放阅读框共含648个核苷酸编码一个长为21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经比对该全长cDNA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几个植物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对该基因命名为黄瓜赖氨酸脱羧酶(Cucumis sativus Lysine Decarboxylase, CsLDC)。CsLDC含有高度保守的赖氨酸脱羧酶结构域以及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序PGGXGTXXE,经预测,CsLDC蛋白的叁级结构和已经报道的拟南芥赖氨酸脱羧酶晶体结构高度相似,与拟南芥赖氨酸脱羧酶进化关系较近。用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两个耐冷性不同的黄瓜品种在冷胁迫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耐冷品种长春密刺的种子及幼叶中CsLDC基因均能被强烈诱导表达,但在冷敏品种北京截头中表达量较低,提示该基因与黄瓜的耐冷性有关。2.外源多胺(PAs)调节抗氧化酶增强黄瓜耐冷性的研究低温处理后1d,耐冷品种长春密刺叶片中Put、Spd、Spm被诱导生成,Put含量达到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但Spd和Spm含量却持续上升,其中Spd含量始终高于Put和Spm含量。北京截头叶片中,Put含量在低温处理后1d增加,随后缓慢下降,而Spd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Spm含量变化不大。外源Put和Spd处理均能提高两个品种内源叁种多胺含量,但是长春密刺叶片中内源Put、Spd、Spm整体高于北京截头,外源Spd对提高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大于外源Put,多胺抑制剂丙酮双脒腙(MGBG)却能抑制两个品种叶片中Spd、Sp(?)n的产生,但是对冷敏品种的影响大于对耐冷品种的影响。低温降低了两个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并影响细胞膜稳定性,但是对北京截头的影响大于长春密刺,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外源Put和Spd而得到缓解,如减少了两个品种叶片由于冷害引起的电解质渗透和丙二醛含量,但是不同多胺种类所起作用因品种而异,多胺抑制剂MGBG预处理后可以抵消多胺(PAs)的作用。此外,组织化学染色和定量测定表明,应用外源Put和Spd可以消除或减少由低温胁迫引起的过氧化氢(H202)积累,而MGBG的作用刚好相反,这种情况在北京截头中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低温胁迫下长春密刺叶片叁种内源多胺含量均高于北京截头,低温处理前长春密刺和北京截头幼苗中SOD、POD和CAT活性没有明显差异,但低温处理整个过程前者APX始终高于后者。这些结果表明多胺(PAs)在黄瓜耐低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很有可能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而实现。3.水杨酸对低温胁迫黄瓜抗氧化系统和耐冷性的影响低温胁迫下两个品种叶片中内源SA含量明显高于种子,耐冷品种长春密刺的萌动种子和幼苗叶片内源SA含量均高于冷敏品种北京截头;长春密刺叶片中Pro和POD代谢水平高于冷敏品种北京截头,而MDA、电解质渗漏率和H202积累则低于北京截头,外源SA处理能显着提高低温胁迫条件下黄瓜叶片的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含量和电解质渗出率;相比北京截头来说,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长春密刺叶片中的H202积累具有更为明显的消除作用。结果提示品种间耐冷性不同导致了内源水杨酸代谢水平的差异,外源水杨酸可以提高黄瓜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体内的抗氧化系统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0-01)

康国章,岳彩凤,沈丙权,刘超,王永华[10](2009)在《小麦叶片内几个抗冷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RT-PCR法,从小麦叶片中克隆出SOD、CAT、APX、GR、CBF、GI等几个抗冷相关基因的cDNA片段,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大麦、小麦、玉米、水稻等相关基因的同源性较高,表明克隆出了上述几个小麦抗冷相关基因,其中的APX和GR为普通小麦中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冷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瓜作为重要的喜温类蔬菜作物,在我国北方广泛栽培。然而,在冬春季生产中,低温冷害仍是制约黄瓜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筛选耐低温材料,挖掘耐冷基因,培育耐低温品种,是黄瓜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利用前期系统比较的黄瓜耐冷性鉴定方法,对黄瓜优异种质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评价,获得不同耐冷基因源;以不同耐冷级别的黄瓜种质为材料,根据前人已报道的耐冷基因及其他相关信息,从黄瓜基因组中筛选耐冷相关基因,分析其在不同耐冷基因源中的表达特性;以芽期耐冷性差异大的两份材料为亲本,构建RIL群体,并对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芽期耐冷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以上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深入黄瓜耐冷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期田间自然低温对核心种质进行耐冷性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在抗病性等商品性状优良、耐冷性差异明显的优异种质21份,采用经系统比较的6℃苗期恒低温室内人工胁迫鉴定方法,以冷害指数和恢复指数为鉴定指标,对上述种质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同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将21份种质的耐冷性分为强耐冷种质1份,耐冷种质2份,中等耐冷、不耐冷及冷敏感种质分别为5份、8份和5份,其中1份强耐冷种质来自我国辽宁省,冷害指数和恢复指数分别为17.0%和72.7%。2、根据拟南芥及其他作物中已报道的耐冷基因并结合相关转录组信息,筛选出12个耐冷相关基因,并利用2份耐冷性差异明显的黄瓜材料,对12个耐冷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进一步确定5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不同耐冷级别的5份材料研究5个基因在低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耐冷材料的Csa4M642460表达均上调且相对表达量较高,低温处理后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冷敏感材料中0-12 h其相对表达量上调,后期相对表达水平不高。Csa1M423150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推测上述基因可能与黄瓜优异种质耐冷性相关。3、分别以FM1和JD7为耐冷亲本和低温敏感亲本,构建RIL群体。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亲本及群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RIL群体可用多态性SNP标记302710个,并最终得到1495个Bin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一张包含7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855.563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6 c M。不同连锁群上的标记数目在146~292个之间,长度在91.267~143.201 cM之间。4、本研究共检测到8个于芽期耐冷性相关的位点。以相对发芽率为鉴定指标时,找到4个QTL位点,位于4号和6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2.65%、13.91%、6.09%、5.63%;以相对胚根长度为鉴定指标时,找到2个位点,位于4号和7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12.73%、9.60%;以相对鲜重为鉴定指标时,找到2个位点,位于4号和7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6.99%、7.58%。其中,相对发芽率和相对胚根长度在4号染色体上有一个位点存在部分重合,相对胚根长度和相对鲜重在7号染色体上的位点存在部分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相关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娜,胡昕,傅代辉,丁金鹏,李群.独行菜抗冷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8

[2].董洪霞.黄瓜优异种质资源耐冷相关基因挖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3].张燕飞.玉米抗冷相关基因ZmMAPKKK的功能分析和遗传转化[D].吉林大学.2016

[4].张俊飞.玉米抗冷相关基因JMJ15克隆及对玉米的遗传转化[D].吉林大学.2015

[5].王海波,邹竹荣,龚明.基于RNA-Seq数据筛选的小桐子抗冷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其聚类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

[6].徐孟亮,陈淑媛,莫香,颜亨梅.水稻耐冷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4

[7].关涛.低温下寒地冬小麦部分冷相关基因和脂肪酸代谢关键酶基因定量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

[8].杨同文,王红星,刘天学.大白菜一个冷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逆境诱导表达(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10

[9].张万萍.黄瓜耐冷相关基因CsLDC的克隆分析及外源生长物质调节耐冷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0].康国章,岳彩凤,沈丙权,刘超,王永华.小麦叶片内几个抗冷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J].河南农业科学.2009

论文知识图

菌株Fy11诱导辣椒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耐冷相关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一1:大白菜冷相关基因保守区扩增...冷相关基因在Kitaake、OE-OsWR...3-9MfNAC3转基因植株中CBF...3-18MA/V/IC?过表达植株中...

标签:;  ;  ;  ;  ;  ;  ;  

冷相关基因论文_张娜,胡昕,傅代辉,丁金鹏,李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