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论文和设计-谷祐辅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省去用于填补间隙的工夫并减少零件数量。具备:送风部(52),将风送到热源(51);热传导部(53),对热源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密封结构的防尘壳体(145),至少收纳热源、送风部及热传导部的一部分,具有使供给对送风部进行控制的电信号的控制配线(54)穿过的第1贯通孔和使热传导部穿过的第2贯通孔;以及间隙填补部(58),安装在防尘壳体的设置有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的壁面,允许穿过第1贯通孔的控制配线和穿过第2贯通孔的热传导部从防尘壳体的内部向外部的延伸,并且一并覆盖第1贯通孔的内周与控制配线的外周之间的第1间隙和第2贯通孔的内周与热传导部的外周之间的第2间隙。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送风单元,将风送到热源;热传导单元,对所述热源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密封结构的防尘壳体,至少收纳所述热传导单元的一部分、所述热源及所述送风单元,具有使供给对所述送风单元进行控制的电信号的控制配线穿过的第1贯通孔和使所述热传导单元穿过的第2贯通孔;以及间隙填补单元,安装在所述防尘壳体的设置有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壁面,允许穿过所述第1贯通孔的所述控制配线和穿过所述第2贯通孔的所述热传导单元从所述防尘壳体的内部向所述防尘壳体的外部延伸,并且一并覆盖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周与所述控制配线的外周之间的第1间隙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周与所述热传导单元的外周之间的第2间隙。

设计方案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风单元,将风送到热源;

热传导单元,对所述热源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

密封结构的防尘壳体,至少收纳所述热传导单元的一部分、所述热源及所述送风单元,具有使供给对所述送风单元进行控制的电信号的控制配线穿过的第1贯通孔和使所述热传导单元穿过的第2贯通孔;以及

间隙填补单元,安装在所述防尘壳体的设置有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壁面,允许穿过所述第1贯通孔的所述控制配线和穿过所述第2贯通孔的所述热传导单元从所述防尘壳体的内部向所述防尘壳体的外部延伸,并且一并覆盖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周与所述控制配线的外周之间的第1间隙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周与所述热传导单元的外周之间的第2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形成在所述防尘壳体的侧面,在所述防尘壳体的侧视图中大致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贯通孔的中心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中心在所述防尘壳体的侧视图中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间隙填补单元以所述同一直线为中心而具有第1保持构件和第2保持构件,该间隙填补单元通过将所述第1保持构件和所述第2保持构件在所述同一直线上彼此接合而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尘壳体的侧视图中,所述第1保持构件和所述第2保持构件分别具有多个从所述同一直线上切缺而成的半圆状凹部,所述第1保持构件的所述半圆状凹部与所述第2保持构件的所述半圆状凹部在所述同一直线上彼此接合,所述控制配线通过将所述第1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一部分与所述第2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一部分接合而成的空间,所述热传导单元通过将所述第1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2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另一部分接合而成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一部分与所述第2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一部分接合而成的空间的内径比所述控制配线的外径大、且比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径小,

将所述第1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2保持构件的多个所述半圆状凹部中的另一部分接合而成的空间的内径比所述热传导单元的外径大、且比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尘壳体的侧视图中,所述第1保持构件的外周与所述第2保持构件的外周被缓冲构件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保持构件和所述第2保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固接单元,该固接单元将所述第1保持构件与所述第2保持构件在彼此接合的方向上固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单元具备:吸热部,吸收所述热源发出的热量;散热部,向所述防尘壳体的外部放出所述吸热部吸收的热量;以及,热传导部,连接所述吸热部与所述散热部,并将所述吸热部吸收的热量传导给所述散热部,所述热传导部的一部分和所述吸热部收纳在所述防尘壳体的内部,所述热传导部的另一部分和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所述防尘壳体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具备:

光源;

光学引擎,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以及

投影单元,对所述光学引擎形成的图像进行投影,

所述热源至少包含所述光学引擎,

所述光学引擎、所述送风单元、所述热传导单元的一部分及所述控制配线的一部分收纳在所述防尘壳体的内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防尘结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投影型显示装置(以下,也称为投影仪),具备: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通过根据图像信息对该光源装置的出射光进行调制来形成图像;以及投影光学系统,将该图像放大投影到屏幕等的被投影面上。投影型显示装置是电子设备的一例。

近年来,对投影仪要求产品寿命的长期化。为了产品寿命的长期化,需要放置灰尘附着到构成投影仪的光学元件,并且光学元件自身需要耐久性。

投影仪还具备控制光调制装置的控制部以及向光源装置和控制部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等。这些光调制装置和电源装置是产生热量的热源。另一方面,在投影仪中使用很多不耐热的电子元件。因此,为了维持投影仪的光学性能,适当地冷却这些电子元件变得非常重要。

为了冷却不耐热的电子元件,在投影仪的壳体设置有吸气口。与吸气口相对设置的壳体内的风扇旋转,从而空气通过吸气口流入到壳体内。流入到壳体内的空气与吸收热源发出的热量并放出的热交换器碰撞,从而从热交换器放出的热风,从设置在壳体的排气口向壳体外放出。由此,抑制对不耐热的电子元件的热负荷。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投影仪,具备:吸热片;散热片;连接吸热片与散热片的热管;温度传感器;以及包含控制装置的冷却单元。该投影仪在作为密封壳体的管道内具备吸热片、吸热用风扇以及温度传感器。另外,该投影仪将通过吸热片吸收的热量经由密封壳体外的热管传导给散热片。并且,记载有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管道内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对管道内的吸热片和吸热用风扇进行驱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7631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投影仪中,控制装置与吸热片和吸热风扇在贯通密封壳体的状态下连接。另外,热管在贯通密封壳体的状态下连接吸热片与散热片。因此,当在密封壳体内设置吸热风扇和吸热片时,需要在密封壳体设置使用于与密封壳体外部的控制装置连接的信号线穿过的通孔以及用于使与密封壳体外部的散热片连接的热管穿过的通孔。

此时,为了防止伴随流入到壳体内的空气中的灰尘侵入密封壳体内而使防尘性能降低,需要分别填补信号线的通孔周围与密封壳体之间以及热管的通孔周围与密封壳体之间的间隙。因此,需要用于填补间隙的作业,存在组装中花费工夫的问题。另外,由于需要准备填补间隙的构件,因此存在零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省去用于填补间隙的工夫,减少零件数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具备:送风单元,将风送到热源;热传导单元,对所述热源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密封结构的防尘壳体,至少收纳所述热传导单元的一部分、所述热源及所述送风单元,具有使供给对所述送风单元进行控制的电信号的控制配线穿过的第1贯通孔和使所述热传导单元穿过的第2贯通孔;以及间隙填补单元,安装在所述防尘壳体的设置有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壁面,允许穿过所述第1贯通孔的所述控制配线和穿过所述第2贯通孔的所述热传导单元从所述防尘壳体的内部向所述防尘壳体的外部延伸,并且一并覆盖所述第1贯通孔的内周与所述控制配线的外周之间的第1间隙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内周与所述热传导单元的外周之间的第2间隙。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能省去用于填补间隙的工夫并减少零件数量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B是示出使图2A以铅垂方向为旋转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拆卸了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装置壳体的上侧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拆卸了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装置壳体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拆卸了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防尘壳体的上侧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拆卸了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循环风扇支架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关联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从Z轴方向观察图5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安装了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循环风扇支架之后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从图11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从图12拆卸了热交换器吸热部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4是从-X轴方向观察图13而得到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从图14拆卸了热管保持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分解了图11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将组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及循环风扇支架而成的构件安装到防尘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安装了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及循环风扇支架之后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从图18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的F-F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分解了图20的状态的外观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分解了图18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 电子设备

51 热源

52 送风部

53 热传导部

54 控制配线

56 第1贯通部

57 第2贯通部

58 间隙填补部

100、105 投影仪

101、102、103 装置壳体

110、111、112、113 排气口

120、121、122、123 吸气口

132 投影镜头

140、141、142 散热风扇

143、144、145 防尘壳体

146 循环风扇通电线缆

147 液晶面板通电线缆

148 送风管

150、151、152 热交换器散热部

160、161 控制基板

170、171 热交换器吸热部

180 热交换器热管

181 循环风扇支架

182 循环风扇

183 合成棱镜

184 液晶面板

185 光学引擎

186 液晶面板部

191、192、193、194 开口间隙填补构件

199 热管保持构件

200 热交换器构件

201 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

202 循环风扇通电线缆通过开口

203 热交换器翅片

204 缓冲垫

205 热管保持构件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具备热源51、送风部52、热传导部53、控制配线54、第1贯通孔56、第2贯通孔57、防尘壳体145及间隙填补部58。

送风部52向热源51送出风。热传导部53对热源51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密封结构的防尘壳体145至少收纳热源51、送风部52以及热传导部53的一部分。另外,防尘壳体145具有:第1贯通孔56,使供给对送风部52进行控制的电信号的控制配线54穿过;以及第2贯通孔57,使热传导部53穿过。

间隙填补部58安装在防尘壳体145的设置有第1贯通孔56和第2贯通孔57的壁面。另外,间隙填补部58允许穿过第1贯通孔56的控制配线54和穿过第2贯通孔57的热传导部53从防尘壳体145的内部向防尘壳体145的外部延伸。而且,间隙填补部58一并覆盖第1贯通孔56的内周与控制配线54的外周之间的第1间隙和第2贯通孔57的内周与热传导部53的外周之间的第2间隙。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进行具体说明。作为热源51的一例可以例举后述的光学引擎。并且,光学引擎被防尘壳体145包围以使空气中的灰尘等不会附着。热源51收纳在防尘壳体145的内部,使用收纳在防尘壳体145内部的送风部52对热源51送出风,对热源51进行冷却。

作为一例,热传导部53由后述的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连接两者的热交换器热管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可以假设热交换器吸热部和热交换器热管的一部分收纳在防尘壳体145的内部,热交换器热管的另一部分和热交换器散热部设置在防尘壳体145的外部。

热交换器吸热部吸收热源51发出的热量。热交换器热管将热交换器吸热部吸收的热传导给热交换器散热部。在防尘壳体145的外部,使用设置在与热交换器散热部相对的位置的散热风扇,向电子设备10的外部放出传导给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热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作为间隙填补构件58的一例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一并覆盖以下的两个间隙。一个是用于使作为对送风部5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配线54的一例的循环风扇通电线缆从防尘壳体145的内部向外部穿过的第1贯通孔56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的外周之间的第1间隙。另一个是用于使热交换器热管从防尘壳体145的内部向外部穿过的第2贯通孔57与热交换器热管的外周之间的第2间隙。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得到能省去用于填补间隙的工夫并减少零件数量的电子设备。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进行说明。图2A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B是示出使图2A以铅垂方向为旋转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时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在载置了投影仪100时,设上方为Z轴方向,设映像等从投影镜头132放大投影到未图示的屏幕上的方向为X轴方向,设从X轴方向以Z轴为旋转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方向为Y轴来进行以下说明。

如图2A、图2B所示,投影仪100以安装有装置壳体101和装置壳体102的状态构成。如图2B所示,投影仪100具有用于使空气从投影仪100的外部流入到内部的吸气口121、122,以对在投影仪100内的光学构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另外,如图2A、图2B所示,具有将在投影仪100内的光学构件产生的热量从投影仪100的内部排出到外部的排气口111、112。

在图2A、图2B中,虽然例示了投影仪100具有分别各两个吸气口和排气口的情况,但是吸气口和排气口的数量是任意的。

接着,对拆卸了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装置壳体的上侧时的外观和拆卸了投影仪的装置壳体时的外观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拆卸了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装置壳体的上侧(装置壳体101)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拆卸了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装置壳体的上侧(装置壳体101)和下侧(装置壳体102)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3、图4所示,装置壳体101、102在内部具有光源131、投影镜头132、控制基板161、防尘壳体143、144、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以及散热风扇141、142。

光源131具备激光二极管(LD:Laser Diode)等光源、透镜以及反射特定波长的光并透射其他波长的光的分色镜等光学元件。投影镜头132将映像等放大投影到未图示的屏幕。

控制基板161具备:对投影仪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以及连接后述的循环风扇、液晶面板等的电源和向循环风扇、液晶面板等供给电源的通电线缆的构件等。

防尘壳体143、144具备后述的光学引擎、循环风扇支架、热交换器吸热部等。散热风扇141、142相对于吸气口121、122设置,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相对于散热风扇141、142设置。

散热风扇141、142通过旋转来从吸气口121、122取入空气。取入的空气与传导在防尘壳体143、144内产生的热量的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碰撞。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通过空气的碰撞而被冷却,从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带走热的空气,从排气口111、112排出到装置壳体101、102的外部。

接着,对拆卸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防尘壳体的上侧时的外观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拆卸了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防尘壳体的上侧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在图5中,防尘壳体143、144在内部具有光学引擎185、循环风扇支架181以及热交换器吸热部171。

光学引擎185具备色彩分离光学系统和色彩合成系统,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1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色彩分离光学系统由分色镜、反射镜等构成,该分色镜用于经由使从光源131射出的光的偏振一致的光学元件(PBS:Polarizing Beam Splitter(偏振分束器))而色彩分离为R(红色)、G(绿色)、B(蓝色)。色彩合成系统由对RGB各颜色生成映像的液晶面板部186等构成。另外,此处,液晶面板部186包含入射侧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射出侧偏光板。

如后所述,循环风扇支架181内置使防尘壳体143、144内的空气循环的循环风扇。循环风扇支架181安装在热交换器吸热部171。

如后所述,热交换器吸热部171吸收在防尘壳体143、144内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管将该热传导到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

接着,对拆卸了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循环风扇支架时的外观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拆卸了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循环风扇支架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循环风扇182的一例,使用多翼式风扇,但是也可以使用轴流风扇。另外,如后所述,将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连接到控制基板161。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长度的共通化和防止对于控制基板161的误连接等观点,使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各自穿过。但是,也可以使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集中穿过一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举出使用两个循环风扇18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循环风扇182的个数可以是任意的。将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连接到控制基板161时的、设置在防尘壳体143的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这是基于控制基板161的配置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长度、防止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对于控制基板161的误插入等的观点决定的。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说明之前,对关联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关联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另外,在图7中,吸气口120和排气口110设置在装置壳体103的彼此相对的面,当与上述的图2B、图3比较时,吸气口120与排气口110的位置关系不同。图7是说明在防尘壳体145内产生的热量的传播方法以及吸气口120与排气口110的关系的示意图,这不表示吸气口120与排气口110之间的正确的位置关系。

在图7中,投影仪100具备吸气口120、排气口110、控制基板160、散热风扇140、热交换器散热部150、投影镜头132以及防尘壳体145。

防尘壳体145具备热交换器吸热部170、循环风扇182、送风管148、构成上述色彩分离光学系统的合成棱镜183以及构成上述色彩合成系统的液晶面板184。此处,合成棱镜183和液晶面板184构成在图5中说明的光学引擎185的一部分。光学引擎185设置在送风管148的上部空间。

循环风扇182通过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与设置在控制基板160的电源连接。液晶面板184通过液晶面板通电线缆147与设置在控制基板160的电源连接。热交换器吸热部170与热交换器散热部150通过热交换器热管180连接。

接着,对在防尘壳体145内产生的热量的循环进行说明。构成设置在送风管148的上部空间的光学引擎185的PBS、液晶面板部186通过吸收光的一部分而发热。因此,通过使循环风扇182旋转来使空气流入到设置在光学引擎185的下部的送风管148的吸气口123。使用从送风管148的排气口113放出的空气来冷却设置在送风管148的上部空间的光学引擎185。冷却光学引擎185之后的成为高温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循环风扇182的吸气口附近的热交换器吸热部170。通过热交换器吸热部170吸收的热经过热交换器热管180传导到设置在防尘壳体145的外部的热交换器散热部150。

散热风扇140旋转,从而使装置壳体103的外部的空气从设置在装置壳体103的吸气口120流入到装置壳体103的内部。散热风扇140使用流入到装置壳体103的内部的空气,将传导到热交换器散热部150的热量从设置在装置壳体103的排气口110向装置壳体103的外部放出。

接着,对防尘壳体145的密封结构进行说明。防尘壳体145是在收纳了热交换器吸热部170、循环风扇182及光学引擎185的状态下被密封。但是,液晶面板通电线缆147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使用预定的构件分别与设置在控制基板160的液晶面板184、循环风扇182的电源连接。另外,热交换器吸热部170经由热交换器热管180与防尘壳体145的外部的热交换器散热部150连接。因此,液晶面板通电线缆147、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以及热交换器热管180贯通防尘壳体145。

此时,进行防止灰尘从形成在防尘壳体145的用于使液晶面板通电线缆147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通过的通孔的周围以及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周围的微小的间隙侵入的对策。作为填补液晶面板通电线缆147的通孔的间隙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1、填补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间隙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2及填补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3,例如,使用缓冲垫、橡胶、填料、粘合剂等间隙填补构件来填补间隙。而且,不仅是通孔的周围,还可以填补间隙填补构件自身与防尘壳体145之间的间隙。因此,在关联的投影仪中,伴随间隙填补构件的增加,存在零件数量增加且防尘性能减低的问题。另外,存在壳体组装中也花费工夫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方式采用如以下说明的结构。

再回到本实施方式的说明。此处,对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另外,在图8中,对于与图7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对与在图7中说明的关联的投影仪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图8所示的投影仪105中,与在图7中说明的关联的投影仪100比较,将循环风扇182和热交换器吸热部170彼此配置在附近。并且,使用于使热交换器热管180贯通的防尘壳体145的通孔与用于使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贯通的防尘壳体145的通孔靠近,使用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一并填补双方的通孔与防尘壳体145的间隙。

简而言之,作为贯通防尘壳体145的部分,通过一体地形成G部分(包括循环风扇182、热交换器吸热部170以及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的部分),从而减少间隙填补构件的数量以及间隙填补构件与防尘壳体145的间隙的数量。例如,作为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可以例举使用具有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插通的切缺(缝隙)的树脂零件。使用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一并夹住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

由此,对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的每一个,与在防尘壳体145设置通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灰尘的侵入。另外,通过一体地形成G部分,从而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减少和壳体组装的容易化。

接着,对拆卸图5所示的投影仪的防尘壳体的上侧时的俯视图进行说明。图9是从Z轴方向观察图5而得到的立体图的俯视图。

参照图9,投影仪105具备光源131、光学引擎185、循环风扇支架181、热交换器吸热部171、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以及散热风扇141、142。另外,光学引擎185内置液晶面板部186。关于这些构件已经在上面叙述,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与防尘壳体143内的循环风扇182连接的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为了与未图示的控制基板160连接而伸出到循环风扇支架181上。

接着,进一步对拆卸了图5所示的投影仪的防尘壳体的上侧时的剖视图进行说明。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

如图10所示,使用循环风扇支架181和热管保持构件199来填补与热交换器热管180周围的间隙和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周围的间隙。即,图8中说明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由以下说明的与循环风扇支架181的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部分和热管保持构件199构成。

热交换器热管180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在防尘壳体143、144的侧视图中大致具有圆形。循环风扇支架181和热管保持构件199分别具有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并且,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的中心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的中心在防尘壳体143、144的侧视图中位于相同的直线(P-P)上。如图10所示,循环风扇支架181的与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部分和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于穿过两种开口的中心的直线P-P处于线对称的关系。

设置在循环风扇支架181的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在与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面上,具有向左侧挖成半圆形状的凹部。设置在热管保持构件199的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在与循环风扇支架181相对的面上,具有向右侧挖成半圆形状的凹部。并且,通过在两种开口的中心方向上接合循环风扇支架181的与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部分与热管保持构件199,从而一并填补与热交换器热管180周围的间隙和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周围的间隙。

在循环风扇支架181与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部分、即分别设置在循环风扇支架181和热管保持构件199的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相对的部分,缠绕有未图示的缓冲垫、橡胶、填料等。由此,进一步强化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的防尘性能。

并且,循环风扇支架181与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部分,以使用防尘壳体143和防尘壳体144而被包围的方式设置。由此,还能够防止灰尘从防尘壳体143、144的外部侵入。

接着,对安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循环风扇支架之后的状态,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的外观,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和热交换器吸热部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安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循环风扇支架之后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从图11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从图12拆卸了热交换器吸热部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热交换器吸热部171与循环风扇支架181被组装。如图12、图13所示,热交换器吸热部171与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通过热交换器热管180连接。如图11~图13所示,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露出到内置循环风扇182的循环风扇支架181的外部,向循环风扇支架181的-X轴方向延伸。之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在Y轴方向(与热交换器热管180大致平行方向)上延伸,如在图10中所说明的那样,成为使用循环风扇支架181和热管保持构件199包围的结构。

另外,在图11~图13中,虽然示出了热交换器热管180由五个构成的例子,但是热交换器热管180的个数可以是任意的。

接着,从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和热交换器吸热部的状态到拆卸热管保持构件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4是从-X轴方向观察图13而得到的主视图。图15是示出从图14拆卸了热管保持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14、图15所示,在设置于上述循环风扇支架181的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安装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并且,在安装有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的循环风扇支架181的相对的部分,安装热管保持构件199。由此,固定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与热交换器热管18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循环风扇支架181的与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部分和热管保持构件199来构成图8中说明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由此,对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的每一个,与在防尘壳体145设置通孔的情况比较,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灰尘的侵入。另外,使用循环风扇支架181的与热管保持构件199相对的部分和热管保持构件199来一并安装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从而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减少和壳体组装的容易化。

接着,对将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及循环风扇支架分解后的状态、以及将组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及循环风扇支架的而成构件安装到防尘壳体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6是示出分解了图11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将组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循环风扇支架而成的构件安装到防尘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以下参照图16和图17,对组装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及循环风扇支架的步骤、以及将组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及循环风扇支架的而成构件安装到防尘壳体的步骤进行说明。

(1)将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插入到各个从热交换器吸热部171的两端分别向-Y轴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热管180。在实际的组装步骤中,需要使用金属的铜焊(焊接)将热交换器热管180与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接合的步骤。因此,有时将热交换器吸热部171与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一体形成,作为热交换构件来处理。以下,将通过该步骤组成的构件称为热交换构件。

(2)将热交换构件安装到循环风扇支架181。

(3)向在(2)的步骤中生成的循环风扇支架181的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插入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

(4)在(3)保持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的循环风扇支架181的、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相对的位置嵌入热管保持构件199。由此,完成热交换器构件200。

(5)将在(4)的步骤中完成的热交换器构件200插入到防尘壳体143。并且,将防尘壳体144安装到载置有热交换构件200的防尘壳体143。

经过(5)的步骤,如图17所示,防尘壳体143、144的相对的侧面与形成有热交换器热管180的通孔的开口和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的通孔的开口的面彼此接触。

将由经过从上述(1)到(5)的步骤而完成的防尘壳体143、144密封的热交换构件准备成模块,从而也可以在投影仪的各机种中进行共用化。由此,还能够得到投影仪的组装自由度增加的附带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安装了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循环风扇支架的状态、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的截面以及在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下分解的截面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安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及循环风扇支架之后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从图18拆卸了热交换器散热部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0是图19的F-F剖视图。图21是示出分解了图20的状态的外观的剖视图。

如图18~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循环风扇支架181的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和热管保持构件199,以包围热交换器热管180的进行保持。另外,在将通过组装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与热管保持构件199而形成的热交换器热管180夹住的开口的Y轴方向上,形成有循环风扇通电线缆通过开口202。连接循环风扇182与控制基板161的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穿过该循环风扇通电线缆通过开口202。

另外,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与由铝压制金属板构成的热交换器吸热部171的热交换器翅片203接触时存在会断线的问题。因此,循环风扇通电线缆通过开口202优选设置于在Z轴方向上比热交换器翅片203的位置高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图21所示,在循环风扇支架181的热管保持部201和热管保持构件199上分别缠绕有缓冲垫204。即,在图21的热管保持构件199的外周面和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的外周面上分别缠绕有缓冲垫204。

由此,填补热交换器热管180的周围和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与热管保持部199之间的间隙。另外,填补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与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和热管保持部199之间的间隙。而且,填补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和热管保持部199与防尘壳体143、144之间的间隙。通过设置缓冲垫204,有效地填补间隙,进一步实现防尘性能的强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缠绕在热管保持构件199的外周面和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的外周面的例子,例举缓冲垫来进行说明。但是,不限定于缓冲垫,只要是能够填补间隙的缓冲构件,则也可以使用任意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缠绕有缓冲垫204的热管保持部199和缠绕有缓冲垫204的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来构成图8中说明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由此,对于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的每一个,与在防尘壳体145设置通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灰尘的侵入。另外,使用缠绕有缓冲垫204的热管保持部199和缠绕有缓冲垫204的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将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和热交换器热管180一并安装,从而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减少和壳体组装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在热管保持构件199的Z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热管保持构件钩部205。热管保持构件钩部205与分别设置在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的Z轴方向和-Z轴方向端部的未图示的钩孔嵌合。

由此,能够进一步限制热交换器热管180与热管保持构件199及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之间的间隙。而且,通过限制热管保持构件199及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与防尘壳体143、144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在防尘壳体143、144内无偏差地安装热交换器构件2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限制热管保持构件199与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之间的间隙的构件,以热管保持构件钩部205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只要是能够在贯通孔的中心方向上对热管保持构件199与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之间进行固接的构件,则也可以是任意的构件。

接着,对分解了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循环风扇支架的状态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分解了图18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以下参照图22,对本实施方式的组装热交换器吸热部、热交换器散热部以及循环风扇支架的步骤进行说明。

(1)从热交换器吸热部171的两端分别向-Y轴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热管180分别插入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在实际的组装步骤中,需要使用金属的铜焊(焊接)将热交换器热管180与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接合的步骤。因此,还存在将热交换器吸热部171与热交换器散热部151、152一体形成并作为热交换构件来处理的情况。以下,将通过该步骤组装的构件称为热交换构件。

(2)在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的外周面缠绕缓冲垫204。

(3)将热交换构件组装到缠绕有(2)的缓冲垫204的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的半圆形状的部分。

(4)将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组装到通过(3)的步骤形成的循环风扇通电线缆通过开口202的半圆形状的部分。

(5)在热管保持构件199的外周面缠绕缓冲垫204。

(6)组装通过(3)的步骤形成的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与通过(5)的步骤形成的热管保持构件199。

(7)将热管保持构件199的热管保持构件钩部205嵌合到循环风扇支架181的未图示的钩孔。

将经过上述(1)至(5)的步骤而完成的热交换构件作为模块来准备,从而也可以在投影仪的各机种中共用化。由此,能够得到投影仪的组装自由度增加的附带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第1贯通孔56的内径比控制配线54的外径大,第2贯通孔57的内径比热传导部53的外径大,具有一定程度的游隙、即第1间隙和第2间隙,以使控制配线54能够可靠且容易地穿过第1贯通孔56,使热传导部53能够可靠且容易地穿过第2贯通孔57。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间隙填补部58覆盖第1间隙和第2间隙,从而抑制灰尘从上述游隙的部分、即第1间隙和第2间隙进入到防尘壳体145内。在间隙填补部58中控制配线54穿过的空间的内径比控制配线54的外径大(优选为大致一致)、且比第1贯通孔56的内径小。另外,在间隙填补部58中热传导部53穿过的空间的内径比热传导部53单元的外径大(优选为大致一致)、且比第2贯通孔57的内径小。通过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从而覆盖第1间隙和第2间隙而防止灰尘进入到防尘壳体145内的效果大。

而且,该间隙填补部58由彼此接合的两个构件、即第1保持构件(例如,热管保持构件199)和第2保持构件(例如,循环风扇支架热管保持部201)构成。并且,控制配线54穿过的空间和热传导部53穿过的空间为如下结构,即通过将在第1保持构件与第2保持构件的彼此的接合面分别切缺而成的半圆状凹部接合来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实现使控制配线54穿过具有与控制配线54的外径大致一致的内径的空间的状态以及使热传导部53单元穿过具有与热传导部53的外径大致一致的内径的空间的状态。

在空气流入图8所示的投影仪105的装置壳体103的内部时,灰尘也与空气一起流入到装置壳体103的内部。当灰尘进入到装置壳体103的内部,该灰尘附着到光学构件时,产生投影仪105的亮度降低、色斑等的现象。此时,无法维持投影仪100的光学性能。

因此,为了防止灰尘流入装置壳体103的内部,在吸气口120设置防尘过滤器。从装置壳体103的外部流入的空气穿过防尘过滤器,灰尘被去除。去除了灰尘之后的空气被送风到不耐热的电子元件,从而电子元件被冷却,抑制从热源发出的热量。

过滤器的网眼越细,防尘过滤器的灰尘去除性能越高。在为了提高灰尘去除性能而使用了网眼细的防尘过滤器时,容易引起过滤器的网眼堵塞。另外,在为了冷却不耐热的电子元件而需要大风量时,由于通过防尘过滤器的空气的流量变大,因此容易引起过滤器的网眼堵塞。在过滤器的网眼堵塞时,从装置壳体103的外部取入的空气的量减少,送到不耐热的电子元件的风量变少。因此,电子元件的温度上升,推进该电子元件的劣化。最差的情况下,存在导致投影仪105的故障的问题。

使通过除尘过滤器去除了灰尘的空气流入,从而还能够冷却不耐热的电子元件,但是无法完全去除灰尘的流入。因此,随着时间的经过,更多的灰尘附着到光学构件。其结果是,存在导致投影仪105的亮度降低和投影仪105内部的温度上升,无法维持投影仪105的性能的问题。

作为避免灰尘附着到光学构件的方法,公知有如下所述的方法。

首先,在使用灰尘去除性能高的除尘过滤器和多层过滤器的方法中,能够减少灰尘的流入。但是,灰尘去除性能高的除尘过滤器和多层过滤器,对于穿过过滤器的空气而言成为阻抗。此时,为了冷却投影仪105内部的电子元件,需要更多的风量。因此,需要提高风扇的旋转速度,或者增加风扇的数量,或者增大风扇的尺寸。其结果是,会出现伴随风扇的旋转速度的增加而产生噪音的问题,伴随风扇数量的增加、风扇尺寸的大型化而投影仪105的尺寸变大的问题。

接着,公知有如下方法:构成围绕光学构件周围的密封空间,使流体在该密封空间内循环来冷却光学构件。在该方法中,使用设置在该密封空间的内部和外部的彼此相对的位置的热交换器,将该密封空间内的热量放出到外部。但是,在该方法中,需要用于驱动热电转换元件和流体的单元。因此,存在冷却所需的消耗电力增加,并且投影仪105的尺寸变大的问题。

如图8中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5使用循环风扇182使空气在防止了灰尘等的侵入的防尘壳体145的内部循环,从而对液晶面板、偏光板、偏振转换元件等的发热的光学元件进行冷却。并且,投影仪105具有如下的结构。

投影仪105具有使热量从吸收防尘壳体145内部的热量的热交换器吸热部170向防尘壳体145外部移动的热交换器热管180。另外,投影仪105具有使通过热交换器热管180传导的热交换器吸热部170吸收的热向装置壳体103的外部放出的热交换器散热部150。

并且,投影仪105将使防尘壳体145内部的热量向防尘壳体145的外部移动的热交换器热管180和向循环风扇182供给电力的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配置在附近。并且,投影仪105使用以具有切缺的树脂零件作为一例的开口间隙填补构件194将循环风扇通电线缆146与热交换器热管180一并接合。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省去用于填补间隙的工夫,得到能够减少零件数量的投影仪。另外,能够得到维持防尘性能且减少零件数量,能够实现组装的容易化的投影仪。而且,还具有能够得到可小型化的投影仪的附带的效果。

以上,虽然参照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详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能够理解的各种变更。

该申请主张以2018年5月31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8-104645为基础的优先权,并将其公开的所有内容援引于此。

设计图

电子设备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8537.5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JP

国家/省市:JP(日本)

授权编号:CN209471328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G03B 21/16

专利分类号:G03B21/16;G03B21/14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第一申请人: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申请人地址:日本东京

发明人:谷祐辅

第一发明人:谷祐辅

当前权利人: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代理人:高培培;戚传江

代理机构:11219

代理机构编号: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JP2018-104645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电子设备论文和设计-谷祐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