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畸形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畸形,股骨,骨关节炎,耳廓,正电子,磁共振,内翻。
畸形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戴知宇[1](2019)在《基于电磁导航与增强现实的复杂先心病畸形病灶定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且对幼儿健康危害最大的先天性缺陷之一。早期的矫治手术是治疗复杂先心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即便如此,当前国内外的复杂先心病矫治术后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依然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术野较小,术中难以辨识心脏内部及周围的畸形病灶。尽管目前有血管造影成像技术,但实际在术中开胸裸露出心脏后,心脏及其周围血管的解剖结构已与术前的影像有所不同,导致医生难以将术前的影像与术中实际的解剖结构对应起来。因此,当前先心病手术主要依赖主刀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学影像的指导,造成手术过程操作复杂,病灶定位精度低、手术效率差等问题。为了解决先心病畸形病灶矫治手术所遇到的问题,本文结合电磁导航与增强现实技术,设计了一套针对先心病畸形病灶的手术导航系统,辅助医生实现病灶的精准辨识与定位。基于该系统,本文分别对其工作流程中的相关技术展开了具体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自主设计先心病电磁手术导航系统。本文为了实现畸形病灶定位的目标,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医学图像处理、叁维可视化、开胸切口规划、电磁标记点提取、手术注册、手术器械实时追踪,以及内窥镜增强现实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手术导航系统。(2)基于术前图像的开胸切口规划。为了呈现更为真实的解剖结构,本文根据术前的二维影像数据完成叁维可视化,并提出了一种根据病灶位置实现胸腔表皮切口规划的技术。该方法可根据当前的投影视角,提取病灶轮廓,最终自动生成开胸切口在胸腔表皮模型上,从而减少手术创伤。(3)电磁导航手术注册技术。当前主流的光学导航注册技术以反光的粘贴式标记点为主,并基于手术与图像空间的标记点实现手术注册。但胸腔因形变较大会使得标记点产生位移,不利于精准注册。本文设计了一个手术平台,可在底部镶嵌电磁传感器以及在周围固定多个标记点,从而可确定手术空间,防止因标记点位移而造成注册精度下降。(4)单目软管内窥镜的增强现实技术。由于术中心脏形变显着,单纯使用导航无法获知最新的病灶位置,所以本文采用了增强现实技术统一显示虚拟与真实的病灶结构。通过固定软管内窥镜与电磁传感器,对其完成标定,并借助传感器实现内窥镜的实时追踪。再结合手术注册结果,变换至图像空间中,最终使虚拟模型迭加至内窥镜所拍摄的真实手术场景中,达到增强现实的效果。经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电磁导航与增强现实的先心病畸形病灶定位技术可以精准、真实地呈现出当前病灶的位置与解剖结构,从而改善传统先心病畸形病灶矫治手术中的问题,提高手术效率。(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2)
陈东,毛毕刚,潘银林,彭彦,韶也[2](2019)在《水稻颖花畸形突变体(gm(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籼稻‘绵恢523’בR8117’的F_5世代15C197群体分离出颖花变异突变体,表现为内稃退化、发育迟缓或发育成外稃状、颖壳畸形不闭合,暂命名为颖花畸形突变体(glume malformation,(gm(t))。以该突变体gm(t)与粳稻02428杂交构建F_2定位群体,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gm(t)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gm(t)突变体的颖花畸形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初步将gm(t)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标记ZM506 (1.254 Mb)与RM3463(2.110 Mb)之间,两个标记间的物理距离约为856 kb。检索该区间发现含有内颖形成调控基因DP1(LOC_Os06g04540)。gm(t)的穗部表型与dp1突变体很相似。为此,对15C197野生型和gm(t)突变体的DP1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gm(t)突变体在该基因编码区有一段19 bp的缺失,会引起移码突变。因此推测gm(t)即为DP1基因的等位突变基因。gm(t)为研究水稻外轮花器官发育特性及相互转换的内在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5期)
龙思岑[3](2018)在《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矢状向定位上中切牙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目的:对成人上中切牙点(the upper incisor,UI)至前鼻棘点(the anterior nasal spine,ANS)的矢状距离对侧貌影响的美学评价,实验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验证成人前鼻棘点矫治前后矢状向上的稳定性;二、通过模拟成人骨性I类患者上中切牙点与前鼻棘点不同距离下的侧貌形态,评估上中切牙与前鼻棘点的矢状距离对成人侧貌审美的影响,在临床上为成人骨性I类患者矢状向定位上前牙提供依据。实验方法:实验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验证前鼻棘点的稳定性:纳入53名完成完整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前鼻棘点-翼上颌裂点(pterygomaxillary fissure,Ptm)长度以及其与真性水平面(the true horizontal,HOR)角度,以此验证前鼻棘点在治疗过程中矢状向的稳定性。2.UI-ANS矢状距离对侧貌影响的美学评价:将正畸医生评分选出的最美观男性与女性,作为基础模型,在HOR上移动UI,改变UI-ANS矢状距离,利用Dolphin软件VTO(visual treatment objective,治疗目标预测法)功能模拟出变化后的侧貌,得到男性与女性各9张侧貌相,由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参照可视化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审美排序,评估UI-ANS矢状距离对成人侧貌审美的影响,探索最佳侧貌美观下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实验结果:1.ANS-Ptm长度治疗前为50.67±0.96 mm,治疗后为50.61±0.45 mm;ANS-Ptm与HOR角度治疗前为4.37±0.53°,治疗后为4.75±0.53°。ANS-Ptm长度以及与HOR的角度在正畸治疗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男性侧貌中,专业组对M7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0 mm);非专业组对M1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1 mm)(P<0.05)。女性侧貌中,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均对F7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0 mm)(P<0.05)。3.在专业组的审美中,男性美观侧貌所对应的侧貌图为M1(-1mm)、M7(±0 mm)、M8(-2 mm),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为-0.76 mm~1.24 mm。女性美观侧貌所对应的侧貌图为F3(+1mm)、F4(+2 mm)、F7(±0 mm),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为-1.87 mm~0.13 mm。结论:1.前鼻棘点在矢状向上具有稳定性。在成年人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前鼻棘点的矢状向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前鼻棘点为稳定的解剖结构,可以作为参照点,用于上中切牙突距的评估。2.在性别差异分析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均倾向于男性侧貌唇部较女性前突,男性上中切牙的定位相对于前鼻棘点更靠前方。在临床治疗中,上中切牙的定位应当根据患者性别综合考虑。3.在专业差异分析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女性侧貌中达成一致,偏好女性平直面型,均倾向于将上中切牙定位于前鼻棘点的偏后方。在男性侧貌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均倾向于将上中切牙定位于前鼻棘点的偏前方,但是非专业组更倾向于男性平直面型,上中切牙的定位更接近前鼻棘点。在临床治疗中,正畸医师应当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美学需求,有助于治疗目标的制定。4.UI-ANS距离存在一定的美学范围,从总的趋势上来看,上中切牙、前鼻棘点在矢状向越接近,其相对应的侧貌更易被接受。(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黄辰宇,刘帅,田书畅,姚庆强,王黎明[4](2018)在《iASSIST智能辅助定位系统在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常规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对适应证选择、假体选定、手术技巧准确性、围手术期管理的要求更高。目的:对比分析iASSIST智能导航辅助定位系统与传统手术方式在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21例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iASSIST智能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A组)10例,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组(B组)11例。通过测量并比较2组术后冠状面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的偏移值评估手术精确性;通过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力线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术后下肢力线的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的偏移值均<3°,其中A组对内外翻畸形的矫正效果更好;(2)手术时间A组长于B组(P<0.05),术后力线恢复程度A组优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2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A组多于B组(P<0.05),住院时间B组长于A组(P<0.05),术后引流量、术后1 d、1周的目测类比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B组优于A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2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对于需要行全膝关节置换且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复杂患者,使用iASSIST智能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及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精度,其中iA SSIST智能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对术后下肢力线的重建效果更好。两种技术的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李印良,王友斌,姜立忠,齐明,王宇[5](2018)在《髓外定位与关节内代偿截骨在膝内翻合并股骨畸形TKA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股骨畸形很常见,部分膝内翻患者同时存在股骨畸形,术前对股骨干或股骨髁畸形认识不足可能导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操作失误。笔者于2012-09及2015-06对2例(3膝)膝内翻合并股骨畸形行TKA,术中采用髓外定位及关节内代偿截骨,术后下肢力线正常,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例1,女,60岁。因双膝内翻疼痛加重2年入院治疗,40年前曾因双膝内翻行双侧胫骨截骨矫形术。摄(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宋少华[6](2017)在《骨性Ⅲ类错畸形头颅定位侧位片软硬组织侧貌特征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骨性Ⅲ类错畸形和骨性I类个别正常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对比两者的软硬组织侧貌特征,了解骨性Ⅲ类错畸形软组织特点及对硬组织的代偿情况,为骨性Ⅲ类错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08例,骨性I类个别正常52例。选取硬组织指标5项及软组织指标11项,通过CASSOS分析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运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1、硬组织分析:骨性Ⅲ类较骨性I类的面角明显增大,上颌虽发育不足,但并无统计学差异,下颌则明显发育过度。上下切牙均有代偿,上切牙明显唇倾,下切牙明显舌倾。垂直骨面型并无差异。2、软组织分析:鼻突度、上唇沟深度和下唇的紧张度两类骨面型并没有明显区别。上唇基部厚度及上唇紧张度,H角及颏部软组织厚度均大于骨性I类。骨性Ⅲ类的颏唇沟较浅,下唇突点至H线距离明显加大。结论骨性Ⅲ类的软组织侧貌异常于骨性I类,主要表现在唇部和颏部,无论是上颌鼻唇部还是下颌颏部都有明显异常。骨性Ⅲ类的软组织对硬组织有明显的代偿现象。(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苏法仁,丁静华,刘玉红[7](2016)在《苏氏定位法在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种再造耳廓位置的定位方法(苏氏定位法[1])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方法收集89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苏氏定位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以289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耳廓再造中应用目测测量法对再造耳廓进行定位。术后半年测量再造耳廓与健侧耳廓的前后、上下位置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两侧耳廓前后、上下位置差值(0.55±0.18 cm、0.43±0.15 cm)小于对照组(0.71±0.22 cm、0.63±0.19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氏定位法应用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手术中,能使再造耳廓位置更准确,优势明显,是目前耳廓再造手术中较好的定位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秦晓平[8](2015)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旋转截骨的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由膝关节退变引起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病例越来越多。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方案多样,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steoarthritis Research Society International,OARSI)髋与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推荐了25种疗法,包括常规治疗、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多采用单髁置换术、截骨矫形术、关节清理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姑息性的膝关节融合术,其中TKA对于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损应用最为广泛,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金标准。但TKA技术要求高,手术成功与否受下肢力线、旋转对线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影响,其中股骨远端的旋转对线是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寿命的重要因素。确定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方法有许多,临床上常用的是测量截骨(measured resection,MR)技术和间隙平衡(balanced gap,BG)技术,而MR技术由于学习曲线相对平缓,为广大关节外科医生所掌握,它是参照股骨远端特殊的骨性标记,通过术前及术中实体测量确定股骨旋转截骨轴线的技术。常用的参照轴线主要有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lin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CTEA)、whitesideˊs线即AP轴线(anterior posterior line,APL)、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femoral condylar line,PCL)。众多研究表明,STEA由于平行于膝关节的屈伸轴而被认作是股骨远端假体旋转最可靠的参照轴线,但股骨内上髁凹除解剖位置表浅徒手不容易定位外,还容易受到膝关节骨质退变、内侧副韧带起点阻挡的影响,使得STEA术中定位困难而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此情况下手术医生往往借助PCL外旋3°线、whitesideˊs线或CTEA来判定STEA位置,获得的效果却参差不齐,膝关节置换是高规格手术,技术细节要求高,股骨假体不合适的旋转将明显影响假体寿命及关节功能。鉴于此我们进行了其他参照轴线与STEA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股骨远端选取合适参照轴线提供理论支持。PCL是一条有效的参照轴线,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股骨远端截骨板大都依据欧美人骨骼形态参照PCL外旋3°设计,但亚洲人股骨形态不同于西方人群,并且骨关节炎病理改变过程中股骨后髁软骨的磨损、退变,股骨后髁角(posteriorcondylarangle,pca)将发生改变。因此参照pcl外旋3°截骨并非是最适合国人的截骨方式,一些学者借助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进行个体化股骨远端旋转截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那么究竟pcl外旋3°截骨与个体化截骨疗效有何不同?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另外,假体安放准确性评估需借助影像学检查,由于普通ct和mri存在金属材料产生的“伪影”干扰,使得解剖标志不清晰而影响到定位,双源ct(dualsourcect,dsct)能排除“伪影”干扰,作出直观、快速的判断。基于此,笔者依据ct检查获取的股骨远端旋转截骨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与传统依据后髁线外旋3°截骨两种截骨方式作前瞻性对照研究,通过负重下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vas评分评估两者的区别,并采用dsct论证手术前后截骨角度的准确性,旨在为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随着膝关节退变的进展,pca将发生改变,参照pcl外旋3°截骨有一定的不准确性,故通过mri检查获取膝关节骨关节炎人群pca值或许对旋转截骨更有指导意义;鉴于stea术中不易准确定位,临床医生往往借助其他参照轴线推测stea的位置,这将不可避免的对旋转截骨造成误差,我们利用mri研究了其他参照轴线与stea的相关性,旨在为股骨远端选取合适轴线提供理论支持。2.比较参照pcl外旋3°截骨与依据ct术前测量数值进行个体化截骨两者对tka人群产生的近期术后疗效,并采用dsct评估两组假体安放情况。方法1.回顾性收集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初次行tka患者86例86膝,在mri横断面图像上利用pacs系统标注stea、ctea、apl垂线、3°pcl(pcl外旋3°线),将stea设为参照轴,获取其他叁条轴线与其相关性,即与stea最接近的轴线。2.前瞻性选取2014年5月~2014年8月在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明确诊断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内翻≤15°)41例41膝,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3°pcl组)20膝,个体化截骨组(ct测量组)21膝,评估两组术后负重位膝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k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结果1.86例pca值为2.38°±1.82°(-2.06°~7.06°),小于正常人群。a角(3°pc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为0.63°±1.82°。股骨内外后髁均出现关节软骨的磨损、退变,其中3例磨损、退变严重(3.5%),pcl相对于stea外旋,最大者达2.06°;13例pca等于0°(15.1%),即pcl与stea平行;有70例pca大于0°(81.4%),最大者达7.06°。86例csa(stea与ctea之间的夹角)大小为(3.78±0.75)°(2.04~5.67)°,接近4°。传统理念认为whitesideˊs线恒定垂直于股骨上髁轴(stea和ctea),本研究whitesideˊs线与股骨上髁轴趋于垂直关系的不足1/3,asa(apl垂线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大小为5.37°±3.17°,标准差与均数值接近,提示whitesideˊs线不是很稳定,对于内翻膝患者以whitesideˊs线为参照轴线可靠性差。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a角和csa、a角和asa、csa和as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角、csa、asa叁者角度平均值分别为0.63°、3.78°、5.37°,经比较平均值发现,准确性:3°pcl>ctea>apl垂线。2.术后6周膝关节负重位下rom:传统组:屈曲100.6°±16.0°(66°-128°),伸直滞缺:6.4°±6.7°(0°-20°);个体化截骨组:屈曲109.1°±16.7°(76°-140°),伸直滞缺:1.5°±3.2°(0°-10°),两组术后屈曲活动度比较,个体化截骨组较传统组平均增加9°,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伸直滞缺个体化截骨组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评分:传统组120.4±22.2(86-159)分,其中临床评分65.0±11.0(48-83)分,功能评分55.3±12.2(35-75)分;个体化截骨组129.9±24.4(98-179)分,其中临床评分75.0±17.0(45-99)分;功能评分54.8±13.1(25-90)分,个体化截骨组临床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vas评分:传统组3.5±0.9(3-6)分;个体化截骨组3.3±0.7(3-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ca值比较:个体化截骨组0.74°±0.96°(-3.2°~2.3°),传统组1.62°±1.55°(-5.9°~4.6°),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轻度内翻畸形患者,pca值小于正常人群,pcl相对于stea可以是内旋,也可以是外旋,以内旋为主,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术中stea定位困难时,可参照pcl外旋3°线截骨,相对于ctea、apl垂线可靠性最高,但可能造成假体轻度外旋。结果2.个体化的股骨远端旋转截骨在早期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参照PCL外旋3°截骨,它提高了旋转截骨的准确性,改善膝关节屈伸功能,减少了不必要的软组织松解。(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陈金辉,苗玲玲,蒋志斌[9](2015)在《分段钳夹法定位治疗血管畸形所致小肠大出血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男,27岁。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因突发腹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大量含血块的鲜血到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给予补液、输血、抑酸、止血药物等治疗,仍间断呕血,同时开始便血,仍为含血块鲜血,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本院。入院检查:体温37℃,呼吸20次/min,心率105/min,血压90/50mmHg;患者意识清楚、贫血貌,心肺检查未见阳性体征,(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5年03期)
赵博峰,纪东旭,尹建忠,杨卫东,陈旨娟[10](2014)在《皮质发育畸形术前定位致灶的静息态功能MRI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局部一致性(Re Ho)、低频振幅(ALFF)和低频振幅分数(f ALFF)的静息态功能MRI(RS-f MRI)是否具有术前定位皮质发育畸形(MCD)患者致灶的能力。方法 MCD患者10例行RS-f MRI检查,静息态数据经预处理和分析后得到的Re Ho、ALFF和f ALFF激活图,与视频脑电图(VEE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MRI及综合评估的致灶结果比较。比较患者术后结果与静息态异常激活图结果。结果 RS-f MRI致灶定位结果分别与6例VEEG、8例PET、6例MRI以及7例最终综合评估的致灶定位结果一致。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包括2例MRI检查阴性)均发现异常的局部激活图,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皮质发育畸形(2例灰质异位和4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结论基于Re Ho、ALFF及f ALFF分析方法的RS-f MRI具有定位MCD患者致灶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4年11期)
畸形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籼稻‘绵恢523’בR8117’的F_5世代15C197群体分离出颖花变异突变体,表现为内稃退化、发育迟缓或发育成外稃状、颖壳畸形不闭合,暂命名为颖花畸形突变体(glume malformation,(gm(t))。以该突变体gm(t)与粳稻02428杂交构建F_2定位群体,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gm(t)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gm(t)突变体的颖花畸形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初步将gm(t)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标记ZM506 (1.254 Mb)与RM3463(2.110 Mb)之间,两个标记间的物理距离约为856 kb。检索该区间发现含有内颖形成调控基因DP1(LOC_Os06g04540)。gm(t)的穗部表型与dp1突变体很相似。为此,对15C197野生型和gm(t)突变体的DP1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gm(t)突变体在该基因编码区有一段19 bp的缺失,会引起移码突变。因此推测gm(t)即为DP1基因的等位突变基因。gm(t)为研究水稻外轮花器官发育特性及相互转换的内在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畸形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戴知宇.基于电磁导航与增强现实的复杂先心病畸形病灶定位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陈东,毛毕刚,潘银林,彭彦,韶也.水稻颖花畸形突变体(gm(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龙思岑.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矢状向定位上中切牙的相关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4].黄辰宇,刘帅,田书畅,姚庆强,王黎明.iASSIST智能辅助定位系统在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5].李印良,王友斌,姜立忠,齐明,王宇.髓外定位与关节内代偿截骨在膝内翻合并股骨畸形TKA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6].宋少华.骨性Ⅲ类错畸形头颅定位侧位片软硬组织侧貌特征分析研究[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7].苏法仁,丁静华,刘玉红.苏氏定位法在小耳畸形患者耳廓再造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
[8].秦晓平.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旋转截骨的定位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5
[9].陈金辉,苗玲玲,蒋志斌.分段钳夹法定位治疗血管畸形所致小肠大出血1例[J].人民军医.2015
[10].赵博峰,纪东旭,尹建忠,杨卫东,陈旨娟.皮质发育畸形术前定位致灶的静息态功能MRI初步研究[J].天津医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