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染源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染源,住院部,喀斯特,公式,水化,岩溶,芳烃。
污染源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段俭君,李卿[1](2019)在《南方煤矿区喀斯特泉污染源识别及污染通道探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凯里市龙洞泉位于贵州黔东南州大风洞镇青杠林村,泉水出露于汇水单斜与阻水逆断层接触带地段,属于典型喀斯特泉,是当地村民唯一生活水源。2017年7月该岩溶泉水因强降雨期间受到污染,泉水呈棕红色,通过取样化验,因Fe~(3+)离子严重超标所致,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水质特征离子对比方法识别污染源,推断是泉水上游一处煤矿处于关停状态,强降雨入渗进入采空区,水位上升补给岩溶水条件下引起的污染。南方煤矿区喀斯特泉污染源和污染通道具有隐蔽性和多层性特征,采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水文钻探及测试、洞穴探测、示踪试验等综合方法,探明泉水污染通道位于采空区构造发育地带,探查其发育部位、埋藏深度及平面上展布。对喀斯特泉污染机理研究以及泉水污染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11期)
徐双[2](2019)在《萃取法APT生产工艺污染源识别与控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钨冶炼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介绍了污染源识别与控制技术在萃取法APT生产工艺中的应用,提出用氨-钨精馏绿色分离和氨水提浓技术对萃取法AP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氨废水和废气进行处理,优化萃取工艺的氨平衡和水平衡,实现含氨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源头减排,回收氨水浓度>15%,氨资源化利用率>98%,外排生产废水氨氮含量稳定达标;对污染因子迥异的废水和废气进行分质分类处理,是保证废水废气稳定达标排放的有效途径,并可降低环境保护治理费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期刊2019-08-30)
郭欣,姚苹,张韬,何玉亭,沈杰[3](2019)在《成都典型工业园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源识别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都平原典型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识别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源,划分污染区,探究PAHs污染浓度及空间变异,并多方法比较评价其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土壤PAHs普遍存在,土壤16种PAHs含量为16. 1~9593. 2μg/g,均值为1050. 3μg/g; 7种致癌PAHs含量为6. 1~5750. 9μg/g,均值为586. 2μg/g;主导冶金、新型建材建筑智能装备工业、集装物流、轨道航空等工业集中发展区污染尤为显着,表明工业发展对土壤PAHs有较大影响;土壤PAHs污染主要为4环及以上的中、高组分,主要来源为化石等原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石油泄漏、生产环节有机废气排放;研究区毒性当量法与风险商法评价结果一致,一类用地5处低风险或超标、二类用地均为零风险或达标;内梅罗指数评价表明,基于一类用地警戒线与中污染各1处、二类用地均为安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张利军,满金萍[4](2019)在《基于ArcSWAT模型的建筑施工污染源识别系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基于ArcSWAT模型的建筑施工污染源识别系统设计方法,将ArcSWAT模型应用于建筑施工污染源识别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中,建立ArcSWAT信息数据库,通过空间单元划分方法结合ArcSWAT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模拟研究区域中污染源的形成过程,根据模拟结果获取污染源的相关信息。结合定位模块、基本信息模块、数据分析模块、管理模块构成建筑施工污染源识别系统的框架,完成建筑施工污染源识别系统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设计的系统识别效率高、识别准确率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7期)
张双圣,刘汉湖,强静,刘喜坤,朱雪强[5](2019)在《地下水污染监测井优化设计及污染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水污染源识别过程中,针对监测井监测值信息量不充分或监测值与模型参数关联性较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公式与信息熵的监测井优化方法.构建二维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并运用GMS软件进行数值求解.为减少监测井优化设计及污染源识别过程中反复调用数值模型的计算负荷,采用克里金法建立数值模型的替代模型.以信息熵作为优化指标,筛选出不同监测类型的最优监测方案,并以监测成本和反演精度为参考因素,选定相应监测方案,最后运用差分进化自适应Metropolis算法进行污染源识别.算例研究表明:7口监测井的克里金替代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8,可较好地替代原数值模型.基于监测成本最小的方案1(3号单井),其信息熵为12.772;兼顾监测成本和反演精度的方案2(井(2,3)组合),其信息熵为9.723;基于反演精度较高的方案3(3井(2,3,5)组合),其信息熵为9.377.方案1到方案3参数后验分布范围及标准差均逐渐减小,验证了信息熵是参数后验分布不确定性的有效量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双圣[6](2019)在《基于不确定理论的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抽出-处理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抽出-处理优化方法研究是地下水污染修复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充分考虑模型参数不确定性、替代模型误差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分别开展基于贝叶斯公式的地下水污染监测方案优化设计及污染源识别,以及基于随机优化模型的污染地下水抽出-处理方案优化研究。鉴于七里沟地下水水源地四氯化碳浓度监测频率的缺陷,以及抽出-处理方案验证数据的缺失,本文首先构建理想模型进行理论研究分析,然后将相关成果应用到七里沟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源识别中,并制定优化的抽出-处理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假想案例情况下的污染源识别研究。(1)单井监测方案优化设计及污染源参数反演:在预设定单井监测,且监测次数为10次条件下,基于信息熵最小的单目标优化监测方案为3#井,两次监测时间间隔(35)t(28)37d;基于信息熵最小且监测耗时最少的多目标优化监测方案为3#井,(35)t(28)11d。与基于单目标优化的监测方案的反演结果相比,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监测方案条件下,5个污染源参数后验均值相对误差的平均值虽增加了0.31%,但监测耗时却从333d缩短成了99d,监测时间降低70.27%,因此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监测方案对于污染源的快速识别更具有现实意义。(2)多井监测方案优化设计及污染源参数反演:并不是监测井数量越多,信息熵越小;每种监测类型下均存在信息熵最小的最优监测井方案,而且在各监测类型的最优方案条件下,信息熵随着监测井数量的增加而减小。(3)无论是单井监测方案还是多井监测方案,参数X_S和_SY的反演结果均较好,参数_1T,_2T,C_s反演结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案例中参数_1T,_2T,C_s为不灵敏参数。在参数反演过程中,可将不灵敏参数取其先验分布范围的中间值,仅对灵敏性参数进行反演,不仅可以减少反演参数的维数,减少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反演精度。(4)DREAM算法可实现污染源与含水层参数的同步反演,而且基于信息熵最小的累进加井法显着减小监测方案优化过程中的计算量。2、假想案例情况下的污染地下水抽出-处理方案优化设计研究。“抽出-处理-排放”及“抽出-处理-回灌平衡”两种模式下随机优化方案的地下水水位均在限值范围内,但是部分水井地下水污染物浓度未达到治理目标(主要由于随机优化模型中替代模型的误差造成的),而且由于污染羽的迁移及抽水井不能全部覆盖研究区(或者抽水井不能均匀分布在每个剖分网格中),研究区域内仍存在部分区域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与确定性模拟优化模型比较,随机优化模型的求解结果更优,而且由于随机优化模型考虑了替代模型的误差,从而提高了模型求解结果的可靠性。根据治理效果,优选“抽出-处理-排放”模式作为抽出-处理方案,而且抽水井优先布设在污染羽的中轴线及其中下游的两侧,呈现偏“十”字型分布。对于抽水井污染物“拖尾”或者“反弹”问题,可通过在污染羽中心轴线上增加抽水井或者延长抽水时间解决。3、七里沟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源识别及抽出-处理方案优化设计。充分分析七里沟地下水水源地四氯化碳污染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构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其概化为存在越流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叁维承压-无压裂隙岩溶非稳定流含水系统,并建立数值模型。利用GMS软件自带的PEST工具进行水流模拟模型参数(包括渗透系数、贮水率、给水度等)的反演,经参数识别验证后,作为后续污染源反演的基础。构建研究区溶质运移模拟模型,并建立其Kriging替代模型,运用DREAM算法进行参数反演,最终得到稳定的26条平行马尔科夫链,从而得到26组解(参数组合),最后以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其中最优溶质运移模型参数。根据研究区现状污染羽情况,结合水源地内水源井的分布及使用情况,筛选19眼水井作为备选抽水井,分别建立各水井的地下水水位及四氯化碳浓度的Kriging替代模型,并建立“抽出-处理-排放”模式下的随机优化模型,求解结果表明2030年之前不能保证研究区内四氯化碳浓度全部降低到2μg/L以下,需对污染区分区域分目标实施治理。在设定污染羽外围及中心区域地下水四氯化碳治理目标分别为4μg/L及7μg/L条件下,最终抽出-处理费用为6051.4万元。(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双圣,强静,刘汉湖,刘喜坤,朱雪强[7](2019)在《基于贝叶斯公式的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贝叶斯公式与地下水二维水质对流-扩散方程相耦合,建立依靠监测井监测值的地下水污染源参数(污染源强度M、排放位置(X_0,Y_0)和排放时刻T_0)反演模型.针对监测井监测值信息量不充分或者监测值与模型参数关联性较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公式与信息熵的监测井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一个污染物在承压含水层中瞬时排放的算例,在确定单井监测及监测次数条件下,以监测井位置D及监测频率△t的优化为目标,分别进行模型参数后验分布信息熵最小的单目标监测方案优化,以及信息熵最小且监测耗时最短的多目标监测方案优化.依据优化后的监测方案采用延迟拒绝自适应Metropolis算法进行污染源参数反演识别.算例研究表明:在预设定单井监测,且监测次数为5次条件下,单目标优化后的监测方案为D=(830.2,199.8),△t=2.7,在此监测方案下,4个污染源参数M, X_0, Y_0, T_0的反演均值误差分别为19.5%、13.2%、3.4%、1.3%;多目标优化后的监测方案为D=(807.9,199.4),△t=1.2,在此监测方案下,4个污染源参数M, X_0, Y_0, T_0的反演均值误差分别为19.9%、13.4%、3.7%、4.2%.与基于单目标优化的监测方案的反演结果相比,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监测方案条件下,污染源参数的反演均值误差虽分别增加了0.4%、0.2%、0.3%、2.9%,但监测时间却显着缩短了55.6%.(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冯茜,肖长来,刘达,梁秀娟,李宏伟[8](2018)在《德惠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德惠市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源识别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收集德惠市2014年43组水质资料,进行水化学特征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F1—F5)分别为矿化度、有机物和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氯化物作为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控因子,进一步分析其污染物来源,并根据因子得分利用ArcGIS差值工具绘图分析各污染源的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个公因子(F1—F5)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9. 947%、14. 082%、13. 661%、12. 630%和12. 144%。其中,有机物和硝酸盐氮、氨氮(F2、F3)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受控于人为作用;矿化度污染则受控于迁移-富集作用;铁锰、氯化物污染分别受控于自然作用和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区范围内,城区、郭家镇、菜园子镇、大房身镇、五台乡污染较严重,其他乡镇水质状况良好;依据综合得分可以将浅层地下水划分为3个区域:禁止开采区、农业用水区和生活饮用水区,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张娴[9](2018)在《综合医院住院部和医技部污染源识别与环控关键数据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医院住院部和医技部的空气品质关系到病人的治疗与康复、医护人员的健康和诊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医院不同功能房间众多,由于空调设计参数不够详实或现有设计参数不能满足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等原因,导致部分房间室内环境不能满足卫生标准要求,因此,针对不同功能房间选择合适的环控关键参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506)的支持下,通过研究医技部和住院部各科污染区域典型房间的主要污染类型,得到控制污染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物的环控关键参数,为通风空调设计提供参考。首先,根据医疗功能将医技部和住院部各科划分为叁个区域:公共区域、医疗诊断区域和医辅区域,根据文献调研及现场调研确定各区域典型房间室内主要污染源,初步确定污染区域及污染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类型,包括CO_2、PM10、PM2.5、热、细菌和甲醛污染。对比分析国内外空气质量标准,确定医院环境室内各主要污染物浓度限值。根据大量文献数据,得到医院室内细菌和甲醛的分级评价建议浓度区间。其次,对医技部和住院部室内外污染物浓度进行现场测试,得到污染物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区域,结合文献调研结果最终确定污染区域及典型房间的主要污染类型,设计病房内人员产尘量和设备散热量现场实验,得到测试数据,为下一步的室内污染物源强确定提供基础数据。然后,根据人员流量模型,通过现场调研得到不同科室病房的逐时人员数目和公共区域的逐时人员密度,计算得到不同区域人均CO_2释放强度以及病房人均颗粒物散发量,二人间病房人均PM10和PM2.5释放量分别为2.9mg/m~3和0.79mg/m~3,叁人间病人均PM10和PM2.5释放量分别为3.1mg/m~3和0.81 mg/m~3。利用不同区域逐时人员数目,得到不同区域CO_2和颗粒物逐时散发量;通过现场测试,确定热污染区域室内设备实际散热量。最后,根据室内污染物质量浓度守恒定律,分别建立室内CO_2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计算模型,分析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并给出控制方法,根据各污染区域典型房间存在的主要污染物,通过求解污染物质量浓度计算模型并结合文献数据,得到新风换气次数、过滤器选型、室内散热量等环控关键数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赵龙[10](2018)在《某地下水有机污染场地污染源识别及自然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污染场地常受到多种污染源共同作用。如何快速、准确的识别这些污染源及其污染贡献程度,从而达到对污染治理有的放矢,是修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某化工厂排污渗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样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判断,初步识别出研究区污染源分为石油污染、环境面源污染及渗坑污染源污染叁种。结合典型电子受体空间分布信息,初步判断研究区发生以锰、铁、硫酸根还原为主的氧化还原自然衰减作用。(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污染源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钨冶炼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介绍了污染源识别与控制技术在萃取法APT生产工艺中的应用,提出用氨-钨精馏绿色分离和氨水提浓技术对萃取法AP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氨废水和废气进行处理,优化萃取工艺的氨平衡和水平衡,实现含氨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源头减排,回收氨水浓度>15%,氨资源化利用率>98%,外排生产废水氨氮含量稳定达标;对污染因子迥异的废水和废气进行分质分类处理,是保证废水废气稳定达标排放的有效途径,并可降低环境保护治理费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染源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段俭君,李卿.南方煤矿区喀斯特泉污染源识别及污染通道探查方法[J].能源与环保.2019
[2].徐双.萃取法APT生产工艺污染源识别与控制应用[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19
[3].郭欣,姚苹,张韬,何玉亭,沈杰.成都典型工业园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源识别及生态风险评价[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4].张利军,满金萍.基于ArcSWAT模型的建筑施工污染源识别系统设计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5].张双圣,刘汉湖,强静,刘喜坤,朱雪强.地下水污染监测井优化设计及污染源识别[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张双圣.基于不确定理论的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抽出-处理优化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张双圣,强静,刘汉湖,刘喜坤,朱雪强.基于贝叶斯公式的地下水污染源识别[J].中国环境科学.2019
[8].冯茜,肖长来,刘达,梁秀娟,李宏伟.德惠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空间分布[J].水利水电技术.2018
[9].张娴.综合医院住院部和医技部污染源识别与环控关键数据确定[D].重庆大学.2018
[10].赵龙.某地下水有机污染场地污染源识别及自然降解研究[J].城市地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