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布什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与自己的画像合影
最基本的要求是“接地气”
为杰出人物画像的传统起源于欧洲。欧洲移民在北美独立建国后,这一传统也在美国得到发扬。自从1789年乔治·华盛顿入主白宫,总统成了最受美国人关注的公众人物。由此,在摄影还没出现的年代,为总统画像成了势在必行的政治任务。
化肥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发展问题。化肥减量增效的成效,依赖于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从长远来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包括粮价形成制度、户籍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协调配合,而这每一项改革的完成都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地积累、摸索。而且仅就化肥市场来说,单纯的财税优惠力量毕竟有限,必须注重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信号传递及引导扶持作用,才能顺利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要说哪个版本的华盛顿画像最接近他本人?画家吉尔伯特·斯图尔特的作品无疑是首选——白宫和美国国家肖像馆收藏了他的作品,现版1 美元纸币也以他笔下的华盛顿为模板。
斯图尔特的这幅画创作于1796年,即华盛顿卸任前一年。“普遍认为,这幅画记录了华盛顿在国会的讲话,旨在争取国会的支持。”
华盛顿的肖像充满了有深意的细节:画面左边的桌下放着《1787 宪法》(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桌腿以鹰的浮雕为装饰,鹰爪抓着一捆枝条,象征美国最初13 个州的联合。华盛顿身穿黑色丝绒外衣,身体略前倾,右手手心向上做演讲状,左手持剑。“画家通过这把剑向总统的戎马生涯致敬,但并没把他刻画成帝王或军阀。”历史学家凯特·勒梅告诉美国《时代》周刊,“他开创了总统画像的先例,即总统来自大众,代表大众,看起来得接地气。”
众多美国总统中,对自己画像最不满意的可能要数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1901年,老罗斯福上任没多久,法国使馆就打算送他一份见面礼。刚巧法国画家西奥博尔德·查特兰在罗斯福府上做客,法国驻美使馆便委托他为老罗斯福作画。
综上所述,援疆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也是河西学院“向西发展”服务新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援疆实习支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继续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教育管理,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涵,发挥援疆实习支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开辟高效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功能。
事后,查特兰向法国《费加罗报》抱怨,要让老罗斯福安静地待着简直太难了。他“充满个人魅力,还会用法语说俏皮话,但我从没见过比他更不老实的‘模特’”。
有些总统被“画中人”惹恼
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他人眼里的自己往往存在落差,美国总统也不例外。参加完揭幕仪式,奥巴马依照惯例对画家可辛德·威利表示“赞赏和感谢”,但他笑称,后者并未严格遵照他的要求,“把耳朵画小些,把白头发画少些”。
乔治·希利所绘的林肯肖像,隐喻了美国历史上的另一关键节点——南北战争。林肯坐在椅子上,右手食指扶颊,苍白而消瘦的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正在倾听。这幅画截取自希利于1869年创作的群像《和平使者》,林肯正跟三位将军商量如何给敌人最后一击。此画创作时林肯已遇刺身亡,画家参考林肯的其他肖像才得以完成。
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这幅画看上去都是成功之作。查特兰也绝非无名之辈,他画过的名人不计其数。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曾这样评价他为自己创作的肖像:“这幅画将让我流芳百世。”查特兰此前呈献的老罗斯福夫人肖像,也令总统一家十分满意。
那一瞬间,总统怒发冲冠的模样让画家灵光闪现,他很快勾画出后人熟知的老罗斯福:腰板挺得笔直,一手叉腰,一手扶在楼梯扶手上,眉宇间充满威严。“他画出了总统的灵魂——他的能量、他的警觉、他的侵略性、他的不服输,却隐藏了他受人尊重的仁慈和慷慨。”对这个版本,老罗斯福总算满意了。
按照白宫历史协会的说法,20 世纪之前,为总统画像的开支基本由国会承担。此后,这笔钱越来越多地来自私人捐赠。老布什总统上任后,国家肖像馆接过了为画像筹款的任务,并负责推荐画家,由总统“钦点”。
就此而言,奥巴马画像无疑是历任总统画像中的异类——它罕见地采用植物为背景。画面中,奥巴马身穿藏蓝色西服,坐在黑胡桃木椅上,背后是一面逆光中的墙,墙面覆盖着藤蔓,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一部分枝叶包围他的身躯,甚至盖住了他的脚面,使他看起来如“身陷囹圄”。“这是一场战争。尽管奥巴马坐在前方,这些植物却放肆地宣示它们的存在。你猜谁才是主角?”画像作者可辛德·威利在揭幕仪式上打趣道。
但二人的合作仍不顺利。萨金特坚持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老罗斯福则是不喜欢别人发号施令的“暴脾气”。某日,双方的冲突全面爆发,老罗斯福指责萨金特:“你不懂我想要什么!”萨金特则回敬:“是你不会摆姿势。”老罗斯福听后怒不可遏,转身吼道:“我不会?”
现代化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作为基本保障,科学的内部控制建设必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部门和人员、经营和决策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的建设时期,我国应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有效的改革机制和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使行政事业单位以灵活自治的姿态配合我国政策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然而,画布揭开的那一刻,老罗斯福大失所望:“我看起来像只哀嚎的猫。”不但他不喜欢,孩子们也经常拿这幅画跟他开玩笑。“查特兰试图发掘大人物隐私的一面,而老罗斯福自诩为强硬坚毅的男子汉,这就是矛盾所在。”美国“每日野兽”网站如此评论。
越南战争时期在位的林登·约翰逊,把画家彼得·赫德为自己绘制的肖像斥为“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丑陋的东西”,并拒绝为此埋单。身为知名画家,赫德哪能咽下这口气?他向媒体大曝总统的“粗鲁无礼”,并把画捐给了国家肖像馆,国家肖像馆答应在约翰逊逝世后再展出。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你的苦恼其实很常见,很多班级里的小“职员”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难处。一方面,他们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与同学们以朋友相处。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棘手的事。不过,你也不要着急,这件事需要慢慢来解决。
华盛顿画像
奥巴马画像
平心而论,约翰逊的肖像堪称上乘。赫德勾勒出一位体格高大、意志坚定的总统。他身穿庄重的黑色西服,腋下夹着一本厚书,远处是被有意矮化的华盛顿地标建筑。“赫德没有缩小总统的耳朵,柔化他的皱纹或给他染发,”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评价道,“虽然他下笔时有讨好意味,但还算实事求是。”
约翰逊在经济、教育和民权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他的对外政策是一场灾难——近6 万美国人葬身于东南亚丛林中。这个“污点”使他难以跻身伟大的美国总统之列。无怪乎人们说,如何在肖像中展现他,跟如何在史书中评价他的难度差不多。
画布上的形象或许更真实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的总统肖像不再是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但在画布前正襟危坐,静待自己的形象以传统方式呈现,仍是每位总统的必修课。“照片是直白的、一览无余的,绘画则是谨慎的、深思熟虑的,它反映了画家对总统的解读。”历史学家凯特·勒梅说。
6年后,老罗斯福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把“哀嚎的猫”丢进火堆,重新找人给自己画像。这回,前来执笔的是画家约翰·萨金特。
结局在意料之外而又是情理之中,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不禁点头赞同:挠挠,确实是止痒的“传统秘方”。然而,对于老年性瘙痒症患者来说,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每种植物都有寓意:紫色的百子莲象征着他的肯尼亚血统;白色茉莉花指代他的出生地夏威夷;五颜六色的菊科植物代表着芝加哥,他在那里成为参议员。”国家肖像馆主管金·萨吉特解释,“一种花代表奥巴马的一段经历。百子莲、茉莉、菊花,还有玫瑰——爱和勇气的象征。它们加起来,暗喻他前程似锦又充满艰难险阻的人生。”
有时,画布上的总统更真实。1963年,抽象画家伊莱恩·德库宁为约翰·肯尼迪创作了一幅肖像。作品一面世就引发争议:潦草的笔触使它看起来更像速写,画布边缘甚至有留白。肯尼迪别扭地坐在椅子上,脑袋耷拉在肩头,眼角下垂,脸色蜡黄。“周围是一团团喧嚣的黄色和绿色,像是受肾上腺素驱使一样。”《纽约时报》如此描述。
事发突然,青辰避之不及,只下意识地一缩脖子,鸟儿从头顶“嗖”地掠过。他只觉一阵刺痛,却是被鸟儿尖利的爪子勾破了头皮。
画面虽然刻意营造出年轻、健壮的公众形象,但日后解密的资料表明,肯尼迪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美国《每日科学》周刊称,胃炎、爱迪生氏病、背痛只是他病史中的一部分,有些疾病从他童年时起就一直困扰着他。
德库宁的画风看似天马行空,其实源于对肯尼迪的真实观察。1962年到1963年,她与肯尼迪多次会面,掌握了大量素材。美国“历史”网站称,这幅画的场景取自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别墅,“阳光透过树荫投下黄色和绿色的影子,与水面的波光交织在一起”。“这才是真实的时刻,”勒梅对《时代》周刊总结道,“人们常常忘记总统也是人,他们既有身体缺陷,也有性格弱点。”
(摘自《法治文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