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论文_周利霞,王铁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沙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旱,杀虫,基因,信息学,夜蛾,引物,过氧化氢。

白沙蒿论文文献综述

周利霞,王铁娟[1](2019)在《干旱胁迫下白沙蒿P5C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白沙蒿在干旱胁迫下起渗透调节作用的脯氨酸合成基因P5CS的生物信息学特征。[方法]对白沙蒿进行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40%及30%的干旱胁迫处理,再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不同胁迫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筛选显着上调表达的P5CS,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P5CS对白沙蒿的抗旱性起调控作用,该基因序列全长为3 061 bp,包含长为2 145 bp的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71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 12、分子式为C3403H5539N965O1042S16、分子质量为77 157. 21 k Da,为亲水性蛋白,其序列同源性与黄花蒿最高,为93%。二级结构组成中α螺旋占的比例最高(40. 62%),无跨膜结构,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结论]在干旱胁迫下,白沙蒿脯氨酸合成基因P5CS通过显着上调表达,参与了白沙蒿的抗旱调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陈晓龙[2](2019)在《盐胁迫下白沙蒿α-生育酚对亚油酸性状的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胁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限制植物生长与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植物在适应盐胁迫过程中,α-生育酚(α-T)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能改善膜透性和调节植物体内Na~+水平。少量研究表明α-T能够调控内质网上亚油酸(C18:2)向亚麻酸(C18:3)的合成转化。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en)为旱生灌木,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干旱与半干旱荒漠地区,是稳固沙丘的先锋植物。其种子和叶富含α-T和C18:2,但二者在其适应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α-T对C18:2性状调控的生理机制和分子基础仍不明确。本文以白沙蒿为材料,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eca Kraschen)为对照,重点研究了盐胁迫对白沙蒿幼苗和种子α-T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叶与叶绿体脂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FAD)表达的影响;并利用转白沙蒿生育酚关键基因的烟草,研究盐胁迫下其叶脂肪酸组成及其关键FADs基因表达量。试图阐明α-T和C18:2在白沙蒿适应盐胁迫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及其α-T对C18:2性状的生物学调控机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盐胁迫下,尽管白沙蒿Na~+含量高于黑沙蒿,但其叶绿素、生物量均显着高于黑沙蒿,且电导率显着低于黑沙蒿,表明白沙蒿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高盐胁迫下,白沙蒿叶中α-T显着升高,C18:2发生明显持续性的积累,Na~+含量、油酸(C18:1)、C18:3及其下游产物茉莉酸(JA)含量均显着下降,表明高盐胁迫下,高含量α-T可能通过抑制C18:2向C18:3的合成转化,降低JA含量,提高C18:2含量,从而提高膜稳定性,提高白沙蒿耐盐性。2.白沙蒿叶脂质中磷脂酰甘油(PG)与磷脂酰胆碱(PC)含量的增加,PC含量、PC/磷脂酰乙醇胺(PE)以及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比值的增加分别有利于维持其在低盐和高盐胁迫下的生长。本研究首次提出以贡献度综合量化脂质脂肪酸不饱和度对叶脂肪酸不饱和度的贡献,发现PE和PC脂质不饱和度贡献度在盐胁迫下明显增加,PG仅在低盐胁迫下有所增加;高盐胁迫后期,C18:2在PG、PE和PC中显着增加,而C18:3、FAD3和FAD7/8表达量显着下降,且与α-T呈显着负相关。表明PG、PE和PC是盐胁迫下白沙蒿维持生长的主要脂质组分;其稳定的脂质脂肪酸不饱和度主要是由C18:2含量上升引致;同时进一步揭示高水平α-T抑制C18:2向C18:3的合成转化,可能是通过抑制FAD3和FAD7/8的表达而实现。3.盐胁迫下白沙蒿叶绿体脂质脂肪酸不饱和度较黑沙蒿高且稳定,使其光合能力优于黑沙蒿;其脂肪酸不饱和度高且稳定,胁迫初期主要依赖于叶绿体PG和SQDG不饱和度增加和PC不饱和度稳定,后期依赖于PC不饱和度增加和PG不饱和度稳定。胁迫后期,白沙蒿叶绿体α-T含量显着增加,且与叶绿体PG和PC中C18:2/C18:3比值、FAD3基因表达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FAD7/8基因表达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高盐胁迫后期白沙蒿叶绿体高含量α-T可能抑制了叶绿体FAD7/8表达,抑制了PG和PC中C18:2向C18:3合成转化。4.正常萌发条件下,白沙蒿和黑沙蒿种子生理指标和脂肪酸组成无显着差异,白沙蒿α-T含量高于黑沙蒿;盐胁迫下,白沙蒿的种子萌发率、总抗氧化能力、不饱和脂肪酸中C18:2高于黑沙蒿,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低于黑沙蒿。表明盐胁迫下,白沙蒿种子高C18:2含量有助于维持膜稳定性,进而降低膜通透性,提高白沙蒿种子耐盐性。5.As HPT&γ-TMT双价转基因烟草较其他类型烟草具有高的α-T含量和更强的耐盐能力。盐胁迫下,其C18:2含量增加,且膜脂不饱和度更稳定,表明其稳定的膜脂不饱和度主要是通过C18:2含量上升实现。上述结果证实高含量α-T对C18:2代谢具有抗氧化作用以外的调控功能:其通过抑制FAD3基因表达量,使C18:2向C18:3合成受阻,从而提高C18:2含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冯潇[3](2019)在《过氧化氢对白沙蒿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我国甘肃、内蒙等荒漠区主要的飞播固沙植物,对该地区的生态维持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H_2O_2被认为是重要的种子发芽促进剂,同时可提高一些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抗逆性。本研究以当年生白沙蒿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添加H_2O_2以及H_2O_2清除剂DPI对其萌发特征的影响,并探究该过程中的生理机制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添加H_2O_2、DPI后,白沙蒿种子7天萌发特性发生改变:低浓度H_2O_2(10 mmol/L)抑制白沙蒿种子萌发,发芽率为31.60%,高浓度H_2O_2(50 mmol/L)促进白沙蒿种子萌发,发芽率为78.40%,H_2O_2清除剂DPI,显着抑制白沙蒿种子萌发,发芽率为21.20%,H_2O_2(10 mmol/L)复合DPI、H_2O_2(50 mmol/L)复合DPI,均抑制白沙蒿种子萌发。发芽率分别为36.00%、39.20%。(2)ABA、GA_3含量及GA_3/ABA比值的变化是影响白沙蒿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吸胀48 h种子,低浓度H_2O_2、DPI、低和高浓度H_2O_2复合DPI处理均引起ABA含量上升,其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19、1.27、1.12、1.14倍,GA_3含量下降,分别为对照的11.54%、12.65%、21.00%、22.53%,GA_3/ABA比值降低,分别为对照的9.70%、10.03%、18.64%、19.71%,种子萌发被抑制;高浓度H_2O_2引起ABA含量下降,为对照的54.86%,GA_3含量上升至对照的1.30倍,GA_3/ABA比值升高至对照的1.99倍,种子萌发得到促进。(3)吸胀48 h种子,低浓度H_2O_2处理下,其SOD、CAT、APX、GR酶活性上升至对照的1.32、1.20、3.05、2.06倍,以及AsA、GSH抗氧化物质含量上升至对照的1.66、1.48倍,可能由于种子内H_2O_2被清除导致其萌发受到抑制;高浓度H_2O_2处理下,POD、CAT、GR酶活性下降,仅为对照的55.65%、74.05%、61.09%,以及AsA抗氧化物质含量下降为对照的96.78%,可能造成了H_2O_2的积累从而促进种子萌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高红娟[4](2019)在《白沙蒿病毒诱导基因沉默体系的探索与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菊科蒿属沙生灌木,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富含亚油酸、维生素E等,具有一定保健功效。随白沙蒿转录组测序的完成,对该物种基因功能的认知迫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不需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可快速验证植物基因功能,在非模式植物中被广泛应用。PDS(Phytoene desaturase,PDS)基因是合成类胡萝卜素的关键基因,该基因被沉默导致叶绿素合成途径被阻断,植物呈易分辨的“光漂白”表型,是探索VIGS体系的首选基因。本研究以白沙蒿为材料,选用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为载体,PDS为目标基因,构建正反向重组载体。以注射法(Injection method,I)、真空渗透(Vacuum infiltration,V)、真空渗透+超声波(Vacuum infiltration+ultrasonic,V+U)叁种接种方法,OD_(600)=0.5、0.8、1.0、1.5四种菌液浓度,将含有重组载体的农杆菌菌液对子叶期和真叶期幼苗分别各处理24组,探索VIGS体系在白沙蒿中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441 bp白沙蒿PDS基因片段AsPDS-F和AsPDS-R,构建出TRV病毒的正反向重组载体pTRV_2-AsPDS-F、pTRV_2-AsPDS-R。(2)子叶期VIGS体系建立受接种方法、菌液浓度和靶基因插入方向的极显着影响。子叶期VIGS体系最佳处理组为V+U-1.5-R,白化程度达0.72,白化部位在第一、二对真叶处。(3)真叶期白沙蒿VIGS体系的建立,分别受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极显着和显着影响,靶基因插入方向对体系的建立无影响。真叶期白沙蒿VIGS最佳处理组为I-1.5-R,其白化程度为0.34,白化部位在第叁、四对真叶处。(4)子叶期白沙蒿VIGS体系中14组处理产生阳性植株,白化程度总均值为0.15;真叶期5组处理产生阳性植株,白化程度总均值为0.05。子叶期产生的阳性植株和白化程度均优于真叶期。本研究在白沙蒿中建立了快速、高效的功能基因沉默体系,为后续该物种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阿娜尔,王铁娟,员艳丽[5](2018)在《基于转录组的白沙蒿SSR分子标记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白沙蒿的SSR分子标记,探索其分布特点并对SSR引物进行有效性检测。[方法]以9个不同样品白沙蒿转录组数据为基础,利用MISA软件对1kb以上的Unigenes进行筛选;把重复序列单元相同、重复次数存在差异、侧翼序列长度完全相同的SSR位点作为引物合成的标准,采用PCR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其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在20 149条Unigenes中共检测出5 692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22.95%,平均每隔6.66 kb出现1个位点。优势重复单元单、叁、二核苷酸分别占总SSR位点的52.09%、28.30%和17.38%。经过验证筛选出具有多态性且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18对。[结论]印证了利用白沙蒿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信息可作为开发SSR标记的有效来源,且开发的有效SSR引物可用于后续群体的相关研究中。(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杜永婷,王铁娟,杜俊瑞,陈静[6](2018)在《干旱胁迫下白沙蒿LEA基因的表达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白沙蒿在干旱胁迫下起调节作用的LEA蛋白家族及其生物信息学特征。[方法]对在正常生长、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下的白沙蒿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其LEA表达的差异性,对其中显着上调表达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与多数报道的物种不同,白沙蒿在干旱胁迫时起调控作用的是第5家族LEA5蛋白。白沙蒿LEA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264 bp,编码87个氨基酸。LEA5蛋白的分子量为9 406.74 Da,等电点为9.75,其序列与黄花蒿同源性最高(64%)。LEA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线粒体(73.9%),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59.77%)和α-螺旋(37.93%)为主,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结论]白沙蒿在干旱胁迫下,LEA5参与了抗旱的调控,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为深入了解白沙蒿及蒿属其它固沙植物的抗旱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刘权,贺原花,李勇胜,刘畅宇,柳春梅[7](2018)在《白沙蒿杀虫活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典型的流动沙丘植物,非常适应干旱荒漠地区的极端气候,是沙漠荒漠化治理和恢复中优良的固沙植物之一。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是其适应不利环境因素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首次开展了白沙蒿提取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活性测试,并对受体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叁叶(Trifolium pratense)和早熟禾(Poa annua)的植物毒活性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白沙蒿提取物对两种害虫均表现出具有较强的杀螨活性,但对农作物油菜和牧草红叁叶、紫花苜蓿和早熟禾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低浓度时,还对紫花苜蓿和早熟禾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浓度为333μg·m L-1时,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大于60%,在20μg·m L-1的浓度下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大于50%,而在50和25μg·m L-1浓度下对苜蓿和早熟禾有促进作用,对油菜和红叁叶的抑制率小于20%。(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杜俊瑞[8](2017)在《白沙蒿抗旱生理及相关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属于菊科蒿属强旱生植物,主要分布于荒漠区和草原区的沙地,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本文以白沙蒿为研究对象,并以同为蒿属沙生半灌木的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旱生)作为对照,探讨了不同干旱胁迫下两种植物生长及生理变化的特点;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得到了白沙蒿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注释筛选出抗旱相关的功能基因和调控基因,对这些基因的相关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生长量来看,两种植物的茎增长量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而下降,且超重度水分胁迫(SS)与重度水分胁迫(S)处理下茎增长量差异不大,表现出重度胁迫已经严重影响了白沙蒿的生长。从植物的受胁迫症状来看,在中度水分胁迫处理(M)下,黑沙蒿叶片出现较轻微的萎蔫,而白沙蒿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在重度水分胁迫处理(S)下,黑沙蒿基部的叶片开始变黄,而白沙蒿只是出现上部叶片萎蔫的情况;而进一步的水分胁迫(SS),黑沙蒿上部叶片已经严重萎蔫,基部叶片干枯发生脱落,白沙蒿的叶片萎蔫也较为严重,下部叶片开始变黄。反映出白沙蒿相对于黑沙蒿而言,在相同水分胁迫下,症状较轻,具有较强的抗旱性。2.从各生理指标来看,水分生理指标中,白沙蒿在相同胁迫处理下比对照植物黑沙蒿具更高的含水量,并且质膜透性较低,反映出受到的伤害更小。两种植物在干旱胁迫下,叁种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变化与大部分植物相似,没有统一且明显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应对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两种植物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在S处理和SS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均显着上升,表现出对干旱胁迫的积极响应,并且黑沙蒿的变化幅度大于白沙蒿,但结合生长状况和水分生理来看,脯氨酸的变化只能反映两种植物对干旱的积累情况,不适宜作为植物抗旱性高低的评判指标。3.在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25条抗旱相关功能基因,与15个物种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得到与白沙蒿具有高度同源性的物种有甘菊、黄花蒿、烟草和向日葵,这些基因的启动子元件多集中在MYB结合位点MBS、防御和应激反应中的顺式作用元件TC-rich repeats以及伤病响应WRKY结合位点W-box。合成渗透调节物质中P5CS 2条基因均出现上调表达,与生理试验结果一致,与海藻糖合成相关的2条基因中有1条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抗旱调控。保护酶系统中,仅发现POD和APX基因出现差异表达,但两类基因均出现下调表达。保护大分子物质中,LEA蛋白的8条差异表达基因中只有1条出现上调表达,水通道蛋白的9条基因都出现下调表达,与干旱的调控有关。4.白沙蒿中与抗旱相关的五类主要转录因子基因在不同干旱处理下出现差异表达的共37条,可与21个物种具有相当的同源性,但与黄花蒿、菊花和泡黄金菊的同源性高度一致。在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属于AP2/EREBP类的共15条、属于WRKY类的8条、属于MYB/MYC类的共10条、属于bZIP及NAC类各2条。AP2/EREBP、NAC、MYB/MYC类转录因子的基因在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既有逐级上调表达的,也有逐级下调表达的,WRKY类转录因子的8条基因均出现下调表达,而b ZIP类转录因子的2条基因都发生上调表达。它们的作用机理以及是否参与了抗旱调控,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5)

赵媛媛[9](2017)在《UV-B辐射和干旱胁迫对白沙蒿形态及生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紫外辐射强烈且植被稀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作为荒漠地区的先锋固沙植物能很好地适应荒漠环境,是由于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良好的防御能力以应对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本研究以荒漠植物白沙蒿作为供试材料,通过模拟荒漠地区两种普遍的非生物胁迫:干旱及UV-B照射,来探究UV-B照射与不同梯度的干旱胁迫对白沙蒿幼苗形态及生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当添加UV-B辐射后,复合处理的白沙蒿幼苗叶重、茎重、根重、总生物量、株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及根冠比等形态指标与干旱单独处理相比均升高,说明UV-B辐射能够减缓干旱对白沙蒿生长的抑制。(2)当添加UV-B辐射后,复合处理的抗氧化能力、相对含水量相比干旱单独处理显着升高;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相比干旱单独处理显着降低。说明添加UV-B辐射能够缓解干旱对白沙蒿造成的生理伤害。(3)当添加UV-B辐射后,UV-B+轻度干旱胁迫处理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轻度干旱胁迫处理,UV-B+重度干旱胁迫类黄酮含量与重度干旱胁迫无明显差别;苯丙氨酸解氨酶、查尔酮合酶以及查尔酮异构酶均为类黄酮生物形成路径中的叁种关键酶,其中各处理下查尔酮异构酶含量变化趋势与类黄酮变化趋势一致,查尔酮异构酶可能为白沙蒿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4)各处理下膜脂饱和脂肪酸水平上升,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不饱和指数减小,叶片膜脂脂肪酸各组分趋向饱和化。其中干旱单独作用造成亚油酸与亚麻酸含量明显降低。当添加UV-B辐射后,UV-B+轻度干旱胁迫处理白沙蒿叶片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高于轻度干旱胁迫处理,UV-B+重度干旱胁迫处理白沙蒿叶片单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高于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且复合处理白沙蒿叶片脂氧合酶活性显着低于干旱单独处理,说明高水平不饱和脂肪酸的维持在白沙蒿适应UV-B与干旱复合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杜俊瑞,王铁娟,苏日格嘎[10](2016)在《科尔沁沙地白沙蒿种群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长于科尔沁沙地迎风坡且为半固定沙地以及背风坡且为固定沙地的白沙蒿种群的年龄结构和表现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迎风坡的白沙蒿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背风坡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迎风坡种群冠幅直径和基径呈逐级减少趋势,背风坡近似于正态分布;年龄与基径和冠幅有较强的相关性,与高度相关系不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白沙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盐胁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限制植物生长与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植物在适应盐胁迫过程中,α-生育酚(α-T)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能改善膜透性和调节植物体内Na~+水平。少量研究表明α-T能够调控内质网上亚油酸(C18:2)向亚麻酸(C18:3)的合成转化。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en)为旱生灌木,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干旱与半干旱荒漠地区,是稳固沙丘的先锋植物。其种子和叶富含α-T和C18:2,但二者在其适应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α-T对C18:2性状调控的生理机制和分子基础仍不明确。本文以白沙蒿为材料,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eca Kraschen)为对照,重点研究了盐胁迫对白沙蒿幼苗和种子α-T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叶与叶绿体脂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FAD)表达的影响;并利用转白沙蒿生育酚关键基因的烟草,研究盐胁迫下其叶脂肪酸组成及其关键FADs基因表达量。试图阐明α-T和C18:2在白沙蒿适应盐胁迫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及其α-T对C18:2性状的生物学调控机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盐胁迫下,尽管白沙蒿Na~+含量高于黑沙蒿,但其叶绿素、生物量均显着高于黑沙蒿,且电导率显着低于黑沙蒿,表明白沙蒿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高盐胁迫下,白沙蒿叶中α-T显着升高,C18:2发生明显持续性的积累,Na~+含量、油酸(C18:1)、C18:3及其下游产物茉莉酸(JA)含量均显着下降,表明高盐胁迫下,高含量α-T可能通过抑制C18:2向C18:3的合成转化,降低JA含量,提高C18:2含量,从而提高膜稳定性,提高白沙蒿耐盐性。2.白沙蒿叶脂质中磷脂酰甘油(PG)与磷脂酰胆碱(PC)含量的增加,PC含量、PC/磷脂酰乙醇胺(PE)以及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比值的增加分别有利于维持其在低盐和高盐胁迫下的生长。本研究首次提出以贡献度综合量化脂质脂肪酸不饱和度对叶脂肪酸不饱和度的贡献,发现PE和PC脂质不饱和度贡献度在盐胁迫下明显增加,PG仅在低盐胁迫下有所增加;高盐胁迫后期,C18:2在PG、PE和PC中显着增加,而C18:3、FAD3和FAD7/8表达量显着下降,且与α-T呈显着负相关。表明PG、PE和PC是盐胁迫下白沙蒿维持生长的主要脂质组分;其稳定的脂质脂肪酸不饱和度主要是由C18:2含量上升引致;同时进一步揭示高水平α-T抑制C18:2向C18:3的合成转化,可能是通过抑制FAD3和FAD7/8的表达而实现。3.盐胁迫下白沙蒿叶绿体脂质脂肪酸不饱和度较黑沙蒿高且稳定,使其光合能力优于黑沙蒿;其脂肪酸不饱和度高且稳定,胁迫初期主要依赖于叶绿体PG和SQDG不饱和度增加和PC不饱和度稳定,后期依赖于PC不饱和度增加和PG不饱和度稳定。胁迫后期,白沙蒿叶绿体α-T含量显着增加,且与叶绿体PG和PC中C18:2/C18:3比值、FAD3基因表达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FAD7/8基因表达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高盐胁迫后期白沙蒿叶绿体高含量α-T可能抑制了叶绿体FAD7/8表达,抑制了PG和PC中C18:2向C18:3合成转化。4.正常萌发条件下,白沙蒿和黑沙蒿种子生理指标和脂肪酸组成无显着差异,白沙蒿α-T含量高于黑沙蒿;盐胁迫下,白沙蒿的种子萌发率、总抗氧化能力、不饱和脂肪酸中C18:2高于黑沙蒿,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低于黑沙蒿。表明盐胁迫下,白沙蒿种子高C18:2含量有助于维持膜稳定性,进而降低膜通透性,提高白沙蒿种子耐盐性。5.As HPT&γ-TMT双价转基因烟草较其他类型烟草具有高的α-T含量和更强的耐盐能力。盐胁迫下,其C18:2含量增加,且膜脂不饱和度更稳定,表明其稳定的膜脂不饱和度主要是通过C18:2含量上升实现。上述结果证实高含量α-T对C18:2代谢具有抗氧化作用以外的调控功能:其通过抑制FAD3基因表达量,使C18:2向C18:3合成受阻,从而提高C18:2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沙蒿论文参考文献

[1].周利霞,王铁娟.干旱胁迫下白沙蒿P5C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技术.2019

[2].陈晓龙.盐胁迫下白沙蒿α-生育酚对亚油酸性状的调控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冯潇.过氧化氢对白沙蒿种子萌发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4].高红娟.白沙蒿病毒诱导基因沉默体系的探索与建立[D].兰州大学.2019

[5].阿娜尔,王铁娟,员艳丽.基于转录组的白沙蒿SSR分子标记的开发[J].生物技术.2018

[6].杜永婷,王铁娟,杜俊瑞,陈静.干旱胁迫下白沙蒿LEA基因的表达及序列分析[J].生物技术.2018

[7].刘权,贺原花,李勇胜,刘畅宇,柳春梅.白沙蒿杀虫活性初探[J].草业科学.2018

[8].杜俊瑞.白沙蒿抗旱生理及相关基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9].赵媛媛.UV-B辐射和干旱胁迫对白沙蒿形态及生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

[10].杜俊瑞,王铁娟,苏日格嘎.科尔沁沙地白沙蒿种群结构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6

论文知识图

白沙蒿肌动蛋白基因核心片段的克...不同处理下真叶期白沙蒿叶绿素...不同处理下真叶期白沙蒿表型特...白沙蒿种群基于Nei的遗传距离的...不同处理下子叶期白沙蒿叶绿素...白沙蒿单根直径—抗拉强度关系

标签:;  ;  ;  ;  ;  ;  ;  

白沙蒿论文_周利霞,王铁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