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电厂4号汽轮发电机组经济运行试验研究

韩城电厂4号汽轮发电机组经济运行试验研究

一、韩城发电厂4号汽轮发电机组经济运行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晓敏[1](2021)在《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性能及动刚度》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论证汽轮发电机组采用弹簧隔振支撑结构的振动特性,本文以某核电站1200MW柱顶隔振的半速汽轮发电机支撑结构为原型,根据实际工程汽机支撑结构尺寸及试验场地条件,设计并制作了1/10比例的模型。本文以该模型为分析对象,对其弹簧支撑结构性能及动刚度进行模型试验。模型试验可以定性地反映出原型支撑结构的动力性能,与常规汽机支撑结构相比,采用弹簧隔振技术拥有优越的隔振性能,针对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设计形式和隔振特点,本次试验的主要目标如下:采用空间三点激振,四点移动测量法对模型进行模态试验,即在三个方向选三个激振点,分析得到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自振频率、模态振型及阻尼比等模态参数。根据原型与模型之间的换算关系,将被测结构的试验结果推算至原型支撑结构,对其进行性能评估。通过锤击法实测汽机支撑结构轴承座处的动刚度,用安装力传感器的力锤对汽机轴承座处测点的X向与Z向进行敲击,得到各轴承座处相应的动刚度值随频率范围内变化的曲线,进一步分析动刚度能否满足正常运行要求。在一般隔振设计中,振动隔振系数是衡量柱顶隔振支撑结构隔振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按照正弦激振法进行传递率的测试。在此次试验中,对10个柱头顶部的上下弹簧隔振器进行Z向传递率的测试。利用弹簧隔振器上下的加速度传感器获取激励信号并采集响应,检验柱顶隔振的汽轮发机支撑结构设计是否达到所要求的隔振效率。最终试验分析表明,采用柱顶隔振的措施可以使汽机基础的自振频率明显降低,低频范围较大,避开了汽机运行时与支撑结构发生共振的现象,为汽机支撑结构振动提供较大的振动特性,动力特性相对良好,同时汽机支撑结构各轴承座扰力点的动刚度值均满足设备厂家提出的要求,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此汽轮发电机支撑结构柱顶采用弹簧隔振器将其顶板与柱子分离,致使弹簧原件下的柱子及下部结构承受静荷载作用,振动减少,应用弹簧隔振技术后,隔振效率高达90%以上,整个体系的隔振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汽轮发电机的振动情况,试验研究结果将对今后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动力优化提供有效的参考。

林玉栋[2](2021)在《用于电网典型日调压的多机协调进相运行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现代化电网大容量、特高压、远距离输送等特点,当系统处于典型日低谷负荷时,电网中由于无功过剩会导致某些中枢点特别是220kV母线电压偏高。发电机进相运行不需额外投资,操作简单方便,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确定了机组最大进相深度的取值原则。分析了生产厂家、进相试验和PSD-BPA仿真得到机组进相运行特点及差异性,指出在开展多机协调进相运行时,应依据进相机组的当前有功和进相试验曲线得到当前的最大进相深度。(2)研究了单机和多机进相的调压特点。分析了某省级电网在典型日的多台机组实际运行数据和进相深度,仿真研究了单机进相运行和双机协调进相运行的调压特点,指出多机进相需要合理分配无功。(3)提出一种多机协调进相运行的无功分配模型和求解方法。以多机进相整体安全裕度最大、各机组安全裕度相近为目标,建立多机协调进相无功分配模型,设计了基于粒子群的求解算法,最后用某实际电网数据,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

于凯[3](2020)在《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调整,新能源装机容量逐年提升,未来大容量火电机组的运行工况将更为复杂。汽轮发电机组作为燃煤火力发电厂重要设备之一,其安全、可靠运行不仅关系到发电厂能否正常向电网输送电能,更关系到电网有功、无功的平衡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汽轮发电机组故障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作者长期在火力发电厂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工程实际案例对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1)在分析汽轮机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汽轮机几种典型振动故障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分析图并研究了不同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应的频率特征,为后续以振动信号为基础的汽轮机常见故障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奠定基础。(2)重点研究了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定子绕组绝缘故障,总结了产生上述故障的原因和检测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工作经历对工程实际当中转子匝间短路故障的检测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3)以汽轮机转子多传感器振动信号监测为基础,开展了汽轮机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针对局部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LMD)方法中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模态混叠和端点效应,提出采用自适应互补LMD方法对汽轮机振动故障信号进行分解并提取乘积函数能量熵作为特征量,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对汽轮机振动故障进行模式识别。通过LabView与MATLAB联合设计了基于振动信号的汽轮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结合系统的工程应用情况及检修案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从工程实际当中的第一手资料入手,结合本单位机组两次大修经历,从技术和经济两个角度对600MW火力发电机组预防性维修状况进行深入量化分析;从状态监测具体内容对故障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其经济性等多个方面,探讨开展状态维修的可行性,以及在现有技术水平、制度规定条件下开展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维修可实现的内容。论文有图51幅,表27张,参考文献76篇。

程亮元[4](2020)在《汽轮机高位布置对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高位布置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管道使用量,采用双轴技术,可以突破单机容量的限制从而扩大二次再热机组热力学性能,提升机组经济性。目前上海申能公司平山电厂首次采用该技术,通过实际生产证实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供电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投资成本,该工程被列为公司的示范工程。因此该技术在未来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随之布置高度的提升,偏心力等非平衡因素等影响转子系统的失稳因素是否会因为布置方式的改变加剧对转子系统的影响,是这一技术所面临的热点研究问题。所本文主要研究高位布置技术对转子系统的稳定因素,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论文以300MW发电厂高中压汽轮机转子模型(只有高中压缸高位布置)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转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该汽轮机组总体结构和工作工况,因为现场实验成本高风险大,且传递矩阵法参数过大,所以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转子-轴承模型和转子-支撑系统模型,提出了按照汽轮机组转子和框架结构的简化方法,得出了汽轮机转子和支撑的力学计算模型,用结构网格进行划分。(2)因为模型存在尺寸大,参数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考虑运算成本所以采用模态综合法对分别对转子-轴承模型和转子-支撑系统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提取汽轮机工作频率内的阶数,观察固有频率和振型,鉴于转子-支撑系统工作内模态数过多的情况,考虑影响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因素:质量和刚度,继而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高位布置对汽轮机转子振动的影响并根据固有频率通过与电厂实际工作机组数据对比,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3)考虑陀螺效应和旋转阻尼,根据动力学方程提出高位布置汽轮机转子振动的求解方法,模拟转子系统质量和惯性和陀螺效应,忽略基础弹性对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的影响。以转盘质量,偏心距离,支撑刚度为变量分别计算了在恒定工作转速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转子的工作频率和振动幅值。设计APDL语言编辑函数模拟了汽机振动最强烈的启机过程,计算出0到3000转的转子振动幅值和轮盘的圆心运动轨迹及轴座反力。通过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汽轮机布置高度的提升,汽轮机框架对汽轮机转子的振动影响不可忽略。高位布置的汽机框架会降低转子-轴承系统的刚度,从而降低振动固有频率,增大振动幅值。随着机组变大轮盘质量的增加,会导致偏心质量的增大及偏心距的增加固然会加剧转子的振动幅值的增加,但振动峰值对应频率不变,但是高位布置机组振动幅值增加量明显高于常规布置机组,轴座反力也增加的更多,对轴承磨损程度增大。且机组与框架的连接还会产生一定的刚度损失。最后对300MW机组与1000MW及以上级机组在汽轮机制造工艺、制造精度、选用材质等方面差异进行对比,对模拟计算产生的误差影响进行分析计算,参考以上结论为降低高位布置汽机振动在参数设计上提供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杨楠[5](2020)在《汽轮机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慧电厂成为能源企业未来趋势。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Intelligent Diagnosis and Health Management,IDHM)技术,更是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用以辅助提高电厂对设备运行、诊断、维护的效率。当前关于故障诊断与维修决策的相关研究繁多,且各有特点。另一方面,又缺乏针对复杂系统构建IDHM技术体系的研究。导致当前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能有效的被电厂认识和应用。由其是对汽轮机这类重大设备,其本身具有故障模式复杂、监测信息少、故障样本稀缺、诊断知识祭奠丰富等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运用IDHM技术解决传统问题,同时,灵活的运用经验知识使IDHM技术更具智慧。因此,本文立足于IDHM是辅助运维人员发现异常、排除故障、降低风险的初衷,以汽轮机组这类重大设备为例,在总结其故障诊断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利用经验知识和机器学习的IDHM关键技术研究。首先,结合汽轮机组故障诊断与维护过程中经验知识依赖性强、知识重用性高、知识数据非结构化等特点,基于设备树分析、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和故障树分析方法,总结了故障机理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基于知识图谱和本体理论,对具有复杂关系结构的诊断知识,提出了故障诊断知识图谱的构建流程。并以核电汽轮机例,建立了故障诊断知识图谱。通过采用知识图谱对诊断知识进行存储和表达,减少了系统中知识数据的冗余,提高了IDHM系统对知识数据的管理效率。其次,在总结汽轮机故障诊断常用的状态数据故障特征的基础上,对趋势型征兆和频谱型征兆的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与经验相结合的序列数据趋势特征量化方法,弥补了以往汽轮机故障诊断中对趋势型征兆识别方法的不足。基于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发生时,激振力在非线性系统中传播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取振源方向的频谱识别方法,相比传统方法,频谱识别准确率得到较大提高。本文基于汽轮机故障机理知识开展的征兆识别方法研究,弥补了当前汽轮机故障诊断中对趋势型征兆和频谱识别的不足,有助于IDHM系统实现自动征兆识别,提高系统诊断效率。再次,为了弥补征兆识别方法存在误报率和漏报率的情况,以及机器学习方法无法进行知识推理,得到故障原因和维修建议的缺陷,本文对故障隔离、故障诊断和故障严重程度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图数据库搜索技术的故障隔离方法,以解决由于测点冗余、征兆信息过剩、诊断知识重用造成的诊断目标范围过大的问题。通过故障隔离,也极大的缩小了后续故障诊断的目标范围。为进一步推理故障发生可能性,在提出故障因果网络概念的基础上,将知识图谱中的故障诊断知识转化为可进行模糊推理的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诊断模型。基于在线征兆和人工排查信息实现了诊断系统与维修人员工作的交互式推理。为综合评估设备当前运行风险水平和优化故障排查顺序,提出了故障链严重程度计算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诊断网络中的可能故障链,使维修建议可在较少维修次数下快速降低设备运行风险水平。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核电汽轮机IDHM样机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开发了 IDHM系统的架构、数据仓库以及各主要功能,使各项技术在功能和数据流转方面得以有效的融合。通过样机系统的开发与测试,验证了本论文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王罗[6](2020)在《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与故障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水力发电由于具有管理运行灵活和技术成熟等优势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轮发电机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逐年增加。大型水轮发电机结构复杂,且兼顾发电及电网调峰任务,运行负担较重,机组故障率呈上升态势。水轮发电机的励磁绕组长期伴随转子高速旋转,容易发生匝间短路故障。励磁绕组匝间短路初期故障特征不明显,如不及时处理故障可能会引发转子接地等更严重的故障,影响水轮发电机安全稳定运行。对于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目前缺少有效的在线监测方法,因此深入研究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故障特征,提出准确性高的识别方法,对水轮发电机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励磁电流、温度场、热应力等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合电气量分析研究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辨识,在多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融合诊断方法,在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故障在线诊断的基础上提高励磁绕组短路故障的识别准确性。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水轮发电机绕组匝间短路转子电流及标准电流的计算分析。分析了励磁绕组发生匝间短路后水轮发电机励磁电流的情况,基于电机原理建立了电压,有功无功等的电气参数的数学模型,推导水轮发电机运行监测量与励磁电动势的关系式。提出了励磁电流计算的空载曲线反向计算法,通过反向计算空载特性曲线,得到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正常条件下某特定运行状态的励磁电流计算标准值,通过匝间短路判据与实测励磁电流对比,结果可以反映发电机匝间短路故障及故障程度。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转子磁极温度等热特性的研究。建立水轮发电机转子磁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水轮发电机情况提出相关的假设条件,计算了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发生前后的转子磁极温度场及热应力,并总结故障时磁极温度场和热应力的变化规律。改变模型的相关参数,建立不同短路程度和不同短路位置的模型,进一步计算分析了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程度和位置不同对水轮发电机磁极温度场及热应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基于Volterra核辨识的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诊断方法。建立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非线性系统,分析定子分支电压和分支电流作为输入输出识别匝间短路的可行性,引入Volterra级数模型描述系统特征,通过辨识励磁绕组正常和故障状态下非线性系统传递关系的Volterra核函数的不同,来诊断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并通过发电机的匝间短路故障实验验证了该方法正确性和有效性。提出的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通过三阶核辨识实现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识别。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识别方法。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应用到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识别中,根据水轮发电机特点及传感器情况,选择短路故障特征量作为证据体,将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的多组故障特征证据体依据证据理论进行融合,降低传感器不确定性影响,提高匝间短路故障识别结论的置信度。进行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实验,对比多特征量与单一特征量置信度,验证了多源信息融合在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故障识别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识别方法减少了单一传感器所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提升故障识别准确性。

周子健[7](2020)在《基于汽轮发电机组轴承振动检测的轴系扭转振动监测技术》文中指出作为发电系统的主要生产设备,汽轮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整个发电流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单元机组容量的增大和机组结构的更加复杂,设备的故障类别和故障率显着增加,并且故障产生的后果更加严重。轴系扭转振动就是其中一个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问题。轴系扭振故障在早期具有一定隐秘性,使得准确监测和判别扭振故障成为一项很困难的事;现有的轴系扭振检测手段存在实时性不强、设备成本高,监测结果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对于轴系扭振监测技术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旨在探寻一种设备成本低、现场测试方便、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新型扭振监测方法,并以此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工程实际的扭振监测与诊断系统。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基于转轴振动与轴瓦振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从轴承座振动信号提取扭振成分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方法;以幅值谱分析和相位差散点分析作为故障判别评价的指标,建立了扭振故障判别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扭振测量手段相比,该理论方法具有传感器少、安装方便、成本低、实时性强、测量准确可靠的优势。(2)基于LabVIEW的开发环境,开发了一套轴系扭振监测诊断软件。该应用软件包括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数据读写、扭振特征提取、扭振故障判别和特征指标输出等多个功能模块。构建起了一套轴系扭振监测诊断系统,该系统由硬件设备和前述应用软件集成而来。(3)开展了轴系扭振监测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研究。在实验室的模拟转子试验台上,采用多转速工况下甩驱动力矩的扭振激励方式获取扭振信号成分;在发电厂现场采集到汽轮发电机组甩负荷故障数据获取扭振成分,共同对扭振监测诊断系统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的轴系扭振监测诊断系统具有现场适应性强、数据准确可靠的特点。

王蒲瑞[8](2019)在《机网暂态过程中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高效的电源结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方式,具有燃烧低、热值高等显着优点,可以最大限度节煤,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十三五”期间全国气电新增投产5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1亿千瓦以上。现已计划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等分批建设供电效率高、比投资低、建设周期短、起停灵活、运行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高效率、低污染的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作为电力生产中主要的电力设备,堪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心脏,其设计关键技术,运行特性及故障特征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点研究方向。空冷汽轮发电机具有起停方便、系统简单、比较容易维护等优点,使其在常用于调峰运行的联合循环系统中与燃气轮机配用特别适宜。然而,当发电机长期处于频繁起停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机端短路故障,甚至是严重的发电机误同期并网事故。各类事故的发生,会对发电机组和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严重时发电机甚至会失去同步,并在系统中引起强烈的功率振荡。故障发生瞬间,汽轮发电机的定、转子绕组中会产生强大的冲击电流,加速定、转子绕组绝缘老化。另一方面,故障过程中在发电机端部绕组或者定、转子铁心上产生的较大的电磁力可能会引起机械振动,导致定子端部绕组及引出线的绝缘磨损或是转子轴系的疲劳断裂破坏,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为了减小故障对空冷汽轮发电机造成巨大损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了计及空冷汽轮发电机磁场饱和、非线性等因素,并包含非理想输电线路的机网动态分析用时步有限元数学模型,同时考虑机电耦合的相互作用,给出了考虑发电机转轴的各轴段的传递扭矩、阻尼转矩及每个质量块转速的不同变化等因素的多质量块弹簧系统模型。针对空冷汽轮发电机发生不同角度的误同期并网故障,对比分析了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下,发电机定、转子铁心磁场的饱和程度和发电机各特征量的时变规律。研究了发电机转子槽分度数变化对误同期故障中转子励磁电流最大振荡倍数和转子铁心磁密分布的影响,并提出在转子局部槽设置Fe-Cu合金槽楔,以解决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发电机转子齿局部磁密的过饱和及冗聚问题。由于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结构十分复杂,端部边端铁心及各结构件上漏磁较大,端部定子绕组在各类故障中十分容易受到损伤,为解决难以计算各类故障下汽轮发电机端部复杂电磁场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计及铁心饱和、非线性,并综合考虑发电机直线段与端部的双域瞬态电磁场的机网耦合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各类复杂工况或各种机网故障下的端部瞬态电磁场。基于该方法计算了发电机空载和稳态短路情况下的端部电磁场,并与端部电磁场测量点的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理论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相比误差较小,满足工程要求。研究了发电机发生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及不同短路故障下的端部时变电磁场,定量给出了各类故障过程中端部绕组所受到的电磁力幅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深入分析了不同故障发生时发电机端部绕组不同位置的受力分布情况,揭示了定子边端铁心最大磁密随故障时间增加的漂移及衰减规律,为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降低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各结构件上的涡流损耗与进入定子边端铁心齿部的轴向漏磁通,本文提出将不同组分的导磁导电的铜铁合金代替传统汽轮发电机常采用的铜屏蔽、磁屏蔽或是同时加装铜屏蔽与磁屏蔽的复合结构的设计思路。基于数值方法研究了采用不同金属屏蔽材料时发电机端部区域轴向漏磁的分布规律和各结构件上的涡流分布。通过调节导磁导电铜铁合金中铜元素与铁元素的配比,改变合金材料的电磁特性,揭示了合金材料电磁特性与发电机端部区域漏磁和涡流损耗的关系机理,提出抑制发电机端部涡流损耗的策略。研究了不同组分的导磁导电铜铁合金材料在发电机工作在不同深度的进相工况下对端部轴向漏磁的抑制程度,保证全空冷汽轮发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区域漏磁的分布规律和进入金属屏蔽后轴向漏磁的流通路径与衰减量,为了保证金属屏蔽对轴向漏磁的屏蔽效果并尽量减少金属屏蔽上的涡流损耗,通过理论分析金属屏蔽上涡流的流通路径及透入深度,构建了多厚度、异结构的金属屏蔽优化集。对发电机金属屏蔽厚度及形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少金属屏蔽上的涡流损耗,并增加金属屏蔽上的散热面积,来降低发电机运行时端部金属屏蔽上的温度。此外,针对发电机端部定子边端铁心齿部聚磁效应较为严重的问题,从进入各边端铁心齿内的轴向漏磁分布规律出发,提出新型锥形阶梯段定子边端铁心结构,改变定子阶梯型铁心的倾斜角度,使得进入定子边端铁心齿顶的轴向漏磁重新分布,将发电机端部结构设计从以往的实际工程经验指导上升到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预测设计。

孔少锋[9](2019)在《航天发射场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和测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在生产管理和过程管控中的分散控制。航天发射场发电厂主要承担发射场试验、训练、生活用电和供暖保障任务。为了提高航天发射场发电厂的技术水平,实现设备控制自动化,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率和人员的劳动强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控制系统改造与优化。汽轮发电机组原有的液压调速方式存在自整性不够、调节精度低、超调量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种落后的调速方式,设计与实现分散控制系统,增加各种试验及保护功能,提高机组自动化水平及保护措施,延长机组使用寿命。通过危急遮断系统、汽轮机安全监视系统、油系统及同步电机的设计,实现汽轮发电机组转速、功率以及排汽压力的自动控制,满足监视和控制机组启动、停机、正常运行以及自动处理异常和事故工况的要求。针对锅炉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燃烧控制系统、Advan Trol-Pro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炉膛安全监控系统、顺序控制系统。设计采用Advan Trol-Pro系统,主要实现实时监控、系统组态、数据服务功能。通过设计锅炉及其辅助系统的模拟量控制系统,设置相应的调节回路,采取先进、有效的控制策略,实现主要过程参数的调节和控制。按锅炉运行的顺序、条件和时间要求设计顺序控制系统,实现工艺系统各有关对象自动地进行一系列操作控制。通过自控保护来保证锅炉运行的安全,对功能组和设备级进行顺序控制以实现设备的顺序启/停控制的功能。通过对地方电力行业的考察调研,细化需求分析,专注技术难点,本文针对现有设备系统问题研究应用DCS控制系统,改进现场设备、完善控制系统、建立全厂统一的实时数据库,为下步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打好了硬件基础。

顾天雄[10](2019)在《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减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火力发电厂重要的组成部分,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承载着整个电厂最为核心的设备——汽轮发电机组,机组的正常运行与其动力特性直接相关。在电力设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装机容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不足问题,例如有汽轮发电机的振动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使得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更高的稳定性。本文主要对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的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某热电厂进行了实际分析,根据规范对整个设备及基础进行了简化,分别利用ABAQUS以及SAP2000软件实现了仿真分析,在获得基础频率和振型之后,利用动力谐响应分析来获得基础的结构位移。另外本文还详细研究了转子-基础-地基联合动力分析,并构建了对应的动力学模型。在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的减振研究方面,文中采用模型局部添加弹簧隔振器的方式,并建立与设备的柔性连接,然后通过谐响应动力分析等获得了减振基础的动力特性。通过与非弹簧隔振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的动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采用弹簧隔振器对汽轮发电机进行减振的可行性。同时还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通过改变截面来控制混凝土用量对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进行优化。

二、韩城发电厂4号汽轮发电机组经济运行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城发电厂4号汽轮发电机组经济运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性能及动刚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意义
第2章 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试验模型介绍
    2.1 试验模型的设计
        2.1.1 原型汽机支撑结构概述
        2.1.2 物理模型相似理论
    2.2 试验模型加工制作
        2.2.1 施工工艺流程
        2.2.2 弹簧隔振器的安装
        2.2.3 凝汽器的设计
        2.2.4 设备重量的模拟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构模态分析方法
        3.2.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3.2.2 试验设备
        3.2.3 模态试验软件介绍
    3.3 模态分析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模型激振点及测点的布置
        3.3.3 模型试验结果
        3.3.4 测试分析结果
        3.3.5 模态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动刚度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汽机支撑结构的动刚度测试
        4.2.1 实测动刚度原理介绍
        4.2.2 锤击法介绍
        4.2.3 测试过程
    4.3 动刚度测试分析
        4.3.1 评判标准
        4.3.2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隔振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汽机支撑结构的隔振设计
        5.2.1 隔振原理
        5.2.2 传递率和隔振效率的推导
    5.3 传递率测试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用于电网典型日调压的多机协调进相运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最大进相深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单机进相研究现状
        1.2.3 多机进相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发电机进相运行特性研究
    2.1 发电机进相运行的影响因素
        2.1.1 端部发热
        2.1.2 静态稳定性
        2.1.3 机端电压和厂用电电压
        2.1.4 失磁保护和低励磁
    2.2 发电机进相深度的研究
        2.2.1 厂家给出的进相范围
        2.2.2 进相试验
        2.2.3 进相仿真
        2.2.4 最大进相深度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典型日及进相调压特性研究
    3.1 某省级电网典型日特性
    3.2 单机进相调压仿真
        3.2.1 出线母线调压
        3.2.2 系统母线调压
    3.3 双机进相调压仿真
        3.3.1 无功之和变化
        3.3.2 无功之和不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机协调进相无功分配模型及算例仿真
    4.1 多机协调进相无功分配模型
        4.1.1 目标函数
        4.1.2 约束条件
    4.2 粒子群算法
        4.2.1 粒子群算法原理
        4.2.2 粒子群算法流程
        4.2.3 粒子群算法分析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机协调进相无功分配方法
        4.3.1 算法的关键步骤
        4.3.2 算法的求解步骤
    4.4 基于MATLAB和PSD-BPA联合仿真的多机协调进相无功分配模型求解
        4.4.1 MATLAB和PSD-BPA联合仿真的思路
        4.4.2 MATLAB和PSD-BPA联合仿真的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系统说明
        4.5.2 仿真验证
        4.5.3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附录

(3)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结构
    1.3 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汽轮机典型故障分析
    2.1 汽轮机常见故障分类
    2.2 转子不平衡故障
    2.3 转子不对中故障
    2.4 轴承座松动故障
    2.5 油膜振荡故障
    2.6 转子裂纹故障
    2.7 本章小结
3 发电机典型故障分析
    3.1 发电机常见故障类型
    3.2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
    3.3 静偏心故障
    3.4 定子绕组绝缘故障
    3.5 发电机故障诊断方法
    3.6 故障案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适应互补LMD方法的汽轮机振动故障分析
    4.1 局部均值分解理论
    4.2 基于ACLMD的汽轮机振动信号分解
    4.3 基于乘积函数能量熵的特征提取
    4.4 基于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汽轮机故障诊断实现
    4.5 振动故障监测系统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发电机组状态检修方式探讨
    5.1 常见的发电机组检修模式
    5.2 计划性检修模式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5.3 状态检修方式的探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汽轮机高位布置对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转子系统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有限元法转子系统力学模型
        2.2.1 转子质量离散模型
        2.2.2 支承简化模型
        2.2.3 转子-轴承-基础系统力学模型
    2.3 转子-轴承-基础系统分析方法
        2.3.1 模态综合法分析方法
        2.3.2 考虑阻尼和陀螺效应的结构动力学理论
    2.4 模态综合法在ANSYS的应用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汽轮机转子-支撑系统模型简化及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汽机转子-支撑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汽轮机组转子-轴承系统实体建模及简化
        3.2.2 转子有限元模型简化
        3.2.3 转子有限元单元选取及验证
        3.2.4 转子-轴承模型的建立
        3.2.5 转子-轴承模型准确性验证
        3.2.6 汽机框架基础建模
        3.2.7 汽机转子与框架的连接
    3.3 汽机转子-支撑系统子结构模态分析
        3.3.1 超单元选取
        3.3.2 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机转子-支撑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的转子不平衡响应的影响
        4.2.1 模态叠加法谐响应分析的实现
        4.2.2 汽机布置高度对转子系统不平衡质量响应的影响
    4.3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转子轴承反力的影响
        4.3.1 油膜力学模型
        4.3.2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的支持轴承反力的影响
    4.4 汽轮机布置高度对汽轮机启机过程的影响
        4.4.1 相同转速下汽机布置高度对转子的启机过程影响
        4.4.2 不同转速下汽机布置高度对转子的启机过程影响
    4.5 高位布置下汽轮机转子偏心距对转子振动特性的影响
    4.6 模拟结果误差分析
        4.6.1 汽轮机机组误差分析
        4.6.2 框架机组误差分析
    4.7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汽轮机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获取的研究现状
        1.2.2 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2.3 设备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诊断知识获取与表达
    2.1 引言
    2.2 故障机理分析方法与步骤
        2.2.1 名词解释
        2.2.2 设备树分析
        2.2.3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2.2.4 故障树分析
        2.2.5 基于Neo4j的知识图谱构建
        2.2.6 故障机理分析步骤
    2.3 诊断知识图谱的建立
        2.3.1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2.3.2 类和实体属性定义
        2.3.3 关系定义
    2.4 核电汽轮机诊断知识图谱的构建
        2.4.1 核电汽轮机设备树分析
        2.4.2 汽轮机组故障机理分析
        2.4.3 核电汽轮机诊断知识图谱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轮机典型故障征兆识别
    3.1 引言
    3.2 基于模糊矢量映射的序列数据趋势型征兆识别
        3.2.1 模糊矢量空间映射
        3.2.2 案例验证
    3.3 基于独立元空间重构的频谱类征兆识别
        3.3.1 频谱中的方向概念
        3.3.2 独立元空间重构方法
        3.3.3 案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知识图谱与贝叶斯网络的智能诊断与维修决策
    4.1 引言
    4.2 基于知识图谱确定性推理的故障隔离
        4.2.1 Cypher查询语句
        4.2.2 基于图数据搜索的故障隔离
        4.2.3 案例测试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不确定性推理的故障诊断
        4.3.1 贝叶斯网络的定义
        4.3.2 BN诊断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4.3.3 基于联合树算法的BN推理
        4.3.4 案例测试
    4.4 基于故障链严重程度评估的维修决策
        4.4.1 独立严重程度指标
        4.4.2 故障链严重程度
        4.4.3 与PM和传统CM的对比
        4.4.4 实例测试
    4.5 结论
第5章 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原型系统基本框架
    5.3 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3.1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存储设计
        5.3.2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框架的征兆识别模块设计
        5.3.3 基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推理的诊断推理模块设计
    5.4 样机系统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与故障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轮发电机励磁匝间短路概述与分析
        1.2.2 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研究现状
        1.2.3 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励磁电流分析
    2.1 励磁电流理论分析
        2.1.1 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故障励磁电流
        2.1.2 励磁电流反向计算理论
    2.2 水轮发电机磁动势计算
        2.2.1 气隙磁动势
        2.2.2 定子齿部磁动势
        2.2.3 定子磁轭磁动势
        2.2.4 磁极磁动势
    2.3 水轮发电机励磁电流计算
        2.3.1 励磁电动势
        2.3.2 水轮发电机饱和参数修正
        2.3.3 水轮发电机标准励磁电流计算
        2.3.4 水轮发电机工况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热稳态分析
    3.1 同步发电机热特征计算方法
    3.2 水轮发电机转子磁极三维模型
        3.2.1 传热学数学模型
        3.2.2 转子热应力模型
        3.2.3 转子磁极物理模型
        3.2.4 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确定
    3.3 水轮发电机转子磁极温度场
        3.3.1 正常情况下的转子温度场
        3.3.2 匝间短路时的转子温度场
        3.3.3 温度场在匝间短路故障诊断中应用
    3.4 水轮发电机转子热应力
        3.4.1 正常转子热应力
        3.4.2 匝间短路转子热应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Volterra核辨识匝间短路故障识别
    4.1 Volterra级数核辨识算法
        4.1.1 Volterra级数基本理论
        4.1.2 Volterra级数核辨识
    4.2 定子分支电流谐波
    4.3 Volterra核辨识匝间短路诊断方法
        4.3.1 匝间短路实验
        4.3.2 Volterra三阶核辨识
        4.3.3 核辨识精度
        4.3.4 核函数绝对平均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识别
    5.1 信息融合分析
        5.1.1 水轮发电机不确定分析
        5.1.2 故障特征信息融合
    5.2 D-S证据理论
        5.2.1 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分析
        5.2.2 证据理论的基本框架
        5.2.3 多源信息融合
    5.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信息融合分析
        5.3.1 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证据体
        5.3.2 匝间短路多源信息融合分析
        5.3.3 信息融合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汽轮发电机组轴承振动检测的轴系扭转振动监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1.2.1 扭振故障机理研究
        1.2.2 扭振测量方法研究
        1.2.3 扭振监测技术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特性分析
    2.1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固有特性分析
        2.1.1 变截面圆轴扭转振动方程
        2.1.2 轴系扭转振动简化模型建立
        2.1.3 轴系扭转振动固有频率计算实例
    2.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故障响应特性分析
        2.2.1 轴系扭振响应计算方法
        2.2.2 短路故障引起的轴系扭振响应特性
        2.2.3 非同期并网故障引起的轴系扭振响应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轴承座振动信号的扭振测量方法研究
    3.1 轴系扭振信号监测基本原理
    3.2 传感器布置与监测系统结构
    3.3 信号处理方法
        3.3.1 放大滤波处理
        3.3.2 傅里叶变换
        3.3.3 扭振信号成分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轴系扭振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
    4.1 监测系统总体要求及开发平台的选择
        4.1.1 监测系统总体要求
        4.1.2 应用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
    4.2 轴系扭振监测系统组成
        4.2.1 硬件结构设计
        4.2.2 硬件设备选型
    4.3 轴系扭振监测与诊断软件开发
        4.3.1 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4.3.2 工作流程设计
        4.3.3 功能模块开发
        4.3.4 系统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轴系扭振监测与诊断系统性能验证
    5.1 扭振监测系统性能实验室验证
        5.1.1 实验室测试系统介绍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轴系扭振监测系统现场应用
        5.2.1 机组概况
        5.2.2 扭振监测系统现场性能验证
    5.3 轴系扭振监测系统参数优化与误差分析
        5.3.1 系统参数优化
        5.3.2 结果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8)机网暂态过程中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轮发电机端部损耗计算方法
        1.2.2 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力计算方法
    1.3 汽轮发电机故障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的研究
        1.3.2 汽轮发电机端口短路故障电磁场的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系统动态过程中的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的故障特征理论研究
    2.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机网耦合非线性瞬态电磁场数学模型
        2.1.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的结构及载荷的物理描述
        2.1.2 系统动态分析下的场路耦合瞬态电磁场数学模型
    2.2 基于机网耦合的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动态过程
        2.2.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变电磁场分析
        2.2.2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不同角度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动态特征量计算
    2.3 定子参数及转子槽分度数变化时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研究
        2.3.1 定子参数变化对全空冷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电磁场的影响
        2.3.2 转子槽分度数变化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误同期并网故障电磁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动态过程中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口故障下端部电磁场研究
    3.1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双域场-路-网耦合非线性瞬态电磁场模型的建立
        3.1.1 双域场-路-网耦合非线性瞬态电磁场的数学模型
        3.1.2 不同工况下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计算及型式试验验证
    3.2 典型机端短路故障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力的影响
        3.2.1 单相接地短路故障下端部绕组动态电磁力的数值模拟
        3.2.2 三相突然接地短路故障下端部绕组动态电磁力的数值模拟
    3.3 误同期并网故障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3.3.1 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的研究
        3.3.2 误同期并网故障时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绕组动态电磁力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屏蔽材料电磁特性对不同工况下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1 金属合金电磁特性分析
    4.2 金属屏蔽电磁特性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2.1 合金屏蔽材料电磁特性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的影响
        4.2.2 合金屏蔽电磁特性对端部各结构件涡流损耗的影响
    4.3 不同进相深度时合金屏蔽电磁特性对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3.1 不同进相深度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研究
        4.3.2 进相深度不同时金属屏蔽材料对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多结构设计研究
    5.1 磁屏蔽厚度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影响的研究
        5.1.1 磁屏蔽厚度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分布的影响
        5.1.2 磁屏蔽厚度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涡流损耗的影响
    5.2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结构及边端铁心倾斜角设计
        5.2.1 屏蔽结构对全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5.2.2 全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边端铁心结构对端部电磁场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航天发射场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DCS系统的发展
        1.3.2 DCS系统的结构
        1.3.3 DCS系统的特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引言
    2.2 DCS系统的组成
        2.2.1 DPU控制器
        2.2.2 高速I/O模块
        2.2.3 外围设备
        2.2.4 环境
        2.2.5 电子装置机柜和接线
        2.2.6 DCS控制系统测点
    2.3 DCS系统软件
        2.3.1 NT6000分散处理系统
        2.3.2 NT6000组态算法
        2.3.3 操作显示
        2.3.4 标准画面显示
        2.3.5 其他显示
        2.3.6 记录功能
    2.4 DCS系统操作
        2.4.1 开关量阀门
        2.4.2 模拟量阀门
        2.4.3 泵电机
        2.4.4 ETS画面操作
        2.4.5 功率控制操作
        2.4.6 进入孤网状态处理方法
        2.4.7 调门各种保护限制报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EH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DEH系统原理
    3.3 DEH主要功能
    3.4 DEH专用模件
        3.4.1 汽轮机测速及超速保护卡KM532A
        3.4.2 伺服卡KM532A
        3.4.3 手操盘
        3.4.4 DEH主要技术指标
    3.5 EH油系统
    3.6 ETS系统
    3.7 TSI系统
    3.8 同步电机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锅炉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控制器设计
    4.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仿真实现
    4.4 Advan Trol-Pro系统
        4.4.1 实时监控
        4.4.2 网络与数据服务
    4.5 数据采集系统(DAS)
    4.6 顺序控制系统(SCS)
    4.7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减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轮发电机基础研究现状
        1.2.1 汽轮发电机基础动力特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汽轮发电机组基础优化设计研究概况
        1.2.3 汽轮发电机弹簧减振基础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的计算分析
    2.1 框架式基础动力分析理论基础
        2.1.1 框架式基础的计算模型
        2.1.2 框架式基础的动力平衡方程
        2.1.3 框架式基础的动力分析
    2.2 框架式基础的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2.2.1 框架式基础动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2.2.2 采用ABAQUS的计算分析
        2.2.3 采用SAP2000 的计算分析
        2.2.4 ABAQUS与 SAP2000 的计算分析对比
    2.3 关于动力分析计算的进一步讨论
        2.3.1 计算模型节点数目的选取
        2.3.2 计算模型的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子—基础—地基联合动力分析
    3.1 转子—轴承—基础的振动分析
        3.1.1 力学模型及其基本假定
        3.1.2 子结构分析
    3.2 地基—基础相互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簧隔振基础汽轮发电机振动反应分析
    4.1 减振基础的动力分析方程
        4.1.1 非减振基础的动力方程
        4.1.2 减振基础的动力方程
    4.2 弹簧隔振框架式基础的数值模型
        4.2.1 减振基础的计算参数
        4.2.2 采用ABAQUS进行减振基础有限元数值分析
    4.3 其他减振方式
        4.3.1 Kriging代理模型
        4.3.2 EI函数
        4.3.3 收敛准则
        4.3.4 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韩城发电厂4号汽轮发电机组经济运行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柱顶隔振的汽机支撑结构的性能及动刚度[D]. 韩晓敏.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2]用于电网典型日调压的多机协调进相运行方法的研究[D]. 林玉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于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汽轮机高位布置对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D]. 程亮元.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2)
  • [5]汽轮机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杨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与故障识别[D]. 王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基于汽轮发电机组轴承振动检测的轴系扭转振动监测技术[D]. 周子健.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机网暂态过程中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研究[D]. 王蒲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航天发射场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孔少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减振分析[D]. 顾天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韩城电厂4号汽轮发电机组经济运行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