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意识论文_姚城,陈亚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缘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识,意识形态,边缘,意向性,主体性,意识流,工人阶级。

边缘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姚城,陈亚军[1](2019)在《从意识的边缘到思想的对象——论威廉·詹姆士的意向性学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詹姆士将意识看作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意识流分为实体部分和过渡部分,过渡部分被称为意识的边缘,意识的各个实体部分通过其"边缘"部分相互连接、交融在一起,并成为构成意义的根源。对"边缘"的发现引向了一种詹姆士版本的意向性理论,这种理论展现为一种意识的注意和朝向活动与思想的对象构成的先天关联结构。这一结构与胡塞尔的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理论有着亲缘性。(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兰凯伦[2](2019)在《空间意识形态与城市边缘地带的生产——以西安“道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北,即陇海铁路西安站段北侧区域,一个长期被视为混乱无序的城市边缘地区。这一从空间向度出发进行的命名,不仅指明方位,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同时成为一个文化标签,以指涉一种人们避之若浼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阶层,也因为"道北"这一命名是基于陇海铁路这条中国交通大动脉而作出的地理方位说明,因此不仅在陕西西安,在河南省等铁路沿途亦有此地名,在今天看来,它们还有一大相近之处即均处在一种边缘的社区环境中。文章拒绝从具有霸权性质的公序良俗立场出发去批判一个黑色空间的形成,而是另辟蹊径从道北的空间变迁中寻找其所指涉的涤荡在历史中的主体,指出西安道北的变迁同这一地区的主体——工人阶级命运密切相关或说互为因果。(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潘越[3](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重要性,并且,非常提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使用,并且联合新型的信息技术,以此实现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强化。本研究涉及比较宽泛理论依据,深度研究新媒体概念的界定、构成要素、特点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边缘化"的现状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对高等院校的发展与稳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和问题,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在研究之后发现,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73期)

张婷婷[4](2019)在《当前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边缘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历来为我们党所高度重视,是党组织号召和凝聚人民群众并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强大精神武器。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源于意识形态的内在属性和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而要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就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以凝聚共识、批判虚假、整合民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党领导合法性的认同。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锐意进取,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的核心地位整体向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趋向信息化、科学化。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一些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未能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基础上准确充分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批判、评价和整合功能,使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边缘化”现象,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农村基层的引领力、战斗力、影响力及凝聚力。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克服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边缘化”问题,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和中心地位,增强党在农村基层领导合法性的关键所在。故此,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入手,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进行厘定,探寻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条件,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对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要性进行定位。其次,在文献梳理与深入农村基层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成绩,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心,分析当前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边缘化”问题,进而从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条件来分析“边缘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尝试性地从夯实意识形态基础、优化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提升意识形态政治主体素养和转变意识形态宣传方式方法四方面,提出克服当前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边缘化”问题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6-03)

[5](2019)在《《知识边缘:从意识到宇宙,科学前沿的七次探索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知识边缘:从意识到宇宙,科学前沿的七次探索之旅》,是完成了一次对现代科学研究的极前沿的全景探索。它是《时间简史》《七堂极简物理课》《寻找薛定谔的猫》《从一到无穷大》的集结版,内容引人入胜,讲述了科学知识的极限,纵览了人类的未知领域。在这里,《叁体》《星际穿越》《复仇者联盟》《西部世界》中应用的(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9年06期)

史小华,龙臻[6](2018)在《大江健叁郎小说《聪明的“雨树”》中的边缘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江健叁郎素有"边缘意识"作家之称,他把"边缘意识"作为在文学领域开疆辟土的支点,立足政治边缘,追求文学创作的自由风,从而缔造出大江文学独有的美学高度。短篇小说《聪明的"雨树"》借助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深入探索边缘人物的生存困境,以复调的结局揭示边缘人的不可期的未来。(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6期)

黄爱[7](2018)在《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九十年代以来重要的华文文学代表作家,虹影有关“中国”的记忆、体验和想像始终是其小说创作的取材和灵感之源;九十年代移民英国以后的海外经历,则使她的文学创作获得了世界性的观念支撑和艺术启迪。这两方面因素的交融,成为支撑虹影文学创作的根本心理动因和取用不竭的心灵资源,由此形成的四个主观化的心灵维度:“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和“边缘心态”,构成了她小说创作的四维空间,从根本上决定了虹影小说创作的题材内容、精神内涵和艺术个性,也是确认其创作成就的四个价值尺度。虹影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都可以在由这四维空间所构成的综合视野中得到分析、阐释和评价。本文从“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四个关键词所构成的四维空间出发,在充分考察虹影生平和创作道路的基础上,以文本分析为基本手段,并广泛借用“成长小说”理论、“传记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身体写作”理论、“边缘人”理论以及流散文学等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虹影的小说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深入揭示其作品的创作成因和主题内涵,全面评价其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论文由前言、主体五章和结语构成。前言部分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虹影小说创作的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不足进行综述,并阐明本文的选题主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虹影的生平和创作道路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一方面,重点关注了虹影的身世、成长道路和情感经历。另一方面,系统考察了虹影的文学道路,对她从早期探索到成熟、成名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了分阶段的考察,同时对她作为一个着名“话题作家”在海内外文坛所引发的各种公共话题和是非争议进行了现象性的观察,呈现其个人生活和气质性情的不同侧面并作出评析。第二章从“创伤记忆”这一维度入手,探讨虹影小说创作中的成长主题及其相关作品对亲情伦理的冷峻透视。《饥饿的女儿》是虹影在文坛的成名作,为她在海内外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这部成名作及其后出版的《好儿女花》和一些中短篇小说,都是虹影在个人真实的成长经历和家事背景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自传色彩的“自我暴露”型小说。这是虹影小说创作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首先,这些作品把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下主人创伤性的童年记忆、生理和心理上如影随形的饥饿感、叛逆的初恋、对身世的困惑、对“父亲”的找寻、对“家”的逃离等成长体验进行了细腻的再现,饱含着青春少女刻骨铭心的痛感,也传达着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其次,这些作品还以惊世骇俗之笔描述了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是“家丑”而不足为外人道的那些黑暗和屈辱的记忆,把她所出身的那个底层草根家庭的亲子关系、亲情伦理置于极端苦难和粗鄙的生存现实之中,从细节丰盈的日常化生存视角进行写实性观照,展示其斑驳的面目和复杂的真相。其叁,这些作品有的被作者直接称为“纯粹的自传”(《饥饿的女儿》),有的被作者委婉地叫作“自传体小说”(《好儿女花》),无论哪一种情况,虹影都表现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巨大勇气,大胆自曝身世、自揭家丑,既挑战了传统伦理禁忌,也突破了传统文体边界,将百年华文文学“自我暴露”的写作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华文文学自传体小说创作的新突破。这种自传体写作所表现出来的写实的高度、人性的深度和拷问的力度,及其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代华文文坛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第叁章从“苦难意识”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如何在其苦难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从历史反思和现实观照的意义上去展开其苦难叙事。具体而言,在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孔雀的叫喊》、“上海叁部曲”系列、《好儿女花》和中短篇小说《绿袖子》《鹤止步》《那年的田野》等作品中,虹影对贫穷、饥饿、政治动乱、战争和社会动荡所造成的人类苦难,进行了饱含痛感的深切表现。首先,虹影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根基,对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一个城市贫民区所遭遇的贫穷与饥饿之苦进行了历史的复原。她从有关街巷、堂屋、阁楼、公厕等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忆入手,展示了贫穷的真相,为那个几乎没有私人生活的赤贫年代留下了独特的空间写照;她通过对个人、家族、城市在饥饿中挣扎的受难史的呈现,为饥饿的记忆留下了清晰的时间线索。虹影从女性个人化的小叙事立场和女性身体体验的细腻感受出发来反刍贫穷与饥饿,“恢复了被迫失去的记忆”。其次,虹影以个人化的成长记忆和历史感受为基础来表现动乱与暴力之苦,表达她的历史反思和现实忧患。她的创作广泛触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以来的“镇反”运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呈现了政治动乱年代荒谬的斗争逻辑和非理性的暴力肆虐之下,个体所遭受的灾难性毁伤,以及历史功利主义选择之下人性苦难的多元形态,并将这种历史反思引向忧患重重的当下现实。其叁,虹影还以悲情男女的遇合流离、命运浮沉为着眼点,在传奇性的历史想像叙事中来表现战争与乱世之苦。青楼妓院、旅馆舞厅、黑社会、情报战线、特务机关,以及战争阴影下的城市和荒野,是虹影演绎人物命运、制造乱世传奇的绝佳舞台。虹影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大动荡背景下卑微个体的生存苦难进行了富有历史感和想像力的生动呈现。第四章从“性别体验”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小说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欲望的叛逆性书写。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未来小说”叁部曲、《K》《上海王》和中短篇小说《绿袖子》《近年余虹研究》等,是本章所涉及的重要文本。其一,虹影的女性意识深受波伏瓦的影响,她自称是一个“命运预设的女权主义者”和“行动的女权主义者”。虹影作品对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的“他者”困境和附属命运有切肤之痛,通过从恋父到审父、弑父、杀夫、阉割男人的惊悚情节来表达其对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的极端叛逆和激烈反抗,并以其“超性别写作”的观念野心,试图在传奇书写中构建女性的历史主体地位。其二,欲望叙事是虹影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在虹影的小说作品中,“虹”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字眼,既是虹影对自我的隐喻,也是女性欲望的象征,是一种美丽的诱惑、致命的危险、叛逆性生命力的张扬。虹影将这种自我的隐喻和欲望的象征投射到她所钟情的女性主人公身上,来展开其极具个人化风格的欲望书写和情爱叙事:以女性主义立场反抗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充分调动女性的身体体验,以离经叛道的“身体写作”大胆地呈现女性的身体美学,把性的完美礼赞为灵魂的高扬和生命的极致,建构起风格热烈、坦荡而又流丽的虹影式的情爱叙事。其叁,《K》是虹影最具争议性的作品,本章第叁节通过对《K》的专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和检讨了虹影的女性意识和欲望叙事。一些流行观点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把《K》视为一个东方主义写作范本,本文对此进行了辨析与质疑,并将《K》还原到性别冲突的论域,认为《K》仍是一部体现着虹影女性意识和女性欲望的典型文本,是一个女性的“白日梦”叙事:它塑造了一个敢于以身体的叛逆来反抗某种欲望压抑和道德禁忌,敢于实践、主导和享受完美性爱的罕见的中国女性形象,显示了虹影大胆反抗和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的女性立场。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虹影在《K》中将其女性主义的欲望诉求,建立在道家所谓“房中术”这样一套荒诞不经、腐朽虚妄的理论话语之上,显然是一大败笔。第五章从“边缘心态”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所谓“边缘人”,指的是因为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得不疏离于社会主流群体之外,或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因而不得不置身于日常生存秩序之外的人。虹影自己所身处的多重边缘情境决定了形形色色的“边缘人”形象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而言,本章主要涉及《饥饿的女儿》、“上海叁部曲”等长篇小说及《绿袖子》《鹤止步》《鸽子广场》《你一直对温柔妥协》等中短篇小说,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四种典型的“边缘人”形象。其一是“家”的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这些边缘人的无家之痛和恋“家”之情,“寻父”的本能冲动,以及他们以“爱”为“家”的最后救赎的至情之心与苦情命运。其二是国族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这些边缘人在国族政治语境中身份认同与情感选择之间的两难,及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对话与交融。其叁是社会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城市贫民与江湖艺人这两类社会边缘人形象。其四是性别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的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这两类性别边缘人群体。论文的结语部分,在主体章节的基础之上,讨论虹影如何因其“流散”的写作身份,获得了处理“中国经验”的更大自由,也获得了提升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眼光”。虹影小说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性意义由此得到了彰显。结语部分还对虹影“中国经验”和“世界眼光”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检讨和反思。(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9-10)

胡琴[8](2018)在《《我私人的爱达荷》中意识流与公路空间叙事的对立拉扯——边缘者性别主体意识的复归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私人的爱达荷》(又名《不羁的天空》)选取麦克和斯考特之间模糊的同性之恋讲述个性化故事,并以主人公麦克企图复归性别主体意识这一自觉行动为主线,将"意识流"式串场与公路片空间叙事间歇轮换作为影片的外显结构。此结构对主人公麦克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形成既推动又阻碍的拉扯态势。笔者意在剖析影片结构后,解码镜像之外使麦克心灵扭曲及陷入绝望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5期)

封金珂[9](2018)在《沃克作品中的边缘意识和共同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斯·沃克的"共同体"建构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简单的二元对立:黑人与白人、女性与男性、人与自然等。这种二元对立既形成了她创作中的"边缘意识",又促使她突破"边缘",迈向"共同体";而超越的完成得益于她用"和谐共存"的妇女主义和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想的创造性改造,使其作品具有指向人类理想未来的伦理期待性。(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淳[10](2018)在《历史的边缘与影像的表达:中国纪录片文化意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虚构片的包围下突出重围,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最终以1.7亿的票房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现象级作品的成功得益于电影市场的改变和影像本体的叙事。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纪录片为例,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中国纪录片的本土化叙事策略、国际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以及数字时代中的纪录片传播,探讨当下中国纪录片所蕴含的文化意识。(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18年05期)

边缘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北,即陇海铁路西安站段北侧区域,一个长期被视为混乱无序的城市边缘地区。这一从空间向度出发进行的命名,不仅指明方位,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同时成为一个文化标签,以指涉一种人们避之若浼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阶层,也因为"道北"这一命名是基于陇海铁路这条中国交通大动脉而作出的地理方位说明,因此不仅在陕西西安,在河南省等铁路沿途亦有此地名,在今天看来,它们还有一大相近之处即均处在一种边缘的社区环境中。文章拒绝从具有霸权性质的公序良俗立场出发去批判一个黑色空间的形成,而是另辟蹊径从道北的空间变迁中寻找其所指涉的涤荡在历史中的主体,指出西安道北的变迁同这一地区的主体——工人阶级命运密切相关或说互为因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缘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姚城,陈亚军.从意识的边缘到思想的对象——论威廉·詹姆士的意向性学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兰凯伦.空间意识形态与城市边缘地带的生产——以西安“道北”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潘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

[4].张婷婷.当前农村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边缘化”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9

[5]..《知识边缘:从意识到宇宙,科学前沿的七次探索之旅》[J].科学中国人.2019

[6].史小华,龙臻.大江健叁郎小说《聪明的“雨树”》中的边缘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8

[7].黄爱.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D].山东大学.2018

[8].胡琴.《我私人的爱达荷》中意识流与公路空间叙事的对立拉扯——边缘者性别主体意识的复归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8

[9].封金珂.沃克作品中的边缘意识和共同体意识[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王淳.历史的边缘与影像的表达:中国纪录片文化意识初探[J].现代视听.2018

论文知识图

左图:人类视觉通过物体轮廓来辨认物...娲皇宫的边缘意识空间[31]年运输航空冲出/偏出跑道按发生...当λ=1,非重复感染情况下感染率的变化现代商业摄影作品

标签:;  ;  ;  ;  ;  ;  ;  

边缘意识论文_姚城,陈亚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