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本文运用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武汉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武汉高校校园足球文化面临的困难主要有:缺乏足球校本课程;以足球比赛代替足球活动;足球队徽、队歌等足球文化产品研发滞后;校园足球氛围不够浓厚等。本文旨在大力加强高校足球文化建设,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丰富校园足球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建议各高校应加强足球校本课程建设,尽快扭转以联赛代活动的趋势,加大队徽等足球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增加校园媒体曝光率等。
关键词:武汉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中国足球长期以来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且世界排名越来越低,与亿万球迷的期待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其中固然有人种、选材、训练、竞赛等诸多因素,但有一个因素却是无法否认的,即中国足球没有文化。西安体育学院史进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足球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没有足球文化,这使得中国足球始终在错误的泥泞中反复。为了从青少年运动员开始彻底改变这一顽疾,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新一代足球后备人才,武汉市足球改革发展近期目标:制订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振兴计划;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校园足球布局学校总数达到400所,参加足球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40万;争创新一轮国家足球改革试点城市;创建三星级(最高级)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以下简称青训)中心;实现各区(含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下同)区级足球训练中心全覆盖;男、女职业足球俱乐部冲击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成功。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也理应成为足球文化的引领者。本文对武汉市15所高校的足球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各高校的基本情况,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本研究对于大力加强高校足球文化建设,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丰富校园足球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武汉市15所高校校园足球文化。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对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武汉市高校进行实地调查。
1.2.2问卷调查法。2018年3月,发放“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教师问卷”15份,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发放“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学生问卷”3998份,有效回收3650份,回收率为91.3%。
1.2.3访谈法。采用半结构性访谈,以及座谈会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高校体育部领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采访。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校园足球文化释义
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大学精神,其核心是培育健全人格,引领社会进步。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而足球不仅只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教育人的重要手段。因此,校园足球的本质就是文化,是文化的具体化。它既包括足球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文化和足球规则、比赛规则、管理文件等显性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学习文化和职业道德文化等隐性文化,是学生在学习足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接受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使广大青少年真正做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心灵和谐。
近百年来,国际足联始终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足球运动,其中有两个主题词:Goal和FairPlay。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曾经这样解释道,Goal表示射门得分,预示着生活中要有奋斗目标,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努力进取;而FairPlay则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即公平竞赛。无论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足球都教育全体参与者要遵守法纪、遵守规则,要通过诚实的劳动和正大光明的竞争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抵达胜利的彼岸。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足球文化是向青少年传递正能量的教育工具。
2.2武汉高校校园足球文化面临的困难
2.2.1缺乏足球校本课程。被调查的15所高校足球校本课程开发不足。目前各高校主要以足球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足球教学(除专选班外),开课数量也是根据学校足球教师的数量决定的。调查显示,15所高校中平均只有15.6%的学生能够选到足球课程,大多数学生只能望球兴叹。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学生感觉自己足球基础较差,或根本没有基础,担心无法通过足球课考试;二是部分学生由于课程数量有限、课程时间有冲突等原因,无法选修足球。80%的足球教师表示“自己只要完成规定工作量就可以了”,没有“承担更多足球教学工作量的愿望”,有76.7%的学生表示“由于无法选修足球课,影响了自己踢球的热情”,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表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2.2.3以足球比赛代替足球活动。武汉市各高校参加的足球比赛主要有4类:联盟联赛(11人制);联盟杯赛(11人制);7人制足球比赛;5人制足球比赛。繁重的比赛任务让各支代表队奔波于各赛场之间,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调查发现,73.3%的高校没有开展足球嘉年华等类似活动。班级、学院间的足球活动主要以足球比赛为主,小型多样的足球游戏或技能比赛基本没有。
2.2.4足球队徽和队歌的设计和创作滞后。足球队的队徽和队歌是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时至今日,虽有80%的高校拥有自己的足球队队徽,但没有一所高校拥有自己的队歌,且89.7%的学生“不知道本校足球队队徽”,其知晓度之低令人吃惊。
2.2.5校园足球氛围不够浓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校校园。然而在校园调查中发现,在校内众多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中,曝光率最高的是各种会议、科研课题、教学评奖等信息,关于校园足球的信息难觅踪影。对15所高校门口的电子信息栏随机选取1天进行统计,与足球相关的信息只占信息总量的0.12%。
3武汉市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出路
依托学校,建立以教育系统为主渠道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针对武汉市高校校园足球文化面临的困难,建议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3.1加强足球校本课程建设。足球课程的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对于扩大足球受众、增加足球人数、培养球迷群体、活跃校园足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足球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足球教育教学改革,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开发设计诸如足球操、足球游戏、足球趣味练习等活动,降低技术难度,增加活动趣味,使广大学生充分体会足球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
3.2尽快扭转以联赛代活动的趋势。校园足球的基础目标是:普及青少年足球运动,扩大青少年足球人数。依托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营造足球文化氛围,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普及、传播足球知识与技能,普遍提高青少年学生整体的足球运动技能水平。校内足球活动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组建一个球队、参加校际比赛即可,应以足球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龙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足球活动,将校园足球纳入“阳光体育”运动之中,要保证在校学生每周有2h以上的足球活动时间,逐年增加有足球教材纳入课时计划的学校比例。建议体育局主抓竞赛工作,教委负责学校足球活动,从而使两个管理部门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搞好校园足球活动。
3.3加大队徽等足球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队徽、队歌、口号等是一支球队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球队精神面貌、技术风格的重要窗口,高校足球文化建设,尤其应加强这项工作。各高校可采取海选、委托设计等方式,研发特色鲜明且富有文化内涵的足球文化产品,在校园内广泛传播,让校园足球的亲历者、旁观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的足球健儿能够在毕业多年以后,依然会如数家珍般地谈论母校的足球文化,哼唱母校的足球队歌,让校园足球文化深入每个学子的心中。
3.4增加校园媒体曝光率。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诸如横幅、海报、校园网、微信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校园足球活动,报道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足球活动。同时,紧紧抓住2018年男子足球世界杯年的重要契机,加强足球文化、足球礼仪、足球历史、足球明星等的宣传与报道,让浓郁的足球氛围充斥整个校园,让足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武汉市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以来,虽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依然落后,这反映了全行业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扭转,武汉市校园足球发展极有可能重蹈中国足球的覆辙,即“在沙漠上建大厦”,而缺乏足球文化营养的鲜花,虽可能迎来短暂的灿烂,但终究难逃衰败的命运。
武汉高校足球发展必须狠抓足球文化建设,我们培养的足球运动员,不仅能够踢好球,更要具有较好的足球文化和较高的足球素养。应注重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大力宣传足球文化,努力扩大足球人数,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注意协调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夯实基础,为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良骥.影响武汉市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因素的研究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3.
[2]曾丽娟.校园足球推广背景下武汉市新合村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林华.新时期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5,20:244.
[4]吴佐.高校足球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J].才智,2014,06:184.
[5]姜付高,刘刚,刘鸿滨.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化”建设实证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
[6]王刚.高校足球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A].网友世界(2014)[C].
作者简介:何江(1995年3月—),男,江西省新余人,武汉市洪山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