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洪仁玕的外交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熊月之[1](2021)在《“双视野人”与辛亥革命——以容闳、伍廷芳与唐绍仪为分析对象》文中指出"双视野人"指的是那些可以同时感受到、认识到两个不同的世界视野或文化视域的人。容闳、伍廷芳与唐绍仪可作为这类人的典型,他们都有留学欧美、在欧美生活的经历,对西方文化有直接、广泛、较为深入的了解,又都在中国从事过教育、外交、实业与当官的经历。他们都在不改变中国根本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进行过切实的努力,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后,都走上了反清革命、拥护共和的道路。他们心灵世界的呈现比较复杂,但综合其实际表现与有限的文献,透过其露出水面的一角,还是可以揣想其整个冰山的全貌。清末双视野人涉及海外华侨、出国留学生、出使人员等众多方面,他们的思想与实践,对于辛亥革命获胜之快捷、专制制度覆灭之彻底,有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武文杰[2](2021)在《太平天国印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平天国印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其官方编纂刻印出版的书籍。印书文献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政治主张、宣传思想与宗教理念,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总体而言,太平天国印书版本复杂,现世存量较少,分布零散且多藏于海外。对其系统地进行刊刻研究、流传研究、存藏研究与版本研究,对于丰富太平天国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为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重点与难点。第一章从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印行研究出发,具体为印书刊刻时间、地点、机构和制度四方面展开讨论。第二章围绕太平天国印书的流传与存藏进行研究,分为国内与海外两大方面。国内存藏总量较少,散藏在各个图书馆或博物馆;海外存藏中,英国所藏太平天国印书无论种数或册数最为丰富。该章系统完整地总结了太平天国印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历程、搜访成果与存藏现状。第三章作为全文研究的核心,以太平天国印书的版式与内容展开研究,具体分为版式特征、内容特征和避讳字研究三大方面。第四章具体展开对现今太平天国印书影印的分析,提出须亟待推进印书再生性保护的进程。太平天国印书属于珍贵的古籍,由于现今印书多存藏于海外,日后随着印书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其数字化回归必将成为当下及至未来的应有之策。本文将全方位系统性地围绕研究太平天国印书从刻印、流传、存藏到回归的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研究溯源体系。同时对印书本身独特的版本价值与史料价值作充分的挖掘和展现,并倡议进一步推动太平天国印书的数字化,以便于读者研究利用,加深对于印书的研究了解。
范月琴[3](2020)在《容闳现代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容闳是首位中国近代史上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生,其一生几乎全程参与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并用一生的时间致力于国家的文明富强。他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批幼童留学的促成者,是晚清最大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器购买者,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以及辛亥革命的支持者,他的爱国精神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与时俱进的品质促使其不断革新。他的思想虽距今久远,但却有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的历史价值。容闳的现代化思想的产生,是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深度融合的产物。1840年,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腐朽、落后的清政府难以带领中国追赶世界的潮流,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自幼接触西方文明、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容闳,深感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封建中国的进步,面临民族危难,容闳力图在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革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容闳的现代化思想涉及多个维度和多个方面,内涵丰富且具有针对性。在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社会进行变革,推动民主制度的建立;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维护国民的政治权利、抵抗列强的殖民行径;创办近代报刊激发国民的民族意识,为把中国建成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的国家而不断奋斗。在经济领域:提倡发展民族工业,远洋购买机器在中国建立机器母厂;筹划建立轮船公司以及兴办近代铁路与洋商分利;建立国家银行,促进金融财政的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幼童教育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并主张设立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还推动清朝政府派出中国近代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容闳的现代化思想兼具“多维性”、“领先性”与“调适性”,非常系统而又与时俱进。他的现代化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改革,促成了一代优秀的现代化事业继承者的培养,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容闳的思想中存在“西方中心论”的倾向,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甚至对其充满幻想与依赖。
宾睦新[4](2019)在《容闳访察太平天国史事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60年11月至12月,容闳和曾兰生跟随传教士杨笃信、古路吉前往太平天国天京访问,寻觅机会实现自己的留学计划,以及观察这场运动能否改变国家命运,并向洪仁玕提出了七条"近代化"的策略,但拒绝了其所授官职,旋即返回上海。容闳的南京之行,是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章根据史料对容闳访问太平天国的史事进行了考证。
蒙应来[5](2018)在《民族、国家与信仰:余日章与华盛顿会议研究(1921-1922)》文中提出余日章(1882-1936)是近代中国着名的宗教家、教育家和外交家,作为新式基督徒知识分子精英,他将宗教理念融入救国救世实践,其经历是中国基督徒参与中国社会活动的经典案例。本文以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的国民外交活动为个案,探讨中国基督徒对中国社会的参与问题。整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余日章外交素质的养成与早年外交经历的问题。外交素质的养成以早年的生平为界,分为学生、执教、留学三个阶段,早年外交经历以黎元洪幕府与中华游美实业团为中心;第二章论述华盛顿会议开幕前夕,余日章被推选为国民代表的因应,展现出国民代表产生的复杂过程;第三章分析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的主张与目的;第四章叙述余日章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对有关中国议题的参与;第五章探讨华盛顿会议期间余日章对中美的舆论宣传与影响。总体而论,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是宗教与世俗身份下的一次国民外交活动。既是基督徒对华盛顿会议的一种积极反应,又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国际化,维护国权、实现民族独立的国民外交的典型案例。在此期间,余日章的宗教信仰与救国理想互为结合,勇于践行,竖立了一个爱国的基督徒形象,为中国的外交做出了贡献。
孟庆圆,阳小明[6](2017)在《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太平天国领导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12—2016年,在这五年中关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相关着作主要从太平天国运动宏观角度反映领导者的着述、针对个人的论述和相关史料的整理收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论文更侧重太平天国领导人思想和各个领导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在今后太平天国领导人研究的领域内,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高静[7](2016)在《美国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及政策的演变(1851-1864)》文中指出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来华的美国人多是驻华使领人员、传教士和商人,他们的态度观感、搜集的情报以及提出的建议,成为美国制定对太平天国运动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美国人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的变化—友好—恶化—公开反对—为主线展开论述,探究了美国政府对该运动政策的形成及演变,并予以评价。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的美中关系,并对洪秀全的早期活动及美国人的看法专辟一小节进行阐释。1784年“中国皇后号”抵华,揭开了美中关系的序幕,美国人虽面临清政府排外政策等重重挑战,仍然积极活跃在商业和宗教领域。对于1850年左右的广西动乱和具有基督教基因的拜上帝教,在华的美国人普遍将其判定为一般的会匪活动,未加以关注。第二章论述了美国对太平天国的友好态度以及“中立”政策的形成。1853年左右太平天国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后,绝大部分美国人对该运动的看法,从混乱模糊走向拥护支持。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对太平天国不吝赞美之词。马沙利作为驻华公使,出于忧惧英俄在华企图等原因,看法逐渐转变,提出了“支持清政府”的建议,成为了积极舆论中的少数派。在普遍支持太平天国的呼声中,皮尔斯政府驳回了马沙利的建议。同时,由于尚未获得有关太平天国的第一手资料,双方胜负未卜,美国决定遵循外交传统,谨慎行事,采取“中立”政策。但此时期的“中立”政策事实上是倾向于太平天国的。本章最后分析了“中立”政策产生这种倾向性的原因。第三章论述了美国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的变化及“中立”政策的偏转。1854年后,一般美国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渐趋冷淡。太平天国逐渐衰落,持久的消耗战对贸易的破坏使得商人开始丧失耐心。更为重要的是,马沙利的继任者麦莲公使的天京之行,粉碎了美国官方与太平天国进一步交往的希望。在此情形下,美国的“中立”政策开始倾向清政府,期望通过与英法等西方国家联合修约的方式扩大在华权益,太平天国即成了谈判过程中逼迫清政府作出让步的砝码。虽然1860年太平天国出现了重振的迹象,传教士余兴又起,使得“中立”政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却仍然没有挽回太平天国与西方决裂的局势。第四章论述了美国敌对态度的统一及利用“合作政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公开干涉。1861年美国统一了对太平天国的敌对态度,此时期正值美国内战爆发,美国政府自顾不暇,只能与其他国家合作。英、法、俄三国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后,就认定较好的政策是支持和加强清政府。这样,美国政府自1853年起坚持的“中立”政策终为“合作政策”所取代。但是,在合作镇压太平天国方面,自顾不暇的美国无法给清政府提供过多的官方援助,华尔的常胜军成为了美国非官方援助的主力军。本文最后总体评价了美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政策。指出美国政策无论如何变化,其实质不变,即以贸易利益为永恒的出发点,并对此时期美国在华的商业利益进行了具体分析。另外,传教士在太平天国时期格外活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策的制定,这成为了此时期美国对华外交的一大特点。
张晶萍[8](2015)在《读《天国之秋》——兼论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文中指出《天国之秋》一书对英国对华政策从中立到干预再到重回中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内战的爆发和英国驻华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家和个人层面对上述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探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因素。
王立华[9](2014)在《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中国由过去的“天下”之中国,逐步向“世界”之中国演变。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的进步人士先后掀起学习西方宗教、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尝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使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并非具有相同的含义。中国道路是指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选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而不懈努力的过程。而“中国模式”或者“中国经验”具有非常相近的含义,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开创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国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起点。中国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成功地实践了马克思的社会“跨越式”发展理论。中国道路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主要任务不同。中国道路是一个历经曲折不断纠错的过程,共产主义和人类社会是中国道路发展的未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且预示着中国道路发展的未来。中国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古今的中国具有超文明、超国家的包容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志,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但没有实现的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设想,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证明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困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朱庆葆,魏星[10](2011)在《洪仁玕与福泽谕吉思想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先进资本主义经验,追求国富民强的亚洲各国思想家中,洪仁玕走在前列。他于1859年提出了《资政新篇》,主张"革故鼎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等人成立"明六社"宣传维新思想,是在1873年,比洪仁玕晚了十几年。相比较福泽谕吉等日本维新思想家,洪仁玕的思想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民众的利益和幸福为依归,具有先进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论洪仁玕的外交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洪仁玕的外交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2)太平天国印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印书的刊刻发行 |
二、印书的流传与存藏 |
三、印书的版本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印行 |
第一节 刊刻时间与地点 |
第二节 刊刻制度与机构 |
一、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制度 |
二、太平天国印书的刊刻机构 |
第二章 太平天国印书流传与存藏 |
第一节 国内存藏情况 |
第二节 海外流传与存藏 |
一、海外流传搜访 |
二、海外存藏概况 |
第三章 太平天国印书版式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印书版式分析 |
第二节 印书内容分析 |
第三节 印书避讳字分析 |
第四章 太平天国印书的再生性保护 |
第一节 印书再生性保护现状 |
第二节 印书再生性保护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已发现太平天国印书种类统计表 |
附录二:太平天国印书提要 |
后记 |
(3)容闳现代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容闳现代化思想产生的条件 |
2.1 容闳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 |
2.1.1 内忧外患激理想 |
2.1.2 西学知识奠基础 |
2.1.3 良师益友启心智 |
2.1.4 新式生活阔视野 |
2.2 容闳现代化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
2.2.1 勤奋好学的上进品格 |
2.2.2 矢志不渝的救国心愿 |
2.2.3 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容闳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
3.1 容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
3.1.1 拥变革倡民主制度 |
3.1.2 反侵略护政治独立 |
3.1.3 重贤选促体制革新 |
3.2 容闳的经济现代化思想 |
3.2.1 倡机器母厂兴民族工业 |
3.2.2 策轮船公司与洋商分利 |
3.2.3 筹铁路运营促新式交通 |
3.2.4 谋国家银行理金融财政 |
3.3 容闳的教育现代化思想 |
3.3.1 派幼童留学以图国强 |
3.3.2 倡女子教育以促平等 |
3.3.3 重全面发展以塑人才 |
3.3.4 设职业学校以培技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容闳现代化思想的评价 |
4.1 容闳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
4.1.1 多维性与丰富性 |
4.1.2 领先性与时代性 |
4.1.3 开放性与调适性 |
4.2 容闳现代化思想的历史贡献 |
4.2.1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
4.2.2 推动中国现代化路径转换 |
4.3 容闳现代化思想的局限 |
4.3.1 崇尚“精英主义”统治社会 |
4.3.2 陷入“西方中心论”之窠臼 |
4.3.3 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容闳访察太平天国史事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访察南京的历史背景 |
二访察南京的详情 |
三访察南京的后续 |
(5)民族、国家与信仰:余日章与华盛顿会议研究(1921-192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关于余日章个人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国基督徒与外交研究 |
(三) 关于近代中国国民外交之研究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
第一章 余日章外交素质的养成与早年外交历练 |
一、早年余日章 |
(一) 学生时代 |
(二) 执教文华时期 |
(三) 留学时期 |
二、余日章早年外交实践 |
(一) 黎元洪幕府之外交初试 |
(二) 中华游美实业团之积极参与 |
小结 |
第二章 余日章当选国民代表始末 |
一、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的产生过程 |
二、南北政府关于余日章国民代表资格之争 |
小结 |
第三章 余日章参与华盛顿会议之目标 |
一、余日章对华盛顿会议的主张 |
二、余日章参与会议之动因分析 |
(一) 国家独立与国际参与 |
(二) 宗教动因与社会教化 |
小结 |
第四章 余日章在华盛顿会议中的外交斡旋 |
一、余日章对有关中国议题的表态 |
二、余日章对山东问题谈判的参与 |
三、余氏对胶济铁路赎回的参与 |
小结 |
第五章 会议期间余氏对中美的舆论宣传 |
一、余日章的对内宣传与社会动员 |
二、中国形象建构:余日章的国际宣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太平天国领导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五年来关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着作 |
(一) 宏观性论着 |
(二) 对太平天国领导人个人的研究 |
(三) 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 |
二、近五年来关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论文 |
(一) 太平天国领导人个人的研究 |
1. 洪秀全研究 |
2. 杨秀清研究 |
3. 石达开研究 |
4. 萧朝贵研究 |
5. 洪仁玕研究 |
(二)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
三、今后太平天国领导人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
(一) 加强对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深入研究 |
(二) 注意与其他研究领域相结合 |
(7)美国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及政策的演变(1851-186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的美中关系(1851年之前) |
(一)美国人在华贸易和传教情况 |
(二)洪秀全的早期活动及美国人的看法 |
1.洪秀全在金田起义爆发前的活动 |
2.美国人对拜上帝会活动的看法 |
二、美国的积极态度及“中立”政策的形成(1851-1854年) |
(一)美国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的模糊反应 |
(二)美国人对太平天国的积极态度 |
1.外交官员前往太平天国的努力 |
2.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向往 |
3.商人对太平天国的期待 |
(三)积极舆论中的少数派——马沙利的提议 |
1.马沙利对英俄的顾虑 |
2.马沙利与两江总督怡良的会晤 |
3.马沙利“支持清政府”的提议 |
(四)“中立”政策的出台及向太平天国的倾斜 |
1.马西国务卿的训令 |
2.“中立”政策倾向太平天国的原因 |
三、美国态度的变化及“中立”政策的偏转(1854-1860年) |
(一)美国人对太平天国热情的消退 |
1.太平天国的衰落 |
2.战争对贸易的破坏 |
3.麦莲公使的天京之行 |
(二)从修约活动看倾向清政府的“中立”政策 |
1.麦莲的修约尝试 |
2.伯驾的失败修约 |
3.列威廉与《天津条约》 |
(三)“中立”政策受到的冲击 |
1.太平天国的重振 |
2.传教士的余兴又起 |
四、美国敌对态度及“合作政策”下的公开干涉(1860-1864年) |
(一)美国人态度的统一 |
(二)美国“合作政策”的产生 |
1.美国严峻的国内形势 |
2.英、法、俄三强的合作意愿 |
3.清政府外交策略的革新 |
(三)英、法、俄三强撕下中立伪装 |
(四)华尔洋枪队对太平天国的镇压 |
五、美国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及政策的评价 |
(一)以传教士参与为特色 |
(二)以贸易利益为中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读《天国之秋》——兼论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国之秋》概述 |
二、鸦片战争前世界体系中的中国与英国 |
三、“三方”关系的建构与互动 |
四、英国对华“中立”与“介入”政策的二元博弈 |
五、利益与道德的悖论 |
结语 |
(9)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源起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中国道路的界定 |
第2章 中国道路的背景 |
2.1 西方宗教中国化道路的失败 |
2.2 西方科技中国化道路的挫败 |
2.3 西方政治制度中国化道路的流产 |
2.4 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的实践 |
第3章 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3.1 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3.1.1 大同社会的理想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
3.1.2 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想为中国革命道路注入强大的动力 |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3.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
3.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
3.3 中国道路的起点 |
第4章 中国道路的内涵 |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
4.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4.1.2 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和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
4.1.3 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 |
4.1.4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
4.1.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阶段以及其前途问题 |
4.2 建国初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探索 |
4.2.1 经济建设方面 |
4.2.2 政治建设方面 |
4.2.3 文化建设方面 |
4.2.4 社会主义过渡理论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
4.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4.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
4.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4.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 |
4.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
第5章 中国道路的未来 |
5.1 中国道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跨越式”发展思想的成功实践 |
5.1.1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构想 |
5.1.2 中国道路的“跨越式”实践 |
5.2 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
5.2.1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 |
5.2.2 列宁关于迂回过渡的思想 |
5.2.3 列宁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
5.3 中国道路是与时俱进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
5.3.1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纠错会议 |
5.3.2 中国共产党对待错误的态度 |
5.3.3 正确看待目前中国道路的现状 |
5.4 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 |
5.4.1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 |
5.4.2 共产主义与中国道路共同的伦理价值目标 |
第6章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
6.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 |
6.1.1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漩涡式”卷入理论与中国道路的西方化探索 |
6.1.2 马克思东方社会的“裂变”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趋势的“蜕变”理论 |
6.2 列宁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6.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与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
6.4 古今中国的超文明、超国家的包容性质 |
6.5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世界意义 |
6.6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世界意义 |
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
6.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的国际反响 |
6.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给世界的启示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总结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洪仁玕与福泽谕吉思想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思想 |
二、民主与法制思想 |
三、文明观比较 |
四、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
(一) 洪仁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
(二) 福泽谕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
四、论洪仁玕的外交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视野人”与辛亥革命——以容闳、伍廷芳与唐绍仪为分析对象[J]. 熊月之. 广东社会科学, 2021(05)
- [2]太平天国印书研究[D]. 武文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容闳现代化思想研究[D]. 范月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容闳访察太平天国史事考[J]. 宾睦新. 珠海潮, 2019(Z1)
- [5]民族、国家与信仰:余日章与华盛顿会议研究(1921-1922)[D]. 蒙应来.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6]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太平天国领导人研究综述[J]. 孟庆圆,阳小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5)
- [7]美国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及政策的演变(1851-1864)[D]. 高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8]读《天国之秋》——兼论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J]. 张晶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5(10)
- [9]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意义[D]. 王立华. 华侨大学, 2014(01)
- [10]洪仁玕与福泽谕吉思想之比较[J]. 朱庆葆,魏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