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庞媛[1](2021)在《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政策演变研究》文中指出
张妍妍[2](2020)在《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文本与话语分析——基于省域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文件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省域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相关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政策文本进行主题与内容分析,解读现行省域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相关政策文件中关于文创产品开发主体、营销体系、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的部分文本内容所传达的肯定意义和排除的意义。对政策文本进行解析,更有利于图书馆把握政策方向,掌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
朱厢炜[3](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孙连枝[4](2020)在《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制造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仅带来了生态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也导致社会问题频发。这些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将制造业的粗放发展方式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将社会和环境问题纳入经济活动中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制造企业立足的必然要求。且随着外包的兴起,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往来逐渐增加,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持续的管理业逐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大量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言献策。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不仅事关企业内部的可持续管理,还关系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协调,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从多个利益相关者处获得资源和支持,因而其管理活动和决策也会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聚焦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的政府及大客户,来探讨二者对制造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外,虽然研究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在少数,但是鲜有研究关注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性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并基于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性,分析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故本文以2012-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34家制造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并运用chow检验分析组间系数差异,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在东部地区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行政联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负向显着作用,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具有正向显着作用。(2)大客户在西部地区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来说,客户集中度的短期效应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负向显着相关,客户集中度的长期效应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正向显着相关,表明客户集中度高的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能对提高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而客户集中度高的“一锤子买卖”的短期供应链合作行为则会对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起到阻碍作用。(3)政府及大客户的作用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体现在西部地区客户集中度对制造企业实施可持续供应管理的影响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显着差异。企业行政联系的影响在中部和东部存在显着差异。
谢逸[5](2020)在《政策工具视角下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补充和完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时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结构。本文选取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数据,利用NVivo11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对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政策工具理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素,构建了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二维分析框架,对按照标准筛选后的124份有效政策文本,经过编码,从政策文本的类型、政策文本的年度、政策文本的颁布部门、基本政策工具类型、乡村振兴要素等角度,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进行了量化分析。(2)根据政策文本统计分析结果,结合政策工具的基本内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发现中部六省发布的乡村振兴政策文本存在以下不足:政策文本缺乏实质效力,政策工具结构不合理,政策工具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使用与中部六省乡村振兴维度结合不紧密。(3)根据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实际情况,提出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优化应从提升政策工具效力、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比例、完善政策工具配套措施、合理考虑乡村振兴要素四个方面着手。
高宏[6](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周杰[7](2019)在《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13年开始,一大批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原创文化节目不断给电视荧屏带来收视浪潮,原创文化节目这一节目类型,带领着广播电视行业走上了风清气正的内容生产道路。经过六年的发展,原创文化节目的数量不断增多。值得反思的是,数量众多的原创文化节目面世,能够产生广泛持久传播影响力的节目数量比例不高。2014年我国将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原创文化节目作为主流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主打产品,反映出了主流传统媒体融合传播中的内容生产运营现状。对该类型节目进行融合传播层面的深度研究,可以总结出主流传统媒体的融合传播具象方针,归纳原创文化节目打造持久有效传播力的一般规律,助力我国原创文化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原创文化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从原创文化节目融合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五大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发放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调查内容,从数据中分析当下原创文化节目的受众特点、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力求从中能够归纳原创文化节目在融合传播领域的普遍规律,对原创文化节目的受众做整体画像,为中国原创文化节目在节目内容创新、渠道挖掘、受众互动传播提出建设性策略。本文共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原创文化节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主体部分;第三章原创文化节目传播内容分析是选取部分文化节目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其内容特点;第四章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渠道中注重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分析总结;第五章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受众侧重对受众的行为分析,通过梳理发放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权威信息咨询公司的监测结果,得出原创文化节目受众的整体画像;第六章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效果从三个层面总结归纳目前原创文化节目对社会的价值观的导向、形成和维护作用;第七章为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目前原创文化节目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部分弱势卫视凭借融合传播手段推出的原创文化节目实现了弯道超车,央字头出品的原创文化节目已然做大做响了多个文化节目品牌。各级广电系统纷纷探索如何打造本台的王牌文化节目,抢滩原创文化节目市场但竞争惨烈,部分强势卫视的原创文化节目甚至未能在本省大范围传播,部分市级广电系统的原创文化节目未能脱离传统节目生产运营思路。未来发展中,各级主流传统媒体需要真正将融合传播落实到原创文化节目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创新节目形态,打破节目同质化竞争,积极融合多方力量,落实传播主体立体化、内容生产优质精准化、营销渠道多元化,努力打造原创文化节目产品产业链,走品牌化生产道路,最终实现中国原创文化节目的国际化传播。
高晓峰[8](2017)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文中指出学校体育政策规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管理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而学术上,对于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呈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为研究学校体育变迁的规律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管理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通过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内容、特征及动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百余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健全、管理逐渐规范。从近代清末的学部开始,发展到现代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国家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相关学校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咨询与指导组织和学校体育社团等为辅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坚实基础。二、清末随着各级学校和教育管理体系迅速建立的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也仿照日本逐渐建立起来,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具雏形并强调建章立制,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但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战争溃败、“西学东渐”、近代国外政策成效的示范效应、陈腐教育等是促使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三、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政策颁布机构开始协同工作,政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有关机构、制度、人员和设施、标准等都有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呈现出了体系比较完备、内容层次比较清晰严谨、制定技术相对规范的特征,但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实际可行性存疑。对国民身体教育改革诉求、民主革命以及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尝试成为政策变迁重要动因。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体育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构建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但法制化较弱,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出现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等问题。苏联学校体育政策模式的引进、政策至上理念、对民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造、计划体制与经验缺乏等成为此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六、“文革”中后期中断五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开始恢复,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确认,学校体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法制体系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专门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规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有关学校体育具有法规性质的要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的专门法规。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涉及范围广泛拓展,政策质量日益提高,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等鲜明特征。但政策强制性较弱,政策重叠过多,政策内容尚需优化。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七、借用多源流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各个时期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互动明显,政治流占主导地位;问题源流受客观因素影响显着;精英化决策模式主导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表现在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国家意志的执政理念,使政治源流贯穿于三条源流的始终,并影响着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走向,体现了政治流为主导的,三源流高互动性。八、针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和动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申晓娟[9](2013)在《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公民能够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建设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主体,其履行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从而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非常之大,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也涉及到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随时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公共文化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文化政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变化对政策的新需求,建立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宏观性、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本研究以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框架、重点领域政策内容、当前政策优化路径等进行研究。全文约20余万字,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这部分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政策的研究成果,分析和定义了本研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并将本研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限定在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范围,对政策的具体形式做了明确界定,为后续研究划定了范围。二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有关图书馆事业政策基础研究、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及现状研究、重点领域政策研究、国内外图书馆事业政策实践研究、图书馆立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三是对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1949-2004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提出前,分别对每个阶段的政策特点及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政策发展所蕴含的历史经验。第三章首先对2005年后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众三个视角归纳了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第四章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总结分析了其在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中可资我国借鉴的三点经验,即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第五章重点研究了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提出了该政策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系统结构、政策内容结构和政策过程结构三个方面研究了该政策体系的构成。认为,从政策的属性角度看,这个政策体系中既包括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元政策,也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政策的主体层次看,应当是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配套形成的政策体系。从政策的内容看,既有专门政策,也有相关政策。从政策的过程看,应当是一个涵盖了政策酝酿、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和政策调整与终结的完整过程。第六章针对组织管理、经费投入、资源建设、服务、从业人员、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等七个重点领域,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七章对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即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加大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第八章是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17,表12,附录5)
吴飞艳[10](2013)在《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依法治体”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法治现代化和体育现代化的历史推动下,体育发展的法治需求日益增长,并进一步将体育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在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新形势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建设体育强国,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努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法制工作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时期,以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强化政府职能、建立法治政府,规范体育体制为内容,从形式上不断地扩大社会民主,建立全国统一又有地方特色的灵活的、富有特效的法律机制,为进一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实现,显得极为重要。地方体育立法作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地方立法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地方立法而言,出现时间较晚,目前仍是一个薄弱而又重要的环节。地方体育立法以调整地方体育领域的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宪法、体育与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各地体育发展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实现我国中央与地方的法制统一。本文以我国法制建设为背景,以立法学为基础,在地方立法与体育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以我国大陆31个城市的地方性体育法规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分别从历史发展、地域分布、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概括总结了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进一步从地方体育立法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及人民群众需求的深层次关系上,总结了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走向、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地方体育立法未来需求的挖掘,从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实践,对进一步加强地方性体育立法提出建议。
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文本与话语分析——基于省域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文件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省域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文本与话语分析 |
2.1 政策文本的外在形式特征 |
2.2 政策文本的内容特征 |
2.3 政策文本话语分析 |
2.3.1 话语事件1———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主体 |
2.3.2 话语事件2———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体系 |
2.3.3 话语事件3———图书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体制机制 |
2.3.4 话语事件4———图书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保障措施 |
3 结语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4)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三、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
第二节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测量 |
一、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
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
三、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测量 |
第三节 政府的概念与测量 |
一、企业行政联系 |
二、政府政策和法规 |
第四节 大客户的概念与测量 |
一、客户集中度的定义 |
二、客户集中度的研究内容 |
三、客户集中度的测量 |
第二章 研究假设 |
第一节 企业行政联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
第二节 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
第三节 客户集中度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
第四节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 |
第三章 模型设定与数据收集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选取与处理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一、样本所在行业及分布统计 |
二、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回归分析 |
一、分组回归检验结果 |
二、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结果 |
三、结果讨论 |
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政策建议 |
一、双管齐下,市场配置为主,政府监管为辅 |
二、因地制宜,挖掘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地区中的作用 |
三、企业联动,培育供应链企业长期稳定关系 |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 |
一、关注大客户作用,重视供应链长期关系 |
二、剖析地区差异,强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政策工具视角下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政策工具 |
2.1.1 政策工具理论兴起的背景 |
2.1.2 政策工具的定义 |
2.1.3 政策工具的类型 |
2.2 乡村振兴 |
2.2.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
2.2.2 乡村振兴的内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 |
2.3.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2.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2.3.4 政策扩散理论 |
3 我国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
3.1 政策文本选择 |
3.2 构建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二维分析框架 |
3.2.1 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类型维度 |
3.2.2 Y维度:乡村振兴要素维度 |
3.2.3 二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
3.3 分析单元的确定与编码 |
3.4 信度效度评估 |
3.5 频数统计分析 |
3.5.1 政策文本的类型分布 |
3.5.2 政策文本的年度分析 |
3.5.3 政策文本的颁布部门分析 |
3.5.4 基本政策工具类型分布 |
3.5.5 乡村振兴要素维度分析 |
3.5.6 政策文本的二维分布 |
4 我国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不足 |
4.1 政策文本还缺乏实质效力 |
4.2 政策工具整体结构不合理 |
4.3 政策工具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
4.4 政策工具使用与中部六省乡村振兴维度结合不紧密 |
5 我国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优化建议 |
5.1 提升政策工具实质效力 |
5.2 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比例 |
5.3 完善政策工具配套措施 |
5.4 合理考虑乡村振兴要素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7)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综述 |
(五) 研究方法 |
(六) 课题的创新性 |
第一章 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主体 |
一、政府大力推进原创文化节目发展 |
(一) 中央宏观政策引领发展 |
(二) 省级政府:大力支持原创文化节目的繁荣发展 |
二、主流传统媒体主力军作用显着 |
(一) 主流媒体肩负文化自信建设的时代重任 |
(二) 弱势省级卫视凭借文化节目突围 |
(三) 央视原创文化节目传播优势明显 |
三、传播主体向多维立体化转型 |
(一) 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迈进 |
(二) 新媒体运营团队专业化 |
(三) 激活受众传播作用 |
第二章 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内容 |
一、原创文化节目类型 |
(一) 竞技类节目 |
(二) 音乐类节目 |
(三) 书信朗读类节目 |
(四) 剧场类节目 |
二、融媒体社交传播内容 |
(一) 注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碰撞 |
(一) 微播内容传播 |
(二) 微信内容传播 |
(三) 其他社交媒体 |
三、跨平台传播内容 |
(一) 《朗读者》《国家宝藏》图书出版 |
(二) 《国家宝藏》多元内容产品 |
(三) 线下活动 |
三、原创文化节目融合传播内容特点 |
(一) 注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碰撞 |
(二) 创新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五、内容实现的价值 |
第三章 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渠道 |
一、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 |
(一) 央视融合传播矩阵渠道优势明显 |
(二) 聚合多元传播平台 |
(三) 受众个人传播渠道打通传播“最后一公里” |
(四) 打通线上线下传播渠道闭环 |
二、网络视频平台播放量长尾效应明显 |
三、两“微”多“端”矩阵拓宽传播渠道 |
第四章 原创文化节目融合传播受众分析 |
一、基于原创文化节目受众的网络数据分析 |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受众群体画像 |
三、年轻受众收视行为倒逼融合传播升级 |
(一) 原创文化节目用多种方式吸引青少年受众 |
(二) 青少年受众需要多样性的线下参与方式 |
(三) 原创文化节目能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
(四) 青少年受众从原创文化节目中获取知识的动机明显 |
四、受众对参与式传播活动接受度高 |
五、受众对优质文创产品有更高消费需求 |
第五章 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效果 |
一、融合传播产生的环境认知效果 |
二、原创文化节目对社会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
三、原创文化节目对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创文化节目受众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调研方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史学缺失 |
1.1.2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
1.4.2 相关体育政策研究 |
1.4.3 国外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研究 |
1.4.4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
1.4.5 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
1.4.6 有关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分类的借鉴 |
1.4.7 小结及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论域及时空跨度 |
1.5.2 概念界定和术语选择 |
1.5.3 方法及思路 |
1.5.4 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分期 |
1.5.5 本研究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
2 末世初兴: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初露头角(1904-1911) |
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2.1.1 政策环境概述 |
2.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2.2 政策文件 |
2.3 政策内容:新式教育中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提及 |
2.3.1 《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与旋即废止 |
2.3.2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
2.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2.4.1 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略有雏形 |
2.4.2 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强调建章立制 |
2.4.3 清政府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机构的单一 |
2.4.4 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 |
2.4.5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变化无序 |
2.4.6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并未有效实施 |
3 共和风云: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对进展(1912-1949) |
3.1 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3.1.1 政策环境概述 |
3.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3.2 政策文件 |
3.3 政策内容 |
3.3.1 民国前期: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阶段(1912-1927) |
3.3.2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928-1949) |
3.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3.4.1 立法视角下政策制定初现民主化倾向 |
3.4.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的初现 |
3.4.3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技术较为规范 |
3.4.4 民国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步完备 |
3.4.5 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层次较为清晰 |
3.4.6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 |
3.4.7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实际可行性存疑 |
4 计划深痕: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进退反复(1949-1978) |
4.1 政策基础:建国前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体育政策 |
4.1.1 政策环境概述 |
4.1.2 政策内容及特点 |
4.2 建国初期政策环境 |
4.2.1 政策环境概述 |
4.2.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4.3 政策文件 |
4.4 政策内容 |
4.4.1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构建和探索(1949-1965) |
4.4.2 “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中断与复苏(1966-1978) |
4.5 主要特征及问题 |
4.5.1 形成了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
4.5.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 |
4.5.3 法制化较弱,仅部分政策具备法规属性 |
4.5.4 计划色彩浓厚 |
4.5.5 问题一: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
4.5.6 问题二:“大跃进”的政策使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 |
5 法治宏篇: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逐步振兴到历史辉煌(1979-2014) |
5.1 政策环境 |
5.1.1 政策环境概述 |
5.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5.2 政策文件 |
5.3 政策内容 |
5.3.1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期政策的恢复与转变(1979-1992) |
5.3.2 市场经济确立背景下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辉煌(1993-2014) |
5.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5.4.1 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 |
5.4.2 学校体育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拓展 |
5.4.3 政策质量日益提高 |
5.4.4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 |
5.4.5 问题一:政策强制性较弱,部分政策尚需完善 |
5.4.6 问题二:部分政策重叠与过多,执行出现偏差 |
6 动因演变: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 |
6.1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解释逻辑 |
6.2 各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演变 |
6.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02-1911) |
6.2.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12-1949) |
6.2.3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49-1978) |
6.2.4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79-2014) |
6.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认识 |
6.3.1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客观因素影响显着 |
6.3.2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精英化决策模式占主导地位 |
6.3.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 |
6.3.4 三条源流的关系:互动明显,政治流主导 |
7 余论:历史变迁对当今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
7.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 |
7.2 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 |
7.3 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 |
8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8.1 结论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民国期间全国性教育、体育会议决议案(1912-1949) |
附录 B: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文件(1949-2014)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转型急需政策引导 |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急需政策支持 |
1.1.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需求日益迫切 |
1.1.4 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需要优化图书馆事业政策 |
1.1.5 公民文化权利的有效实现需要政策做保障 |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文献总体情况 |
1.3.2 主要研究领域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5.1 理论基础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价值 |
1.6.1 理论价值 |
1.6.2 实践价值 |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7.3 研究创新点 |
2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2.1 1949-1977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
2.1.1 明确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确立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方针和任务 |
2.1.2 重视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组织,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初步建立 |
2.1.3 以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基础,开展大规模图书馆协作协调 |
2.1.4 对前苏联图书馆学理论及图书馆工作方法、技术的介绍与引进 |
2.1.5 图书馆事业政策存在脱离实际,反复,冒进等不良特征 |
2.2 1978-2004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
2.2.1 努力消除文革对图书馆事业的不良影响 |
2.2.2 建立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充图书馆职能 |
2.2.3 在国家层面初步建立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
2.2.4 建立图书馆业务职称评定制度 |
2.2.5 形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思路,确立有偿服务的政策导向 |
2.2.6 图书馆立法在地方层面取得突破 |
2.2.7 通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带动事业整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初见端倪 |
2.2.8 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制度 |
2.3 政策体系变迁蕴含的历史经验 |
3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 |
3.1 政策的积累 |
3.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政策成为图书馆事业核心政策的重要载体 |
3.1.2 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成为国家层面图书馆事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
3.1.3 免费开放成为图书馆事业政策的最强音 |
3.1.4 以总分馆制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逐步成熟 |
3.1.5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始受到重视 |
3.1.6 在农村县以下建立综合文化设施的政策制度逐步清晰 |
3.1.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重要突破 |
3.1.8 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 |
3.2 当前政策分析 |
3.2.1 取得的显着成绩 |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政策需求的调查 |
3.3.1 对主要政策及其内容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
3.3.2 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
3.3.3 调查对象的其他建议 |
3.4 政策现实需求归纳 |
3.4.1 政府部门的需求 |
3.4.2 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
3.4.3 社会公众的需求 |
4 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国际借鉴 |
4.1 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 |
4.1.1 国家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
4.1.2 地方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
4.1.3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 |
4.2 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 |
4.3 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 |
4.3.1 标准规范形式多样内容全面 |
4.3.2 广泛覆盖的服务体系 |
4.3.3 强调分类指导 |
4.3.4 注重服务标准的制订 |
4.3.5 注重对图书馆的评估 |
4.3.6 建立标准修订和实施机制 |
5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 |
5.1 构建原则 |
5.2 构建思路 |
5.3 基本框架 |
5.3.1 政策系统结构 |
5.3.2 政策内容结构 |
5.3.3 政策过程结构 |
6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分析 |
6.1 组织管理政策 |
6.2 经费投入政策 |
6.3 资源建设政策 |
6.4 服务政策 |
6.5 从业人员政策 |
6.6 技术支撑政策 |
6.7 标准规范政策 |
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 |
7.1 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 |
7.2 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 |
7.3 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 |
7.4 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 |
7.5 加大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现行有效的图书馆领域主要国家标准一览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10)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立法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有关地方立法的研究现状 |
1.3.3 有关体育立法的研究现状 |
1.3.4 有关地方体育立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3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比较研究法 |
1.6.4 逻辑分析法 2 立法与地方体育立法概述 |
2.1 立法概述 |
2.1.1 立法的概念与特征 |
2.1.2 立法的地位与功能 |
2.1.3 立法的内容与形式 |
2.1.4 我国的立法体制 |
2.1.5 我国的地方立法 |
2.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概述 |
2.2.1 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
2.2.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背景与发展 |
2.2.3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需求与意义 |
2.2.4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主体与形式 3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状况 |
3.1 不同时期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1 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2 1995——1999 年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3 2000——2008 年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4 2009 年之后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 不同区域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1 东部地区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2 中部地区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3 西部地区的地方体育立法 |
3.3 地方体育立法的形式与内容 |
3.3.1 地方体育立法的主要形式 |
3.3.2 地方体育立法的主要内容 4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走向与存在问题 |
4.1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走向 |
4.1.1 随动于国家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 |
4.1.2 适应体育法制的需要不断扩大与提升 |
4.1.3 部分地区率先带动下的日益普遍 |
4.1.4 适应公共体育服务的立法成为主体 |
4.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与体育发展需要 |
4.2.2 立法形式内容与地区分布不够均衡 |
4.2.3 部分立法内容重复且地方特色不足 |
4.2.4 立法技术在诸多方面尚不够规范 |
4.2.5 有的规范性文件未做到信息公开 |
4.3 影响我国地方体育立法发展的主要因素 |
4.3.1 体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还不够 |
4.3.2 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制约 |
4.3.3 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立法能力相对欠缺 5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发展需求与对策 |
5.1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发展需求 |
5.1.1 实现法治中国伟大梦想的客观需要 |
5.1.2 建设体育强国与法治体育的必由之路 |
5.1.3 完善地方体育法制建设的基础保证 |
5.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发展对策 |
5.2.1 进一步提升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地位 |
5.2.2 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的步伐 |
5.2.3 坚持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价值取向 |
5.2.4 更加鲜明地突出地方需求与特色 |
5.2.5 不断提高地方体育立法的规范化水平 |
5.2.6 加强地方体育立法研究与决策服务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
四、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政策演变研究[D]. 庞媛.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文本与话语分析——基于省域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文件的调研[J]. 张妍妍.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0(04)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政府及大客户对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影响 ——考虑地区差异[D]. 孙连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政策工具视角下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政策研究[D]. 谢逸.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7]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研究[D]. 周杰. 扬州大学, 2019(02)
- [8]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D]. 高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9]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D]. 申晓娟. 武汉大学, 2013(01)
- [10]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与发展的研究[D]. 吴飞艳. 天津体育学院,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