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小余能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理,最小,频率,截面,弯矩,挠度,棱柱。
最小余能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光,苏铁坚[1](2005)在《最小余能原理在弹性圆板动力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弹性圆板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固支边和简支边圆板的固有频率,以及干扰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别讨论了剪力和周边径向压力对动力参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唐松花,罗迎社,周筑宝[2](2005)在《线弹性动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含最小余能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线弹性静力学中有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但只适用于物体或结构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情况,而在一般情况下动力学问题不可能存在稳定平衡状态,因此在动力学领域中是否存在最小势能原理值得认真考虑.本文对动力学问题中存在最小势能原理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并以摆脱了“平衡态”和“稳定态”的限制的最小功耗原理为理论基础,导出了线弹性动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给出了计算实例,结果正确.因此在线弹性动力学中存在瞬时意义下的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但其含义与静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并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动力学中的原理适用于不稳定过程之任一瞬时,其“最小”是指“当时(即该瞬时)所有可能值的最小”.而静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则只适用于稳定平衡状态,其“最小”是指系统从不稳定最后达到稳定平衡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真实值中的最小”.即前者是“当时的最小”,后者则是“全过程中的最小”.这两类变分原理可成为线弹性动力学中各种变分直接解法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付宝连[3](2003)在《大挠度弯曲薄板的驻值和最小余能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有限变形的驻值余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应用于大挠度弯曲薄板,给出了大挠度弯曲薄板的驻值余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苏铁坚[4](2002)在《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Ⅲ)——多跨连续梁的固有频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Timoshenko梁进行动力分析 .分别计算了对称截面及非对称截面多跨连续梁 ,当相邻跨按对称振型振动时的固有频率 ,讨论了不同边界条件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苏铁坚[5](2001)在《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Ⅱ)——非对称截面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Timoshenko梁进行动力分析 .具体地计算了非对称截面梁当荷载作用线不过剪力中心时的固有频率及强迫振动的位移响应 .(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苏铁坚,董云峰[6](2001)在《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Ⅰ)──对称截面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Timoshenko梁进行动力分析.具体地计算了对称截面梁的固有频率及强迫振动的位移响应,对不同支承条件下梁的固有频率给出了相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李继民,苏铁坚,董云峰[7](2000)在《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Ⅲ)圆锥形悬臂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 .具体地计算了圆锥形悬臂杆及平头圆锥悬臂杆的固有频率值 ,同时 ,讨论了剪力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苏铁坚,李继民[8](2000)在《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Ⅱ)──非棱柱形悬臂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非棱柱形变截面悬臂杆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截面几何量(截面面积和惯性矩)分别按幂函数和线性函数变化时,结构的固有频率.同时,讨论了剪力和轴向外力(压力)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苏铁坚,李继民[9](2000)在《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Ⅰ)——棱柱形悬臂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棱柱形悬臂杆进行动力分析 .具体地计算了楔体及平头楔体悬臂杆的固有频率 ,并讨论了变截面深梁中剪力及挤压应力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吴寿保,丁红[10](1997)在《用最小余能原理求集中弯矩作用下园弧形水平折梁的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弹性力学的最小余能原理,推导出了园弧形水平折梁在竖向对称集中弯矩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公式,以供设计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期刊1997-10-01)
最小余能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线弹性静力学中有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但只适用于物体或结构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情况,而在一般情况下动力学问题不可能存在稳定平衡状态,因此在动力学领域中是否存在最小势能原理值得认真考虑.本文对动力学问题中存在最小势能原理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并以摆脱了“平衡态”和“稳定态”的限制的最小功耗原理为理论基础,导出了线弹性动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给出了计算实例,结果正确.因此在线弹性动力学中存在瞬时意义下的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但其含义与静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并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动力学中的原理适用于不稳定过程之任一瞬时,其“最小”是指“当时(即该瞬时)所有可能值的最小”.而静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则只适用于稳定平衡状态,其“最小”是指系统从不稳定最后达到稳定平衡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真实值中的最小”.即前者是“当时的最小”,后者则是“全过程中的最小”.这两类变分原理可成为线弹性动力学中各种变分直接解法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小余能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光,苏铁坚.最小余能原理在弹性圆板动力分析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唐松花,罗迎社,周筑宝.线弹性动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含最小余能原理)[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5
[3].付宝连.大挠度弯曲薄板的驻值和最小余能原理[J].燕山大学学报.2003
[4].苏铁坚.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Ⅲ)——多跨连续梁的固有频率[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
[5].苏铁坚.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Ⅱ)——非对称截面梁[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6].苏铁坚,董云峰.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Ⅰ)──对称截面梁[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7].李继民,苏铁坚,董云峰.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Ⅲ)圆锥形悬臂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
[8].苏铁坚,李继民.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Ⅱ)──非棱柱形悬臂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
[9].苏铁坚,李继民.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Ⅰ)——棱柱形悬臂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
[10].吴寿保,丁红.用最小余能原理求集中弯矩作用下园弧形水平折梁的内力[C].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