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防水工程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包括承重墙,还包括防水墙,所述防水墙平行于承重墙设置,防水墙位于承重墙背向建筑内部的一侧,防水墙与承重墙之间留有腔室,防水墙朝向承重墙一侧设有若干集水块,所述集水块沿水平方向设置,集水块沿竖直方向排列,集水块的尖端背向防水墙设置,并向下倾斜,所述腔室底端设有集水槽,集水槽底部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背向集水槽一端设有水泵;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稳定、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渗过地下建筑的墙壁,使建筑内部保持干燥;集水块和多孔吸附层配合,能够较好地收集渗过防水墙的地下水,使腔室内水汽含量变低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包括承重墙(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墙(2),所述防水墙(2)平行于承重墙(1)设置,防水墙(2)位于承重墙(1)背向建筑内部的一侧,防水墙(2)与承重墙(1)之间留有腔室(3),防水墙(2)朝向承重墙(1)一侧设有若干集水块(4),所述集水块(4)沿水平方向设置,集水块(4)沿竖直方向排列,集水块(4)的尖端背向防水墙(2)设置,并向下倾斜,所述腔室(3)底端设有集水槽(5),集水槽(5)底部接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背向集水槽(5)一端设有水泵(7)。
设计方案
1.一种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包括承重墙(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墙(2),所述防水墙(2)平行于承重墙(1)设置,防水墙(2)位于承重墙(1)背向建筑内部的一侧,防水墙(2)与承重墙(1)之间留有腔室(3),防水墙(2)朝向承重墙(1)一侧设有若干集水块(4),所述集水块(4)沿水平方向设置,集水块(4)沿竖直方向排列,集水块(4)的尖端背向防水墙(2)设置,并向下倾斜,所述腔室(3)底端设有集水槽(5),集水槽(5)底部接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背向集水槽(5)一端设有水泵(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墙(2)朝向承重墙(1)一侧铺设有多孔吸附层(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块(4)朝向防水墙(2)一端嵌于多孔吸附层(8)内,集水块(4)内开设有若干毛细管(41),所述毛细管(41)一端与多孔吸附层(8)连通,另一端与集水块(4)的尖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墙(2)与承重墙(1)之间设有若干横撑(9),所述横撑(9)一端与防水墙(2)相连,另一端与承重墙(1)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撑(9)上设有挡板(9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91)垂直于横撑(9)的轴线设置,挡板(91)底端设置为锥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撑(9)两端固接有脚板(9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墙(1)朝向防水墙(2)一侧铺设有防水布(10)。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建筑渗水漏水是目前的工程质量通病,通过铺设防水材料或者设置防水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地下建筑防水层主要分为刚性防水层和柔性防水层两种。前者由混凝土制成,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难以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微裂缝,后者由于搭接不牢及破损等原因事实上也无法形成真正的围蔽体系。当这些微裂缝在水压作用下形成贯通渗水通道时,地下建筑便会发生渗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其具有能够稳定、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渗过地下建筑的墙壁,使建筑内部保持干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包括承重墙,还包括防水墙,所述防水墙平行于承重墙设置,防水墙位于承重墙背向建筑内部的一侧,防水墙与承重墙之间留有腔室,防水墙朝向承重墙一侧设有若干集水块,所述集水块沿水平方向设置,集水块沿竖直方向排列,集水块的尖端背向防水墙设置,并向下倾斜,所述腔室底端设有集水槽,集水槽底部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背向集水槽一端设有水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承重墙外增设防水墙,当防水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裂缝时,防水墙外土层中的水分渗入防水墙内,沿防水墙内壁向下流动,被集水块收集,然后在集水块上斜向下流动,流至楔形集水块的尖端后滴落,进入集水槽,并被水泵抽出;能够稳定、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渗过地下建筑的墙壁,使建筑内部保持干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墙朝向承重墙一侧铺设有多孔吸附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孔吸附层内充斥着细小管孔,渗过防水墙的地下水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附着于多孔吸附层内,并在多孔吸附层内向下流动,直至与集水块相接,不易扩散至腔室中,从而可以降低腔室内的水汽含量,避免地下水挥发后在承重墙上凝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块朝向防水墙一端嵌于多孔吸附层内,集水块内开设有若干毛细管,所述毛细管一端与多孔吸附层连通,另一端与集水块的尖端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块一端嵌于多孔吸附层内,便于其收集多孔吸附层内的水分;开设毛细管,使多孔吸附层内的地下水在毛细作用下被搬运至集水块的尖端,然后向下滴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墙与承重墙之间设有若干横撑,所述横撑一端与防水墙相连,另一端与承重墙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横撑将防水墙与承重墙相连,可以大大增加防水墙的结构强度,其与土层接触时具有足够的承压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撑上设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挡板,当多孔吸附层内的水分渗至横撑上时,被挡板阻挡,避免多孔吸附层内的水分沿横撑流向承重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垂直于横撑的轴线设置,挡板底端设置为锥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底端设置为锥形,其曲率半径较小,沿横撑流至挡板上的水分在挡板底端汇聚后,所受表面张力较小,更易凝聚成滴,与挡板脱离,落入集水槽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撑两端固接有脚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横撑两端固接脚板,可以分担横撑与防水墙、承重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横撑得以更好地将防水墙撑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墙朝向防水墙一侧铺设有防水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承重墙表面铺设防水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腔室内的少量水汽,避免其渗入承重墙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能够稳定、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渗过地下建筑的墙壁,使建筑内部保持干燥;
2、集水块和多孔吸附层配合,能够较好地收集渗过防水墙的地下水,使腔室内水汽含量变低;
3、设置防水布,可以进一步避免水分渗过承重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横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重墙;2、防水墙;3、腔室;4、集水块;5、集水槽;6、排水管;7、水泵;8、多孔吸附层;9、横撑;10、防水布;41、毛细管;91、挡板;92、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地下建筑墙体防水结构,包括承重墙1、防水布10、多孔吸附层8和防水墙2,四者依次设置。其中,防水墙2位于承重墙1背向建筑内部的一侧,与承重墙1平行,二者之间留有腔室3。多孔吸附层8采用多孔硅酸盐材料制成,与防水墙2固接,防水布10则铺设在承重墙1上。
参照图1和图2,防水墙2朝向承重墙1一侧还设有若干集水块4。集水块4呈楔形,与防水墙2平行。集水块4沿水平方向固定在防水墙2上,沿竖直方向等距排列,其较宽的一端与防水墙2相连,并嵌于多孔吸附层8内,其尖端背向防水墙2设置,并向下倾斜。
参照图1和图2,腔室3底部设有集水槽5,集水槽5的横截面呈U型,槽底由两端向中间略微向下倾斜。排水管6一端与集水槽5的槽底中心连通,另一端接有水泵7。
当防水墙2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裂缝时,防水墙2外土层中的水分渗入防水墙2内,并进入多孔吸附层8。渗过防水墙2的地下水在多孔吸附层8内向下流动,被集水块4收集,然后在集水块4上斜向下流动,流至楔形集水块4的尖端后滴落,进入集水槽5,并被水泵7抽出。
参照图3,集水块4内开设有若干毛细管41,毛细管41一端与多孔吸附层8连通,另一端与集水块4的尖端连通,并沿集水块4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列。多孔吸附层8内的地下水在毛细作用下,通过毛细管41被搬运至集水块4的尖端,然后向下滴入集水槽5(参见图2)。
参照图1和图4,横撑9阵列分布在防水墙2与承重墙1之间,并与集水块4错开。横撑9呈圆柱形,与防水墙2垂直,其两端固设有圆形脚板92,通过脚板92分别与防水墙2和承重墙1相连。
参照图2和图4,横撑9中部固设有挡板91,挡板91垂直于横撑9的轴线设置,其顶部呈半圆形,底部呈锥形。多孔吸附层8内的水分渗至横撑9上时,被挡板91阻挡,并在挡板91底端汇聚。因其所受表面张力较小,更易凝聚成滴,与挡板91脱离后落入集水槽5内。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当防水墙2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裂缝时,防水墙2外土层中的水分渗入防水墙2内,并进入多孔吸附层8。渗过防水墙2的地下水在多孔吸附层8内向下流动,被集水块4收集,然后在集水块4上斜向下流动,流至楔形集水块4的尖端后滴落,进入集水槽5,并被水泵7抽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1244.1
申请日:2019-03-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837119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E02D31/02
专利分类号:E02D31/02;E02D31/06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北京华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北京华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1400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幸福西街8号
发明人:张丽红
第一发明人:张丽红
当前权利人:北京华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