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湿地论文-黄芬

高寒湿地论文-黄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寒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地质调查,极端气候,水资源变化,全球变化,岩溶作用,岩溶区,海岸带环境,团队工作,湿地退化

高寒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黄芬[1](2019)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应对气候变化团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2月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应对气候变化团队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召开,对高原高寒区冻土变化、大型流域水文水资源变化、海平面变化与滨海湿地退化、二氧化碳储存等9个方向的工作提出了初步规划和建议。此次会议旨在落实自然资源部(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12-12)

刘杨,王小沁,沈丹杰,孙辉,唐文英[2](2019)在《水分梯度下川西高寒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水分梯度下湿地土壤4种酶活性动态特征,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川西高寒湿地土壤响应特征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若尔盖湿地按水分梯度连续变化选取滞水湿地(WT)、湿地中露出水面的泥炭丘(PH)和湿地干旱化后形成的高寒草甸(DG)3类不同的水分生境进行土壤采样,采用微孔板荧光法分析了不同生境下高寒湿地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和磷酸单酯酶(PME)等4种酶活性的特征。【结果】水分变化对高寒湿地土壤酶活性影响显着,亚层土壤(10~20 cm)酶活性均低于表层土壤(0~10 cm);在湿地干旱化过程中,不同土壤的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层土壤中NAG活性在湿地土壤最高,CBH、BG、PME活性均在干旱化草甸土中最高,亚层土壤NAG活性在干旱化草甸土壤最高,CBH、BG、PME活性在泥炭丘中活性最高;在WT、PH和DG表层土壤平均C/N/P比分别为2∶1∶3、3∶1∶10和2∶1∶3,在PH和DG的亚层土壤中分别为3∶0.7∶10和3∶1∶10。【结论】土壤有关C、N、P循环的酶CBH、BG、NAG和PME的活性在湿地干旱化进程中升高,土壤氮有效性退化成为湿地干旱化的显着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丁艳,张晓雅,高俊琴,李谦维,乐艺[3](2019)在《水分变化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枯落物分解及CO_2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落物分解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是调控全球碳平衡的关键过程之一。深入探究枯落物分解对水分变化的响应,对于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至关重要。以若尔盖高寒湿地优势植物种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枯落物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水量和频率的干湿交替变化试验,测定枯落物失重率以及CO_2排放量,研究枯落物分解对于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培养期间水分变化对木里薹草枯落物失重率没有显着影响。不同干湿交替处理下枯落物失重率的变化范围为31.64%~34.26%。水量、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枯落物CO_2排放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低水量相比,高水量处理增加了木里薹草枯落物CO_2排放量。在高水量处理下,降低降水频率可显着增加CO_2排放(P<0.05),高、低频率下CO_2排放量分别为(5.28±0.24)和(10.77±0.64) g·kg~(-1)。因此,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包括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变化)将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木里薹草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O_2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邵珍珍,吴鹏飞[4](2019)在《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2014年7月和9月利用吸虫器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3种生境的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为:共采集到小型表栖节肢动物18661只,隶属于3纲15目85类(科或属),优势类群为球圆跳属(Sphaeridia)、长跳属(Entomobrya)和莓螨科(Rhagidiidae),其中长跳属仅出现在草原草甸。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类群是长跳属(Entomobrya)、球圆跳属(Sphaeridia)、齿步甲螨属(Odontocepheus)、瘤蚜科(Pemphigidae)和叶蝉科(Jassidae),但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的群落密度及类群数均以草原草甸最高,中度退化草甸最低,3种生境间有显着差异(P<0.01)。3种生境的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均是7月显着低于9月(P<0.01),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是7月显着高于9月(P<0.01);类群数在沼泽草甸中7月显着低于9月(P<0.05),在草原草甸和中度退化草甸则是7月显着高于9月(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类、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密度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高寒湿地退化能够显着影响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密度和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李光伟,文军,王欣,王作亮,贾东于[5](2019)在《麻多高寒湿地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量化高寒湿地下垫面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对认识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交换过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麻多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站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下垫面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冻结潜热对土壤热通量的贡献。基于温度积分计算土壤热通量的算法,指出在计算冻结过程中的土壤热通量时,需要同时考虑土壤热通量板以上的土壤热贮存及热通量板以上的冻结潜热。研究表明:(1)冻结锋面形成后,锋面所在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迅速降低,锋面以下土壤热通量接近于零,土壤液态水开始冻结,冻结潜热向上穿过热通量板所在土壤层;降水下渗土壤后冻结所释放的潜热能使次日凌晨5 cm深度土壤热通量接近于零。(2)季节性冻结期,凌晨气温较高时穿过5 cm土壤层的向上土壤热通量很小,可能是由表层土壤发生了日冻融循环所致。土壤水释放的冻结潜热使土壤温度波动减弱并维持在冰点附近。高寒湿地下垫面仅在很浅的表层发生日冻融循环,无法通过5 cm土壤温度资料判断下垫面循环出现日期。(3)加入冻结潜热项,土壤热通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将会从11.5 W m~(-2)下降到6.2 W m~(-2)。以上研究结果对认识寒区陆面过程有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6](2019)在《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贮量分布特征,探讨退化高寒沼泽湿地的恢复对策,本试验选择叁江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湿地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贮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0~30cm是高寒湿地有机碳和总氮主要分布区,有机碳和总氮呈正相关关系。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总氮、碳氮贮量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且冻融丘的下降速度较丘间快。有机碳、总氮、有机碳贮量和氮贮量与冻融丘的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冻融丘的大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这些结果表明:高寒沼泽湿地土壤含水量、冻融丘的数量和大小对高寒湿地退化中土壤碳氮及贮量具有指示性,建议在高寒湿地修复中加强水分补充和冻融丘的保护。(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丽辉,徐瑶,杜忠[7](2019)在《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呼吸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分解并释放CO_2的过程,主要受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根系分泌物、地形、凋落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储存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总量约为2477 Gt,湿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量约占10%左右,而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若尔盖高寒湿地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现有的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呼吸的资料,以期为今后湿地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王旭阳[8](2019)在《金阳:高寒湿地大棚蔬菜为群众脱贫提供强大助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在金阳县丙底乡丙底洛村看到,连片的蔬菜种植大棚依河而建,棚内各类蔬菜长势良好,一派瓜果飘香的美好景象……丙底洛村平均海拔2400米,属高山海拔,村旁有小河流淌,形成天然湿地。这里生活的村民世代以种植马铃薯、荞麦、玉米为生,产量少(本文来源于《凉山日报(汉)》期刊2019-06-19)

丁艳,张晓雅,蒋丽华,李谦维,乐艺[9](2019)在《测定时间对干湿循环条件下高寒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呼吸是土壤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准确测定不同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是评价土壤碳排放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为对象,设置不同的干湿循环强度和频率,通过持续测定多个连续干湿循环周期下的土壤呼吸,将多次测定值进行累加,计算出土壤呼吸量,并分别与单次测定值所估算的土壤呼吸量进行比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呼吸测定时间。结果表明,在高频率干湿循环中(8天·周期~(-1)),高、低强度下土壤呼吸的最佳测定时间均为干湿交替周期的第4天;在低频率干湿循环中(16天·周期~(-1)),高、低强度下的最佳测定时间存在差异,分别为第6天和第4天。若统一不同干湿循环强度和频率下的土壤呼吸测定时间,则可选择在循环周期的第4天进行首次测定,之后每隔8天测定一次,此时估算的土壤呼吸量较为准确。以上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呼吸的最佳测定时间随干湿循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干湿交替循环周期的中间时段测定土壤呼吸,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较为准确地估算土壤呼吸,对评价和预测气候变化下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彭海军,洪冰,郭倩,丁寒维,姚虎[10](2019)在《基于小波分析的高寒湿地甲烷排放时间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_4)排放最大的自然源,不同方法估算的湿地CH_4排放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对生态系统尺度CH_4排放动态及其控制因子的认识不足,是导致估算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法能对特定生态系统地气间的CH_4交换通量进行快速测量,通过这些连续的通量观测数据不仅能更准确地揭示CH_4排放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高寒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水分梯度下湿地土壤4种酶活性动态特征,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川西高寒湿地土壤响应特征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若尔盖湿地按水分梯度连续变化选取滞水湿地(WT)、湿地中露出水面的泥炭丘(PH)和湿地干旱化后形成的高寒草甸(DG)3类不同的水分生境进行土壤采样,采用微孔板荧光法分析了不同生境下高寒湿地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和磷酸单酯酶(PME)等4种酶活性的特征。【结果】水分变化对高寒湿地土壤酶活性影响显着,亚层土壤(10~20 cm)酶活性均低于表层土壤(0~10 cm);在湿地干旱化过程中,不同土壤的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层土壤中NAG活性在湿地土壤最高,CBH、BG、PME活性均在干旱化草甸土中最高,亚层土壤NAG活性在干旱化草甸土壤最高,CBH、BG、PME活性在泥炭丘中活性最高;在WT、PH和DG表层土壤平均C/N/P比分别为2∶1∶3、3∶1∶10和2∶1∶3,在PH和DG的亚层土壤中分别为3∶0.7∶10和3∶1∶10。【结论】土壤有关C、N、P循环的酶CBH、BG、NAG和PME的活性在湿地干旱化进程中升高,土壤氮有效性退化成为湿地干旱化的显着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寒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黄芬.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应对气候变化团队[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2].刘杨,王小沁,沈丹杰,孙辉,唐文英.水分梯度下川西高寒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3].丁艳,张晓雅,高俊琴,李谦维,乐艺.水分变化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木里薹草(Carexmuliensis)枯落物分解及CO_2排放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4].邵珍珍,吴鹏飞.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5].李光伟,文军,王欣,王作亮,贾东于.麻多高寒湿地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9

[6].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9

[7].朱丽辉,徐瑶,杜忠.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呼吸及影响因素研究[J].绿色科技.2019

[8].王旭阳.金阳:高寒湿地大棚蔬菜为群众脱贫提供强大助力[N].凉山日报(汉).2019

[9].丁艳,张晓雅,蒋丽华,李谦维,乐艺.测定时间对干湿循环条件下高寒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10].彭海军,洪冰,郭倩,丁寒维,姚虎.基于小波分析的高寒湿地甲烷排放时间异质性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标签:;  ;  ;  ;  ;  ;  ;  ;  ;  ;  

高寒湿地论文-黄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