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批补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乳酸,香菇,高密度,生物量,芽孢,紫杉醇。
分批补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波,潘丰[1](2019)在《补料分批发酵过程动态优化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线性程度高、稳定性差的生化过程典型应用案例—酒精补料分批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问题,从提高寻优效率和最大化产物浓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控制中的核心思想—滚动优化策略,利用罚函数法将原带有约束的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的优化问题,从而通过蚁群算法与迭代动态规划相结合的混合优化算法来进行基质流加率控制轨迹动态优化。并将这种优化策略应用的结果与蚁群算法寻优效果比较,仿真结果显示,无论从寻优速度、优化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柯善恢,伍时华,赵东玲,张健,黄翠姬[2](2019)在《基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确定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补料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二次发酵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甘蔗糖蜜补料发酵提供研究基础。通过不同糖质量浓度乙醇分批发酵试验选择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初糖质量浓度;然后将主发酵(初总糖220 g/L)不同时间点(0、6、12、18、24、30、36 h)取样酵母以相同细胞数接入二次发酵液中,通过分析二次发酵酵母的细胞活性、耗糖能力和乙醇生成能力,得到主发酵酵母活力最强的时间点;最后进行乙醇分批补料发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强弱反映了所对应的主发酵取样时间点酵母活力,在二次发酵酵母发酵活力最强所对应的主发酵时间点(24 h)补料,主发酵效果最好;乙醇质量浓度为(136.62±1.10) g/L、乙醇产率为(2.53±0.02) g/(L·h)和总糖发酵效率为83.34%,说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可以作为确定乙醇发酵分批补料时间的指标。(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小龙,陈耀,付永前[3](2018)在《米根霉分批补料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创新性的提出了米根霉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米根霉合成L-乳酸的生产效率,作者系统考察了葡萄糖分批补料策略对米根霉一步发酵合成L-乳酸的影响:包括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和残余葡萄糖控制策略。研究发现,控制初始葡萄糖浓度为50.0 g/L时,最有利于L-乳酸的高效积累,控制不同残余葡萄糖浓度对一步发酵法合成L-乳酸基本没有影响。在最优的分批补料条件下,L-乳酸产量和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达到了162.0 g/L和6.23 g/(L·h),与前期工作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14.3%。(本文来源于《台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郑丽雪,王家皓,陈志鹏,齐斌,王立梅[4](2019)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的方法提高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发酵96 h开始,每隔24 h补加2.5 g/L复合碳源(乳酸钠-葡萄糖质量比3∶1)和复合氮源(酵母溶液-玉米酒糟清液体积比1∶30)各100 mL,连续补加5次后,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17.6 AU/mL提高到31.2 AU/mL。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玉米酒糟清液作为发酵氮源代替部分酵母溶液,大大降低了丙酸杆菌素的生产成本。另外,通过红外光谱及蛋白酶敏感实验发现丙酸杆菌素是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为丙酸杆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谢彪,唐晓芳,李镇江,杨志刚,陈刚[5](2018)在《产ε-聚赖氨酸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白色链霉菌产ε-聚赖氨酸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p H调控方式、碳源、氮源、转速调控方式对ε-聚赖氨酸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发酵中后期控制搅拌转速400r/min,葡萄糖初始浓度为50g/L,氨水流加控制p H为4,流加补料培养基中硫酸铵浓度控制为6%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ε-聚赖氨酸产量20.6g/L,生物量24.4g/L,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155%和37.2%。(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卢富山,尹清强,赵卫卫,王潇[6](2018)在《分批补料式高密度培养植物乳杆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高密度培养过程中的适宜限制性底物的浓度、比例和补料流加模式。研究表明:发酵液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5 g/L,初始蛋白胨浓度为14 g/L。补料液的限制性底物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它们的浓缩液体积比例为5∶7;在补料的同时添加碱液和乙酸钠中和过多的酸。同时探讨了不同的补料方式对活菌数的影响,确定葡萄糖反馈流加能够维持一定的低糖浓度,获得较高的活菌数,达到3.1×10~9CFU/m L,较之原来提高了4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秋阳,雷于国,胡国元,但冬梅,雷远征[7](2018)在《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菌丝球数量、菌丝球大小、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内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香菇发酵的液体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考察了不同补糖方式对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香菇发酵的液体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g·L-1)为:葡萄糖10,酵母浸粉20,玉米粉15,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0.02。在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第6d和第9d分别补加0.25%葡萄糖,香菇菌丝体生物量达到约847mg·(100mL)-1,胞内多糖含量达到约173mg·(100mL)-1,较不加糖时分别增加了约21.79%和34.29%。补料分批发酵能够提高香菇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内多糖含量,为香菇多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李浩浩,张培及,唐春强,杨淑慎,曹让[8](2018)在《烟曲霉TMS-26产紫杉醇补料分批发酵条件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发酵法是解决紫杉醇药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摇瓶分批发酵为基础,进行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研究,探究了苯丙氨酸、甘氨酸、苯甲酸钠乙酸钠混合液、3,5-二硝基水杨酸、H2O2、Cu SO4在发酵周期(13d)中,不同添加时间点对TMS-26菌体量及紫杉醇产量的影响,发现在第8天添加苯丙氨酸、甘氨酸、3,5-二硝基水杨酸时,其产量分别达到了(664.80±40.34)μg/L、(628.72±30.44)μg/L、(641.36±19.62)μg/L;在第9天添加Cu SO4时,其产量达到了(697.46±15.76)μg/L;在第10天添加H2O2、苯甲酸钠乙酸钠混合液,其产量分别达到了(615.78±36.28)μg/L、(792.54±10.04)μg/L。在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5L罐发酵工艺放大研究,探究了前体和诱导子通过进行一次补加和恒速补加的方式对Aspergillus fumigatus TMS-26菌体量及紫杉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恒速补加苯丙氨酸乙酸钠混合液,紫杉醇产量达到了746.17μg/L。通过本次研究,优化了TMS-26产紫杉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和5L罐发酵工艺,为后续实现紫杉醇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燕,梁向峰,刘会洲,李英波,肖建辉[9](2018)在《纳豆激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摇瓶和发酵罐上研究了分批补料发酵对枯草芽孢杆菌LSSE-22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影响。通过摇瓶分批发酵,确定最优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在优化初始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浓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补料底物、补料方式和补料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分批补糖发酵工艺,纳豆激酶产量可达到1 437.34 IU/m L,比分批培养提高了21.38%。在7.5 L发酵罐上进行分批补料发酵放大实验,纳豆激酶产量可达2 046.47 IU/m L,明显优于分批培养。(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1期)
李秋阳,胡国元,雷于国[10](2017)在《香菇摇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菇多糖具有抗炎症、抗氧化及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利用摇瓶分批补料发酵模式考察了不同时间补糖和不同方式补糖对香菇的菌丝体的生物量以及香菇胞内多糖的影响。在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的条件下,在香菇液体发酵的不同培养时间,分别以0.25%的葡萄糖浓度分2次补糖或以0.5%的葡萄糖浓度1次补糖。结果表明:在香菇液体发酵中葡萄糖的补加能提高菌丝及胞内多糖的产量。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培养模式下,第6天和第9天补加0.25%的葡萄糖效果最佳,比摇瓶分批培养,香菇菌丝体干重和香菇胞内多糖分别增加了21.79%,34.29%。(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11)
分批补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二次发酵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甘蔗糖蜜补料发酵提供研究基础。通过不同糖质量浓度乙醇分批发酵试验选择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初糖质量浓度;然后将主发酵(初总糖220 g/L)不同时间点(0、6、12、18、24、30、36 h)取样酵母以相同细胞数接入二次发酵液中,通过分析二次发酵酵母的细胞活性、耗糖能力和乙醇生成能力,得到主发酵酵母活力最强的时间点;最后进行乙醇分批补料发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强弱反映了所对应的主发酵取样时间点酵母活力,在二次发酵酵母发酵活力最强所对应的主发酵时间点(24 h)补料,主发酵效果最好;乙醇质量浓度为(136.62±1.10) g/L、乙醇产率为(2.53±0.02) g/(L·h)和总糖发酵效率为83.34%,说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可以作为确定乙醇发酵分批补料时间的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批补料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波,潘丰.补料分批发酵过程动态优化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2019
[2].柯善恢,伍时华,赵东玲,张健,黄翠姬.基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确定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补料时间[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3].孙小龙,陈耀,付永前.米根霉分批补料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8
[4].郑丽雪,王家皓,陈志鹏,齐斌,王立梅.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J].食品科学.2019
[5].谢彪,唐晓芳,李镇江,杨志刚,陈刚.产ε-聚赖氨酸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8
[6].卢富山,尹清强,赵卫卫,王潇.分批补料式高密度培养植物乳杆菌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
[7].李秋阳,雷于国,胡国元,但冬梅,雷远征.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8
[8].李浩浩,张培及,唐春强,杨淑慎,曹让.烟曲霉TMS-26产紫杉醇补料分批发酵条件初步探索[J].菌物学报.2018
[9].吴燕,梁向峰,刘会洲,李英波,肖建辉.纳豆激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10].李秋阳,胡国元,雷于国.香菇摇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