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论文和设计-王鹏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涉及医用手术器材领域。传统的融合器存在难以定位精准,并且植入长时间后融合器会在椎间移位的情况,融合器在椎体间的稳定性较差,而且现有的融合器的强度不够,导致融合器植入后会发生变形的情况,影响手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使融合器整体弯曲,更加适应腰椎生理弯曲,增加融合器在椎间的稳定性,前后侧墙上的植骨孔的形状设置为圆形等形状,减少前后侧墙上的开口面积,使融合器整体的强度增加,融合器表面设置正四棱锥形等形状的凸起,使融合器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增加,防止融合器在椎间移位,增加融合器在椎间的稳定性,并且在融合器内不同位置设置定位孔,使融合器的位置精准显现。

主设计要求

1.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植入端(1)和尾端(2),所述植入端(1)和尾端(2)之间通过前侧墙(4)和后侧墙(5)连接成整体,所述前侧墙(4)和后侧墙(5)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的植骨孔(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墙(4)和后侧墙(5)皆向前侧墙(4)远离后侧墙(5)的一侧方向同步弯曲,前侧墙(4)的弯曲半径R为20~75mm;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布满若干凸起(9)。

设计方案

1.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植入端(1)和尾端(2),所述植入端(1)和尾端(2)之间通过前侧墙(4)和后侧墙(5)连接成整体,所述前侧墙(4)和后侧墙(5)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的植骨孔(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墙(4)和后侧墙(5)皆向前侧墙(4)远离后侧墙(5)的一侧方向同步弯曲,前侧墙(4)的弯曲半径R为20~75mm;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布满若干凸起(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孔(6)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9)的形状为正四棱锥、半球或球冠中的任意一种或者是任意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一项所述的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墙(4)和后侧墙(5)之间设有中隔筋(7),所述中隔筋(7)两端分别连接前侧墙(4)和后侧墙(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筋(7)顶面设有若干凸起(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上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开设有若干定位孔(8),所述定位孔(8)用于容纳放置金属钽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上本体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定位孔(8),下表面开设有一个定位孔(8),所述上表面的两个定位孔(8)分别设置在靠近植入端(1)及尾端(2)的一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手术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自1988年Bagby及Kuslich首次将融合器应用于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并取得成功以来,各种椎间融合器相继问世,并被临床广为接受,但是专门应用于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和斜行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er Interbody fusion,OLIF)微创植入的国产椎间融合器产品主要是由国外进口,这两种手术方法是从人体侧方进入,避开了脊柱中柱和后柱的骨性结构,从而决定了此入路下植入的椎间融合器相比后路椎间融合器可以具有更大的体积和更接近正常脊柱生理曲度,但国外椎间融合器大多是按照欧美人的身体条件设计的,对适合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的产品较少,规格与中国人腰椎椎体解剖难以匹配,且普遍价格较为昂贵。

专利名称为“一种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申请号为CN201620232917.9的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亚洲人椎体的融合器,并且具有分散终板载荷应力,减少椎体活动度等效果,但仍存在融合器难以定位精准,并且植入长时间后融合器会在椎间移位的情况,融合器在椎体间的稳定性较差,而且现有的融合器的强度不够,导致融合器植入后会发生变形的情况,也会导致融合器移位,影响手术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开发一种定位精准,融合器在椎间稳定性强,融合器整体强度高,结构简单的新型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植入端和尾端,所述植入端和尾端之间通过前侧墙和后侧墙连接成整体,所述前侧墙和后侧墙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的植骨孔,所述前侧墙和后侧墙皆向前侧墙远离后侧墙一侧同步弯曲,前侧墙的弯曲半径R为20~75mm,使融合器本体更加适应腰椎生理弯曲,增加融合器在椎间的稳定性与契合度;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布满若干凸起,使融合器本体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增加,增加融合器在椎间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植骨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降低了植骨孔的面积也就降低了前后侧墙的开口面积,融合器本体的强度也得到加强。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形状为正四棱锥、半球或球冠中的任意一种或者是任意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前侧墙和后侧墙之间设有中隔筋,所述中隔筋两端分别连接前侧墙和后侧墙,中隔筋使前后侧墙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中隔筋顶面设有若干凸起,进一步增加与终板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上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容纳放置金属钽丝,金属钽丝在X光下容易显现,方便对融合器进行状态监测。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上本体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定位孔,下表面开设有一个定位孔,所述上表面的两个定位孔分别设置在靠近植入端及尾端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前后侧墙向同一侧弯曲,使融合器整体弯曲,更加适应腰椎生理弯曲,增加融合器在椎间的稳定性与契合度,前后侧墙上的植骨孔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减少前后侧墙上的开口面积,使融合器整体的强度增加,融合器表面设置正四棱锥、半球或球冠形的凸起,使融合器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增加,防止融合器在椎间移位,增加融合器在椎间的稳定性,并且在融合器内不同位置设置定位孔,使融合器的位置精准显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图;

其中:

1、植入端;2、尾端;3、夹持孔;4、前侧墙;5、后侧墙;6、植骨孔;7、中隔筋;8、定位孔;9、凸起;10、夹持槽;R、弯曲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为横截面为肾形的空心柱状,其两端分别为植入端1和尾端2,所述植入端1和尾端2之间通过前侧墙4和后侧墙5连接,所述前侧墙4和后侧墙5之间设有中隔筋7,所述前侧墙4和后侧墙5上分别设有若干植骨孔6,所述尾端2上还设有夹持孔3,所述夹持孔3两侧的尾端2上还设有夹持槽10,夹持装置通过所述夹持孔3和夹持槽10夹持融合器,通过植入端1将融合器本体植入椎间。

具体地,植入端1不与前后侧墙连接的一侧的顶面和底面相互靠近,顶面和底面都倾斜,使植入端1的形状为子弹头形,方便植入并能满足椎间形态的要求。

前侧墙4顶面与后侧墙5顶面形成坡角为2°~8°的上坡面,相应的,前侧墙4底面与后侧墙5底面形成坡角为2°~8°的下坡面,所述上坡面与下坡面对称,前侧墙4与后侧墙5顶部高度差形成的坡面使融合器本体植入后满足腰椎生理曲度需求。

前侧墙4与后侧墙5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的植骨孔6,每个侧墙上设有两个植骨孔6,所述植骨孔6贯穿其所在的侧墙,所述植骨孔6的形状为圆形,也可为椭圆形,与传统的矩形植骨孔6相比,圆形或椭圆形的植骨孔6的面积更小,使前侧墙4和后侧墙5上的开口更小,增加融合器本体的强度,防止融合器本体植入后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影响手术效果。

前侧墙4与后侧墙5之间的中隔筋7使前后侧墙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固,使融合器本体的整体强度以及稳定性加强,而且中隔筋7也可用于分担融合器本体承受的压力。中隔筋7的顶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顶部的水平位置处于前侧墙4顶面与后侧墙5顶面之间,使融合器顶面与上终板贴合更加紧密、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更好分散终板载荷,增加融合器本体在椎体间的稳定性,减少融合器下沉,利于植骨融合。

尾端2远离植入端1一侧设有夹持孔3,通过所述夹持孔3,夹持装置夹持融合器本体进行手术。

前侧墙4两端与后侧墙5两端皆向前侧墙4远离后侧墙5一侧弯曲,后侧墙5与前侧墙4同步弯曲,其中,前侧墙4的弯曲半径R为20~75mm,使尾端2与植入端1皆向前侧墙4远离后侧墙5一侧弯曲,融合器本体整体弯曲,使融合器本体更加适应腰椎生理弯曲,增加融合器在椎间的稳定性与契合度。

融合器本体上表面由植入端顶面、前后侧墙顶面以及尾端顶面组成,相应的,融合器本体下表面由植入端底面、前后侧墙底面及尾端底面组成。融合器本体上表面上设有两个定位孔8,两个所述定位孔8分别设在融合器本体上表面相对的两个角上。融合器本体下表面也设有一个定位孔8,所述定位孔8设于融合器本体下表面的一个角上。定位孔8设置的数量应不小于三个,并且不同的定位孔8所在的位置不同。定位孔8内可嵌入金属丝或金属粒,在X光下,金属能清楚显现,通过观察定位孔8内金属的位置,可清楚看到融合器所在的位置以及融合器的状态,具体地,本实施例定位孔8内镶有钽丝,钽有出色的化学性质,具有极高的抗腐蚀性,无论是在冷和热的条件下,对盐酸、浓硝酸及“王水”都不反应,在物理性质方面,钽富有延展性,可以拉成细丝式制薄箔,其热膨胀系数很小,每升高一摄氏度只膨胀百万分之六点六,除此之外,它的韧性很强,比铜还要优异,基于上述理化性质,钽丝随融合器植入人体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并且使用寿命长。

融合器本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皆布满凸起9,所述凸起9的形状为正四棱锥,与传统的止逆齿或齿状表面相比,正四棱锥形状的凸起9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增加,贴合度更好,并且正四棱锥形状的凸起9与终板的接触是多方位的,防止融合器本体在椎间移位,进一步增加融合器本体在椎间的稳定性。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植骨孔6的形状为三角形,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增加了融合器本体整体强度。中隔筋7顶面也设有若干凸起9,进一步增加稳定性。凸起9的形状为半球或球冠,使凸起9的顶部具有一定的弧度,增加凸起9顶部与终板的接触面积,降低凸起9顶部的局部压强,防止椎体局部受力过大造成损伤。凸起9的形状可以不单一,不同的凸起9的形状可由正四棱锥、半球或球冠任意组合。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2919.1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629912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A61F 2/44

专利分类号:A61F2/44

范畴分类:16E;

申请人: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高朋大道11号1栋F区4层E1.F2号

发明人:王鹏;唐贤华;刘朋真;王大川

第一发明人:王鹏

当前权利人: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海文

代理机构:51292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欣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腰椎前路解剖型纳米椎间融合器论文和设计-王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