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二聚化论文_晋楠,范治然,刘剑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受体二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体,蛋白,羟色胺,胆囊,突变体,大麻,抗体。

受体二聚化论文文献综述

晋楠,范治然,刘剑峰[1](2018)在《G蛋白偶联受体异源二聚化及其药理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s)是细胞膜表面最大的跨膜蛋白超家族受体,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药物靶标。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PCRs的异源二聚化可以产生不同于单体的信号通路及功能,从而大大增加了有效的药物靶标数量,因此研究GPCRs的异源二聚化激活机制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本文就以上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科研人员研究GPCRs异源二聚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丹丹,陈京[2](2017)在《G蛋白偶联受体异源二聚化在抑郁症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在人体中广泛表达,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抗抑郁药物发挥药效的重要靶点。研究表明,GPCRs不仅以单体的形式存在,还可以以二聚体或高阶寡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GPCRs二聚体,以便更好地理解受体异源二聚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魏晓楠,白波,陈京[3](2016)在《5-羟色胺1A受体及其二聚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5-羟色胺1A(5-HT1A)受体是典型的视紫红质样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中,与多种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是精神类疾病(抑郁症、慢性疼痛等)治疗的重要药物靶点。以往的研究集中于5-HT1A受体单体,近来研究发现,5-HT1A受体还能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并发挥其独特的生理、药理作用。本文就5-HT1A受体与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所形成的二聚体,以及二聚化之后对相关疾病产生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为与5-HT1A受体相关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武楠,杨洋,安输,郭晓汐,徐天瑞[4](2016)在《大麻素受体二聚化及其激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和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B_2)可以形成同源二聚体,也可以与多种受体形成异源二聚体。异源二聚体大大增加了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功能反应的范畴,对药物的开发存在很大的潜力。异源二聚体具有不同于单体和同源二聚体的高阶结构特点[1],CB1受体、CB_2(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沈珂[5](2015)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同源二聚化的机制及其对胞膜定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s,GRKS)通过特异性地磷酸化配体激活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快速“关闭”或“减敏(desensitization)”激动剂持续引发的信号传导,从而调控GPCR介导的各种生理病理活动。GRK6属于GRK4亚家族成员,在调节细胞功能代谢以及神经元退行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GRK6晶体结构显示,在氨基端区的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结构域中存在一个由Ile39、Met165、Tyr166和Phe527 4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同源二聚化作用界面,人工突变这些氨基酸残基导致GRK6蛋白的激酶活性显着降低。因此,二聚化可能是GRK6调控GPCR的重要机制之一。迄今为止,还未有GRK在细胞内形成二聚体的报道。另一方面,定位细胞膜是GRK调控GPCR信号通路的前提条件,而GRK6分子同源二聚化对其胞膜定位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GRK6在细胞内同源二聚化的现象与机制、及其对GRK6胞膜定位的影响。方法:首先,本实验采用竞争性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C)方法,在共转染融合质粒pBiFC-GRK6-VN173/pBiFC-GRK6-VC155基础上加入GRK6-mCherry及pmCherry-N1至HEK293细胞中,检测BiFC荧光信号改变。联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将融合质粒GRK6-GFP/GRK6-mCherry与对照组Gi(1-10)-GFP/GRK6-mCherry分别共转染入HEK293细胞中,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以受体光漂白法分析GRK6分子的FRET效率,观察GRK6的同源二聚化现象。其次,人工突变GRK6的Met165、Tyr166和Phe527叁个氨基酸残基,构建GRK6二聚化界面突变子(GRK6EED)BiFC和FRET质粒,检测突变体与野生型GRK6的BiFC荧光信号及FRET效率的改变,评判其是否为GRK6的同源二聚化界面的关键基团。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突变体与野生型GRK6分子的胞膜定位。结果:在GRK6-VN173+GRK6-VC155共表达组检测到显着的BiFC阳性信号;其阳性信号的细胞数量和BiFC信号强度可被GRK6-mCherry竞争分子显着抑制。在GRK6-GFP与GRK6-mCherry分子之间检测到显着的FRET信号;转染突变质粒组的BiFC信号阳性细胞数和信号强度均显着低于野生型GRK6;突变体的FRET信号较野生型对照组显着降低。最后,Met165、Tyr166和Phe527突变的GRK6分子失去胞膜定位能力,主要分布于胞浆。结论:研究结果表明,GRK6在细胞内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Met165、Tyr166和Phe527可能是GRK6分子同源二聚化作用界面的关键基团,并对GRK6的胞膜定位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证实GRK6在细胞内发生同源二聚化提供了直接证据,为深入研究GRK6的亚细胞分布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5-05-01)

王鑫[6](2015)在《食欲素1型受体和胆囊收缩素1型受体异源二聚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欲素1型受体(Orexin 1 receptor,OX1R)主要分布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以正反馈的方式调控机体的摄食量,达到增进食欲的作用。胆囊收缩素1型受体(Cholecystokinin 1 receptor,CCK1R)主要分布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负反馈的方式调节机体的摄食行为。OX1R和CCK1R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关于OX1R和CCK1R分别在食欲调节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OX1R和CCK1R异源二聚化的研究尚未有报道。本实验首先从研究OX1R和CCK1R能否形成异源二聚体研究,然后分析异源二聚体对下游信号转导的影响,阐述OX1R和CCK1R的二聚化的形成对食欲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食欲调节相关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提供实验理论和实验依据。利用分子克隆的原理构建CCK1R-EGFP、CCK1R-Rluc、CCK1R-Myc、OX1R-YFP、CCK1R-CFP五种真核重组质粒。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制备瞬时转染共表达OX1R-EGFP和CCK1R-Myc的HEK293T细胞玻片,并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确定OX1R和CCK1R在细胞中表达的位置。本实验利用生物共振能量转移技术(B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以及免疫共沉淀(CO-IP)叁种方法分别在时间、空间和蛋白水平检测二者的异源二聚化。通过双荧光素酶法检测在配体OrexinA和CCK(26-33)作用下单独表达OX1R、CCK1R和共同表达OX1R/CCK1R两种受体的HEK293T细胞内的报告基因NFAT-激活T细胞的细胞核因子、SRE-血清反应元件、SRF-血清反应因子、CRE-cAMP反应元件的表达。实验显示,CCK1R-EGFP、CCK1R-Rluc、CCK1R-Myc、OX1R-YFP、CCK1R-CFP五种重组整合质粒构建成功,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观察表明,OX1R和CCK1R在细胞膜上表达,在空间上奠定了二者形成异源二聚体的物质基础。BRET、FRET和CO-IP叁种方法从叁个不同的角度证实了二者形成结构组成型的异源二聚体。同时,在给予相应的配体作用后异源二聚体的相互作用显着增强。将HEK293T-OX1R、HEK293T-CCK1R和HEK293T-OX1R/CCK1R稳转细胞系分别瞬时转染SRE-luc、SRF-luc、NFAT-luc和CRE-luc,37℃,5%CO2恒温培养48h后给予相应配体刺激后检测SRF、NFAT、SRE或CRE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单独转染CCK1R或OX1R的HEK293T细胞相比,OX1R和CCK1R共转细胞内NFAT和SRF的表达增加,同时SRE的表达降低,结果表明OX1R和CCK1R形成异源二聚体后与Gαi亚型的G蛋白结合减少而与Gαq和Gα12/13亚型的G蛋白结合增加。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将OX1R和CCK1R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后,BRET检测CCK1R和OX1R形成稳定的异源二聚体,该异源二聚体既是结构组成型的又是配体诱导型的。给予配体OrexinA和CCK(26-33)刺激后CCK1R和OX1R的异源二聚体的信号转导通路发生了改变,CCK1R和OX1R异源二聚体Gαi蛋白结合量减少而与Gαq和Gα12/13亚型的G蛋白结合增加。对CCK1R和OX1R形成异源二聚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因为它为深入研究OX1R和CCK1R与食欲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为临床上因食欲调节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钟佳萍[7](2014)在《PACAP特异受体PAC1的N端Cys/Ala突变对其二聚化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 receptors,GPCRs)中,普遍存在二聚化或寡聚化现象。作为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多肽(pituitary adenosine acidcyclization enzyme excited peptide, PACAP)的特异受体PAC1,属于B类GPCRs家族,并介导PACAP神经保护、神经调节等功能,是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之一。本实验组的研究曾证实PAC1能形成二聚体,并且发现其N端HSDCIF基序缺失后PAC1不能发生二聚化,并且此HSDCIF基序中的Cys是唯一没有参与形成二硫键,通过将此Cys突变为Ala,构建突变型受体M-PAC1,探索此Cys和PAC1二聚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稳定表达野生型受体PAC1和突变型受体M-PAC1的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细胞在缺血清培养条件下的细胞活性和抗凋亡活性的检测,更进一步探究PAC1二聚化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基因工程原理以及基因突变技术,获得PAC1N端Cys突变为Ala的突变型M-PAC1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成功构建出融合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EYFP)和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的重组表达载体M-PAC1-EYFP和M-PAC1-Rluc,以及融合部分EYFP的重组表达载体M-PAC1-EYFP/N和M-PAC1-EYFP/C。将重组载体M-PAC1-EYFP和M-PAC1-Rluc分别导入CHO细胞中,采用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突变型受体M-PAC1的M-PAC1-EYFP-CHO和M-PAC1-Rluc–CHO细胞克隆。采用荧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检测突变型受体M-PAC1在CHO细胞中的表达;采用生物发光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突变型受体M-PAC1的二聚化状况。通过缺血清培养,采用MTT,ELISA,流式细胞术检测稳定表达野生型受体PAC1和突变型受体M-PAC1的CHO细胞在缺血清培养条件下的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如Bcl-2水平和Caspase-3活性。结果:构建了表达突变型受体M-PAC1的系列真核表达重组载体M-PAC1-EYFP,M-PAC1-Rluc, M-PAC1-EYFP/N和M-PAC1-EYFP/C,并成功筛选出稳定表达突变型受体M-PAC1的CHO细胞系M-PAC1-EYFP-CHO和M-PAC1-Rluc-CHO。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突变型受体M-PAC1能够正常运输到细胞膜部位;BRET和BiFC结果显示,突变型受体M-PAC1自身之间不能发生二聚化,和野生型受体PAC1之间也不能发生二聚化。Westernblot检测显示,稳定表达突变型受体M-PAC1的CHO细胞中,受体M-PAC1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MTT,ELISA,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稳定表达PAC1的CHO细胞缺血清培养时细胞残留活性显着高于稳定表达突变体M-PAC1的细胞,且其细胞内具有高水平的Bcl-2含量和低水平Caspase-3活性,具有显着的抗凋亡活性;此结果提示PAC1二聚化可以赋予细胞抗缺血清诱导的凋亡,而不能二聚化的突变型受体M-PAC1则失去这一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突变型受体M-PAC1自身之间不能发生二聚化,并且和野生型受体PAC1之间也不能发生二聚化,由此表明PAC1的N端的Cys是影响PAC1发生二聚化的关键位点。在缺血清培养的非配体依赖条件下,发现二聚化PAC1可赋予细胞抗凋亡活性,提示了PAC1具有二聚化依赖的固有活性,这些重要发现有助于更清晰的阐明PAC1的病理学与生理学作用及意义,为进一步探索PAC1二聚化机制及其所引发的信号途径奠定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4-05-01)

汪维佳,华育晖,陆杨[8](2013)在《靶向HER-2受体二聚化的新药——帕妥珠单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系新一代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类药物,通过与HER-2胞外受体结构域Ⅱ区的结合,特异性地抑制HER-2受体二聚化。实验研究表明,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能够更全面地阻断HER-2的信号转导。2012年6月FDA批准帕妥珠单抗用于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2013年9月30日FDA进一步加速批准该方案作为新辅助治疗用于高风险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本文全面回顾了帕妥珠单抗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该药的临床试验情况,以期为帕妥珠单抗的临床实践应用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郭晓令,余榕捷,曾智星,李梅,钟佳萍[9](2013)在《B族G蛋白偶联受体PAC1的N端基序HSDCIF对其二聚化和上膜运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B族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PAC1是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的特异受体,介导PACAP神经保护等功能,是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之一.HSDCIF(His-Ser-Asp-Cys-Ile-Phe)为位于PAC1的N端胞外1区(extracellar domain 1,EC1)的一段短肽序列,与特定负责激活PAC1受体的激动域PACAP(1-6)具有极高的同源性.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出缺陷HSDCIF基序的PAC1突变体(简称D-PAC1);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构建系列真核表达重组载体,包括融合了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EYFP)的表达载体D-PAC1-EYFP;用于生物发光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检测的D-PAC1-Rluc;以及用于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实验的D-PAC1-EYFP/N和D-PAC1-EYFP/C.免疫荧光检测(immunofluorescence assay)测定D-PAC1的表达;荧光共聚焦显微观察D-PAC1的细胞运输,然后通过Western印迹、BRET与BiFC方法来检测D-PAC1的二聚化情况,综合评价HSDCIF基序对PAC1二聚化和在细胞中定位的影响.检测结果显示,缺陷HSDCIF基序的突变体D-PAC1不能发生二聚化,也不能正常的进行上膜运输,而是滞留在内质网中,同时外源化学合成的寡肽HSDCIF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正常PAC1的二聚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刘路路[10](2013)在《缓激肽1型受体和Apelin受体异源二聚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人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超家族成员缓激肽1型受体(bradykinin receptor1, B1R)和Apelin受体(putative receptor protein related to AT1,APJ)能否形成异源二聚体以及对细胞内信号途径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为探明B1R和APJ参与生理功能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为探寻相关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利用分子克隆方法成功构建真核重组质粒: pRluc-hAPJ-pcDNA3.1和pEGFP-hB1R-pcDNA3.1,并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验证其在人胚肾(humanembryonic kidney293, HEK293)细胞上的表达。然后,用激光共聚焦检测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RET)研究B1R与APJ的异源二聚化。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细胞内叁个关键信号转导分子的变化:血清反应元件(Serum response element, SRE)、钙调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T cells, NFAT)和cAMP反应元件(cAMP response element, CRE),来研究APJ/B1R异源二聚体信号转导方面的特点。对于功能方面,则利用Western blot和shRNA技术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pRluc-hAPJ-pcDNA3.1和pEGFP-hB1R-pcDNA3.1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并且受体均在细胞膜上表达,两种受体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BRET实验表明,APJ/B1R能发生组成型异源二聚化,经配体apelin-13或des-Arg~9-BK单独刺激后,BRET信号明显增强,配体能诱导增强二者的相互作用强度;检测SRE、NFAT、CRE叁种关键信号转导分子发现,共转APJ/B1R组较单转APJ、B1R组,CRE-1uc活性显着增强,NFAT-1uc的活性显着增强,而SRE-luc无显着变化。这说明,APJ/B1R体与Gα_q的结合力增加,与Gα_i的结合力减小,信号转导途径偏向PKC途径。在内源表达APJ和B1R的HUVECs中,配体apelin-13和des-Arg~9-BK都能诱导eNOS的磷酸化增强。APJ表达水平下调后,eNOS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但在激动剂apelin-13和des-Arg~9-BK的刺激下,eNOS磷酸化水平又上升。这可能由于APJ/B1R异源二聚体,在配体刺激下利于激活PKC信号通路,促进eNOS的磷酸化引起。本研究发现在转染APJ/B1R的HEK293细胞中,B1R和APJ能够形成组成型异源二聚体,在apelin-13或des-Arg~9-BK的刺激下,信号转导途径转向PKC途径,调控eNOS的磷酸化水平。为揭示APJ和B1R参与生理功能的胞内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开发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提供新的潜在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受体二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在人体中广泛表达,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抗抑郁药物发挥药效的重要靶点。研究表明,GPCRs不仅以单体的形式存在,还可以以二聚体或高阶寡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GPCRs二聚体,以便更好地理解受体异源二聚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体二聚化论文参考文献

[1].晋楠,范治然,刘剑峰.G蛋白偶联受体异源二聚化及其药理学意义[J].生命的化学.2018

[2].李丹丹,陈京.G蛋白偶联受体异源二聚化在抑郁症中的作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

[3].魏晓楠,白波,陈京.5-羟色胺1A受体及其二聚化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

[4].武楠,杨洋,安输,郭晓汐,徐天瑞.大麻素受体二聚化及其激活机理[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6

[5].沈珂.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同源二聚化的机制及其对胞膜定位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

[6].王鑫.食欲素1型受体和胆囊收缩素1型受体异源二聚化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7].钟佳萍.PACAP特异受体PAC1的N端Cys/Ala突变对其二聚化的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4

[8].汪维佳,华育晖,陆杨.靶向HER-2受体二聚化的新药——帕妥珠单抗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3

[9].郭晓令,余榕捷,曾智星,李梅,钟佳萍.B族G蛋白偶联受体PAC1的N端基序HSDCIF对其二聚化和上膜运输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

[10].刘路路.缓激肽1型受体和Apelin受体异源二聚化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不同浓度的EGF通过其受体诱导α的结构特征配体刺激下的TGF-受体二聚化一2当EGFR受体和其配体结合后,受体相互作用和受体二聚化

标签:;  ;  ;  ;  ;  ;  ;  

受体二聚化论文_晋楠,范治然,刘剑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