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论文_谢雨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索尔贝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索尔,犹太,格林,时空观,女性,学院派,妖魔。

索尔贝娄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君[1](2019)在《芝加哥贫民区与知识分子的认知绘图——论索尔·贝娄《寻找格林先生》中的城市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在1951年出版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以芝加哥城为背景的小说有着贝娄小说中常见的"追寻"主题,借助主人公格里布的城市漫游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芝加哥贫民窟中族群的区隔与人性的冷漠。格里布"寻找格林先生"的行为对整片普雷阿里大道区进行了边缘知识分子的"认知绘图",对抗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与消费社会"反智性"都市人的发展倾向,既是对大都市族群冷漠关系的挑战,又是对个人终极价值的探寻。(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6期)

袁秋月[2](2019)在《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索尔·贝娄《更多人的人死于心碎》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置于20世纪美国学院派兴起的背景之下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贝恩克拉德在婚姻、家庭及事业方面经历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剖析其面临的精神困境及遭遇的精神危机,探讨其反映的美国知识分子普遍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并深思其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阐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6期)

张宁,贾引娣[3](2019)在《符号矩阵视域下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小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贝娄是20世纪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发言人。《晃来晃去的人》是其处女作;《洪堡的礼物》荣膺普利策奖,并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基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建立了"物质—精神"符号矩阵,探讨了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约瑟夫与西特林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苦寻自我的主题。(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甜[4](2019)在《黑人、犹太人、城市人——评索尔·贝娄中晚期城市小说中的种族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娄在其中期和后期创作的城市小说中赋予了黑人完全不同的形象,从《塞姆勒先生的行星》、《院长的十二月》、《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到《拉维尔斯坦》,贝娄不遗余力地将种族问题提上日程。即便贝娄在创作晚期一再强调其犹太身份,他仍然置身于美国的城市形态变迁中思考种族问题,并给予历史和种族问题一种新的观察视角。本文将以贝娄中期和晚期的城市小说为例,结合城市社会学对贝娄的种族观念展开讨论,同时挖掘贝娄城市小说中的深层犹太文化内涵,探讨贝娄中晚期小说中对黑人问题的不同立场。(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与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王艳[5](2019)在《人性的游离与回归——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犹太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基于他的犹太身份,"犹太性"是其艺术创作的根基。索尔·贝娄塑造了众多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犹太主人公在以家族关系为基础、自我优越感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和以适者生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表现的美国文化之间艰难困苦地生存着。他们一度感到内心的焦虑与彷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为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曾做出很多尝试和努力,最终认识到爱的力量和作用,心态逐步得到调整变得积极乐观,并与他人和解,与社会融合,从而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性得以回归。本文以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为对象,从作品中人物及作品主题来解读其犹太性,最后揭示贝娄小说超越民族概念,在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同时把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彭涛[6](2019)在《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世界以伦理和道德问题为核心,探讨美国犹太知识分子陷入的伦理困境,贝娄赋予他们个人和社会救赎的历史使命,践行"爱上帝"和"爱邻如己"的救赎之路。"爱上帝"通过"爱邻如己"被证明,"爱邻如己"为"爱上帝"所充盈,这使贝娄笔下的犹太主人公在世俗中不失神圣性,在平凡中不失善良的人性,凸显作家的人文主义关怀和世界性视野。(本文来源于《珠江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肖娜[7](2019)在《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犹太裔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贝娄一生着作颇丰,1976年因作品“融入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贝娄创作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其中关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贝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极为经典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中具有妻子或情人身份的,与贝娄的婚恋经历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是贝娄小说中值得研究的一个形象系列。因此,本文以贝娄的《赫索格》《晃来晃去的人》《洪堡的礼物》《抓住时机》《院长的十二月》《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拉威尔斯坦》这七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研究贝娄小说中妻子和情人的形象。贝娄的婚姻屡遭不幸,他的婚恋史与他的小说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贝娄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他的五次婚姻以及婚恋对象的影子,贝娄在小说中对不同婚恋对象进行了生动的复现。贝娄笔下的妻子、情人,有不同类型,受其不和谐婚姻的影响,其笔下的妻子或情人大致可以分为妖魔型和顺从型这两种极端的类型。贝娄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从言语、行动、形象等层面表现这些女性或妖魔乖戾自私淫荡、或顺从温柔体贴善良的性格。探究这些女性的心理、言语、动作,可以发现贝娄的女性观。贝娄作为一位犹太裔的作家,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犹太人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且将妻子视为家庭和睦的关键。受传统文化影响,贝娄积极倡导两性和谐,提倡尊重女性,渴望两性平等的婚姻关系。(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左银,朱正敏[8](2019)在《空间视阈下犹太人物的异化与协调——以索尔·贝娄《赫索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赫索格》是索尔·贝娄早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寓意以及巧妙的"贝娄风格",为贝娄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地位,也是贝娄"抵抗异化"的力作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弱势阶层以"多元平等"为呐喊口号。贝娄紧抓时机,顺势用文字展现了美国社会新旧交迭时期,非本土犹太人的困惑和彷徨,并表明自己在异化中寻求协调的观点。借用空间理论,文章对小说中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进行剖析,为后续犹太研究者提供空间视角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简悦[9](2019)在《“希望的空间”——索尔·贝娄芝加哥小说结尾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大多数小说都与芝加哥有关。贝娄小说的开放式结尾极具异托邦和愿景色彩,有着深刻的内蕴。在其芝加哥小说的结尾,他习惯性地将主人公安置于远离尘嚣的异质空间,并许之以未来和希望。贝娄的这一写作特征深受犹太时空观的影响,既彰显了他的犹太性,也表现了其对城市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别样生活的渴望。(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丁金莲[10](2019)在《索尔·贝娄复杂矛盾的女性观在《赫索格》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赫索格》是索尔·贝娄1964的一部小说,刻画了一位苦恼的大学教授赫索格,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前妻玛德琳的背叛和折磨,苦苦思考着自己的过去,必须通过不停地写信来保持平衡。一些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体现了贝娄本人的厌女症倾向。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掀起,女性主义批评家用反传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着重关注女性生活经历与女性意识。在《赫索格》中,贝娄其实刻画了几位丰富生动的女性形象,特别是独立反抗的玛德琳,集中展示了贝娄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对女性发展的关注与焦虑。应当说,从这部小说看贝娄本人对女性的态度,得出的结论应当是矛盾的复杂的,而不是完全的仇恨与厌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索尔贝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置于20世纪美国学院派兴起的背景之下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贝恩克拉德在婚姻、家庭及事业方面经历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剖析其面临的精神困境及遭遇的精神危机,探讨其反映的美国知识分子普遍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并深思其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阐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索尔贝娄论文参考文献

[1].谢雨君.芝加哥贫民区与知识分子的认知绘图——论索尔·贝娄《寻找格林先生》中的城市空间[J].名作欣赏.2019

[2].袁秋月.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索尔·贝娄《更多人的人死于心碎》解读[J].名作欣赏.2019

[3].张宁,贾引娣.符号矩阵视域下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小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探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4].张甜.黑人、犹太人、城市人——评索尔·贝娄中晚期城市小说中的种族问题[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9

[5].王艳.人性的游离与回归——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犹太性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6].彭涛.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解析[J].珠江论丛.2019

[7].肖娜.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

[8].左银,朱正敏.空间视阈下犹太人物的异化与协调——以索尔·贝娄《赫索格》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9].简悦.“希望的空间”——索尔·贝娄芝加哥小说结尾的意义[J].文学与文化.2019

[10].丁金莲.索尔·贝娄复杂矛盾的女性观在《赫索格》中的体现[J].北方文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理智特点-——〔美〕汉弥尔顿《黑德哲学笔...物极必反-——〔春秋〕老聃《老子》五十五...陆凡陆凡“猎神甲马”外延与内涵

标签:;  ;  ;  ;  ;  ;  ;  

索尔贝娄论文_谢雨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