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状毛霉论文_张晴岚,宋妍,李建林,陈广通

导读:本文包含了总状毛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蛋白酶,羟基,人参,微生物,丝氨酸,腐乳。

总状毛霉论文文献综述

张晴岚,宋妍,李建林,陈广通[1](2018)在《总状毛霉生物催化20(R)-人参叁醇及其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AS 3.20催化叁萜化合物20(R)-人参叁醇,结果在转化产物中分离鉴定出6个羰基化和羟基化的转化产物。经结构解析,分别鉴定为3,6,23-叁羰基-20(R)-人参叁醇(1),3,6-二羰基-15β-羟基-20(R)-人参叁醇(2),3,6-二羰基-15β-羟基-20(S)-人参叁醇(3),3,6-二羰基-5α,15α-二羟基-20(R)-人参叁醇(4),3,6-二羰基-15α-羟基-20(R)-人参叁醇(5),3,6-二羰基-16β-羟基-20(R)-人参叁醇(6),其中化合物3和4为新化合物。初步的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转化产物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转化产物1、3、4、5的抗肿瘤活性强于底物20(R)-人参叁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李顺[2](2017)在《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乳作为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和调味品,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多种微生物协同发酵制成,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鲜美的滋味,而且质地细腻柔滑,同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制作过程是以大豆为原料,经磨浆、制坯、前发酵、腌制、后发酵制得而成,其中前发酵对腐乳的总体营养物质转化至关重要,而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则是前发酵过程中重要的菌种。本文首先对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菌前发酵腐乳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结合后发酵过程分析了腐乳游离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为了探寻混合发酵腐乳的效果,在单菌发酵基础上,进行了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的工艺研究,并探究叁种方式发酵腐乳过程中主要理化性质和质构特性的变化,分析叁种方式发酵腐乳的异同,为腐乳纯菌协同前发酵机理探索提供一定参考。形成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菌前发酵研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进行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菌发酵腐乳的前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为,总状毛霉前发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60 h、发酵温度24℃和接种量1.0×10~5 CFU/m L,此条件下测得蛋白酶活力的平均值为42.85 U/mL;米根霉前发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50 h、发酵温度32℃和接种量1.0×10~5 CFU/mL,此条件下测得蛋白酶活力的平均值为33.51 U/m L。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别测定分析总状毛霉腐乳和米根霉腐乳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发酵的腐乳中都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其中有7种必须氨基酸和5种呈味氨基酸。总状毛霉腐乳中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为:4.56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46 g/100g,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32.02%。米根霉腐乳中游离氨基酸总的含量为:4.08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425 g/100g,占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34.93%,两者发酵的腐乳的游离氨基酸有一定的差异;在总状毛霉腐乳中检测出6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的83.55%,米根霉腐乳中检测出5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的76.3%,总状毛霉腐乳和米根霉腐乳的挥发性风味具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酸类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的差异。(2)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前发酵研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进行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的前发酵的条件优化,得到的最优前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6h、发酵温度28℃、混合比例总状毛霉和米根霉1:1,此条件下测得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的平均值分别为50.51 U/mL和15.15 U/mL。比较叁种发酵方式腐乳坯的感官特性及主要酶活力,可以得到混合发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弥补了二者发酵的某些不足,而且还可以发挥单一菌种发酵的优势,比二者单菌发酵更为全面。为后发酵过程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分别研究了混合发酵、总状毛霉发酵和米根霉发酵腐乳发酵过程中腐乳坯体中的理化性质和质构特性的变化。随着发酵的进程,叁种方式发酵腐乳的理化性质(包括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氮、游离脂肪酸、总酸和还原糖)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混合发酵腐乳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氮的最终含量高于总状毛霉腐乳和米根霉腐乳,游离脂肪酸、总酸和还原糖的含量较总状毛霉腐乳有一定的提高。随着发酵的进程,叁种方式发酵的腐乳质构特性包括硬度、弹性和粘附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混合发酵腐乳的变化速率最快,最终混合发酵腐乳硬度和弹性都要低于单菌发酵,粘附性高于单菌发酵。混合发酵腐乳具有一定的优势。(4)深入分析混合发酵腐乳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和挥发性风味组分。比较叁种方式发酵腐乳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组分,混合发酵腐乳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5.35 g/100g,其次是总状毛霉腐乳为4.56 g/100g,米根霉腐乳4.08 g/100g。混合发酵腐乳的游离氨基酸的组分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疏水氨基酸含量,都要优于单菌发酵。混合发酵腐乳中共检测到73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高达89.22%;而总状毛霉腐乳中检测到61种,相对含量为83.55%;米根霉腐乳中检测到51种,相对含量为76.3%。混合发酵腐乳的风味较单菌发酵具有一定的优势。混合发酵腐乳在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上不仅能够保持单菌发酵的优势,还可以弥补单菌发酵各自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谢春清,佟国军,葛文中[3](2016)在《总状毛霉对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肟的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具有较强生物学活性或结构新颖的羟基甾体肟衍生物,利用总状毛霉对合成的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肟进行转化研究。转化产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后鉴定为7α,17α-二羟基-20-肟-孕甾-4-烯-3-酮(3)和11α,17α-二羟基-20-肟-孕甾-4-烯-3-酮(4)。目前微生物转化甾体研究领域对于甾体肟的转化研究少见报道,研究结果为甾体肟衍生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广通,杨雪,葛红娟,李建林,宋妍[4](2015)在《总状毛霉对20(S)-原人参二醇的微生物转化及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构建20(S)-原人参二醇过氧衍生物的新合成途径,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提高过氧衍生物的产率。方法:选取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 AS 3.205为转化菌株,从接菌量,底物浓度,转化时间,加样时间,温度,转速等方面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获得2个20(S)-原人参二醇过氧衍生物,20(S)-原人参二醇为25,26-烯-24(R)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和23,24-烯-25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获得了优化的转化工艺,即接种量为10%,底物浓度为0.25 mmol·L-1,加样时间为转种后48 h,培养温度为28℃,转化时间为5 d,摇床转速为150 r·min-1。结论:该方法能简便的获得20(S)-原人参二醇过氧衍生物,采用优化后的转化条件25,26-烯-24(R)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和23,24-烯-25过氧羟基-20(S)-原人参二醇的产率均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李丽阳,吴志军,葛文中,阮洪生,徐晓露[5](2014)在《总状毛霉酶水解大豆异黄酮苷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总状毛霉进行生物转化,采用单因素和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对转化大豆异黄酮苷水解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响应面法对水解后游离苷元浓度、时间、温度、酶量、pH值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获得了最佳水解条件:水解时间3.59 h,pH6.1,酶量23 mL,水解温度46℃。经验证试验与预测值接近,说明该模型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周斌,胡秋芬,杨海英,杨新周,牛德云[6](2014)在《总状毛霉生物转化孕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羟基化多样性的菌株,对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生物转化孕酮进行研究。转化产物经HPLC分析,共分离到6个转化产物,通过NMR、MS及FTIR等手段对孕酮转化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其结构为11α-羟基孕酮(1);15α-羟基孕酮(2);11α,15β-二羟基孕酮(3);6β,11α-二羟基孕酮(4);7β,15β-二羟基孕酮(5);1-脱氢11α-羟基孕酮(6)。研究结果表明,总状毛霉转化孕酮的衍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柯野,曾松荣,方白玉,郑秋桦,许钦坤[7](2013)在《总状毛霉氨肽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酶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酶,占整个工业用酶量的60%以上,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皮革、医药和化工等行业。目前商业化的蛋白酶主要来源于细菌和植物,来源于霉菌的较少,而霉菌蛋白酶对植物蛋白的水解效率高、无苦味,水解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具有其它蛋白酶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日趋受到关注。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是我国传统豆类发酵食品——腐乳的主要生产菌种之一,主要通过分泌的蛋白酶对大豆蛋白质进行水解作用。目前对有关总状毛霉的蛋白酶基因序(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22)

赵竹青[8](2013)在《总状毛霉对甾体二肟生物转化及对Hep 3B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4-烯-3-酮类甾体合成甾体二肟化合物,利用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对合成产物进行生物转化,柱层析法分离并重结晶纯化,以二维核磁技术对转化产物进行详细的解析及~(13)C NMR全归属确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分析了原料、甾体二肟和转化产物对Hep 3B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雄甾-4-烯-3,17-二肟(化合物4)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65℃,催化剂为乙酸钠,反应时间8 h,NH_2OH·HCl与底物摩尔比为3比1。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系柱层析分离,用丙酮重结晶纯化。总状毛霉对甾体二肟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发生羟基化和肟基水解反应。雄甾-4-烯-3,17-二肟(4)发生7α-羟基化,3-和17-肟基分别水解。孕甾-4-烯-3,20-二肟(5)生物转化得到7α-羟基-20-肟-孕甾-4-烯-3-酮(9)和7α-羟基-3-肟-孕甾-4-烯-20-酮(10)产物。17a-OH-孕甾-4-烯-3,20-二肟(6)生物转化中,先进行3-肟基水解,再发生7a-和11α-羟基化,分别得到化合物11和12。由于4-烯共轭结构的影响,3-肟基比17-和20-肟基更易水解。化合物6受侧链及17α-OH的影响,结构较为稳定,转化时不发生20-肟基水解。MTT法检测结果表明,受试甾体化合物对Hep 3B细胞都有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其中甾体二肟对Hep 3B细胞的抑制作用要比原料强,而生物转化后得到的甾体衍生物对Hep 3B细胞的抑制作用要弱。(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3-06-01)

柯野,曾松荣,郑秋桦[9](2012)在《总状毛霉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CR和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总状毛霉中克隆获得1个丝氨酸蛋白酶新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序列、编码的酶序列以及酶性质和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序列长1 421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由4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对该多肽的组成和进化分析表明,其成熟肽属于蛋白酶K家族的胞外蛋白酶;通过同源建模结构分析表明,该酶没有二硫键,有152个氢键和29个盐键,酶的Glu190、Ala192和Asp215残基与一个Ca2+相结合,酶活性位点残基Asp44和Ser241溶剂可及表面积较大,分别达到0.211 42和3.309 32;该酶的底物结合区域中,S1和S4口袋结构明显,S2次之,S3最不明显,部分组成S1和S4口袋的氨基酸残基不保守,这可能使该酶具有独特的水解性。上述结果可为该蛋白酶基因的异源表达和结构与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吴建国,王岚[10](2011)在《总状毛霉紫外诱变及发酵提取壳聚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紫外诱变处理总状毛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初步确定了不同发酵培养条件对总状毛霉产壳聚糖的影响,结果为:蔗糖(50g/L)、酵母膏(2.0g/L)、硝酸钠(3.5g/L)、磷酸氢二钾(1.0g/L)、硫酸镁(0.2g/L)、硫酸铁(0.2g/L),发酵温度控制在30℃,培养48h,壳聚糖产量为1.12 g/L。(本文来源于《广西轻工业》期刊2011年10期)

总状毛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腐乳作为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和调味品,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多种微生物协同发酵制成,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鲜美的滋味,而且质地细腻柔滑,同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制作过程是以大豆为原料,经磨浆、制坯、前发酵、腌制、后发酵制得而成,其中前发酵对腐乳的总体营养物质转化至关重要,而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则是前发酵过程中重要的菌种。本文首先对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菌前发酵腐乳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结合后发酵过程分析了腐乳游离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为了探寻混合发酵腐乳的效果,在单菌发酵基础上,进行了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的工艺研究,并探究叁种方式发酵腐乳过程中主要理化性质和质构特性的变化,分析叁种方式发酵腐乳的异同,为腐乳纯菌协同前发酵机理探索提供一定参考。形成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菌前发酵研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进行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菌发酵腐乳的前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为,总状毛霉前发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60 h、发酵温度24℃和接种量1.0×10~5 CFU/m L,此条件下测得蛋白酶活力的平均值为42.85 U/mL;米根霉前发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50 h、发酵温度32℃和接种量1.0×10~5 CFU/mL,此条件下测得蛋白酶活力的平均值为33.51 U/m L。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别测定分析总状毛霉腐乳和米根霉腐乳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发酵的腐乳中都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其中有7种必须氨基酸和5种呈味氨基酸。总状毛霉腐乳中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为:4.56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46 g/100g,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32.02%。米根霉腐乳中游离氨基酸总的含量为:4.08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425 g/100g,占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34.93%,两者发酵的腐乳的游离氨基酸有一定的差异;在总状毛霉腐乳中检测出6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的83.55%,米根霉腐乳中检测出5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的76.3%,总状毛霉腐乳和米根霉腐乳的挥发性风味具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酸类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较大的差异。(2)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前发酵研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进行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的前发酵的条件优化,得到的最优前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6h、发酵温度28℃、混合比例总状毛霉和米根霉1:1,此条件下测得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的平均值分别为50.51 U/mL和15.15 U/mL。比较叁种发酵方式腐乳坯的感官特性及主要酶活力,可以得到混合发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弥补了二者发酵的某些不足,而且还可以发挥单一菌种发酵的优势,比二者单菌发酵更为全面。为后发酵过程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分别研究了混合发酵、总状毛霉发酵和米根霉发酵腐乳发酵过程中腐乳坯体中的理化性质和质构特性的变化。随着发酵的进程,叁种方式发酵腐乳的理化性质(包括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氮、游离脂肪酸、总酸和还原糖)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混合发酵腐乳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氮的最终含量高于总状毛霉腐乳和米根霉腐乳,游离脂肪酸、总酸和还原糖的含量较总状毛霉腐乳有一定的提高。随着发酵的进程,叁种方式发酵的腐乳质构特性包括硬度、弹性和粘附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混合发酵腐乳的变化速率最快,最终混合发酵腐乳硬度和弹性都要低于单菌发酵,粘附性高于单菌发酵。混合发酵腐乳具有一定的优势。(4)深入分析混合发酵腐乳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和挥发性风味组分。比较叁种方式发酵腐乳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组分,混合发酵腐乳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5.35 g/100g,其次是总状毛霉腐乳为4.56 g/100g,米根霉腐乳4.08 g/100g。混合发酵腐乳的游离氨基酸的组分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疏水氨基酸含量,都要优于单菌发酵。混合发酵腐乳中共检测到73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高达89.22%;而总状毛霉腐乳中检测到61种,相对含量为83.55%;米根霉腐乳中检测到51种,相对含量为76.3%。混合发酵腐乳的风味较单菌发酵具有一定的优势。混合发酵腐乳在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上不仅能够保持单菌发酵的优势,还可以弥补单菌发酵各自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状毛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晴岚,宋妍,李建林,陈广通.总状毛霉生物催化20(R)-人参叁醇及其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2].李顺.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谢春清,佟国军,葛文中.总状毛霉对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肟的生物转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6

[4].陈广通,杨雪,葛红娟,李建林,宋妍.总状毛霉对20(S)-原人参二醇的微生物转化及条件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5].李丽阳,吴志军,葛文中,阮洪生,徐晓露.总状毛霉酶水解大豆异黄酮苷条件的优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

[6].周斌,胡秋芬,杨海英,杨新周,牛德云.总状毛霉生物转化孕酮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

[7].柯野,曾松荣,方白玉,郑秋桦,许钦坤.总状毛霉氨肽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C].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8].赵竹青.总状毛霉对甾体二肟生物转化及对Hep3B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

[9].柯野,曾松荣,郑秋桦.总状毛霉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

[10].吴建国,王岚.总状毛霉紫外诱变及发酵提取壳聚糖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

论文知识图

总状毛霉形态融合蛋白对小麦赤霉(a)、油菜菌...2 不同真菌甲壳素脱乙酰酶推测氨基酸残...图 4 标样高效液相色谱从总状毛霉中超声波提取壳聚糖的...3 粗提样高效液相色谱

标签:;  ;  ;  ;  ;  ;  ;  

总状毛霉论文_张晴岚,宋妍,李建林,陈广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