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苯乙烯,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稀土,催化剂,乳液。
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辉,崔冬梅[1](2018)在《稀土催化乙烯与苯乙烯类单体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与苯乙烯及其衍生物是两类性质差异非常大的单体,无法利用自由基或传统齐格勒-纳塔催化体系进行共聚合。单活性均相催化体系的发明,使这两类单体的共聚合成为可能。为此,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出了一系列乙烯-苯乙烯类单体共聚合催化体系。其中,单活性中心、均相双茂类四族金属催化体系,在催化乙烯与苯乙烯类单体进行共聚合时,存在苯乙烯单体插入率低的问题。单茂四族金属催化体系催化乙烯与苯乙烯共聚合过程中,由于四族金属易变价而产生的多活性中心,导致聚乙烯和聚苯乙烯均聚物与乙烯-苯乙烯共聚物混在一起。日本的Nomura等人发现利用茂基和非茂基配体螯合的钛金属配合物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该催化体系在助催化剂的作用下能够催化乙烯与苯乙烯无规共聚合,且聚合产物中聚乙烯与聚苯乙烯含量都非常低。Dow公司首次将CGC钛化合物用于乙烯与苯乙烯的共聚合,制备出准无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该共聚物中存在苯乙烯连续结构单元。侯召民等利用单茂钪金属催化体系催化苯乙烯与乙烯无规共聚合,制备出任意乙烯含量、苯乙烯为间规立构的乙烯-苯乙烯无规共聚物。该共聚物中不存在聚乙烯和聚苯乙烯均聚物,但含有大量的聚乙烯和间规聚苯乙烯链段。李晓芳等利用芴基钪催化剂也制备出了类似乙烯-苯乙烯共聚物。Carpentier等人利用二茂钕烯丙基化合物催化乙烯与苯乙烯共聚合,制备出了间规苯乙烯含量非常高的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稀土催化体系能够催化乙烯与苯乙烯共聚合,生成乙烯-苯乙烯准无规共聚物。我们首先利用稀土CGC催化体系实现了乙烯与苯乙烯类单体的准无规共聚合以及交替共聚合,制备出了一系列乙烯-苯乙烯类共聚物。(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7-28)
焦娜,郭方,李杨[2](2017)在《单茂钪催化对氟苯乙烯间规聚合及与乙烯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5Me4Si Me3)Sc(CH2C6H4NMe2-o)2(1)和(C5Me4Si Me3)Sc(CH2Si Me3)2(THF)(2)2种单茂钪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对氟苯乙烯均聚合以及与乙烯共聚合的性能,并通过1H-NMR、13C-NMR、GPC和DSC对所获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茂钪1可以催化对氟苯乙烯均聚合,获得间规聚合物,但聚合活性较低.采用单茂钪2,控制溶剂种类和用量可以获得间规和无规2类聚合物:控制对氟苯乙烯单体在氯苯溶剂中浓度低于2.4 mol/L,可获得间规聚对氟苯乙烯(rrrr≥99%,Tm≥319oC),且聚合活性高达105 g polymer molSc-1 h-1;控制对氟苯乙烯单体在氯苯溶剂中浓度高于4.8 mol/L或者选用氟苯做溶剂,可获得无规聚对氟苯乙烯;固定单体浓度调控对氟苯乙烯和催化剂的比例,可获得分子量(Mn)在3.10×104~2.08×105间调控的间规和无规聚对氟苯乙烯.在常压乙烯下,单茂钪1和2还可以催化对氟苯乙烯与乙烯共聚合,获得了组成(对氟苯乙烯含量41 mol%~88 mol%)和分子量(3.10?104~1.84?105)可控的两元共聚物,共聚合活性高达106 g polymer molSc-1 h-1.当共聚物中乙烯含量高于对氟苯乙烯含量时,共聚物仅有源自聚乙烯嵌段的熔点(119~126oC).当共聚物中对氟苯乙烯含量高于乙烯含量时,共聚物出现聚对氟苯乙烯嵌段;由单茂钪1获得聚对氟苯乙烯嵌段为间规结构,共聚物具有熔点(269~282oC)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79~82oC);单茂钪2获得聚氟苯乙烯嵌段为无规结构,共聚物仅有1个Tg(94~96oC).(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刘波,崔冬梅[3](2017)在《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聚乙烯中引入芳香基团,可显着改善聚乙烯的粘弹行为、机械性能及与多种材料的相容性,并且提高对填料的耐受性。通过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是制备该类材料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研究较为广泛的茂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和苯乙烯共聚时,活性中心不单一,通常得到共聚物与聚乙烯、聚苯乙烯的混合物。此外,聚合过程中,苯乙烯难以连续插入。即使本体聚合,所得共聚物中苯乙烯的插入率也难以超过50 mol%,导致苯乙烯单体的利用率很低。上述不足阻碍了制备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的产业化进程。近期我们发现,采用稀土金属钪金属配合物与[Ph_3C][B(C_6F_5)_4]组成的催化体系,即使在较低的苯乙烯浓度(0.46 mol/L)下,也可高活性催化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苯乙烯的转化率高达92%,且共聚合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得到以交替序列为主的共聚物。向体系中加入烷基铝时,随着烷基铝用量的增加,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呈指数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梁华晴,周启花,龙永江,祝方明[4](2017)在《[OSSO]型桥联双苯氧基钛催化剂催化苯乙烯和乙烯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桥联双苯氧基钛配合物[OSSO]-Ti为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通过单体同时加料配位共聚合合成了乙烯/苯乙烯共聚物,改变两种单体的投料比,可以得到不同苯乙烯单体单元含量和分布的共聚物,一定条件下可得到乙烯/苯乙烯交替共聚物(聚(乙烯-alt-苯乙烯))。用核磁碳谱(~(13)C NMR)对合成的共聚物的不同的序列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说明合成了具有不同苯乙烯单体单元含量(16-65 mol%)的共聚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合成的共聚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在2.0左右,表明共聚物由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制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合成的共聚物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表明大部分共聚物中有较长的亚甲基序列。(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郭方,谭睿,侯召民,李杨[5](2016)在《单茂钪催化丙烯/苯乙烯/乙烯共聚合制备苯乙烯含量可控的聚烯烃》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乙烯和苯乙烯是用于合成结构丰富高分子聚合物的重要工业化学品。目前采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已成功合成了组成和结构可控的乙烯-丙烯、乙烯-苯乙烯共聚物。但是由于丙烯与苯乙烯反位插入机理~1及较大的竞聚率差别~2,使得含量可控的丙烯/苯乙烯及丙烯/苯乙烯/乙烯共聚物仍无法有效合成,丙烯与共轭烯烃苯乙烯有效共聚合一直是配位聚合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采用单茂钪催化剂,考察配体结构对丙烯均聚合性能的影响发现,烷基和THF配体(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1)
潘玉鹏,谢鸿雁,崔冬梅[6](2012)在《新型限制几何构型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苯乙烯与乙烯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2种限制几何构型稀土配合物(IndCH2-Py)2Sc(CH2SiMe3)(1)、(FluCH2-Py)Sc(CH2SiMe3)2(2)(Py=Pyridyl;Ind=Indenyl;Flu=Fluorenyl),在有机硼盐与烷基铝的活化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催化行为;配合物2组成的催化体系可以引发苯乙烯与乙烯共聚,得到多嵌段共聚物,共聚活性最高达1.21×103kg/(mol(Sc)·h)。该共聚物经化学溶解性实验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证明无均聚物存在。共聚物中,聚苯乙烯链段保持间规性,并且其含量可调。由示差扫描量热法得到了不同投料比所得共聚物的熔点(237~257℃)。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104~10.7×104,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2.05~2.34。(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2年12期)
肖高军,李胜,包永忠,黄志明[7](2010)在《以聚四氟乙烯乳胶粒子为种子的丙烯腈/苯乙烯乳液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业聚四氟乙烯(PTFE)乳胶粒子为种子,进行苯乙烯/丙烯腈(St/AN)种子乳液聚合,研究了单体加入方式、OP-1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合乳化剂组成和用量对聚合稳定性、复合乳胶粒子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稳定性高于间歇乳液聚合,两者又高于单体未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当OP-10/SDS复合乳化剂(OP-10/SDS质量比为2~1/2)用量小于4%质量分率时,采用间歇和半连续乳液聚合得到的复合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均大于PTFE种子;当复合乳化剂用量大于4%质量分率时,复合乳胶粒子平均粒径小于PTFE种子,与St/AN共聚物(SAN)二次粒子形成有关。PTFE粒子呈棒状或鹅卵状,而种子间歇乳液聚合和单体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得到的PTFE-SAN复合粒子均呈球状,PTFE被SAN包覆较完全。(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0年01期)
盛亚平[8](2008)在《茂金属化合物引发苯乙烯活性自由基聚合及其与乙烯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茂钛金属化合物CpTiCl_3、二茂钛金属化合物(n-BuCp)_2TiCl_2和桥联茂钛金属化合物SiMe_2(Ind)_2TiCl_2,引发剂4-甲氧苯基缩水甘油基醚(I_1),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基醚(I_2),4,4’-亚甲基二(N,N-二缩水甘油基苯胺)(I_4),和苯基缩水甘油基醚-甲醛共聚物(I_S),主族金属锡(Sn,Zn)作为还原剂,组成催化体系,催化苯乙烯活性自由基聚合,合成线性和多臂聚合物。探讨了不同的茂钛金属化合物、引发剂、和还原剂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并采用~1HNMR、~(13)CNMR和GPC对聚苯乙烯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是无规聚苯乙烯,聚合物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聚合物行为属于活性自由基聚合。多臂聚合物的臂数与环氧化合物环氧基团数一致。CpTiCl_3/BDGE/Zn催化体系,MAO作助催化剂,通过单釜顺序加料法,催化苯乙烯与乙烯共聚合,合成了兼具自由基聚合特征与配位聚合特征的嵌段共聚物(aPS-b-PE)。探讨了温度,乙烯压力,Al/Ti摩尔比及聚合时间对共聚合的影响。当共聚温度从30到50℃时,聚合物分子量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在此温度范围内活性中心比较稳定;但在更高的温度(60-70℃)下,聚合物的分子量下降,表明活性中心在更高的温度下容易失活,另外,温度过高,乙烯在溶液中溶解度下降。所得产物分步用沸丁酮,沸四氢呋喃,沸叁氯甲烷溶剂抽提。CHCl_3所溶级分采用GPC,DSC,WAXD和~(13)C NMR。DSC结果表明,共聚物中含有一个玻璃化温度(Tg=86℃)属于共聚物中无规聚苯乙烯链段,一个熔融温度(Tm=118℃)属于共聚物聚乙烯链段。结果证明共聚物是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嵌段共聚物,并且聚苯乙烯链段是无规的。~(13)C NMR和WAXD进一步证明了此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8-05-22)
徐佳妮,彭奇均,李莉霞[9](2007)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乙烯苯对苯乙烯共聚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二乙烯苯(DVB)叁元共聚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体系中MMA和DVB浓度对聚苯乙烯型树脂交联的影响。结果表明:MMA加速St和DVB的聚合速率,其中对St的加速作用又明显大于对DVB的。随MMA含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型树脂交联不均匀的情况得以明显改善,而增加体系中DVB的含量,DVB与St、MMA反应速率的差异变大,树脂交联不均匀的情况变严重。(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袁荞龙,赵春宾,黄葆同[10](2007)在《乳液中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催化苯乙烯/乙烯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系列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研究它们在水相中对苯乙烯/乙烯进行乳液催化共聚合,得到了高分子量聚合物。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上的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不同, 对乙烯和苯乙烯的聚合活性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影响为主,得到的共聚物中苯乙烯的含量在48~100mol%范围内变化,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变小,可使水(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7-10-01)
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C5Me4Si Me3)Sc(CH2C6H4NMe2-o)2(1)和(C5Me4Si Me3)Sc(CH2Si Me3)2(THF)(2)2种单茂钪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对氟苯乙烯均聚合以及与乙烯共聚合的性能,并通过1H-NMR、13C-NMR、GPC和DSC对所获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茂钪1可以催化对氟苯乙烯均聚合,获得间规聚合物,但聚合活性较低.采用单茂钪2,控制溶剂种类和用量可以获得间规和无规2类聚合物:控制对氟苯乙烯单体在氯苯溶剂中浓度低于2.4 mol/L,可获得间规聚对氟苯乙烯(rrrr≥99%,Tm≥319oC),且聚合活性高达105 g polymer molSc-1 h-1;控制对氟苯乙烯单体在氯苯溶剂中浓度高于4.8 mol/L或者选用氟苯做溶剂,可获得无规聚对氟苯乙烯;固定单体浓度调控对氟苯乙烯和催化剂的比例,可获得分子量(Mn)在3.10×104~2.08×105间调控的间规和无规聚对氟苯乙烯.在常压乙烯下,单茂钪1和2还可以催化对氟苯乙烯与乙烯共聚合,获得了组成(对氟苯乙烯含量41 mol%~88 mol%)和分子量(3.10?104~1.84?105)可控的两元共聚物,共聚合活性高达106 g polymer molSc-1 h-1.当共聚物中乙烯含量高于对氟苯乙烯含量时,共聚物仅有源自聚乙烯嵌段的熔点(119~126oC).当共聚物中对氟苯乙烯含量高于乙烯含量时,共聚物出现聚对氟苯乙烯嵌段;由单茂钪1获得聚对氟苯乙烯嵌段为间规结构,共聚物具有熔点(269~282oC)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79~82oC);单茂钪2获得聚氟苯乙烯嵌段为无规结构,共聚物仅有1个Tg(94~96oC).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世辉,崔冬梅.稀土催化乙烯与苯乙烯类单体共聚合研究[C].第十四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会议摘要集.2018
[2].焦娜,郭方,李杨.单茂钪催化对氟苯乙烯间规聚合及与乙烯共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7
[3].刘波,崔冬梅.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和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4].梁华晴,周启花,龙永江,祝方明.[OSSO]型桥联双苯氧基钛催化剂催化苯乙烯和乙烯共聚合[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5].郭方,谭睿,侯召民,李杨.单茂钪催化丙烯/苯乙烯/乙烯共聚合制备苯乙烯含量可控的聚烯烃[C].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6].潘玉鹏,谢鸿雁,崔冬梅.新型限制几何构型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苯乙烯与乙烯共聚合[J].应用化学.2012
[7].肖高军,李胜,包永忠,黄志明.以聚四氟乙烯乳胶粒子为种子的丙烯腈/苯乙烯乳液共聚合[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0
[8].盛亚平.茂金属化合物引发苯乙烯活性自由基聚合及其与乙烯共聚合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9].徐佳妮,彭奇均,李莉霞.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乙烯苯对苯乙烯共聚合的影响[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
[10].袁荞龙,赵春宾,黄葆同.乳液中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催化苯乙烯/乙烯共聚合[C].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