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华容二中414215
传统课堂教学,如何对接正在酝酿的新高考改革?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只重学“答”,不重学“问”,只重学“知”,不重学“思”,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传授”,不重“探究”;导致学生严重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求欲,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下面我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良好的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思维、激励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以新激趣、以疑激趣、以图激趣、以辩激趣,等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注意巧设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制造悬念、质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讲农业特点时,我巧用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桔生淮南则为橘,桔生淮北则为枳;等等。十分熟悉的语言激起兴趣,进而归纳出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必须活化课堂,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基础。而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前提。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蔼的教态、形象的语言,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爱惜和保护提问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给予十分的肯定;不管正确与否,都正确对待。
其次,要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做为主线,思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在做——问——思——讲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和城市化后,设计问题:为何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粮地位下降?学生在学、思、做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探究的兴趣和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三、立足教材,拓宽学生的探究途径
课堂教学终究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疑启问,拓宽学生的探究途径。
1.从教材结论性的语句入手,进行探究。
如“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多为晴朗天气”(结论)。为什么多晴朗天气(是因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反气旋中心为什么气流下沉(是因为反气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出后,高层的空气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反气旋中的水平气流为什么由中心流向四周(是因为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通过这几个为什么的思考,既弄清了反气旋的本质,也掌握了气压、气流与天气三者的内在联系,更掌握了探求知识的方法。
2.以直观图为载体进行探究。
地理图像既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图释文,以文释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设问探究。如根据五带图,可提出以下问题:①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五带?②五带的分界线与黄赤交角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③若黄赤交角变为30°,五带的界线及范围将如何变化?
3.从纷繁的地理事象出发,进行探究。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或执因索果,或执果索因,纵横联系,辩证分析。如:地中海沿岸为何冬雨夏干?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如我国南方主食为大米、北方为面食,南方糖料作物是甘蔗,而北方是甜菜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学生能亲身感受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从书本到实际,又从实际到书本,认真思索,努力探究。
四、诱导激思,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设疑诱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明代儒家黄宗羲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中质疑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教师必须设疑诱思,使学生面对疑难,开启思维的闸门,深入思考,大胆求索。
2.反思寻异,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
如学完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后,老师提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说明大气环流及洋流的分布有什么变化?由此分析世界的气候与现在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由于自转方向变了,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偏向也就与现在正好相反,因此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方向也正好和现在相反。环流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气候的变化。有的学生能够根据气候的变化,还能推测农作物分布的变化,有的学生受到启发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黄赤交角为0,地理上哪些地理现象会发生变化?如果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我国的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
3.联想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是因果联想,如看到沙漠就联想到该地区气候肯定干燥。
二是类推联想,如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大,可联想到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三是互反联想,如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增大的为东经,可联想到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减小的是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