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论文和设计-吴覃明

全文摘要

一种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该固定机构包含一物件容置结构、一固持件以及一致动件;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一物体;该固持件包含一主体部以及连接该主体部的一推抵部,其中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本实用新型在固定机构应用于容置服务器之用的电池模块时,组装或拆卸电池模块的动作不会受限于狭小的摆放空间,且可避免传统上需要强行组装或拔出电池模块所造成的困扰与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包括:一物件容置结构,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一物体;一固持件,该固持件包括一主体部以及连接该主体部的一推抵部,其中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及一致动件,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

设计方案

1.一种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包括:

一物件容置结构,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一物体;

一固持件,该固持件包括一主体部以及连接该主体部的一推抵部,其中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及

一致动件,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持件相对该物件容置结构枢转而具有一物件固定位置与一物件释放位置;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物件容置结构支撑该物体;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该推抵部突出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将至少部分的该物体顶出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具有一物件容置槽、一承载面以及一让位孔,该让位孔形成于该承载面且连通该物件容置槽;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推抵部位于该让位孔中而未位于该物件容置槽;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至少部分的该推抵部突出于该让位孔而位于该物件容置槽,且该推抵部与该承载面之间夹一锐角。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持件还包括一抵压部,该主体部衔接该抵压部与该推抵部;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抵压部相对靠近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将该物体压入该物件容置结构中;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该抵压部相对远离该物件容置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用以承载该物体;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至少部分的该物体介于该抵压部与该承载面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件包括一连接部、一操作部以及衔接于该连接部与该操作部之间的一枢接部,该主体部具有一推抵面,该连接部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的该推抵面上,该枢接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致动件的该连接部与该枢接部的连线实质上平行于该推抵面的法线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件的该连接部包括一钩部与一滑块,该滑块可滑移地设置于该推抵面上,该钩部、该枢接部与该操作部为一体成形的结构,且该钩部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滑块。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件包括一连杆与一滑块,该主体部具有一推抵面,该滑块可滑移地设置于该推抵面上,该连杆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且该连杆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滑块;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滑块与该连杆的枢转轴线的连线实质上平行于该推抵面的法线方向。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具有一承载面,该承载面用以承载该物体,该物件容置结构包括一卡固部,该卡固部位于该物件容置结构远离该固持件的一侧;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至少部分的该物体介于该承载面与该卡固部之间。

10.一种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用以容置一电池模块,该固定机构包括:

一物件容置结构,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该电池模块;

一固持件,该固持件包括一主体部、一推抵部及一抵压部,该主体部衔接该抵压部与该推抵部,且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及

一致动件,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持件相对该物件容置结构枢转而具有一物件固定位置与一物件释放位置,当该固持件自该物件释放位置枢转至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抵压部相对靠近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将该电池模块抵压进入该物件容置结构,以让该物件容置结构支撑该电池模块;当该固持件自该物件固定位置枢转至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该抵压部相对远离该物件容置结构,且该推抵部突出该物件容置结构,从而将至少部分的该电池模块顶出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具有一物件容置槽、一承载面以及一让位孔,该让位孔形成于该承载面且连通该物件容置槽;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推抵部位于该让位孔中而未位于该物件容置槽;当该固持件自该物件固定位置枢转至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该推抵部至少部分突出于该让位孔而位于该物件容置槽,且该推抵部与该承载面之间夹一锐角,从而驱使该电池模块的部分远离该承载面而突出该物件容置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至少部分的该电池模块介于该抵压部与该推抵部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抵压部遮蔽至少部分的该电池模块。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包括一卡固部,该卡固部位于该物件容置结构远离该固持件的一侧;当该固持件自该物件固定位置枢转至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该卡固部与该抵压部分别抵压该电池模块的相对两侧。

16.一种服务器机壳,其特征在于,该服务器机壳包括:

一底盘;以及

一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包括:

一物件容置结构,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一物体,且可拆卸地组装于该底盘上;

一固持件,该固持件包括一推抵部以及连接该推抵部的一主体部,其中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及

一致动件,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服务器机壳,其特征在于,该固持件相对该物件容置结构枢转而具有一物件固定位置与一物件释放位置;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物件容置结构可用以支撑该物体;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释放位置时,该推抵部突出该物件容置结构,以将至少部分的该物体顶出于该物件容置结构外。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服务器机壳,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件包括一连接部、一操作部以及衔接于该连接部与该操作部之间的一枢接部,该主体部具有一推抵面,该连接部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的该推抵面上,该枢接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当该固持件位于该物件固定位置时,该致动件的该连接部与该枢接部的连线实质上平行于该推抵面的法线方向。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服务器机壳,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件的该连接部包括一钩部与一滑块,该滑块可滑移地设置于该推抵面上,该钩部、该枢接部与该操作部为一体成形的结构,且该钩部可活动地连接于该滑块。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服务器机壳,其特征在于,该物件容置结构还具有一承载面、背向该承载面的一底面、以及突设于该底面的至少一卡勾,该至少一卡勾包括一第一倒钩结构与一肋结构,该肋结构衔接于该第一倒钩结构与该底面之间,该底盘具有至少一第二倒钩结构,该至少一第二倒钩结构具有一定位沟槽,该第一倒钩结构可拆卸地扣合该至少一第二倒钩结构,且该肋结构可脱离地崁入该定位沟槽。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服务器机壳,其特征在于,该服务器机壳还包括一侧墙,该侧墙竖立于该底盘的其中一侧,且该侧墙具有一卡合孔,该物件容置结构还具有一弹臂,该弹臂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固定端与一自由端以及介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的一转折结构,该固定端连接于该承载面的一侧,该自由端以及该转折结构均与该承载面相分离,该转折结构较该自由端远离该承载面且可脱离地卡入该卡合孔。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包括可枢转的固持件的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

背景技术

为了因应服务器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例如磁盘阵列卡(raid card)等其他电子元件或装置的运作,通常会在服务器中安装电池模块。然而,为了有效利用空间,电子元件或装置在服务器机壳中通常是以非常紧凑的方式配置,因此,电池模块也不例外地是被安置于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中。

通常,电池模块前后左右都紧邻着其他元件或装置,可让手指伸入以组装或拆卸电池模块的空间非常有限,常造成使用者操作时的阻碍。除此之外,在传统的做法上,电池模块仅是单纯地被卡入服务器机壳上的电池座中,以让电池座靠着自身的结构强度将其固定定位,因此,需要施以一程度的力量才能将电池模块压入电池座。反之,当欲拆卸电池模块时,则需要施力克服电池座的结构强度以强行将电池模块自电池座中拔出。可见,电池模块的组装与拆卸操作费力且不便利,在狭小的空间中更加剧了前述操作的困难度。并且,若施力不慎还有可能会造成电池座或周围零件的损坏。

由此可知,如何使得电池模块在既有的狭小摆放空间中得以快速且便利地拆装,是为本领域目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得以达到快速且便利地安装与拆卸电池模块的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包括一物件容置结构、一固持件以及一致动件;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一物体;该固持件包括一主体部以及连接该主体部的一推抵部,其中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用以容置一电池模块,该固定机构包括一物件容置结构、一固持件以及一致动件;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该电池模块;该固持件包括一主体部、一推抵部及一抵压部,该主体部衔接该抵压部与该推抵部,且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服务器机壳,该服务器机壳包括一底盘以及一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包括一物件容置结构、一固持件以及一致动件;该物件容置结构用以容置一物体,且可拆卸地组装于该底盘上;该固持件包括一推抵部以及连接该推抵部的一主体部,其中该主体部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该致动件枢设于该物件容置结构上并可活动地连接该固持件的该主体部。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由于固持件与致动件均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而致动件又可活动地连接固持件,因而固定机构可让使用者经由操作致动件的方式来带动固持件,从而可通过固持件将物件固定于物件容置槽中,或是通过固持件的推抵部将物件容置槽中的物件顶起。

因此,在固定机构应用于容置服务器之用的电池模块时,组装或拆卸电池模块的动作就不会受限于狭小的摆放空间,且可避免传统上需要强行组装或拔出电池模块所造成的困扰与问题。

以上的关于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电池模块以及服务器机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2A~图2B为图1的固定机构在不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固定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固定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固定机构与服务器机壳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固定机构组装于服务器机壳时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固定机构组装于服务器机壳时卡勾卡扣于第二倒钩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电池模块欲被装入图1的固定机构的示意图。

图9A~图9B为将电池模块装入图1的固定机构的组装步骤示意图。

图10为图9B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将电池模块自图1的固定机构取出的操作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固定机构 432 滑块

8 电池模块 440 操作部

9 服务器机壳 910 底盘

10 物件容置结构 920 侧墙

20 固持件 920s 卡合孔

40 致动件 1101 承载面

41 连杆 1102 底面

110 底板 1103 卡勾

110s 让位孔 1321 固定端

120 第一侧板 1322 自由端

130 第二侧板 1323 转折结构

131 固定板部 2101 导引结构

132 弹臂 4101 第二枢接柱

140 第一组装板 4321 中间部

140s 第一组装孔 4322 端部

150 第二组装板 4322s 滑槽

150s 第二组装孔 9101 第二倒钩结构

160 第三侧板 9101s 定位沟槽

170 卡固部 11031 第一倒钩结构

210 主体部 11032 肋结构

210s 穿孔 21011 推抵面

220 突出结构 43221 斜面

230 第一枢接柱 A1 第一枢转轴线

240 推抵部 A2 第二枢转轴线

250 抵压部 a1、b1~b3、c1~c4 箭头

410 枢接部 L 连线

430 连接部 N 法线方向

431 钩部 S 物件容置槽

431s 组装沟槽 θ1 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此外,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的是,这些实务上的细节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并且,为达到图面整洁的目的,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可能会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本案的附图中部分的特征可能会略为放大或改变其比例或尺寸,以达到便于理解与观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的目的,但这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依照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所制造的产品的实际尺寸与规格应是可依据生产时的需求、产品本身的特性、及搭配本实用新型如下所公开的内容据以调整,在此先声明之。

另外,以下文中可能会使用“端”、“部”、“部分”、“区域”、“处”等术语来描述特定元件与结构或是其上或其之间的特定技术特征,但这些元件与结构并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在下文中,也可能会使用“和\/或(and\/or)”的术语,其是指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所列相关元件或结构的其中一者或全部的组合。以下文中也可能使用“实质上”、“基本上”及“大约”等术语,其与尺寸、浓度、温度或其他物理或化学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结合使用时,为意欲涵盖可能存在于该等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的上限和\/或下限中的偏差、或表示容许制造公差或分析过程中所造成的可接受偏离,但仍可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再者,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或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上的词汇与术语等具有其通常的含义,其含义能够被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的词汇或术语的定义,在本说明书中应被解读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技术领域具有一致的含义。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这些词汇或术语将不被解释为过于理想化的或正式的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固定机构1,可用以容置一呈块体状的物体或物件(如本实施例以一电池模块8为例),而固定机构1则可用以被装设于一需要被供给电源的电气装置的壳体中(如本实施例以一服务器机壳9为例)中。所述的电池模块8可以但不限于是包含单颗或数颗电池(如锂电池)的模块,但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并且,电池模块8上可衔接以电线用于传输电能,但为保持图面整洁,后续附图中将其省略,在此先声明之。

所述的服务器机壳9包含一底盘910与至少二侧墙920(附图中仅绘示其中一侧的侧墙920),但需先声明的是,服务器机壳9仅是用于作为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形式,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侧墙920分别竖立于底盘910的侧缘,以与底盘910共同围绕出一空间(未标号)来容置包含固定机构1等其他装置。但需说明的是,为达到图面整洁的目的,服务器机壳9中除了固定机构1与电池模块8之外的其他元件或装置,例如风扇模块、硬盘背板、存储器模块等均省略而未绘示于附图中。

接着,请参阅图2A~图4,图2A~图2B为图1的固定机构1在不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的固定机构1的侧视图,而图4为图1的固定机构1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1包含一物件容置结构10、一固持件20以及一致动件40。

物件容置结构10,也可视为是固定机构1的基座,其可包含一底板110、一第一侧板120、一第二侧板130、二第一组装板140、二第二组装板150以及一第三侧板160。但需先声明的是,物件容置结构10仅是用于作为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形式,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

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分别设置于底板110的相对两侧,第一组装板140以及第二组装板150与第三侧板160则分别设置于底板110的另外的相对两侧。可知,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彼此相对,而第一组装板140与第二组装板150位于底板110的同一侧而与第三侧板160相对。藉此,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第一组装板140、第二组装板150以及第三侧板160围绕底板110并与底板110共同围绕出一物件容置槽S以用于容纳前述的电池模块8。其中,第一侧板120较靠近第一组装板140与第二组装板150而与第三侧板160之间形成有一开口(未标号),但本实用新型并非以第一侧板120或其位置或长度为限。

进一步来看,底板110具有彼此相背向的一承载面1101与一底面1102。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0上还具有多个突出于底面1102的卡勾1103以及贯穿承载面1101与底面1102的一让位孔110s,其中,卡勾1103包含一第一倒钩结构11031与一肋结构11032,但关于卡勾1103与让位孔110s的用途请容后续描述之。此外,底板110上还可依据需求开设让电池模块8出线的出线孔(未标号),但该出线孔为选用,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

另一方面,第二侧板130可包含一固定板部131与一弹臂132。固定板部131较靠近第三侧板160且与第三侧板160彼此相连,也就是说,固定板部131的相邻两侧分别相连于底板110与第三侧板160。但固定板部131也可为选用。弹臂132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固定端1321与一自由端1322,弹臂132以固定端1321相连于底板110的承载面1101的一侧而衔接于固定板部131远离第三侧板16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弹臂132仅固定端1321的位置为固定,因而弹臂132受外力推抵时可以固定端1321相对周围的元件摆动,以让其自由端1322相对靠近或远离底板110。具体来说,在常态下,弹臂132的自由端1322会被维持于与底板110相分离的位置,当弹臂132受到往底板110的方向的外力时,可使其自由端1322往底板110的方向移动;但当该外力取消时,弹臂132可藉由其自身的结构特性而复位,以将自由端1322回复至较远离底板110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弹臂132上还具有一转折结构1323,介于固定端1321与自由端1322之间,且朝向远离底板110或第一侧板120的方向向外突出,其中,转折结构1323较自由端1322远离底板110的承载面1101,且可随着弹臂132的摆动而切换于一释放位置(如图2A或2B所示)与一受压位置(如后续图6所示)之间,然而其用途请容后续描述之。

另外,第一组装板140彼此保持一距离,且第一组装板140可各具有一第一组装孔140s,以供前述的固持件20组装之用。第二组装板150位于该二第一组装板140之间,且与该二第一组装板140分别保持一距离,反过来说,该二第一组装板140位于该二第二组装板150的相对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组装板150各具有一第二组装孔150s,以供前述的致动件40组装之用。

除此之外,物件容置结构10还可还包含一卡固部170,卡固部170连接于第三侧板160远离底板110的一侧,且自第三侧板160向远离底板110的方向向外延伸并遮蔽于底板110的上方的一部分。

固持件20可包含一主体部210、二突出结构220、二第一枢接柱230、一推抵部240以及一抵压部250。但需先声明的是,固持件20仅是用于作为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形式,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

突出结构220突设于主体部210的一侧且彼此保持一距离,而第一枢接柱230分别连接于突出结构220远离主体部210的一侧,而两个突出结构220上的第一枢接柱230分别朝背向彼此的方向向外延伸。推抵部240实质上呈板状,突设于主体部210背向第一枢接柱230的一侧。抵压部250位于主体部210较远离推抵部240的一侧,且与推抵部240实质上朝相同的方向延伸突出,例如抵压部250与推抵部240均自主体部210朝远离第一枢接柱230的方向向外延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10可具有一穿孔210s以及二导引结构2101。导引结构2101分别位于穿孔210s的相对两侧。且在本实施例中,各导引结构2101背向抵压部250与推抵部240的一侧可具有一推抵面21011,然而其作用请容后续描述之。

如附图的辅助线所示,固持件20可利用第一枢接柱230分别卡合至前述物件容置结构10的第一组装板140上的第一组装孔140s的方式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10上,并可以一第一枢转轴线A1(或也可简称为枢转轴线A1)相对物件容置结构10枢转于一物件固定位置(如图2A或2B所示)与一物件释放位置(如后续的图9A或图11所示)之间。就相对位置来看,当固持件20组装于物件容置结构10上时,由固持件20的主体部210衔接的抵压部250与推抵部240均是朝物件容置结构10的第三侧板160的方向延伸,也可以简单地说,抵压部250与推抵部240自主体部210同一侧往相同的方向延伸突出。此外,当固持件20位于物件固定位置时,推抵部240可没入物件容置结构10的底板110的让位孔110s;而当固持件20位于物件释放位置时,推抵部240可脱离让位孔110s,从而突出底板110的承载面1101并与承载面1101之间夹一锐角(如后续的图9A或图11所示),但本实用新型并非以该角度值为限。

致动件40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10且可活动地连接固持件20的主体部210。具体来说,致动件40可包含一枢接部410、一连接部430以及一操作部440。但需先声明的是,致动件40仅是用于作为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形式,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30可包含一钩部431与一滑块432,枢接部410连接于钩部431与操作部440之间,且枢接部410、钩部431与操作部440三者为一体成形的结构,例如可共同构成一连杆41。此外,枢接部410的相对两侧分别突设有二第二枢接柱4101,可分别用以卡合至前述物件容置结构10的第二组装板150上的第二组装孔150s,使得致动件40的连杆41得以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10上,并可以枢接部410为支点做类似于翘翘板的运动,从而以一第二枢转轴线A2(或也可简称为枢转轴线A2)相对物件容置结构10枢转于一第一倾斜位置(如图2A或2B所示)与一第二倾斜位置(如后续图9A或图11所示)之间。

在本实施例的连接部430中,钩部431可活动地连接于滑块432。详细来说,钩部431可具有一组装沟槽431s,可使钩部431组装于滑块432,滑块432可包含一中间部4321以及分别连接于中间部4321相对两侧的二端部4322。但需先声明的是,滑块432仅是用于作为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形式,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为限。

中间部4321的形状实质上略呈圆柱形,且可拆卸地枢设于钩部431的组装沟槽431s中。另一方面,端部4322的形状实质上略呈一U形,且可各具有一滑槽4322s及一斜面43221。如图所示,滑块432的滑槽4322s的开口分别朝向相反方向,且滑槽4322s可滑移地组装于固持件20的穿孔210s两侧的导引结构2101,从而可沿导引结构2101的延伸方向可滑移地设置于固持件20的穿孔210s中。藉此,滑块432可相对固持件20滑动于相对靠近物件容置结构10的底板110的一下降位置(如图2A或2B所示)与相对远离物件容置结构10的底板110的一上升位置(如后续图9A或图11所示)。

补充说明的是,当欲将滑块432组装至固持件20上时,滑块432的端部4322的斜面43221有助于让端部4322可滑过导引结构2101的边缘而使导引结构2101可进入其滑槽4322s;并且,当滑块432已组装于固持件20上时,导引结构2101的推抵面21011接触滑块432的滑槽4322s的内壁面,因此也可以说,滑块432可滑移地设置于导引结构2101的推抵面21011上。

据此,致动件40的枢接部410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10,而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则可活动地设置于固持件20的推抵面21011上。因此,当致动件40的连杆41位于第一倾斜位置(如图2A或2B所示)时,其钩部431可带动滑块432(即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相对靠近物件容置结构10的底板110,而其操作部440则相对远离物件容置结构10的底板110;反之,当致动件40位于第二倾斜位置(如后续图9A或图11所示)时,其钩部431可带动滑块432(即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相对远离物件容置结构10的底板110,且在此过程中,滑块432沿着固持件20的导引结构2101的推抵面21011滑移而做线性运动,至于连杆41的钩部431则绕着滑块432做枢转运动并连带拉动滑块432,进而经由拉动滑块432的方式间接地转动固持件20。由此可知,滑块432在空间中实质上也同时绕着连杆41的枢接部410进行枢转运动,因此滑块432在空间上的移动轨迹实际上为一曲线。

简言之,在本实施例的固定结构1中,固持件20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10,致动件40的枢接部410也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10,但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又同时可活动地连接于固持件20。

接着,请参阅图5~图7,以说明如何将本实施例的固定机构1组装于服务器机壳9中,其中图5~图7中提供坐标轴辅以利于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机壳9的底盘910可具有二第二倒钩结构9101,分别对应于固定机构1的物件容置结构10的卡勾1103,且第二倒钩结构9101可各具有一定位沟槽9101s;此外,服务器机壳9的侧墙920可具有一卡合孔920s,对应于固定机构1的第二侧板130的弹臂132的转折结构1323。

欲组装时,可先将固定机构1放置于服务器机壳9的底盘910上,待固定机构1接触底盘910时,可接着将固定机构1往如箭头a1的方向推动,以使得卡勾1103的第一倒钩结构11031扣合第二倒钩结构9101,以限制固定机构1往正Z轴与正X轴的方向移动;同时,卡勾1103的肋结构11032可脱离地崁入第二倒钩结构9101的定位沟槽9101s,以限制固定机构1以Z轴旋转以及往正负Y轴的方向移动。

除此之外,当固定机构1被放置于服务器机壳9的底盘910上时,固定机构1的第二侧板130的弹臂132的转折结构1323会受到服务器机壳9的侧墙920抵压而使得弹臂132从释放位置(如图2A或2B所示)被挤压于受压位置,并储存弹性势能。随着固定机构1往箭头a1的方向被推动而至转折结构1323移动到侧墙920的卡合孔920s时,弹臂132可释放其储存的弹性势能而使转折结构1323卡入卡合孔920s。但补充说明的是,当转折结构1323卡入卡合孔920s时,弹臂132可以但不限于处于释放位置或仍稍微受到抵压变形而依旧处于受压位置。此时,服务器机壳9的侧墙920可限制固定机构1往正负X轴的方向移动。

藉由前述的组装步骤将固定机构1组装于服务器机壳9时,固定机构1在所有方向的自由度都已被限制,从而可稳固地被固定于服务器机壳9上。

反之,若欲将固定机构1自服务器机壳9上拆除,可简单地从服务器机壳9的侧墙920外侧推抵卡合孔920s中的转折结构1323,以迫使弹臂132的转折结构1323脱离侧墙920的卡合孔920s,并同时将固定机构1往相反于箭头a1的方向(即负X轴的方向)推抵,以使得固定机构1的卡勾1103脱离服务器机壳9的第二倒钩结构9101。届时,即可沿正Z轴方向直接将固定机构1自服务器机壳9中取出。

由此可知,固定机构1可利用自身的结构设计而无需工具地被组装于服务器机壳9上,可避免使用螺丝锁固等费时且耗成本的组装方式,从而具有快速、便利拆装等优点。

接着,请参阅图8~图9B,以说明如何将电池模块8装入本实施例的固定机构1中的组装步骤示意图。在此,需声明的是,为了保持图面简洁,图8~图9B等组装步骤示意图仅绘示固定机构1与电池模块8,而未绘示服务器机壳9。

首先,如图8~图9A所示,可先执行一准备动作,例如可先将致动件40的操作部440往箭头b1的方向下压,以将连杆41以第二枢转轴线A2枢转而自如图2A或2B的第一倾斜位置切换至图9A所示的第二倾斜位置。过程中,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的钩部431会一并带动滑块432沿箭头b2的方向从如图2A或2B的下降位置向上滑动至图9A所示的上升位置,由于滑块432实质上也同时绕着枢接部410进行枢转运动,因而滑块432的滑动可同时拉动固持件20沿箭头b3的方向从如图2A或2B的物件固定位置转动至图9A所示的物件释放位置,以使得抵压部250相对远离物件容置槽S,以及使得其推抵部240脱离让位孔110s而突出底板110的承载面1101而与承载面1101的间夹一锐角θ1。在此需补充说明的是,图9A中的箭头b2仅用于示意滑块432在固持件20上的线性运动的方向,非为滑块432在空间中的绕转运动的方向。待前述准备动作完成后,可接着将电池模块8的一端放入物件容置结构10的卡固部170下方的空间,即卡固部170与底板110之间。

接着,如图9B所示,可再将电池模块8的另一端沿箭头c1的方向往物件容置结构10的底板110的方向下压,以藉由电池模块8将固持件20的推抵部240沿箭头c2(相反于前述箭头b3的方向)的方向压入底板110的让位孔110s中(即将推抵部240没入承载面1101),从而驱使固持件20枢转回物件固定位置。且过程中,电池模块8可一并驱使固持件20的抵压部250相对靠近物件容置槽S,即使得抵压部250往电池模块8的方向抵压。此时,抵压部250与卡固部170可同时抵压于电池模块8的相对两侧以将电池模块8维持于物件容置结构10的物件容置槽S中。

并且,在固持件20枢转回物件固定位置的过程,固持件20可驱使滑块432沿箭头c3的方向(相反于前述箭头b3的方向)往下降位置滑动,以及经由滑块432的滑动连带将致动件40的钩部431下压,以令连杆41往箭头c4(相反于前述箭头b1的方向)的方向转动而回到第一倾斜位置。在此,即完成了电池模块8的安装。

在此情况下,请参阅图10,其为图9B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即为当电池模块8装入固定机构1且固持件20处于物件固定位置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定义固持件20的导引结构2101上用于接触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的滑块432的推抵面21011的法线方向为N,而致动件40的枢接部410与连接部430的连线为L,其中,所述的连线L,是指枢接部410的中心(如本实施例是为枢接部410上第二枢转轴线A2所通过处)与连接部430的中心(如本实施例是为滑块432的中间部4321的中心轴线所通过处)的连线。在本实施例中,当固持件20处于物件固定位置时,前述推抵面21011的法线方向N实质上平行于前述致动件40的枢接部410与连接部430的连线L,即推抵面21011与连线L实质上相互垂直。在此情况下,施加于固持件20朝向物件容置槽S的一侧的外力,无论从何种方向而来,固持件20经由推抵面21011传递给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的力均会与连线L共线,即固持件20对致动件40的压力角实质上接近90度,从而无法对致动件40产生力矩而驱动致动件40,此时,固定机构1可视为处于死点(dead point)位置。由此可知,当固持件20处于物件固定位置时,电池模块8无论受到任何方向的晃动,都无法驱使固持件20枢转,因而电池模块8在所有方向上均受到限制,从而得以稳固地被固定定位。

反之,请并同图9B再参阅图11,以说明如何将电池模块8从固定机构1中取下的组装步骤示意图。取下电池模块8的步骤可如前述的组装电池模块8前的准备动作相似,只需要简单地施力将致动件40的操作部440往箭头b1的方向下压,以将连杆41自第一倾斜位置摆向第二倾斜位置即可,过程也如前述的准备动作所述,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的钩部431可带动滑块432滑动至上升位置(如沿箭头b2的方向)以间接地驱使固持件20枢转至物件释放位置(如沿箭头b3的方向),以使得其推抵部240翘起,从而通过推抵部240将电池模块8的一端抬起而浮出物件容置槽S。同时,抵压部250相对远离物件容置槽S而不再抵压电池模块8。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物件释放位置时,推抵部240与底板110的承载面1101所夹的锐角θ1可便于使用者拿取电池模块8。届时,电池模块8则处于让使用者可易于触及以及拿取的位置而可直接地从固定机构1中取出。

需说明的是,当致动件40经由连接部430驱使固持件20枢转至物件释放位置时,连接部430对于固持件20的拉力方向实质上等于连接部430的运行方向,即致动件40对于固持件20的压力角实质上接近于0度,从而可使固定机构1脱离死点位置而得以驱动固持件20。因此,只需要单纯地以下压致动件40的步骤,即可取消固定机构1对电池模块8的锁固,从而可快速且便利地组装或更换电池模块8。

依据前述的说明可知,固定机构1可藉由卡勾1103与弹臂132而快速且无工具地直接组装于服务器机壳9中,并且,只需要直接将电池模块8放入固定机构1以及单纯地扳动固定机构1的致动件40即可将电池模块8组装或拆卸,便于让使用者快速且省力地执行电池模块的维护、组装与拆卸等操作,而不会受限于电池模块8在设定上应被摆放的狭小空间,以及可避免传统上需要强行拔出电池模块所造成的困扰与问题。此外,当电池模块8组装于固定机构1中时,由于固持件20接触致动件40的推抵面21011的法线方向N实质上平行于致动件40的枢接部410与连接部430的连线L,因而电池模块8无论受到任何方向的晃动都无法驱使固持件20枢转,从而得以稳固地被固定定位。

然而,提醒的是,本实用新型并非以前述的固定机构1、可组装固定机构1的环境、甚或是固定机构1可容置的元件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机构也可不包含如前述的物件容置结构10,在此情况下,前述物件容置结构10上所述的结构可改以直接地形成于服务器机壳的底盘与侧墙上,针对此更动,可相应移除前述物件容置结构10上用于组装的卡勾1103与弹臂132;或者,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也可不包含如前述的滑块432,在此情况下,前述固持件20的导引结构2101可均改为一滑槽,而致动件40的连接部430可相应改成可滑移且可枢转地设置于该滑槽中的结构,此时,致动件的连接部仍为可活动地连接固持件以带动固持件枢转;又或者,例如在又一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物件容置槽可依据实际需求调整其形状或大小,从而改以容置其他也呈块体状的电子元件或装置。此外,前述的固定机构1的固持件20的第一枢转轴线A1的位置也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在固持件位于物件固定位置的情况下,固持件的枢转轴线也可调整至致动件枢设于固持件的枢转轴线的正下方。

由本实用新型前述的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由于固持件与致动件均枢设于物件容置结构,而致动件又可活动地连接固持件,因而固定机构可让使用者经由操作致动件的方式来带动固持件,从而可通过将固持件的抵压部靠向物件容置槽的方式将物件固定于物件容置槽,或是通过将固持件的推抵部突出承载面的方式将物件容置槽中的物件顶起。

此外,当固持件位于物件固定位置时,致动件的连接部与枢接部的连线实质上平行于固持件上推抵连接部的推抵面的法线方向,即固定机构处于死点位置,因此可避免在物件容置槽中的物件因震动而驱使固持件转动。

因此,在固定机构应用于容置服务器之用的电池模块时,组装或拆卸电池模块的动作较不会受限于狭小的摆放空间,且可避免传统上需要强行组装或拔出电池模块所造成的困扰与问题。且当电池模块组装后,固定机构可处于死点位置以避免外力震动而让电池模块脱离所预定的位置。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实用新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设计图

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3160.4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086844U

授权时间:20190709

主分类号:G06F 1/18

专利分类号:G06F1/18

范畴分类:40A;

申请人:纬联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纬联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纬创中山科技园区内

发明人:吴覃明;黄文;喻智涛

第一发明人:吴覃明

当前权利人:纬联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严慎;王维

代理机构:1126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嘉和天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固定机构与包括该固定机构的服务器机壳论文和设计-吴覃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