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黔中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区,磷矿,文献,布依,矿层,马尾松,成矿。
黔中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曾勇,文继芬,张淑霞,李迪,李丽丽[1](2019)在《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VLF/LF叁维闪电探测资料和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对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过程以地闪发生为主,地闪和云闪主要在降雹阶段发生,正地闪比例高于贵州省正地闪气候特征值。总闪频次与地闪频次在降雹之前均出现"跃增"现象,在降雹后一段时间内减少。第一阶段降雹总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量为10min,第二降雹阶段总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量为15mim。以上特征可以为利用VLF/LF闪电监测资料开展贵州冰雹监测预警和降雹识别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6期)
陈崇果,任明刚,冯明友,张超,杨如英[2](2019)在《12个北方花生新品种在黔中地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适宜黔中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以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引进的12个中、小粒型花生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以黔花生1号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在黔中地区生态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差异。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的综合抗性好,总分支数较多,分枝性较强,荚果和籽仁较大,出仁率较高,能与本地品种实现优势性状互补。但是总体植株较矮,有效分枝占比低,生育期较长,不具有早熟优势;饱果重率和饱仁重率低,荚果饱满度和丰产性较差。花育9809、花育6802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黔花生1号,籽仁产量分别为3390.82kg/hm~2和3318.76kg/hm~2,分别比黔花生1号增产13.94%和11.52%,引种到黔中地区种植的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合在黔中地区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在其他性状方面各具优势,适合作为遗传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9年11期)
张燕[3](2019)在《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态文献整理与价值利用研究——黔中腹地普定县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多民族聚居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保留着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生成和利用的原始记录,这些原始记录是少数民族延续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价值也是金山银山。地方性生态文献传统知识系统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物种、作物栽培、生活习俗、传统技艺、民间文艺等,可以说,这是历史长河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联的经验总结。整理和利用这些传统知识地方性文献,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黔中腹地普定县位于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苗族、布依族等与生态相关的传统知识丰富,普定县生态文献的整理为我们探讨地方性生态文献的整理与价值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尚媛媛,夏晓玲,杜正静,裴兴云[4](2019)在《黔中地区露营气象指数预报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露营和徒步旅游对天气预报有迫切的需求。用1988—2017年花溪气象站30 a观测到的逐日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资料代表黔中地区,分析了花溪的气候背景和温湿指数特征,应用影响露营和徒步气象要素的分布概率等统计资料,得到了黔中地区的露营气象预报指数。将黔中地区的露营气象指数分成4个等级,即非常适宜、适宜、不适宜和非常不适宜。按照降水量多少、风力大小、温湿指数3个要素建立露营气象指数预报模型。由于预报模型所使用的气象资料为黔中地区,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是不尽相同的,各区域必须根据本地化应用的是需要进行标准的划分。(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黎玉洁,何璘,吴迪[5](2019)在《黔中地区布依族传统村寨的防御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中地区是布依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该区域发生了多次战乱与侵扰,社会动荡不安。出于安全的需求,当地布依族村落在村寨营建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防御性特征明显的布依族村寨。从地域建筑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黔中地区的布依族传统村寨调研,追寻黔中地区近代数百年沧桑历史的踪迹,探索布依族传统村寨的防御性构成要素。从布依族传统村寨边界格局,营盘布置、街巷形态、民居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黔中地区布依族传统村寨所体现的防御性特点,共同构建出布依族传统村寨从外至内,由整体到局部的防御系统。(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熊丹,欧静,李林盼,杨舒婷,何跃军[6](2019)在《黔中地区马尾松-杜鹃群落杜鹃根围真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黔中地区的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WD)、花溪区孟关(MG)和贵州省黔南龙里县龙架山森林公园(LL)3个地区的马尾松-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采集杜鹃根围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物种多样性,并通过数量生态学原理分析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对真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杜鹃的根围土壤中获得有效序列505 444条,隶属于9门23纲84目169科296属真菌(3 435 OTU),其中LL有真菌9门19纲53目90科127属(495 OTU)、 WD有8门21纲78目150科246属(1 076 OTU)、 MG有6门17纲55目99科129属(522 OTU).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 Chao1,ACE,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WD大于MG和LL.菌群群落结构受生境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的综合作用,土壤有机质、 pH值以及速效磷、速效氮、全氮含量较大程度解释了真菌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陈治[7](2019)在《研究黔中地区富磷矿沉积特征与成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黔中地区富磷矿,首先结合现有资料对黔中地区富磷矿沉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黔中地区富磷矿成矿模式,即物理分选与风化淋滤是使磷质大量聚集的主要原因,进而为后续的找矿和开发利用等工作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9年05期)
姚正兰,周博扬,张皓[8](2019)在《黔中地区分期播种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黔中地区水稻生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杂交水稻品种香早优2017为试验材料,在清镇市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田间4个播期(Ⅰ播期比当地常规播期早10d,Ⅱ播期为当地常规播期,Ⅲ、Ⅳ播期比当地常规播期分别晚10d和20d)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热量条件对水稻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度适宜度除Ⅰ、Ⅳ播期的移栽期和Ⅳ播期的抽穗-开花期至灌浆-成熟期较低外,其他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均较好,过迟播种水稻生长后期温度低,不利于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2)水稻生长性状与积温呈极显着正相关,随播期延后,水稻生长期间积温减少,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减少,千粒重、茎秆重及理论产量下降;3)黔中地区杂交水稻适宜的播种时间为3月30日前后,此期间日平均气温15℃左右,适宜水稻幼苗生长,按35d左右秧龄移栽,此后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温度均适宜其生长发育,容易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治[9](2019)在《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经过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探究,产生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应用了古构造还原模型等方式,模拟还原了古地貌,从而对水下古隆起的控矿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该文针对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究,对矿区地质概况、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邓晗[10](2019)在《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明军入黔已经600余年,村寨要冲高耸的碉楼、玄机暗布的深街小巷、泛白石墙上的箭垛枪眼……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屯堡景象”至今仍保存于黔中地区屯堡聚落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与适应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黔中地区屯堡聚落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探寻既适应于现代经济、社会环境又能最大限度地传承丰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路,而且对整理黔中地域文化、当代黔中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以40个屯堡村寨为研究案例,分析与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和街巷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的选址布局、整体形态、空间结构、防御体系、建筑形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共性特征。同时,本文借鉴生物学中的“适应性”概念,深入研究自然、历史、社会文化变革对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提炼出黔中地区屯堡聚落适应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普遍性特征。基于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剖析与适应性特征总结,思考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黔中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出适宜黔中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以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引进的12个中、小粒型花生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以黔花生1号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在黔中地区生态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差异。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的综合抗性好,总分支数较多,分枝性较强,荚果和籽仁较大,出仁率较高,能与本地品种实现优势性状互补。但是总体植株较矮,有效分枝占比低,生育期较长,不具有早熟优势;饱果重率和饱仁重率低,荚果饱满度和丰产性较差。花育9809、花育6802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黔花生1号,籽仁产量分别为3390.82kg/hm~2和3318.76kg/hm~2,分别比黔花生1号增产13.94%和11.52%,引种到黔中地区种植的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合在黔中地区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在其他性状方面各具优势,适合作为遗传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黔中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曾勇,文继芬,张淑霞,李迪,李丽丽.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陈崇果,任明刚,冯明友,张超,杨如英.12个北方花生新品种在黔中地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差异分析[J].中国种业.2019
[3].张燕.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态文献整理与价值利用研究——黔中腹地普定县案例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9
[4].尚媛媛,夏晓玲,杜正静,裴兴云.黔中地区露营气象指数预报方法初探[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
[5].黎玉洁,何璘,吴迪.黔中地区布依族传统村寨的防御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
[6].熊丹,欧静,李林盼,杨舒婷,何跃军.黔中地区马尾松-杜鹃群落杜鹃根围真菌多样性[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陈治.研究黔中地区富磷矿沉积特征与成矿模式[J].西部资源.2019
[8].姚正兰,周博扬,张皓.黔中地区分期播种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
[9].陈治.黔中地区古构造环境对洋水矿区磷矿层的控制作用[J].有色金属设计.2019
[10].邓晗.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适应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