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周刊论文_贺心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观察周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周刊,知识分子,自由主义,撰稿人,舆论,专论,中东。

观察周刊论文文献综述

贺心颖[1](2018)在《报人曹聚仁对中国抗战初期的观察——以《涛声》周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曹聚仁是抗战时期的着名战地记者。既有的研究对他在1937年以前的抗战言论基本不涉及;即便涉及,也往往是根据他的自传进行阐述,极少基于报刊原件的解读。本文以曹聚仁创办《涛声》周刊为例,爬梳和归纳他在此刊发表的抗日言论,借以了解其成长经历。创办《涛声》,针砭时弊耳闻目睹了1927年"清党"的残酷血腥,曹聚仁彷徨、沉默近五年。(1)1931年8月15日,他和友人决定打破沉默,(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8年33期)

郝宇[2](2018)在《《观察》周刊“专论”栏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周刊(1946.9~1948.11)被称为“中国百年言论史的绝响”,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观察》周刊以言论着称,“专论”栏目是《观察》周刊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同时也是学者研究《观察》周刊的主要资料打捞点。在中国社会变革急剧动荡的大时代里,《观察》周刊“专论”栏目的诞生为大批希望通过舆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由知识分子提供了兼容并包的议论平台。左、中、右各种倾向的知识精英纷纷以“撰稿人”的身份齐聚在一起,他们体察民生,评论国事,引导青年,积极诚挚地表达自己对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的期望与主张。本文试图从“专论”栏目内容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大体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努力尝试剖析“专论”栏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的议题设置倾向、评论关注焦点、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以及获得成功的原因,以期还原《观察》周刊“专论”栏目的整体原貌,并对其在新闻评论史上的地位及贡献做出公允的判断。(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18)

田秋生[3](2018)在《战后普通知识群体的报刊论政——《观察》周刊“读者投书”栏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读者投书"栏是《观察》周刊专设的通信栏,供读者指陈时事、与同道交流,成为"文人论政"的一种特殊方式。研究发现,普通知识群体充当了政治和声者的角色,在有限的话语空间,对精英话语进行应和、延伸与补充,对实体政治的影响固然微弱,但在营造公共话语场域、推动公共舆论的形成、构建身份认同进而形成"知识人社会"等方面则功不可没。(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威,方英恩,罗丽娟[4](2017)在《中山观察十年:由一纸周刊到区域全媒体矩阵》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9月,《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将迎来十岁生日。十年,从一份新闻周刊,到区域全媒体矩阵,中山观察走过了一段生根、成长、转型的发展历程。如今,南方日报中山全媒体矩阵已经形成,包括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南方+中山频道、南方网中山频道、南方舆情中山智库、线上社交媒体群、线下户外媒体群六大媒体平台。同时,南方日报中山全媒体服务矩阵也已(本文来源于《南方传媒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陈凤玉[5](2017)在《《观察》周刊及其知识分子撰稿人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创刊的《观察》周刊集结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知识分子最深切的政治与社会关怀,刊物撰稿人群体在当时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知识学人,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并有着留学欧美的知识背景,因其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观察》周刊周围,为建构一个“舆论的公共空间”而发挥作用。本论文试图以这个知识分子撰稿人群体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试图探讨自发聚集在刊物周围的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撰稿人群体的知识背景、社会关系网络、讨论的议题、论述风格以及对公共舆论的建构等情况,并研究这一群体在刊物中是如何通过建构“公共舆论空间”来表达自身思想和政治态度的,希望能够为新闻史学界研究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素养和精神面貌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观察》周刊撰稿人群体从知识背景来看,他们既接受过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又体验过西方现代思想的精髓,他们通过刊物“相聚”在一起,以自身对具体议题的不同理解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见解。从所讨论的议题来看,《观察》周刊撰稿人所涉及的论述主题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社会议题的关注来表达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论述风格来看,他们重视理性、逻辑化叙述和讨论的公开性,文本特点具有建设性、批判性、开放性和平等性,言语时而“端庄”时而“泼辣”,这是知识分子撰稿人突出的思想风格和行文特点;从对“公共舆论空间”的建构来看,知识分子撰稿人积极营造和建构一个思想和言论的“公共空间”,通过抨击社会黑暗现象,从而给国家建设提供批评性的思考与意见。以《观察》周刊知识分子撰稿人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表明: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并不是沉默无言的,他们勇于发声,并替人民大众说话,给国家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发挥知识分子的天职。《观察》周刊的办刊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文人论政”精神传统的延续,以该刊为思想的平台和言论的空间,爱国知识分子自发聚集在一起,通过理性、公开和批判性表达,参与对许多重要议题的讨论,力图建构一个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公共舆论空间”。(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5-24)

魏成果[6](2017)在《《中国新闻周刊》“一周观察”栏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闻周刊》是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一本新闻类的专业性质的期刊,特点是在新闻性上下功夫,以为读者提供国内、国际重大新闻报道为主。“一周观察”栏目作为一档新闻评论栏目,一直是《中国新闻周刊》具有代表性的栏目。笔者选取了从2013年到2016年四年共171期的“一周观察”栏目的新闻评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新闻周刊》“一周观察”栏目开办时间不是太长,一直秉承着深挖背景、追求真相、客观公正的编辑理念;内容方面以社会民生类和事件性选题新闻评论为主,涉及范围很广,注重人类基本权益的追求和国家各项制度的完善;主题倾向方面关注百姓生活,倡导百姓勇敢追求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启发对人性的思考;“一周观察”栏目的新闻评论背靠中国新闻社庞大的信息资源,新闻评论运用修辞、引用名人话语形成了特色的评论员话语,标题制作富有创意吸引读者。(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3-25)

陈凤玉[7](2016)在《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复杂,《观察》周刊在时代困境之下诞生。它1946年9月1日创刊于上海,1948年12月25日停刊。解放后改为《新观察》继续出版,以"专论"见称。本文拟对解放前(1946年-1948年)储安平创办时期《观察》政论的特点、内容及《观察》作为第叁方力量的媒体代表所具有的阶级局限性进行分析,以期对政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6年02期)

樊亚平,刘静[8](2015)在《从满怀希望、积极建言到陷入绝望、沉寂无言——《观察》周刊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呈现及其历时性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观察》周刊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呈现和历时性演变为切入点,在对《观察》有关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文章内容、主题、来源、数量进行历时性变化考察的基础上,描画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有关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文章内容、主题之变化,分析了这种变化背后蕴含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心态演变历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樊亚平,刘静[9](2015)在《从紧跟时局、随风而动到自我救赎——《观察》周刊对“第叁种力量”的呈现及其历时性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周刊对"第叁种力量"的呈现经历了从主张"第叁种力量"为和平、民主而呼吁,到批评"第叁种力量"散漫、无组织、脱离民众,再到主张"第叁种力量"回归教育、启蒙民众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叁种力量"从紧跟时局、随风而动、与政治力量同台共舞到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救赎的矛盾而无奈的心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范可[10](2015)在《关于《查理周刊》遇袭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月7日,法国巴黎的漫画刊物《查理周刊》突然遭到了极端主义者的暴力恐怖袭击。在这次血腥的事件及其后续事件中,先后造成17人丧生。这次袭击在欧洲和世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应,人们纷纷愤怒地予以谴责。1月11日,巴黎举行了上百万人的反恐大游行,许多国家的政要手挽手行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显示出与恐怖主义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在游行的队伍中,包括穆斯林在内的许多宗教界人士与信徒也高举各种标语行进其间。从许多迹象来看,这次游行意在推动有着不同宗教与文化背(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期刊2015年02期)

观察周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观察》周刊(1946.9~1948.11)被称为“中国百年言论史的绝响”,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观察》周刊以言论着称,“专论”栏目是《观察》周刊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同时也是学者研究《观察》周刊的主要资料打捞点。在中国社会变革急剧动荡的大时代里,《观察》周刊“专论”栏目的诞生为大批希望通过舆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由知识分子提供了兼容并包的议论平台。左、中、右各种倾向的知识精英纷纷以“撰稿人”的身份齐聚在一起,他们体察民生,评论国事,引导青年,积极诚挚地表达自己对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的期望与主张。本文试图从“专论”栏目内容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大体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努力尝试剖析“专论”栏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的议题设置倾向、评论关注焦点、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以及获得成功的原因,以期还原《观察》周刊“专论”栏目的整体原貌,并对其在新闻评论史上的地位及贡献做出公允的判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察周刊论文参考文献

[1].贺心颖.报人曹聚仁对中国抗战初期的观察——以《涛声》周刊为例[J].青年记者.2018

[2].郝宇.《观察》周刊“专论”栏目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3].田秋生.战后普通知识群体的报刊论政——《观察》周刊“读者投书”栏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4].赵威,方英恩,罗丽娟.中山观察十年:由一纸周刊到区域全媒体矩阵[J].南方传媒研究.2017

[5].陈凤玉.《观察》周刊及其知识分子撰稿人群体研究[D].湖北大学.2017

[6].魏成果.《中国新闻周刊》“一周观察”栏目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7].陈凤玉.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J].视听.2016

[8].樊亚平,刘静.从满怀希望、积极建言到陷入绝望、沉寂无言——《观察》周刊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呈现及其历时性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樊亚平,刘静.从紧跟时局、随风而动到自我救赎——《观察》周刊对“第叁种力量”的呈现及其历时性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范可.关于《查理周刊》遇袭事件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民族.2015

论文知识图

方成-1 下海方成-——不要叫我“老爷”叫“公仆”!(19...方成-2 不堪一击(1995)方成-1 一盘下不完的棋(1983)方成-2 余财(1993)方成-3 观点不同

标签:;  ;  ;  ;  ;  ;  ;  

观察周刊论文_贺心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