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环丙烷羧酸论文_尚迪,张艳,徐志旭,李涛,高玉千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环丙烷羧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氨酶,羧酸,丙烷,氨基,乙烯,桑树,新造。

氨基环丙烷羧酸论文文献综述

尚迪,张艳,徐志旭,李涛,高玉千[1](2019)在《1-氨基环丙烷-1-羧酸对食用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在许多丝状真菌包括常见霉菌、菌根真菌和蕈菌等菌丝表面定殖,形成的真菌-细菌生物膜(FBB)已成为新型高效的生物肥料接种剂和生防制剂。然而,制备FBB耗时长、难以大规模生产,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FBB的形成机理。FBB形成包括细菌趋化菌丝分泌物到达丝际(mycosphere)和细菌在菌丝表面定殖成膜等步骤。菌丝分泌物中的哪种成分是细菌趋化的关键趋化物还不清楚。在双孢蘑菇覆土中,恶臭假单胞菌能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二者是适宜的FBB研究模式菌。我们研究发现,PDA平板培养双孢蘑菇菌丝,在菌丝尖端边缘处接种恶臭假单胞菌UW4以及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AcdS)基因缺失突变株,前者能够促进菌丝的生长,并在菌丝表面形成菌膜,而后者则抑制菌丝的生长,不能在菌丝表面形成菌膜。PDA平板培养双孢蘑菇表达细菌AcdS基因和表达反义ACC氧化酶基因的转化子,前者ACC分泌量减少,后者ACC分泌量增加,接种UW4与该2种转化子共培养,UW4可在双孢蘑菇表达反义ACC氧化酶基因的转化子的菌丝表面形成菌膜,而在双孢蘑菇表达细菌AcdS基因的转化子的菌丝表面不形成菌膜。趋化实验发现,UW4可趋化ACC,且趋化强度高于双孢蘑菇菌丝分泌物中的其他氨基酸和有机酸。而UW4 ACC脱氨酶基因缺失突变株不能趋化ACC。结果表明,ACC是恶臭假单胞菌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的关键趋化物质。(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康静[2](2019)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诱导小豆抗锈性机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小豆(Vigna angularis)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导致小豆提前落叶,严重影响小豆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小豆主栽品种均高感锈病,其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存在病菌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弊端。在缺乏抗性资源的背景下,实现小豆锈病绿色防控,是当前小豆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应用外源类激素诱导提高植物自身免疫以抵抗病菌侵染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潜在病害防治措施,选取适宜的外源诱导剂,明确其诱导抗性的效果及机理,可为小豆锈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小组前期转录组测序发现,多个与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抗病品种接种锈菌后24 h显着上调表达,推测乙烯信号通路可能在小豆抗锈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乙烯生物合成前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作为抗病诱导剂,研究其诱导小豆抗锈性的效果及其机理,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喷雾法以不同浓度ACC激发处理小豆真叶,于处理后2 d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0.25 mg·mL~(-1) ACC可显着提高小豆抗锈病,与无菌水处理相比,病情指数下降了45.06%。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不同浓度ACC对锈菌夏孢子萌发均无显着抑制作用,表明ACC处理对小豆抗锈性的提高并非由于对病菌的直接抑制产生的抗侵入机制,可能由于小豆免疫力提高而产生了抗扩展机制。2.ACC激发处理除诱导小豆抗锈性提高外,还可引起小豆幼苗出现顶端弯钩、叶片卷曲及株高降低的乙烯“叁重反应”。利用qRT-PCR技术对ACC处理后小豆乙烯生物合成(MPK3、MPK6)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EIN2、EIN3、ERF2、ERF5)的表达分析表明,与无菌水处理相比,ACC处理后MPK3和MPK6显着上调表达,乙烯信号通路核心正调节因子EIN2、EIN3于ACC处理后48 h显着上调,并激活其下游转录因子ERF2、ERF5等基因显着上调,表明ACC处理促进了小豆内源乙烯含量的积累,并激活乙烯信号通路致使小豆植株呈现乙烯叁重反应。3.为深入探索乙烯信号通路在ACC诱导小豆抗锈性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ACC处理并接种后EIN2、EIN3、ERF2、ERF5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水处理对照相比,乙烯信号通路核心正调节因子EIN2、EIN3在病菌侵染早期(0-24 h)显着上调,侵染后期(48 h后)表达量开始显着降低。应用乙烯信号通路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与ACC共同处理并接种后发现,1-MCP单独处理并接种后,植株生长及抗性表型与水处理对照差异不显着,1-MCP与ACC共同处理并接种后,小豆植株的叁重反应消失,但植株仍表现明显的抗锈性。上述结果表明,ACC诱导小豆抗锈性提高并不完全依赖乙烯信号通路的激活。4.为初步明确ACC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了PR2、PR4及NPR1等防卫相关基因于ACC激发处理并挑战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与水处理并挑战接种锈菌的对照相比,PR2、PR4及NPR1等基因均于接种后24 h表达量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表达水平仍显着高于对照。进一步对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几丁质酶活性在ACC诱导并接种后48 h显着升高,β-1,3-葡聚糖酶活性接种后不同时间与对照无显着差异,表明ACC处理激活了PR2、PR4、NPR1等防卫基因,并显着提升了几丁质酶活性,小豆对锈菌侵染产生了抗扩展作用,进而提高了小豆的抗锈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周义杰,闫希焕,高亭豪,刘芳,杨明峰[3](2019)在《树莓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RiACS)家族成员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树莓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新兴水果,近年来中国树莓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树莓果实不耐贮存的特点成为制约树莓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ACS)是植物体内乙烯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克隆树莓ACS基因家族成员可以推进树莓果实成熟分子机理的研究,为改善树莓果实不耐贮存的特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电子克隆方法和PCR技术获得ACS基因家族成员序列并对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蛋白结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克隆得到6条树莓ACS基因家族成员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它们编码的蛋白均不含信号肽,RiACS4为跨膜蛋白,RiACS1-3可能定位于细胞核,RiACS4-6可能分别定位于内质网膜、细胞质、高尔基体,RiACS1-6二级结构类似,根据叁级结构可分为2组,根据进化树可分为3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树莓ACS基因的差异表达和树莓果实成熟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申朝会[4](2018)在《恶臭假单胞菌1-氨基环丙烷-1-羧酸及乙烯趋化性对其在小麦根际定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微生物肥料中主要的微生物菌群,能够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是化学肥料的优质替代品。但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效果往往不稳定,其机理尚不清楚。PGPR在植物根际定殖是其发挥作用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即PGPR响应植物根系分泌物并向根系定向趋化到达根际。PGPR对植物根际分泌物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和乙烯的趋化性是否是影响其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尚未见报道。本文以典型的PGPR菌株恶臭假单胞菌UW4为实验材料,对此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恶臭假单胞菌UW4乙烯趋化受体蛋白的筛选。在铜绿假单胞菌乙烯趋化受体研究的基础上,将UW4中潜在的趋化受体基因(共筛选到28个)与铜绿假单胞菌乙烯趋化受体基因(GenBank:AAG06042.1)通过Clustal Omega进行建树分析,筛选出同源率最高的基因(ecp,GenBank:AFY18818.1)。通过TOPCONS对其保守功能结构域进行预测发现,ecp具有跨膜螺旋结构(membranetopology);CD-Search分析表明ecp具有组氨酸激酶结构域(HAMP)和信号结构域(signaling domains);Phyre2 server分析发现其具有N末端配体结合域(LBDs)。(2)乙烯趋化受体缺失突变株(UW4-ecp~-)和功能回补菌株(UW4-ecp~-+pBBR-ecp)的构建。通过PCR扩增获得乙烯趋化受体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各600bp,将上下游同源片段通过重迭PCR融合后,连接到pEASY Blunt E1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融合片段序列扩增正确。之后将上下游同源片段连至pEX18Gm获得同源重组质粒pEX18Gm-F。然后采用双亲本杂交的方法将pEX18Gm-F转化至UW4,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拟转化子中ecp扩增结果为阴性且杂交条带相对UW4减小,且大小与ecp相等,表明成功获得UW4-ecp~-。接着将ecp插入pBBR1MCS2中,构建功能回补质粒pBBR-ecp。分别将pBBR-ecp和pBBR1MCS2转化至UW4-ecp~-,PCR验证结果表明pBBR-ecp和pBBR1MCS2均转入UW4-ecp~-,成功获得ecp功能回补菌株(UW4-ecp~-+pBBR-ecp)和空载对照菌株(UW4-ecp~-+pBBR1MCS2)。(3)趋化功能检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趋化物质精氨酸、琥珀酸、乙烯及ACC,分别对UW4,UW4-ecp~-,UW4-ecp~-+pBBR-ecp,UW4-ecp~-+pBBR1MCS2和UW4-acdS~-进行趋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与UW4相比,UW4-ecp~-和UW4-ecp~-+pBBR1MCS2对乙烯的趋化能力显着降低;UW4-acdS~-对ACC彻底失去趋化能力;UW4-ecp~-+pBBR-ecp对四种趋化物质的趋化能力无显着性变化。此外,各个菌株对精氨酸、琥珀酸趋化能力均无差异。(4)比生长速率测定。分别测定UW4,UW4-ecp~-,UW4-acdS~-,UW4-ecp~-+pBBR-ecp的OD值变化曲线,并统计OD值与菌落数之间的关系,绘制四种菌株的生长曲线从而比较其比生长速率。结果表明四种菌株的比生长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各菌株对小麦根部生物量的影响。在小麦根际分别施用UW4,UW4-ecp~-,UW4-ecp~-+pBBR-ecp及UW4-acdS~-菌悬液,培养21d后测定小麦根部的干湿重。与UW4相比,施用UW4-acdS~-对小麦的促生作用显着性减弱(p<0.05);UW4-ecp~-和UW4-ecp~-+pBBR-ecp对小麦的根部的促生作用无显着变化。(6)各菌株在小麦根际定殖量。在无菌条件下将小麦分别与UW4,UW4-ecp~-,UW4-acdS~-及UW4-ecp~-+pBBR-ecp进行共培养,使用Taqman法定量PCR分析这些菌株在小麦根部的定殖量。与UW4相比,UW4-acdS~-在小麦根际定殖量减少10倍之多;UW4-ecp~-,UW4-ecp~-+pBBR-ecp在小麦根际定殖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UW4 ACC趋化性对其在小麦根际的定殖影响较大。综上所述,UW4在失去ACC趋化性后,促生效果显着降低,在小麦根际的定殖量显着减少,而失去乙烯趋化性后则无显着性变化。表明UW4 ACC趋化性对其在植物根际定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ACC可能是影响PGPR在植物根际定殖的关键物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贾凤安,甄丽莎,常帆,吕睿,刘晨[5](2017)在《黄土高原新造耕地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ACCD)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功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性能良好的新造耕地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deaminase,简称ACCD)菌株,对菌株进行多项分类鉴定,分离所产生的ACCD菌株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以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作为唯一氮源分离纯化普鲁兰酶产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16S r RNA序列分析等试验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使用GenⅢ鉴定板进行生理生化测定,以及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检测,研究菌株的产酶特性。通过平皿促生试验,研究菌株不同组分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从陕北新造耕地样品中分离得到6株ACCD产生菌,经过多项分类鉴定显示,这些菌株主要分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其中Enterobacter菌株YAnl_w2产酶迅速,在最适温度和p H值条件下ACCD活性达0.54μmol/(mg·h)(以单位质量酶蛋白在单位时间内生成α-丁酮酸的物质的量表示)。促生试验表明,YAnl_w2对麦种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具有促生应用前景。对6株新造耕地分离菌株的多项分类结果鉴定发现,它们均为产ACCD的细菌,其中YAnl_w2菌株ACCD产率、产量较其他来源的酶高,对麦种促生作用明显,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9期)

余建[6](2017)在《桑树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MnACO)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桑树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经济作物,不仅作为家蚕的饲料被大面积种植,其果实桑椹,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欢迎。桑树还能适应很多逆境胁迫,如寒冷、水淹、干旱以及盐碱环境。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桑树的商业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乙烯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植物气体激素,在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中调控多种生长发育和胁迫应激反应,ACO是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能催化ACC形成乙烯。启动子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启动子功能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调控基因表达。目前有关桑树ACO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转录表达层面,对其启动子的功能还未知。本研究对川桑MnACO启动子序列进行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对阳性转基因植株进行非生物胁迫处理及GUS组织化学分析,探究ACO基因及其启动子在桑树生长发育和逆境中的作用,为改良桑树品种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并探索乙烯利和1-MCP对桑椹中Ma ACO2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桑树品种选育,改良桑椹品质及调节后熟进程提供理论依据。1.桑树MnACO启动子扩增与序列分析以川桑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的启动子序列分别为1518 bp和1429 bp。分析启动子序列,发现MnACO1和MnACO2启动子各含有1个转录起始位点,分别在起始密码子上游-101bp处和-106 bp处,且两者都有含有TATA-box,表明其具有启动子的核心启动元件,能启动基因正常转录。两者都含有响应外界环境刺激的TC-rich repeats和响应赤霉素的GARE-motif,含有响应外界热刺激的元件,MnACO1为MBS,而MnACO2为HSE。MnACO1含有响应植物激素的Aux RE元件,MnACO2含有响应水杨酸的TCA-element元件。结果表明MnACO1和MnACO2启动子具有启动子的一般特性和功能,能使植物在逆境环境中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抵御多种刺激。2.桑树MnACO启动子调控转基因拟南芥中GUS基因的表达将启动子片段与GUS报告基因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分别获得2株p MnACO1::GUS和4株p MnACO2::GUS转基因拟南芥。分析T3代转基因植株不同生长阶段的GUS活性,结果显示,p MnACO1::GUS植株生长发育的各时期均能检测到GUS活性,且较p MnACO2::GUS植株高;p MnACO2::GUS植株生长1周和2周时,根尖中GUS活性较叶片高,但生长至4周,根尖和莲座叶片没有检测到明显GUS活性,仅莲座叶丛的中心有少量GUS活性。p MnACO1::GUS植株的花瓣、花药、花丝以及柱头中有较高GUS活性,花柱和花序轴中的活性较低;p MnACO2::GUS植株的花瓣、花药、花丝、柱头和茎生叶中,能检测到GUS活性,但花柱和花序轴中无GUS活性。p MnACO1::GUS果柄以及果荚中有少量GUS活性,但p MnACO2::GUS的果柄和果荚中无GUS活性。结果表明,MnACO启动子在拟南芥不同生长阶段,其表达部位及表达活性不同,推测Ma ACO2具有组织特异性,与果实成熟密切相关,可能为果实特异性启动子,可利用其对桑椹品质进行改良。3.不同处理对桑树MnACO启动子及基因的影响MnACO1和MnACO2启动子对不同胁迫呈现不同的响应模式,且桑幼苗Ma ACO基因经处理后的表达趋势与转基因拟南芥GUS染液吸光值变化趋势一致。Na Cl处理后,MnACO启动子GUS染液吸收值随处理时间而增加。损伤处理上调p MnACO::GUS转基因植株中GUS基因的表达,12 h的GUS活性最高。p MnACO1::GUS植株经ABA处理3 h后染色最深,随后下降;p MnACO2::GUS植株经ABA处理后,24 h的GUS活性最高。SA处理后,p MnACO1::GUS和p MnACO2::GUS植株的GUS活性在24 h最高。Na Cl、ABA、SA以及损伤叶片都能诱导转基因拟南芥中GUS基因的上调表达,推测桑树在遭受胁迫时,Ma ACO启动子被激活,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激活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促成乙烯生成,且桑树在逆境胁迫时,MnACO1启动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将MnACO1基因作为改良桑树品种抗逆性靶基因。4.乙烯利与1-MCP处理对桑椹中Ma ACO基因表达的影响桑树盛花期后21天和26天,分别用乙烯利喷洒桑椹表面,采摘后桑椹经1-MCP熏蒸处理,测定其花青素和总糖含量,分析Ma ACO2以及花青素相关基因Ma DFR和Ma ANS的转录表达。桑椹经过乙烯利处理后,花青素含量和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都有明显增加,与花青素合成有关的基因表达也受乙烯利上调,经1-MCP熏蒸的桑椹花青素含量和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都有所下降。与对照相比,21DAF桑椹经乙烯利处理后,Ma ACO2表达量先上调后下调;26DAF桑椹经乙烯利处理后,Ma ACO2表达量在处理后8 h受到显着上调,处理后32 h,表达量高于对照;采后桑椹经1-MCP熏蒸,Ma ACO2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结果表明,Ma ACO2在桑椹成熟过程中的表达量受乙烯利和1-MCP调节,桑椹花青素和总糖含量的积累也随之改变,因此,Ma ACO2在桑椹成熟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5)

余建,刘长英,赵爱春,王传宏,蔡雨翔[7](2017)在《桑树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MnACO)启动子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ACO)作为关键酶,能够催化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形成乙烯。为探究桑树MnACO基因在桑树生长发育和抵御外界胁迫中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p MnACO::GUS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采用GUS组织染色法鉴定转基因拟南芥不同生长阶段及胁迫处理后的GUS活性。通过PCR克隆得到MnACO1和MnACO2启动子片段,它们分别为1518 bp和1429 bp,启动子区域有大量的TATA-box、CAAT-box和其他响应外界刺激的顺式作用元件。GUS活性分析显示MnACO启动子能驱动GUS在拟南芥中表达;MnACO1启动子能驱动GUS在拟南芥的根、叶片、花瓣、花药、花丝、柱头以及果荚中表达,且活性较MnACO2强;MnACO2启动子不能驱动GUS在果荚中无表达。转MnACO1和MnACO2植株经不同逆境处理后GUS表达活性不同,转MnACO1植株的GUS活性随处理延长时间而减弱,转MnACO2植株GUS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强。q RT-PCR检测2周苗龄的桑幼苗在经过胁迫处理后Ma ACO1和Ma ACO2的基因表达量,发现Ma ACO基因的表达模式与MnACO启动子GUS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MnACO为诱导型启动子,MnACO1兼具组成型启动子特性,MnACO2兼具组织特异型启动子特性。MnACO1在转基因植株中对胁迫响应能力更强,预示着可将其用来调控改良桑树品种抗逆性靶基因;Ma ACO2可能与果实成熟有关,可将其启动子作为果实特异性启动子对桑椹品质进行合理改良。(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贾凤安,常帆,吕睿,刘晨,甄丽莎[8](2016)在《具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活性植物根际促生菌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性质劣变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关键因素。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克服了植物修复的一系列缺点,成为了土壤修复的有效的途径。具ACC脱氨酶根际促生菌,以其提高宿主植株生存能力、增强宿主植物对污染物耐受力,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具ACC脱氨酶PGPR菌株对宿主植物和土壤环境所产生的有益影响,为其在植物-微生物联用修复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王治新,黄婉云,潘成学,苏桂发[9](2016)在《含2,3-二芳基-1-氨基环丙烷羧酸残基构象限制二肽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和2-对氯苯基-3-基-1-叔丁氧酰氨基环丙烷羧酸为原料,合成了含2-对氯苯基-3-苯基取代环丙烷氨基酸残基的构象限制二肽,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二肽的晶体结构。(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刁桂萍,李松阳,王志英[10](2016)在《深绿木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ACCC30153为试材,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克隆获得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ACCD基因的c DNA全长。结果表明:此基因的c DNA编码区序列全长1 083 bp,编码区可编码360个氨基酸。经Blast P相似性分析,其属于Try-synth-beta-Ⅱ家族,与里氏木霉(T.reesei)氨基酸序列XP-006967764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1%。在5种不同诱导条件下,ACCD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变化。在C、N饥饿培养基中分别培养8 h与16 h时,ACCD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为未诱导时的22.7倍与22.4倍;在山新杨叶粉与茎粉的诱导下,ACCD的表达量分别在培养的24 h与2 h达到最大,为未诱导的22.6倍与27.3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氨基环丙烷羧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小豆(Vigna angularis)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导致小豆提前落叶,严重影响小豆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小豆主栽品种均高感锈病,其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存在病菌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弊端。在缺乏抗性资源的背景下,实现小豆锈病绿色防控,是当前小豆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应用外源类激素诱导提高植物自身免疫以抵抗病菌侵染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潜在病害防治措施,选取适宜的外源诱导剂,明确其诱导抗性的效果及机理,可为小豆锈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小组前期转录组测序发现,多个与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抗病品种接种锈菌后24 h显着上调表达,推测乙烯信号通路可能在小豆抗锈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乙烯生物合成前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作为抗病诱导剂,研究其诱导小豆抗锈性的效果及其机理,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喷雾法以不同浓度ACC激发处理小豆真叶,于处理后2 d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0.25 mg·mL~(-1) ACC可显着提高小豆抗锈病,与无菌水处理相比,病情指数下降了45.06%。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不同浓度ACC对锈菌夏孢子萌发均无显着抑制作用,表明ACC处理对小豆抗锈性的提高并非由于对病菌的直接抑制产生的抗侵入机制,可能由于小豆免疫力提高而产生了抗扩展机制。2.ACC激发处理除诱导小豆抗锈性提高外,还可引起小豆幼苗出现顶端弯钩、叶片卷曲及株高降低的乙烯“叁重反应”。利用qRT-PCR技术对ACC处理后小豆乙烯生物合成(MPK3、MPK6)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EIN2、EIN3、ERF2、ERF5)的表达分析表明,与无菌水处理相比,ACC处理后MPK3和MPK6显着上调表达,乙烯信号通路核心正调节因子EIN2、EIN3于ACC处理后48 h显着上调,并激活其下游转录因子ERF2、ERF5等基因显着上调,表明ACC处理促进了小豆内源乙烯含量的积累,并激活乙烯信号通路致使小豆植株呈现乙烯叁重反应。3.为深入探索乙烯信号通路在ACC诱导小豆抗锈性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ACC处理并接种后EIN2、EIN3、ERF2、ERF5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水处理对照相比,乙烯信号通路核心正调节因子EIN2、EIN3在病菌侵染早期(0-24 h)显着上调,侵染后期(48 h后)表达量开始显着降低。应用乙烯信号通路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与ACC共同处理并接种后发现,1-MCP单独处理并接种后,植株生长及抗性表型与水处理对照差异不显着,1-MCP与ACC共同处理并接种后,小豆植株的叁重反应消失,但植株仍表现明显的抗锈性。上述结果表明,ACC诱导小豆抗锈性提高并不完全依赖乙烯信号通路的激活。4.为初步明确ACC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了PR2、PR4及NPR1等防卫相关基因于ACC激发处理并挑战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与水处理并挑战接种锈菌的对照相比,PR2、PR4及NPR1等基因均于接种后24 h表达量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表达水平仍显着高于对照。进一步对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几丁质酶活性在ACC诱导并接种后48 h显着升高,β-1,3-葡聚糖酶活性接种后不同时间与对照无显着差异,表明ACC处理激活了PR2、PR4、NPR1等防卫基因,并显着提升了几丁质酶活性,小豆对锈菌侵染产生了抗扩展作用,进而提高了小豆的抗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环丙烷羧酸论文参考文献

[1].尚迪,张艳,徐志旭,李涛,高玉千.1-氨基环丙烷-1-羧酸对食用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康静.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诱导小豆抗锈性机理的初步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3].周义杰,闫希焕,高亭豪,刘芳,杨明峰.树莓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RiACS)家族成员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

[4].申朝会.恶臭假单胞菌1-氨基环丙烷-1-羧酸及乙烯趋化性对其在小麦根际定殖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5].贾凤安,甄丽莎,常帆,吕睿,刘晨.黄土高原新造耕地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ACCD)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功能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7

[6].余建.桑树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MnACO)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7

[7].余建,刘长英,赵爱春,王传宏,蔡雨翔.桑树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MnACO)启动子功能分析[J].作物学报.2017

[8].贾凤安,常帆,吕睿,刘晨,甄丽莎.具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活性植物根际促生菌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中的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6

[9].王治新,黄婉云,潘成学,苏桂发.含2,3-二芳基-1-氨基环丙烷羧酸残基构象限制二肽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6

[10].刁桂萍,李松阳,王志英.深绿木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菜用大豆GmCYLs基因不同外源激素(ABA,B...的代谢途径Fig.1Themetabolicpathwa...乙烯的合成Fig.1.2Ethylenebiosynthe...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运输途径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脱氨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

标签:;  ;  ;  ;  ;  ;  ;  

氨基环丙烷羧酸论文_尚迪,张艳,徐志旭,李涛,高玉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