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过CT平扫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2例腮腺原发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软件工具在这些CT平扫图像上对病灶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获得18个纹理参数。使用非参数检验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纹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ROC曲线,以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由CT平扫的图像生成的18个不同的纹理参数中,共有10种纹理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中位数强度、平均值、体素值和、均方根误差、离均差诊断效能较高,AUC均大于0.8。结论: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可以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任思桐,李小虎,刘斌,李露露,李志洁,胡翀,束晶苇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恶性肿瘤,纹理分析
来源: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肿瘤学,口腔科学
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分类号: R739.87
DOI: 10.15953/j.1004-4140.2019.28.06.06
页码: 685-691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500K
下载量: 163
相关论文文献
- [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 2019(03)
- [2].64排螺旋CT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14)
- [3].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预防[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7(03)
- [4].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J]. 口腔医学 2015(04)
- [5].健康教育彩卡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手术应用效果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5)
- [6].腮腺多形性腺瘤不同术式比较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75)
- [7].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患者健康教育的探讨[J]. 药物与人 2014(06)
- [8].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放射组学研究[J]. 西南国防医药 2020(10)
- [9].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09)
- [10].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对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的影响[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08)
- [11].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142例的临床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2)
- [12].环杷明对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影响[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03)
- [13].区域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96例效果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12(13)
- [14].1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6)
- [15].腮腺多形性腺瘤178例临床分析[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0(04)
- [16].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0(05)
- [17].腮腺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应用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09(09)
- [18].腮腺多形性腺瘤218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8(12)
- [19].腮腺多形性腺瘤146例临床总结[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8(02)
- [20].低龄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01)
- [21].原发多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口腔医学 2015(06)
- [22].腮腺多形性腺瘤150例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 2012(11)
- [23].2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2(10)
- [24].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32)
- [25].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12)
- [26].腮腺多形性腺瘤66例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 2010(27)
- [27].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 2009(32)
- [28].腮腺多形性腺瘤122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12)
- [29].腮腺多形性腺瘤行手术治疗对并发症与肿瘤复发的影响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35)
- [30].腮腺多形性腺瘤197例临床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