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降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速度,球形,颗粒,流体,浓度,通量,尾矿。
沉降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邵松松[1](2019)在《内蒙古某金属矿尾矿沉降速度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某金属矿应用大型深锥膏体浓密机进行尾矿沉降试验,主要考察不同矿浆浓度、pH以及絮凝剂用量对尾矿沉降速度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优化实现了生产连续稳定运行,确保尾矿排放浓度能够达到膏体排放的标准,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十分缺乏,生产用水成本高等难题。(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9期)
侯贺子,李翠平,王少勇,颜丙恒[2](2019)在《尾矿浓密中泥层沉降速度变化及颗粒沉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全尾矿絮凝沉降宏观实验,研究不同料浆质量分数、絮凝剂单耗下的尾矿静态絮凝沉降特征,分析泥层沉降速度变化趋势;基于沉降阶段与泥层沉降速度的对应关系,得到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开展不同沉降区域尾矿颗粒微观实验,使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测尾矿絮凝沉降样品,分析不同沉降区域的尾矿颗粒粒径分布状况,探究不同粒径尾矿颗粒的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沉降颗粒分布存在差异,伴随不同沉降区域的形成、过渡和消失,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自由沉降前段、自由沉降末段、干涉沉降前段、干涉沉降末段和压密段;沉降速度与颗粒粒径密切相关,粒径82.0μm以上颗粒不发生絮凝,以颗粒形式沉降到底部,粒径26.5~82.0μm颗粒难以发生絮凝,粒径10.0~26.5μm颗粒不易絮凝,粒径10.0μm以下颗粒易絮凝并以絮团形式沉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雄飞,王体健,黄满堂,杨帆,杨丹丹[3](2019)在《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度和通量的计算方法比较——以南京仙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不同方法对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度和通量的估计存在差异,开展比较研究。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基于75 m观测塔,对大气中常见的六种污染物二氧化硫(SO_2)、一氧化氮(CO)、二氧化氮(NO_2)、臭氧(O_3)、一氧化碳(CO)、细颗粒物(PM_(2.5))的浓度和气象要素进行连续观测。利用叁层阻力模型计算大气污染物的干沉降速度,利用浓度法和梯度法计算干沉降通量,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SO_2、NO、NO_2、O_3、CO、PM_(2.5)的平均干沉降速度分别是0.270、0.019、0.089、0.449、0.038、0.147 cm/s。干沉降速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一般情况下,白天大于夜间,在午后出现最大值。整个观测期间,采用浓度法计算得到的SO_2、NO、NO_2、O_3、CO、PM_(2.5)干沉降通量分别为0.034、0.008、0.037、0.263、0.354、0.049μg/(m~2·s),采用梯度法得到的干沉降通量分别为0.04、0.00193、0.035、0.278、0.192、0.063μg/(m~2·s)。结论对于NO、O_3、PM_(2.5),浓度法和梯度法计算的干沉降通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梯度法估计干沉降通量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气污染物浓度梯度测量的准确性,浓度法估计干沉降通量则更多依赖于干沉降速度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霍东兴,何俊卿,马娟娟[4](2019)在《粉末燃料的沉降速度和最小流化速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粉末燃料输送技术是粉末发动机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所用的气动活塞式粉末输送方案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采用多个经验公式对某密度为2.5 g/cm~3、粒度为20~300μm的粉末燃料颗粒沉降速度和最小流化速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流化气温度、压强、颗粒粒度等对最小流化速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最小流化速度比沉降速度小得多,按照沉降速度设计流化气速度自然能够满足最小流化速度的要求;高温高压下的粉末沉降速度较常温常压下的小,因此按照粒度较大的颗粒在常温常压下的沉降速度设计流化气速度,就能够同时保证所有颗粒在所有工况下的气力输送,该速度为2.5 m/s。(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周克钊,罗万申,赵远清,邓钦祖,李雨阳[5](2018)在《静置沉淀试验中污泥沉降速度的不确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量静置沉淀试验,发现并解释了静置沉速的不确定性,包括静置沉速的分散性以及静置沉速与容器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液柱高度越大或液柱直径越大,则沉速越大。分析认为,污泥层中空洞的形成、维持和坍塌的随机性,是造成静置沉速分散性的根本原因,较小容器的底部支撑作用和边壁阻滞作用较强,有利于空洞的形成和维持,较大容器则相反,故液柱高度越大或液柱直径越大,则沉速越大。(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12期)
聂玲,师煜凯,程任[6](2018)在《支撑剂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力压裂的方法对储层进行增产作业成为油田现场的一贯做法,支撑剂颗粒的沉降规律成为越来越多工程师研究的焦点,影响支撑剂颗粒在裂缝中分布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沉降现象,其中支撑剂颗粒的沉降速度是沉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文章着重研究了支撑剂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李谦益,王博华[7](2018)在《非牛顿流体中De数对球形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sys PolyFlow软件对粘弹性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在不考虑加入湍流模型的前提下,对层流状态下的非牛顿流体中球形颗粒沉降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De数对球形颗粒沉降速度及尾迹区的长度等的影响。采用UCM模型时得到:尾迹区的长度会随着De数的增加而增长,且尾迹流线逐渐向下游发展;在颗粒与壁面之间最大的速度涡的大小同样随着De数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李宫晟,苏关东,谭程巍[8](2017)在《基于Java编程的油气分离油滴沉降速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分离油滴沉降速度是分离器尺寸设计的重要基础数据,决定了油气分离器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为了提高油滴沉降速度的计算精度,减少误差,运用高效率、结构化、模块化的编程语言,采取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编写了适用于油气两相分离器中油滴沉降速度计算的Java程序,实现了迭代试算法、流态区分法、阿基米德准数法对油气两相分离器中油滴沉降速度的计算,通过对不同方法结果的比较,优选出精度最高的计算结果,得出了油滴在分离器中的沉降速度,为油气两相分离器的设计及选型提供基础数据,为油田数字化提供程序支持。(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刘庆岭,田守嶒,李根生,沈忠厚,许争鸣[9](2017)在《球形颗粒在含纤维幂律流体中沉降速度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工业中,纤维被广泛应用于提高钻井液和压裂液的固相运移能力,研究颗粒在含纤维流体中的沉降速度可以为纤维钻井液及压裂液性能评价与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针对球形颗粒在含纤维幂律流体中的沉降速度进行研究,拟建立一个考虑不同雷诺数与纤维浓度的颗粒沉降速度预测模型。开展了球形颗粒在含纤维幂律流体中沉降速度全参数实验,考虑的变量参数有:颗粒粒径、颗粒密度、基液流变性及纤维浓度。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加入纤维使基液的表观黏度有少量增加;随着纤维浓度的增大,颗粒沉降速度逐渐降低,表明纤维对颗粒产生一个机械阻力作用,定义为纤维阻力。与黏性阻力系数类似,本文定义无因次纤维阻力系数来定量表征纤维阻力的大小;定义与颗粒沉降速度无关的阿基米德数为总阻力系数(纤维阻力系数与流体阻力系数之和)与颗粒雷诺数的函数。基于实验数据,发现在实验沉降速度下,颗粒雷诺数与无因次阿基米德数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符合线性关系,据此拟合得到了最终的颗粒沉降速度预测模型。与实验数据相比,该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12.39%,符合精度要求。该模型适用的雷诺数范围为(0.002~324),纤维浓度范围为(0.02%~0.1%)。本研究对纤维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科学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秀林[10](2017)在《基于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的旋风分离器性能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风分离器是常用的气固两相分离设备。现有的粒级效率表征方法都假定颗粒是球形的,对非球形颗粒则采用基于几何意义的等效体积粒径。这也是非球形颗粒粒级效率难以表征、表征结果不便应用的主要原因。为了准确表征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本文选取粉煤灰、硅微粉、滑石粉与重晶石粉四种不同颗粒,分别用激光粒度仪与离心沉降粒度仪,测量并比较了它们基于不同等效原理的粒度分布。选择D=300mm的PV型旋风分离器,在冷态条件下,首先用粉煤灰与硅微粉作为实验材料,测得基于不同等效粒径的粒级效率;再将颗粒大小、密度、形状等影响分离的物性综合到一起,提出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的概念,并用其作为基准来表征粒级效率。结果表明: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不同颗粒的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相同,则其分离效率相等。改用滑石粉与重晶石粉进行实验,验证了以上结果,说明颗粒的等效沉降速度粒径可以准确表征颗粒的旋风分离能力。进一步改变PV型旋风分离器的进、出口结构尺寸和筒体直径,对以上的粒级效率表征方法进行验证。实验表明:相同操作条件下,不同粉料基于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的粒级效率曲线依旧是重合的;对不同旋风分离器,基于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的粒级效率曲线有明显差异,说明这种效率表征方法能表征不同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最后针对平衡轨道模型提出了两点修正:一是用等效沉降粒径来表征颗粒粒度,以消除颗粒形状对阻力系数的影响;二是用粉体的堆积密度与休止角这些参数对附加摩擦系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平衡轨道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非球形颗粒的分离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沉降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开展全尾矿絮凝沉降宏观实验,研究不同料浆质量分数、絮凝剂单耗下的尾矿静态絮凝沉降特征,分析泥层沉降速度变化趋势;基于沉降阶段与泥层沉降速度的对应关系,得到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开展不同沉降区域尾矿颗粒微观实验,使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测尾矿絮凝沉降样品,分析不同沉降区域的尾矿颗粒粒径分布状况,探究不同粒径尾矿颗粒的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沉降颗粒分布存在差异,伴随不同沉降区域的形成、过渡和消失,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自由沉降前段、自由沉降末段、干涉沉降前段、干涉沉降末段和压密段;沉降速度与颗粒粒径密切相关,粒径82.0μm以上颗粒不发生絮凝,以颗粒形式沉降到底部,粒径26.5~82.0μm颗粒难以发生絮凝,粒径10.0~26.5μm颗粒不易絮凝,粒径10.0μm以下颗粒易絮凝并以絮团形式沉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降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邵松松.内蒙古某金属矿尾矿沉降速度的试验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2].侯贺子,李翠平,王少勇,颜丙恒.尾矿浓密中泥层沉降速度变化及颗粒沉降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赵雄飞,王体健,黄满堂,杨帆,杨丹丹.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度和通量的计算方法比较——以南京仙林地区为例[J].装备环境工程.2019
[4].霍东兴,何俊卿,马娟娟.粉末燃料的沉降速度和最小流化速度分析[J].固体火箭技术.2019
[5].周克钊,罗万申,赵远清,邓钦祖,李雨阳.静置沉淀试验中污泥沉降速度的不确定性研究[J].给水排水.2018
[6].聂玲,师煜凯,程任.支撑剂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J].云南化工.2018
[7].李谦益,王博华.非牛顿流体中De数对球形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J].石化技术.2018
[8].李宫晟,苏关东,谭程巍.基于Java编程的油气分离油滴沉降速度计算[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
[9].刘庆岭,田守嶒,李根生,沈忠厚,许争鸣.球形颗粒在含纤维幂律流体中沉降速度预测模型[J].石油科学通报.2017
[10].刘秀林.基于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的旋风分离器性能表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