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凤(屏山县新发乡明德小学四川屏山645350)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学习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去亲自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成为自主的发现者、学习者。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同学们,你们在这学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生想)今天先请两位同学上台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比赛(在比正确率的情况下,再比运算速度),哪两位同学愿意来?这时,我故意请了班上成绩较好的王鹏飞和邓永春两位同学进行比赛。出示比赛题目。王鹏飞的(15+5)×6、(11+59)×6、8×(25+25);邓永春的65×7+15×7、65×5+39×5、6×45+6×15;同学们猜测谁是胜利者,并说说你猜测的理由,结果王鹏飞同学的首先做完,而且全部正确。邓永春做的虽全对,却慢了许多。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1说:(15+5)×6=15×6+5×6;学生2说:(11+59)×6=11×6+59×6;学生3说:8×(25+25)=8×25+8×25。同学们观察得很对。学习方法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在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两位同学的比赛取得成功,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为本节新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然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我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和相应的教学信息。让观察图后,问“你们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有75只。”我又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答:“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对,你们提得真好!请大家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1说:(50+30)×75=80×75=6000(只);学生2说:50×75+30×75=3750+2250=6000(只),请大家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总结)学生1说:我发现“(50+30)×75”与“50×75+30×75”相等,因为都是解决养鸡场鸡的只数,并且结果都是6000只;学生2说:“我发现这两个算式与前面的比赛题一样,都只有加法和乘法运算。”“对”,他把前面的比赛题也结合起来观察比较了,我们在一起来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1立:“计算结果相等,题目中涉及的数和运算符号相同。”学生2说:“有的数使用了两次,运算的顺序不一样。”学生3说:“我发现(□+○)×★=□×★+○×★”。师:很好!你能用字母abc表示这个规律吗?学生答:“能,(a+b)×c=a×c+b×c或a×c+b×c=(a+b)×c”。师,真棒!这就是乘法分配律,那么,你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你们觉得有什么作用?学生1说:“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师:请你举例说明好吗?(学生举例说说)这样在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经历探索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注意学生学习的内化。这样设计注重了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习惯。
总之,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和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去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他们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使学生了解、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探索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起辅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环境中获取了知识,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人人喜欢数学,个个踏上了愉快的数学旅程。
收稿日期:201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