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乡城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乡城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城,马达加斯加,陕北,主观,幸福感,差异,人口。

乡城迁移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宋伟[1](2019)在《人口“乡—城”迁移视角下宅基地退出补偿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宅基地退出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社会基础是城乡人口迁移及农民居住地的"乡—城"转换,故不能用"把农民固化在农村"的传统思维设计宅基地退出补偿方案,而应顺应人口迁移趋势,构建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平衡各方利益,使宅基地退出能够顺利推进,实现耕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进城农民基本居住权得到有效保障等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UMAR,MUKHTAR[2](2019)在《乡城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福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过去几十年中,巴基斯坦乡城人口迁移率成指数级增长。人口的乡城迁移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极大。它既可能影响乡城迁移人口的就业质量,也可能改变乡城迁移人口的家庭福利。在这一背景下,乡城迁移人口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领域。然而,文献检索结果表明,学者们对巴基斯坦乡城迁移人口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已有研究对巴基斯坦乡城人口迁移关注较少的现实,本研究旨在揭示巴基斯坦乡城人口迁移的宏微观影响因素,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家庭收入的福利效应。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笔者于2017年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四个主要地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样本数据,含504个在农村地区调查的居民样本和252个在城市地区调查的迁移工作者样本,该数据主要用于分析乡城迁移人口的现状、人口乡城迁移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福利效应。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的从1980到2016年农业生产力与乡城人口迁移的现存统计资料,该数据主要用于分析乡城人口迁移的宏观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来分析研究数据。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了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了乡城人口迁移的原因、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家庭收入的影响。其次,使用递归方程模型,分析了乡城人口迁移的宏观影响因素;再次,本文使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乡城人口迁移的微观影响因素;又次,运用工具变量和两步序列估计模型,评估了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最后,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家庭收入的福利效应。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相较于没有家庭成员发生迁移的农村居民家庭,在有家庭成员发生了迁移的农村居民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平均年龄更小,其家庭规模也更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在城市追求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对于乡城迁移人口而言,迁移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福利效应,其主要表现为:较之非迁移人口,乡城迁移人口有更高的平均收入。对乡城人口迁移宏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发展不均衡是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宏观因素,乡城人口迁移主要源于来自城市的拉力和来自农村的推力。城乡工资率每增长1%,乡城人口迁移率便增加0.83%。此外,较之其他区域,年轻人占比较高的农村区域有更高的乡城人口迁移率。对乡城人口迁移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如,年龄、教育程度)和家庭特征(家庭规模、家庭联系、家庭拥有土地的规模)是导致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较之于中老年人和教育程度较低者,年轻人、教育程度较高者更有可能向城市迁移;家庭规模越小、家庭成员间的联系越松散、家庭拥有的农地规模越小,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此外,社区因素也是导致乡城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较之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农村居民,居住在基础设施薄弱、治安状况越差、居民冲突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的社区居民更有可能向城市迁移。对乡城人口迁移福利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首先,较之未迁移者,乡城迁移人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但乡城迁移人口的社会保护仍然比较薄弱。其次,乡城迁移是农村居民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成功策略,但乡城迁移人口的就业质量同时受到迁移者自身秉赋及迁移地居民接纳程度的影响。再次,倾向得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乡城迁移不仅有助于提升迁移人口自身的就业质量,同时会对其家庭收入产生促进效应,这种效应在大城市显得更为显着。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指出,一方面,巴基斯坦政府更加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和治安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减少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迁移进城市的乡城迁移人口,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劳工法,加强劳动保障,促进乡城迁移者在城市中提升就业质量,强化职业健康和社会保障。(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米瑞华,茹梦丹[3](2018)在《陕北乡城迁移及人口分布变动研究(2000~2010)》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乡、镇、街道级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统计和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2000~2010年陕北地区所处的人口迁移阶段及其人口分布变动特点。研究发现,在此期间陕北人口迁移流动主要以乡城迁移为主,同时城城迁移已经出现,处于早期转型社会向晚期转型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迁移推力、拉力、阻力以及微观个体理性决策下,人口主要迁入了各级行政、商业中心和能源经济区。研究认为,陕北人口乡城迁移过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未来陕北乡城迁移将逐渐减少,而城城迁移将快速增加。(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石乐,陈江生,姜洪涛,汪恒言[4](2018)在《乡城迁移安置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乡城迁移安置小区居民这个特殊群体为切入点,对影响乡城迁移安置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龄、家庭年收入、生活精彩度变化程度、房屋美观度和社会保障等变量对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中年人数、是否保留农业用具、失眠频率的变化程度对乡城迁移安置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着负向影响;性别、学历、迁移前后与邻居交流的频率变化程度、环境卫生、广场绿化、基础设施、房屋建筑质量、就医状况等变量对乡城迁移安置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无显着影响。由此可知,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不仅应重视安置小区的生活质量,还应关注其居民生理心理健康质量。(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郎晓波[5](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城”迁移及其城市融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民工流动为主的中国"乡—城"迁移一直持续至今,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乡城移民及其城市融入问题的追踪研究。在社会空间和归属感两级框架主导下,学界就中国"乡—城"迁移模式及代际差异演变基本达成共识,即,模式上从"单枪匹马"转变为"链式迁移"、代际上从"返乡务农"进入到"留城发展"的新阶段。受制于迁移前群体特质和流入地城市特征的双重影响,学界集中从二元分割的宏观制度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中观路径这两大方向提出完善策略。国内外相关成果为理解和化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乡—城"迁移及其城市融入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尚存拓展空间,具体表现在:一应从跨越农村空间、永久定居城市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来重新界定中国新生代"乡—城"移民;二应更关注"乡—城"移民城市融入中的非结构性"弱"排斥;叁应推进未来"乡—城"移民城市融入中横向社会化机制的突破。(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陈丹,任远,戴严科[6](2017)在《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7年07期)

耿爱生,曹倩倩[7](2017)在《社会资本对乡城迁移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因素跟踪调查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乡城迁移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4个维度对乡城迁移老人的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信任与安全感、人际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对老年人的健康具有显着的影响,而互惠与社会支持这一维度无显着影响。据此提出,应加强宣传教育,形成重视与关爱乡城迁移老年人的社会氛围,提高其信任与安全感;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使其充分覆盖乡城迁移老年人,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提倡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回应乡城迁移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高其社会参与度。从而提高老年人社会资本状况,保护和改善其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曹全峰[8](2017)在《乡城迁移者会更幸福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学者们都较多的从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的视角研究城镇化问题,城镇化的微观主体—迁移者的幸福问题却被相对忽视。幸福是个人一切活动的最终追求,乡城迁移者迁移到城市其幸福感是否提高不仅关系到自身福利,而且关系着我国下一步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运用条件期望独立假设下的平均处理效应法,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全面考察了乡城迁移行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且基于迁移者不同城市户籍获取情况和代际情况分别考察了不同背景的迁移行为对迁移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后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对不同迁移群体之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进行了分解分析,揭示了乡城迁移行为产生不同幸福效应的具体因素。本文研究表明:(1)总体上乡城迁移行为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显着负面影响。考虑户籍获取情况后未取得城市户籍的乡城迁移行为显着降低了迁移者的幸福感。(2)乡城迁移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表现出代际差异,乡城迁移显着损害了未获取城市户籍新一代迁移者的幸福感。(3)幸福感差异分解发现年龄、个人年收入、家庭收入相对状况、社会保障、被剥夺感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是乡城迁移行为对幸福感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相对状况、亲密关系、家庭结构、社会融合、被剥夺感、对未来的预期是导致未取得城市户籍的乡城迁移者中新一代迁移者幸福感低于上一代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慧康[9](2016)在《乡城迁移过程中的幸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口增量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不断消减的今天,人口存量的重新分配可以决定一个城市兴衰,而如今各个城市针对乡城务工人员的“博弈”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博弈”不仅存在于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而且存在于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既有的研究表明居住在一个主观幸福感更高的城市会使得他们的留城意愿更强,那么提升乡城迁移过程中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以往的文献对于对乡城迁移有着深入且非常细致的分析,尤其是针对中国“特色”的乡城迁移现象做出了精彩的回应,但是其中稍有不足的是,针对乡城迁移的分析更多地是“两阶段论”或“叁阶段论”这样的说法,没有出现系统性的框架分析和思考。此外,国内文献针对乡城迁移之于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关注寥寥,更多地还是将研究对象聚焦在乡城迁移者上,没有从一个过程的视角来综合研究乡城迁移者身份的变化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文章在既有的文献基础上尝试提出国内乡城迁移的系统框架,并结合CHIP2008数据库,在这个框架下选定了大多数乡城迁移者会经历的五种身份,针对他们在乡城迁移过程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国内的乡城迁移过程存在着“幸福凹谷”或者是幸福流失的现象。该现象主要发生在“候鸟式”迁移阶段中,当乡城迁移者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却没有完成乡城迁移过程时。当乡城迁移者通过工作等方式获得城市户口,完成永久式迁移成为新市民,或者迁移回流回到原生迁出地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又会有所提升,而且迁移回流身份的主观幸福感在五个身份中是最高的。进一步地研究结果发现,“幸福凹谷”出现的显着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主观心理变量、医疗及社会保障、经济收入、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工作因素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乡城迁移过程中存在着“幸福凹谷”现象,乡城迁移依旧是为没有迁移经历的潜在迁移者(农民)提供了一种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途径,换言之,在完成“永久式迁移”获得城市户口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有着显着的提升。此外,即使没有完成“永久式”的迁移,而只是完成“候鸟式”迁移的回流人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相比没有迁移的农民而言,也有显着的提升。根据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弥补差距,完善相应制度,让幸福成为一种平等的追求和体验。首先,提高在城务工人员的医保水平和医保使用率,完善社保福利水平。其次,提高在城务工人员的收入,缩小相对收入差距。最后,提高在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水平,保障其合法权益。当然,归根结底,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收入、社保和劳动市场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改革户籍制度,取消户籍桎梏是应有之义,但户籍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11)

杰瑞(RAKOTONIRINA,Jeremy,Desiré)[10](2016)在《马达加斯加乡—城迁移的动因与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马达加斯加乡-城迁移的动因与策略研究。马达加斯加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了寻找工作机会而迁移到城市:其中最受欢迎的迁移地是首都塔那那利佛,因为这里有比农村更好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目前从农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率整体上在上升,因为不论城市是否比农村经济形势更好,很多人还是愿意住在城市里。然而,一般的统计都基于年轻人和中年人,他们有更强烈的迁移需求。这种迁移可能会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只要符合他们的迁移的要求他们就会迁移。本论文研究了马达加斯加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实例,主要集中在首都塔那那利佛。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属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叫第叁世界国家。本文收集的数据来自马达加斯加从内地迁移到首都塔那那利佛的迁移人口,涉及385个受访者,其中大部分的迁移者因不同的原因迁移到首都。而且所有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逐一进行分析统计,并就马达加斯加乡-城迁移的动因与策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探讨并总结马达加斯加乡城迁移的特点;2)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托达罗模型研究马达加斯加乡-城迁移的动因与策略研究;3)根据研究结果,未马达加斯加政府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主要包括本研究的背景介绍,以及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部分包括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研究目标最终引出研究问题,然后导出本研究对于迁移者,对国家,地区和国际上城市规划问题的巨大意义。本研究对非洲撒哈拉以南第叁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借鉴意义。最后,通过概念总结,再次突出研究意义。第二章首先界定了本研究中术语“迁移”的意思和应用。然后介绍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作者进一步通过整合理论观点来论证,这样读者会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对它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对马达加斯加经济的影响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可持续的生计框架”进一步解释了乡城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潜在联系。当然,不同的家庭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最后是本章的总结。第叁章将整体介绍马达加斯加乡城迁移现状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讨论影响因素。举例来讲,因为在农村就业机会很少,迁移到城市,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帮助他们变得更文明。迁移也导致了城市中心的人口增长过多,从而带来了管理困难。第四章基于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对国家的影响提出理论模型和假设。并进一步解释模型的形成背景和在研究人口迁移问题的应用意义。本研究模型对马达加斯加的政策影响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最后是本模型的实用性总结。第五章是基于研究问题的方法讨论。第五章是关于数据的研究方法。研究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本章讨论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本研究实用了调查问卷方法。调查问卷分发给迁移者,他们如实回答问卷问题。这样,调查者不仅获得需要的信息,也有助于标记受试主体,当然,对受试也有一些影响。样本采集关系到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本人也对研究主题,工具,所采用的提高研究效果的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逐一分析。第六章运用第五章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研究发现,然后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第二章文献综述中的结论进行比对,从而确认本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分析可以确定数据正确与否,并对样本采集信息关系重大。而结论就是从采集信息而来。因此,本研究数据的采集是以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为目标进行的。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和总结。本研究结论是研究活动过程的总结,也是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针对研究问题我们可以研究的内容,因此,研究结果是可信和正确的。本人也会举例说明研究中出现的局限,这也是今后研究所需要的。参考文献和附录附在论文的最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乡城迁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过去几十年中,巴基斯坦乡城人口迁移率成指数级增长。人口的乡城迁移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极大。它既可能影响乡城迁移人口的就业质量,也可能改变乡城迁移人口的家庭福利。在这一背景下,乡城迁移人口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领域。然而,文献检索结果表明,学者们对巴基斯坦乡城迁移人口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已有研究对巴基斯坦乡城人口迁移关注较少的现实,本研究旨在揭示巴基斯坦乡城人口迁移的宏微观影响因素,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家庭收入的福利效应。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笔者于2017年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四个主要地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样本数据,含504个在农村地区调查的居民样本和252个在城市地区调查的迁移工作者样本,该数据主要用于分析乡城迁移人口的现状、人口乡城迁移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福利效应。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的从1980到2016年农业生产力与乡城人口迁移的现存统计资料,该数据主要用于分析乡城人口迁移的宏观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来分析研究数据。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了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了乡城人口迁移的原因、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家庭收入的影响。其次,使用递归方程模型,分析了乡城人口迁移的宏观影响因素;再次,本文使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乡城人口迁移的微观影响因素;又次,运用工具变量和两步序列估计模型,评估了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最后,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乡城迁移对迁移人口家庭收入的福利效应。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相较于没有家庭成员发生迁移的农村居民家庭,在有家庭成员发生了迁移的农村居民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平均年龄更小,其家庭规模也更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在城市追求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对于乡城迁移人口而言,迁移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福利效应,其主要表现为:较之非迁移人口,乡城迁移人口有更高的平均收入。对乡城人口迁移宏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发展不均衡是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宏观因素,乡城人口迁移主要源于来自城市的拉力和来自农村的推力。城乡工资率每增长1%,乡城人口迁移率便增加0.83%。此外,较之其他区域,年轻人占比较高的农村区域有更高的乡城人口迁移率。对乡城人口迁移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如,年龄、教育程度)和家庭特征(家庭规模、家庭联系、家庭拥有土地的规模)是导致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较之于中老年人和教育程度较低者,年轻人、教育程度较高者更有可能向城市迁移;家庭规模越小、家庭成员间的联系越松散、家庭拥有的农地规模越小,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此外,社区因素也是导致乡城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较之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农村居民,居住在基础设施薄弱、治安状况越差、居民冲突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的社区居民更有可能向城市迁移。对乡城人口迁移福利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首先,较之未迁移者,乡城迁移人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但乡城迁移人口的社会保护仍然比较薄弱。其次,乡城迁移是农村居民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成功策略,但乡城迁移人口的就业质量同时受到迁移者自身秉赋及迁移地居民接纳程度的影响。再次,倾向得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人口乡城迁移不仅有助于提升迁移人口自身的就业质量,同时会对其家庭收入产生促进效应,这种效应在大城市显得更为显着。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指出,一方面,巴基斯坦政府更加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和治安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减少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迁移进城市的乡城迁移人口,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劳工法,加强劳动保障,促进乡城迁移者在城市中提升就业质量,强化职业健康和社会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城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宋伟.人口“乡—城”迁移视角下宅基地退出补偿问题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

[2].UMAR,MUKHTAR.乡城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福利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米瑞华,茹梦丹.陕北乡城迁移及人口分布变动研究(2000~2010)[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石乐,陈江生,姜洪涛,汪恒言.乡城迁移安置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

[5].郎晓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城”迁移及其城市融入[J].浙江社会科学.2018

[6].陈丹,任远,戴严科.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7

[7].耿爱生,曹倩倩.社会资本对乡城迁移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曹全峰.乡城迁移者会更幸福吗?[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杨慧康.乡城迁移过程中的幸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6

[10].杰瑞(RAKOTONIRINA,Jeremy,Desiré).马达加斯加乡—城迁移的动因与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标签:;  ;  ;  ;  ;  ;  ;  

乡城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