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闭含油气性评价二元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兆群[1](2017)在《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指出油气的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也是成藏差异性的具体体现,并具有层次性,而开展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可以定量刻画认识油气的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特征,对深化油气地质认识、提高勘探开发综合效益以及提供科学决策指导意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充分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针对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重点围绕不同层次的评价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以期能够为更好地开展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通过系统归纳初步给出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的相关定义、理论基础、评价流程和评价原则等,指出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是以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和差异性思维为指导,在立足于已有有限的勘探资料和成藏地质认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借助于系统评价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以实现快速、直观地刻画分析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和成藏差异性特征,进而能够直接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其中油气分布评价单元的划分、差异成藏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定量评价方法模型的构建是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的主要环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单元的层次划分方案,并通过成藏差异性影响要素分析重点针对油气区带-圈闭单元、钻探目标-储聚单元、油气藏-储层单元所对应层次的评价对象建立起初步的评价指标库;对构造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进行定量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模型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选择评价指标和方法模型的一般原则,并针对不同层次单元的评价特点建立起初步的评价模型库;指出评价指标的有效筛选处理以及不同评价模型的组合改进等是提高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质量的重要手段。以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为例开展基于油气区带-圈闭单元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通过构造特征及流体势分析确定出主要的区带和圈闭单元,并结合油气分布和差异成藏要素特征采用粗糙集方法筛选出主要的评价指标;针对研究区评价对象多,钻探结果差异大,油气勘探程度偏低且以定性认识为主的评价特点,围绕地质风险及有利性采用具有不同评价思路的改进的层次分析和地质风险概率法、集对分析法以及分类建模评价方法等对评价单元进行组合评价和综合分类,并刻画其平面展布,同时通过多重对应分析、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成藏差异性进行对比;最后综合定量评价结果揭示出成藏主控因素和差异特征,提供有利目标,为油气勘探决策部署提供指导依据。以高邮凹陷永安地区戴一段为例开展基于钻探目标-储聚单元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在平面上根据构造特征将永安地区划分出不同的三级圈闭和四级圈闭作为主要的钻探目标,在纵向上根据标志层法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戴一段划分出不同的砂组作为主要的储聚单元;通过油气分布和差异成藏要素分析并采用条件概率法筛选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针对研究区断块“小、贫、碎、散”,勘探程度不均衡且兼有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特点,围绕评价单元的含油气性采用多个含油气概率模型包括变权Topsis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进行组合评价;利用空间叠合方法实现含油气性的立体量化表征,并通过星座图分析、应用统计分析等对含油气差异性进行对比;最后结合油气地质认识对评价结果进行成因解释,并提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思路和有利钻探目标。以苏里格气田苏29井区盒8下段为例开展基于油气藏-储层单元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合构型分析等对盒8下段低渗透油气藏进行地层细分,以单砂体作为主要的储层单元;通过成藏要素分析指出储层是影响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关键要素,并采用熵权法筛选出主要的评价指标;针对研究区油气藏储层变化大,不确定性强,开发成果资料不完备以及以定量连续型指标为主的特点,围绕储层非均质性采用多种具有不同评价原理的模型包括改进的模糊灰色评价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进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通过空间表征刻画储层的平面非均质和不确定性特征,并采用简单对应分析、应用统计分析等对储层差异性进行对比;最后根据定量评价结果预测有利区并结合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地质成因解释,以有效指导气田的钻探井位部署和开发方案制定等。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某种意义上隶属于油气资源评价中勘探目标评价的范畴。本文在评价中通过组合集成改进探索形成和引入了多种新的评价方法模型,并在实例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对丰富油气勘探目标评价方法手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本文对评价中的不足和展望进行了相关讨论说明,并初步设计了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系统。
李格贤[2](2017)在《大柳泉地区气层测井识别与产能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大柳泉地区主要发育中高孔-中高渗的砂泥岩储层,油气水层电阻率响应复杂,参数计算、流体识别与产能预测评价精度低。针对研究区气层评价,开展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综合利用测录试资料的储层参数建模、气层识别及产能预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大柳泉地区气层测井评价方法。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对储层四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储层主控因素。采用多元回归法和基于多矿物模型的最优化法建立孔隙度模型;采用流动单元法构建渗透率模型,并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Coates和SDR渗透率计算公式,同时探索了基于粒度资料的渗透率计算方法;根据岩电实验确定适用的岩电参数,采用Archie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并利用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分析研究区储层流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基于逐步剥离思想,利用三孔隙度差比值、构建新型中子伽马图版识别出高饱和度气层;针对低饱和度气层,充分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构建纵横波速比与纵波时差交会图、基于Biot-Gassmann理论的流体因子识别法进行气层识别;当缺乏阵列声波资料时,则应用多元回归法与等效介质模型法预测横波速度。利用油、气、水扩散系数的差异,探索构建核磁水谱法识别气层。运用综合指数法、BP神经网络法、基于阵列声波测井资料提取产能敏感因子进行气层产能预测,与试气结果有较好对应性。
许建强[3](2016)在《山东省卫生总费用分析与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卫生总费用核算是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卫生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卫生费用核算指标和框架体系,来研究卫生系统资金运动过程,通过卫生筹资、分配和使用来反映卫生领域经济活动规律;卫生总费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制定和实施卫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宏观经济信息,为制定和调整有关卫生经济政策服务,以适应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体制转变的需要,同时为政策执行者提供宏观卫生经济信息。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量及构成影响到经济发展承受能力、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及个人疾病经济负担程度;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过高则会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承受能力,过低则会制约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使得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是致贫的重要影响因素,卫生筹资构成中如果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过高,则会增加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导致“看病贵”、“因病致贫”问题。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同时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程度加快,疾病谱发生变化,未来一段时期医疗卫生总需求面临较强的增长驱动力;但是由于以往卫生筹资过分依赖个人卫生支出,导致人民群众在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增加的同时,承担着高额的医疗费用,居民疾病经济负担沉重,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新医改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卫生筹资方面,政策要求加大了政府卫生支出,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城乡居民在收入、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卫生支付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健康不公平。面临“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全民健康,降低人民群众疾病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卫生工作及卫生投入重点目标。基于以上背景,有必要进行卫生总费用核算及预测研究:系统分析医改前后卫生总费用总量及筹资构成增速变化情况;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三者比例现状及未来趋势如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现金卫生支出公平性、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差异情况如何。研究目的基于山东省卫生总费用、卫生服务调查相关数据,分析山东省人口健康及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医改前后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及机构流向状况及特征;从个人卫生支出视角,分析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特征,比较城乡居民健康、卫生支出、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差异及公平性;预测“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卫生筹资构成趋势。以“应用研究”为原则,本研究旨在为今后卫生筹资相关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为缩小城乡居民卫生支出差距,促进城乡居民健康相关公平性提供政策建议,将有利于推动建设“健康山东”工作的开展,促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来源本研究资料数据来源权威、全面准确,包括三部分:一是2003-2014年山东省经济发展、人口健康与卫生事业发展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2004-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卫生统计年鉴(卫生计生统计年鉴);二是1998-2013年共16年间的山东省卫生总费用来源法和机构法核算数据,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卫生统计中心;三是2013年、2008年山东省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中的有关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消费支出结构、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利用、医疗卫生支出等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卫生信息统计中心。研究内容与方法1.山东省人口健康及卫生事业发展概述通过年均增速、构成比等方法对2003-2014年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X2检验、相关分析等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等)、卫生服务利用(两周就诊率、住院率)在城乡、年龄、年份维度中的差异及变化情况。2.卫生总费用核算现状及阶段特征分析对2003-2013年间(2009年医改前后)山东省卫生总费用总体情况及筹资构成、机构流向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测算卫生总费用实际增长速度及卫生消费弹性系数情况;通过GDP平减指数将卫生总费用进行调整,基于Q型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对2003-2013年的卫生总费用阶段特征进行分析。3.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ELES模型及公平性分析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模型)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医疗保健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卫生服务满足程度及支付差异进行分析;利用集中指数、集中曲线及灾难性卫生支出研究方法分析城乡、农村、城镇之间不同收入人群的健康公平性、卫生支出公平性,测算城乡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状况。4.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卫生总费用预测研究采用Lo西stie优势分析测算人口、经济、卫生服务技术密集程度对卫生总费用的影响权重,并进行协整检验。采用ARIMA(2,2,1)模型、GM(1,1)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分别对2014-2020年间的卫生总费用及其构成进行预测研究。研究结果1.山东省人口健康与卫生服务状况①2003-2014年间,山东省总人口由9125万人增长到9789万人,2014年人口出生率有所升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9.1%上升到11.6%。②居民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分别由2008年的12.67%、10.47%上升到2013年的30.25%、12.75%;住院率由2008年的61.79%o升高到2013年的91.78%0;15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情况高于其他年龄人群;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率高于城镇。③总诊疗人次出现倍增,由2003年的3.01亿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6.32亿人次,增长101%;入院人数增速较快,由2003年的478.27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1501.14万人,11年间增长了1022.87万人,增长213.87%。④2003-2014年间全省医院医生人均每天诊疗人次数和负担床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医生人均每天诊疗人次数、负担床日数分别由2003年的4.09人次、1.53床日上升到2014年的5.67次、2.34床日。⑤医疗费用中的药占比有所下降,但是门诊住院费用增速仍较快,2014年次均住院费用7917.40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收入的27.09%(2003年为38.5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6.63%(2003年为102.66%),居民疾病经济负担有所降低,但仍较为沉重。2.卫生总费用来源及机构流向分析①2003-2013年间,山东省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以约18%年均增速增长,翻了5倍,医改后增速有所放缓;但与OECD及金砖国家、部分省份相比,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仍较低。医改后山东省卫生总费用医改前后阶段特征明显,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中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由2003年的15:30:55比例优化为2013年的25:40:35。2013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35.61%,与30%以下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②政府卫生支出增速较快,主要以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支出为主;医改后社会卫生支出上升,但增速放缓,主要为社会医疗保障支出、社会办医和商业保险支出,医疗保障支出构成不合理。③医改后农村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城镇居民增速,其卫生支出负担重于城镇居民。④从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看,医改后药品零售机构费用、门诊费用年均增速均加快,而医院、公共卫生、卫生行政及医保机构费用增速均有下降,因此出现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占比上升趋势。⑤医改后门诊住院费用中的药占比逐年下降,但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占总药品费用比例逐年升高,因此药品零售机构费用的过快增长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一定关系,有必要对药品零售机构的药品销售进行相关政策的干预,控制其过快增长。3.城乡家庭健康及个人卫生支出差异及公平性①2003-2013年城乡家庭消费划分为2003-2006、2007-2010、2011-2013年3个阶段,阶段农村家庭边际消费支出均大于城镇家庭,城市家庭边际消费支出以交通和通信、居住、衣着,农村家庭则以居住、医疗保健为主。②城市(农村)家庭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由2003年的6.51%(7.32%)增长到2013年的9.99%(6.48%)。农村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而城镇家庭则递减,表明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仍未得到满足;其收入需求弹性低于城镇家庭,为必需品;2010-2013农村家庭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1139,绝对值大于1,需求会因价格上涨得不到满足。③医疗卫生支出额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较弱(2013年相关系数为0.066),但收入是影响居民健康、卫生服务利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原因;2013年农村家庭中有16.57%的家庭无卫生支付能力,约为城镇家庭的2倍(城镇为8.61%),且无卫生支付能力的家庭主要为低收入家庭。④居民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整体上集中于穷人,农村集中于穷人(CI=-0.1179),城镇集中于富人(CI=0.0129),但门诊则集中在富人(CI=0.0239),住院服务集中在穷人(CI=-0.0746),农村居民健康及两周就诊的公平性均差于城镇,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而未就诊、未住院的比例高于城镇。⑤城镇家庭医疗卫生支出略高于农村,农村表现为“穷人支出多”,城镇表现为“富人支出多”,农村卫生支出公平性差于城镇;门诊费用支出集中于穷人,城镇公平性差于农村;住院费用支出则是农村集中于穷人,城镇集中于富人,农村公平性差。⑥灾难性卫生支出主要发生在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家庭,收入越低,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概率及强度越高。农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概率及强度为24.82%、5.70%,高于城镇(城镇为19.00%、3.30%)。4.卫生总费用增长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情况①次均门诊费用变化对卫生总费用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住院人次数变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GDP增长变化,门诊人次数变化对卫生总费用变化影响最小(协整系数依次为29.95596、4.564916、1.175329、1.096597、0.026829);而人均GDP、人口总量、次均住院费用对卫生总费用变化不存在稳定的数量变化关系。②预计“十三五”期间,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年增速还将保持20.45%、17.19%的速度增长,个人卫生支出增速将有所下降;而三者占比变化看,政府卫生支出占比上升显着(2020年预计达到32.94%—33.08%),社会卫生支出占比上升幅度不大(几乎达到最大占比空间,2020年达到40%—40.83%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逐年下降,预计2020年下降到26.09%—27.51%。卫生总费用预计以年均15%-16.9%的速度增长(略高于“十二五”年均增速),卫生消费弹性约为2,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相对于GDP增长速度达到正常增长的最大值;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将达到6%—6.28%左右(比2013年的4.11%提高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结论与政策建议1.面临新形势(1)全面小康需要全民健康,实现居民“病有所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犯病”是保障全民健康的新要求。(2)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卫生总费用筹资、政府卫生支出带来压力,必须处理好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双向关系。(3)人口老龄化、全面二孩政策对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要必然求。2.研究结论(1)宏观环境方面。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制约了财政收支、卫生总费用筹资规模;人口面临着老龄化、多儿化趋势,对健康养老、卫生服务供给及家庭育儿等服务需求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卫生服务需求利用的快速增长,医务人员的门诊住院工作负担较以往有所增加,急需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及医务人员培训工作;虽然门诊、住院费用药占比有明显大幅下降,但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增速较医改前变化不大,增速仍较快,仍需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2)山东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仍然较低,筹资结构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仍然偏高。医改后卫生筹资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中的医疗保障费用、社会办医费用增幅较快,但医疗保障费用在不同医保制度中的分布不合理,社会办医费用构成结构有待优化。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中城市医院费用占比下降,县医院费用占比上升,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增长速度过快。总体上看,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受卫生服务技术密集程度、经济增长影响,而人口增长对其影响尚较低;“十三五”期间,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及增长主要以政府卫生支出增长为主,社会卫生支出比例上升空间较小,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会持续下降,但总量仍以社会卫生支出最高。(3)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卫生服务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但满足程度低于城镇家庭;医改后农村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增长速度较快,超过城镇居民增速,其卫生支出负担重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健康、门诊服务、住院服务、医疗卫生支出等方面公平性差于城镇居民;农村家庭、中低收入城乡家庭卫生支付能力较差,其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及强度仍较高。3.政策建议(1)应对“多儿化、老龄化”的人口形势,需注重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2)提高卫生筹资水平、优化卫生费用分配使用。一是面临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增长,适当扩大阶段性财政赤字,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力度并提高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二是优化政府、社会卫生支出结构,加大政府、社会卫生支出中医疗保障费用支出;优化社会卫生支出中社会医疗保障支出、社会办医支出的构成结构。(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控制医疗卫生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零售药品费用过快增长。(4)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增收脱贫”是降低居民疾病负担,促进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的关键。(5)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实现城乡居民在政策上的公平。一是缩小医保制度不公,降低筹资差距,提高医保个人缴费比例;二是可通过实行“分档筹资、分档补偿”的医保政策,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水平。
张雷[4](2016)在《吐哈盆地红台气田西山窑组气层识别及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山窑组为吐哈盆地红台气田的潜力扩边层,气藏的分布、储量、规模不清,严重制约着本区开发政策的制定,因此急需对本区的油气层进行识别和分布预测。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生产测试资料,首先是建立了精确到小层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地层格架的约束下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对砂体的空间分布进行了预测,在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指导之下确定了西山窑组各个小层的沉积相的展布。然后是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了孔隙度的解释,利用分流动单元的思想进行了渗透率的解释,利用核函数进行了流体的识别。最后,根据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将其划分为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两类,目的层油气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而是呈现“一沙一油藏”的典型特点。利用沉积相和测井解释的成果计算了西山窑组主要油气层的储量,其中探明天然气储量6.682×108m3,预测天然气储量22.291×108m3,探明石油储量217.2×104t,预测石油储量380.8×104t,本次研究中期甲方采纳建议井位三口钻,其中两口发现工业油气流,新增探明石油储量66.7×104t,探明天然气储量0.503×108m3。
蒋浩杰[5](2016)在《基于灰色理论的压痕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对于纸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压痕工艺作为纸制品加工、成型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压痕效果的好坏对后续加工、产品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如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得更好的压痕质量,是印后加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对压痕工艺参数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在分析及总结印刷领域专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压痕过程和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压痕质量控制指标与质量控制的要求与特性。提出了将灰色理论应用于压痕工艺参数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影响压痕工艺指标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复杂因素影响下的压痕工艺参数优化方法。选择纸张定量、刀具宽度、底模槽宽度、刀具压入深度作为影响工艺指标的工艺参数,选择压痕深度和最大折叠力作为工艺指标,设计了正交实验,为多目标工艺参数的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工艺参数对工艺指标的影响规律。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工艺指标的影响,得到了影响压痕工艺指标的优势影响因素。运用灰色决策理论,对正交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最优参数组合。详细论述了所提出方法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灰色理论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压痕工艺参数优化,为印刷生产过程中压痕质量的优化控制创造了条件。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灰色系统理论在更广泛领域的综合应用,同时对压痕机的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姜枭飞[6](2015)在《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田开发是一项投资巨大、风险性很强的工作,而“油田开发方案”是油田开发总体效果的综合规划,因此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油田开发效益的好坏。油田开发方案的评价是一个多准则的决策问题,由于备择方案各指标具有不可公度性,且备择方案的某些指标又往往相互矛盾,因此给决策带来困难,决策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影响油气开发的发展。有关油田开发方案决策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以经济利得与损失为考核指标,虽然对油田开发的进行具有一定积极的参考价值,但不足以体现油田开发项目所能带来的其它方面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去评价一个开发方案是片面的。为了更加全面的评价油田开发的价值所在,本文提出用多属性决策研究油田开发方案的决策问题,多属性决策理论研究的就是具有多个属性(指标)的有限决策方案的排序问题,借以使决策者针对油田现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依据自身资源、技术、资金、人力等条件,实现油田开发的全局管理,为油田开发管理者提供依据。文章从油田开发方案的多属性评价入手,通过分析油田开发的多属性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和众多参考资料设计出了一套涵盖了经济财务、生态损失、地区社会和开发风险的多层次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区间模糊数的AHP,通过区间数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计算指标权重,并将单一属性值扩展为区间数,运用GRA进行方案优选,能够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属性指标信息模糊的特点,最后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充分肯定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任建四[7](2013)在《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圈闭评价是油气资源评价中具体而重要的工作,其工作重点集中体现在对圈闭地质风险的准确评估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探测和勘探技术对地下数据的获得带来有益的帮助,圈闭评价的准确性也相对提高。但随着油气的开采程度的增加,容易发现的构造特征明显的圈闭已经陆续发现,构造特征不是很明显的圈闭将难以准确地发现,油气勘探的风险在逐渐增加,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勘探成熟区的新的油气圈闭的准确勘探的重要性逐渐被石油地质工作者所认识,对勘探成熟区的新的油气圈闭的勘探和预测已经成为油气资源评价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在圈闭评价预测领域,多数圈闭评价是直接根据地质勘探数据,采用地质评价方法对圈闭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评价方法能够比较直接的描述圈闭实际情况,但不能有效的动态分析圈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方面,模拟结果能够提供模拟区域的油气整体分布情况,基本上起到区带评价的作用,但对于圈闭级的评价,仍然需要根据盆地及油气成藏的模拟结果单独进行分析。目前的圈闭评价没有充分地利用盆地模拟的数据,更没有以油气成藏模拟结果为基础,需要重新设定参数、重新建模、重新组织数据,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没有保证。以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结果为基础,建立圈闭定量综合评价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大量与圈闭和成藏条件相关的静态参数,而且可以获取大量与圈闭及油气藏形成演化相关的动态参数,同时避免了重新组织数据所带来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问题,从而可以减少人为影响,增强评价客观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论文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勘探成熟区精细评价示范工程”的资助下,以提高圈闭评价的准确性和方法的相对通用性为目的,在油气成藏模拟的基础上,对圈闭定量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有:1、建立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传统的圈闭评价都是石油地质专家在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可以根据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结果对圈闭进行分析和评价。传统评价思路与油气成藏模拟无关或者与油气成藏模拟结合不紧密,对数据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评价能够对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降低数据转换的损失,增强数据挖掘的程度,可以为圈闭定量评价提供更多且可靠的信息。现有的文献均没有建立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论文的第二章说明了油气资源评价的层次及圈闭评价所处的重要层次和常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圈闭定量评价和油气成藏模拟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常规的圈闭评价主要是在具体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对圈闭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主观性较强,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可以根据油气成藏模拟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得到圈闭级的数据,对圈闭进行定量的评价。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可以有效地减少专家评价的主观性,得到比较客观的定量评价结果。现在没有具体的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圈闭定量评价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模型,然后才可以有效地完成后续的工作。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圈闭评价,其评价过程基本上都需要遵循模型中的核心步骤。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是基础,必须满足圈闭定量评价的基本要求。三维地质建模的精度和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圈闭搜索和圈闭信息识别是圈闭定量评价部分的基础,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圈闭动态评价。在圈闭搜索和圈闭信息识别的基础上可以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圈闭地质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最后对结果进行有效地输出和显示。圈闭搜索和圈闭信息识别是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的核心步骤,与油气成藏模拟结合紧密的圈闭定量评价都需要实现这两个步骤。圈闭动态评价是重要特点和优势,可以对圈闭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地质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和传统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其评价数据来源于圈闭信息识别的参数。2、实现了基于角点网格的圈闭搜索、圈闭信息识别和圈闭动态评价传统的圈闭评价的资料呈现在专家面前,没有圈闭搜索的需要。盆地及其油气成藏模拟的三维建模数据是海量的数据体,在巨大的三维空间数据中搜索圈闭数据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三维建模数据的精度和建模方式是圈闭搜索的基础要求,过于粗劣的建模对于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或圈闭评价来说都是无效,精度过高计算机的性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采用角点网格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可以适应地质条件下的实际的不规则地质实体。角点网格是不规则六面体,增加了圈闭搜索的困难。由于精度的需要,角点网格也需要进行局部的加密,圈闭搜索的过程也需要对加密网格进行处理。圈闭信息识别主要是解决对圈闭信息的计算和提取的问题,涉及的参数比较多,计算方式各有不同,对技术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三维建模的实际精度、建模方式和已经搜索定位的圈闭,参考圈闭地质评价的圈闭条件、油源条件、保存条件、储层条件和匹配关系的基本地质要素,对圈闭信息进行计算和提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部分参数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要求,可以根据对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数据,直接输入。常规的圈闭评价不具备圈闭动态评价的基本条件,只能靠专家进行人为的分析,给出发展趋势。通过对三维地质历史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对比可以恢复圈闭的地质历史形态,从而进行圈闭的三维动态展示,便于对圈闭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判断圈闭的油气聚集和散失的情况是否符合实际的地质变化规律,有利于专家作出合理的判断。3、提出了圈闭定量评价对油气成藏模拟的反馈约束机制由于三维建模技术的限制和对计算机性能要求很高等原因,在油气成藏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圈闭级的定量评价比较困难。如果能够实现圈闭的定位和圈闭参数的获取,就更有利于分析整个油气成藏模拟过程。由于圈闭定量评价位于整个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末端,可以全面获得各种模拟数据,圈闭本身也可以提取很多数据,这样便可以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系统性的考虑。整个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过程中,从三维地质建模到构造史、热史、生排烃和运聚史,考虑微观因素相对较多,对模拟过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约束不足。从圈闭提取数据和获得的模拟数据出发,通过对各个模拟阶段的数据和圈闭参数的分析,可以对整个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过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反馈,形成对其模拟过程的约束。通过不断地反馈再模拟,直到形成合理的、整体上符合地质认识的评价结果,有助于对模拟过程的完善和模拟准确程度的提高。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各个阶段的模拟结果对最后的模拟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油气运聚模拟是关键,对整个模拟结果的影响也最大,圈闭评价部分对其要求也比较高。4、分析了圈闭地质评价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的数据来源、评价流程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圈闭评价,是全新的评价模式。地质评价的数据来源是圈闭信息识别的参数,地质评价的方法是现有的定量评价方法。在地质评价方法方面圈闭地质评价作为圈闭评价的关键内容,有很多的评价方法,其效果和适用性各不相同。圈闭地质评价是油气资源评价中比较具体的局部的工作,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在进行圈闭地质评价前需要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以便于得到较好的评价效果。论文第三章对现有的主要地质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按照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类分析说明。5、实现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系统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是完全不同于常规圈闭评价的新的评价理论体系,其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油气成藏模拟,其评价过程需要经过圈闭定位搜索、信息识别、动态评价、地质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找到最有利的圈闭,为预探提供指导。在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的理论指引基础上,建立圈闭定量评价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具体实现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系统,对实现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功能进行了说明。实现的主要技术要求是圈闭搜索、信息识别、动态评价和圈闭地质评价。圈闭搜索部分必须实现圈闭坐标的准确定位,划分出圈闭的具体范围。信息识别主要是在圈闭搜索定位的基础上对圈闭参数进行提取和计算。动态评价主要恢复圈闭的地质历史,动态显示其变化过程。圈闭地质评价部分采用了四种适合油气勘探成熟区域的评价法,分别是风险概率法、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各个方法各有优劣,可以对各个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价结论。系统也实现了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最后给出综合评价的结果。6、验证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的有效性以中国东营凹陷牛庄-王家岗地区为典型原型,充分利用现有的盆地地质研究成果,在对牛庄-王家岗地区进行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地热演化和油气生成、排放、运移、聚集和逸散的模拟结果,对勘探程度较高的对牛庄-王家岗地区进行了模拟试验,所得出的圈闭位置和资源量都接近实际勘探结果,不但可以自动追索油气的聚集区域,还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出圈闭边界、圈闭基本类型和圈闭资源量。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和所选用的地质评价方法的正确性。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对圈闭定量评价的模式一种新的探索,也是对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一种延伸。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建立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实现了在三维地质模型下的圈闭自动搜索和圈闭的信息识别,自动确定圈闭的位置和坐标,对圈闭的评价参数进行计算和提取;通过对三维地质历史的恢复,可以对圈闭进行动态评价,展示圈闭的三维动态变化情况,便于对圈闭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判断圈闭的油气聚集和散失的情况:通过对所有模拟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提出对油气成藏模拟过程的反馈和约束机制,增强模拟过程的合理性,提高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张菲菲[8](2013)在《基于GRA的三角模糊数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石油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和石油市场环境中,面临油田资源稀缺性、市场局限性、环境制约性、成本递增性和收益递减性的发展规律等现实问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只有采取高效率、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油藏评价工作作为连接勘探开发重要的一环,为了提升油藏评价的准确性,保证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满足油藏评价工作的不同要求,有必要在油藏评价工作开展之前进行油藏评价方案优选,这对勘探开发成本控制与提升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入手,梳理了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基础理论,构建了涵盖经济效益、风险、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针对油藏评价方案属性重要性判断的不确定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中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将层次分析法在模糊环境下扩展,采用三角模糊数进行比较判断,得出权重。考虑油藏评价属性值模糊性特点,将油藏评价属性值扩展为三角模糊数,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多属性优选模型。结合具体某油田区块五个方案对油藏评价方案进行多属性优选实证分析。
李铁柱[9](2010)在《泌阳凹陷复杂油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油藏的勘探开发难度较大,其中对于泌阳凹陷复杂断块油藏的评价难点主要表现在低阻和复杂水系上,因此对于断块油藏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是泌阳凹陷复杂断块油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的核心。低电阻率油层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当前国内外测井界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由此展开了主要针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评价和解释。本文从导电因素出发,对低阻油层成因进行了划分。在概括总结低阻油层成因的基础上,对泌阳凹陷王集油田低阻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均权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定量验证。针对不同的低阻类型,采用不同的饱和度解释模型。综合应用无需考虑维数灾难的灰色关联与相关分析方法识别低阻油层,克服了数理统计方法对样本层数量的限制。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泌阳凹陷王集油田,运用蛛网图表示研究区块所有流体类型,利用加权关联模型计算关联度并参考相关系数,依据最大隶属原则对各模式的蛛网图进行识别,进而达到了识别流体类型的目的。对于复杂油水层的综合评价,在纵向上微观识别,横向上宏观预测,即在单层判别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对比的方法确定研究区块的有利层系。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域的部分井段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流体识别精度较高。
李寿军[10](2010)在《油藏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藏经营管理工作贯穿于油气田勘探起始至开发枯竭废弃的全过程,从油藏早期识别和描述、油藏评价、储量管理、开发战略部署、开发建设、生产过程到后评估都属于油藏经营管理的范畴。本论文按照油藏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阶段构成,研究油田勘探开发各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技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问题。论文由五个课题构成:石油储量价值化及资本化方法研究;勘探阶段的油藏经营管理研究;产能建设阶段的油藏经营管理研究;生产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研究;资本退出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研究。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石油储量资产化研究状况、应用的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原油田石油储量资产价值化的方法,形成了一套石油储量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体系。系统建立了收益途径评估石油储量资产价值的技术和经济参数预测方法。研究了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划分归集方法,不同油藏经营管理阶段的管理办法、运作模式、优化决策技术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资本退出的技术、经济条件、退出程序及资本退出后的油藏经营管理策略。系统建立了油气资本退出阶段的经济、技术指标和评价方法。论文通过油藏经营管理体系研究,形成的一套适合不同阶段油藏经营管理技术方法,应用到中原油田油藏经营管理实践中。实践中,对中原油田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进行了划分归集,形成了投入产出明晰的油藏经营管理对象。在构建地下地面统一、投入产出清晰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基础上,按照“主营业务突出、运作精干高效”的油公司模式,设置了相应的经营管理责任主体。建立了由总部决策指导、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为具体运作的利润中心、分公司为模拟利润中心、分公司以下为次一级模拟利润中心的运作机制。形成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应用到油藏经营管理水平评价考核当中,为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行油藏经营管理起到技术支撑作用。论文成果应用在中原油田油藏经营管理实践中,通过油藏经营管理方案优化决策机制建立,在年度部署、中长期规划开发管理和生产管理中,对油气藏措施和单项工程,严格执行“研究论证,方案设计,效益评估,决策审批、跟踪评价、优化调整”的运作程序。对新区块的优选、老区调整井及措施工作量的部署和老井产量科学安排。一体化的油藏经营管理方案编制,优化了投资和成本,降本增效,效益显着。
二、圈闭含油气性评价二元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圈闭含油气性评价二元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地质与勘探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油气勘探目标评价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理论 |
2.1 评价相关概述 |
2.1.1 评价定义 |
2.1.2 评价流程 |
2.2 评价理论基础 |
2.2.1 油气地质与勘探理论 |
2.2.2 评价学理论 |
2.3 评价一般原则 |
第三章 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 |
3.1 评价对象单元的划分与表征 |
3.1.1 评价对象单元的级次划分 |
3.1.2 评价对象单元的层次介绍 |
3.1.3 评价对象单元的信息表征 |
3.2 评价因素指标的确立与处理 |
3.2.1 油气成藏差异性影响因素 |
3.2.2 评价因素指标的类型与特点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
3.2.4 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处理 |
3.3 评价方法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3.3.1 评价方法模型的分类与比较 |
3.3.2 评价方法模型的优化与改进 |
3.3.3 评价方法模型的选择原则 |
3.3.4 评价的一般方法模型库 |
第四章 基于油气区带-圈闭单元的评价应用 |
4.1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4.2 评价对象单元的确定 |
4.2.1 油气地质单元的层次划分 |
4.2.2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油气差异成藏评价要素剖析 |
4.3.2 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优选及权重确定 |
4.4 评价方法模型的应用 |
4.4.1 改进的层次分析评价 |
4.4.2 改进的地质风险评价 |
4.4.3 集对分析评价 |
4.4.4 分类建模评价 |
4.5 勘探目标组合评价及统计分析 |
4.5.1 油气不均一分布组合评价 |
4.5.2 成藏差异性统计比较 |
4.6 油气勘探开发启示 |
第五章 基于钻探目标-储聚单元的评价应用 |
5.1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5.2 评价对象单元的确定 |
5.2.1 油气地质单元的层次划分 |
5.2.2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油气差异成藏评价要素剖析 |
5.3.2 基于条件概率法的指标优选及权重确定 |
5.4 评价方法模型的应用 |
5.4.1 基于变权TOPSIS模型的评价 |
5.4.2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评价 |
5.4.3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评价 |
5.5 勘探目标组合评价及统计分析 |
5.5.1 油气不均一分布组合评价 |
5.5.2 成藏差异性统计比较 |
5.6 油气勘探开发启示 |
第六章 基于油气藏-储层单元的评价应用 |
6.1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6.2 评价对象单元的确定 |
6.2.1 油气地质单元的层次划分 |
6.2.2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1 油气差异成藏评价要素剖析 |
6.3.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优选及权重确定 |
6.4 评价方法模型的应用 |
6.4.1 改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 |
6.4.2 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 |
6.4.3 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 |
6.5 勘探目标组合评价及统计分析 |
6.5.1 油气不均一分布组合评价 |
6.5.2 成藏差异性统计比较 |
6.6 油气勘探开发启示 |
第七章 认识与展望 |
7.1 评价不足与展望 |
7.2 评价系统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大柳泉地区气层测井识别与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含气储层特征分析 |
1.2.2 储层参数计算 |
1.2.3 储层类型划分及判别 |
1.2.4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
1.2.5 气层产能预测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
2.1 储层地质特征 |
2.1.1 构造特征 |
2.1.2 沉积特征 |
2.2 储层“四性”特征 |
2.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2.2.2 储层物性特征 |
2.2.3 储层电性特征 |
2.2.4 储层含油气性特征 |
2.2.5 地层水特征及分布情况 |
2.3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
2.3.1 岩性-物性 |
2.3.2 岩性-含油性 |
2.3.3 物性-含油性 |
2.3.4 物性-电性-含油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储层参数计算 |
3.1 泥质含量 |
3.2 孔隙度建模 |
3.2.1 多元回归法 |
3.2.2 最优化法 |
3.3 渗透率建模 |
3.3.1 常规孔渗拟合 |
3.3.2 流动单元指数法 |
3.3.3 核磁测井估算渗透率 |
3.3.4 基于粒度资料计算渗透率 |
3.4 饱和度建模 |
3.4.1 含水饱和度建模 |
3.4.2 束缚水饱和度建模 |
3.4.3 饱和度建模效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储层分类方法研究 |
4.1 基于产能的储层类别标准划分 |
4.2 不同级别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标准 |
4.3 基于判别分析的储层类型识别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气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
5.1 常规交会图法 |
5.2 中子伽马识别气层 |
5.3 基于阵列声波测井识别气层 |
5.3.1 横波预测 |
5.3.2 VP/VS与 DTC交会图法 |
5.3.3 基于Biot-Gassmann理论的流体因子识别法 |
5.4 核磁测井识别气层 |
5.5 小结 |
第六章 储层有效性评价及产能预测 |
6.1 储层有效性评价 |
6.1.1 储层品质指数下限确定 |
6.1.2 有效物性下限确定 |
6.2 综合指数法产能预测模型 |
6.2.1 相关性分析 |
6.2.2 产能预测模型 |
6.3 基于阵列声波资料产能预测方法 |
6.4 BP神经网络在产能预测中的应用 |
6.4.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6.4.2 建模效果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山东省卫生总费用分析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综述 |
3. 研究空白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5.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1. 理论基础 |
1.1 卫生总费用及卫生总费用核算概述 |
1.2 卫生服务需求相关理论 |
1.3 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 |
1.4 居民卫生支出公平性 |
1.5 疾病经济负担和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理论 |
2. 研究设计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 研究指标与方法说明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山东省人口健康及卫生事业发展概述 |
1. 经济、财政收支及医疗卫生支出状况 |
2. 人口与健康状况 |
3. 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卫生总费用构成及阶段特征分析 |
1. 卫生总费用总体情况 |
1.1 卫生总费用筹资总体水平 |
1.2 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情况分析 |
1.3 卫生总费用增长情况 |
2. 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分析(来源法) |
2.1 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 |
2.2 政府卫生支出 |
2.3 社会卫生支出 |
2.4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
3. 卫生总费用(来源法)特征分析 |
3.1 卫生总费用GDP平减指数调整 |
3.2 卫生总费用Q型系统聚类分析 |
3.3 卫生总费用(来源法)灰色关联分析 |
4. 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分析(机构法) |
4.1 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总体情况 |
4.2 卫生总费用(机构法)中医院费用流向构成情况 |
4.3 药品费用分析 |
4.4 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构成与全国部分省份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ELES模型及公平性分析 |
1.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析 |
1.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总体情况分析 |
1.2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结构总体情况分析 |
2. 基于ELES模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医疗保健支出分析 |
2.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简介及数据消费价格指数调整 |
2.2 ELES模型参数估计及异方差检验修正 |
2.3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ELES模型分析 |
3. 城乡家庭医疗服务需求满足程度及支付能力差异实证分析 |
3.1 数据及方法说明 |
3.2 城乡家庭收入及消费支出状况描述性分析 |
3.3 城乡家庭收支相关性分析 |
3.4 城乡家庭消费支出及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程度分析 |
3.5 城乡家庭卫生支付能力差异分析 |
4. 城乡居民卫生支出公平性分析 |
4.1 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公平性分析 |
4.2 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公平性分析 |
4.3 城乡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测算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预测研究 |
1. 卫生总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1.1 卫生总费用影响因素优势分析 |
1.2 卫生总费用与因素关系协整检验 |
2. 卫生总费用ARIMA模型预测 |
2.1 卫生总费用序列特征分析 |
2.2 ARMA模型识别 |
2.3 模型估计 |
2.4 模型预测 |
3. 卫生总费用构成GM(1,1)预测分析 |
3.1 模型检验 |
3.2 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预测 |
3.3 卫生总费用构成比例预测 |
3.4 卫生总费用预测值灰色关联分析 |
4. ARIMA预测模型与GM(1,1)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
4.1 预测方法评价 |
4.2 预测结果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1. 讨论 |
2. 结论 |
3. 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吐哈盆地红台气田西山窑组气层识别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总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致密砂岩气藏的概念 |
1.2.2 致密砂岩气藏识别现状 |
1.2.3 致密砂岩气藏预测现状 |
1.2.4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
2.2 沉积储层特征 |
2.3 勘探开发现状 |
第3章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
3.1 地层划分方案 |
3.2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 |
3.2.1 长、中准面旋回界面识别 |
3.2.2 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 |
3.3 等时地层格架 |
3.3.1 多井地层划分对比 |
3.3.2 分频地震解释 |
第4章 地震沉积微相研究 |
4.1 地震属性砂体预测 |
4.1.1 地震属性的概念及常用地震属性 |
4.1.2 地震属性分析基本流程 |
4.1.3 地震属性砂体预测 |
4.2 地震反演砂体预测 |
4.2.1 波阻抗反演 |
4.2.2 地质统计学反演 |
4.3 各小层沉积相的展布及分析 |
4.3.1 沉积特征 |
4.3.2 沉积相类型分析 |
4.3.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4.3.4 单井相和剖面相分析 |
4.3.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演化分析 |
第5章 致密砂岩气层地球物理识别及预测 |
5.1 测井曲线标准化 |
5.2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
5.2.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5.2.2 孔隙度解释模型 |
5.2.3 渗透率解释模型 |
5.2.4 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 |
5.3 流体识别 |
5.4 气层预测 |
第6章 气藏的类型、特征及其质量评价 |
6.1 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 |
6.1.1 成藏条件分析 |
6.1.2 成藏主控因素 |
6.2 气藏的类型 |
6.3 气藏特征 |
6.3.1 气藏的规模预测 |
6.3.2 气藏的储量预测 |
6.3.3 气藏的质量评价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灰色理论的压痕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压痕工艺概述 |
1.2.1 压痕的目的 |
1.2.2 压痕方式 |
1.2.3 压痕设备介绍 |
1.2.4 纸张压痕工艺研究现状 |
1.3 灰色系统理论介绍 |
1.3.1 灰色系统理论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压痕工艺特性分析 |
2.1 压痕质量指标分析 |
2.1.1 压痕爆裂 |
2.1.2 压痕深度 |
2.1.3 最大折叠力 |
2.2 工艺参数对压痕质量的影响 |
2.2.1 压痕设备机械参数对压痕质量的影响 |
2.2.2 纸张自身性质对压痕质量的影响 |
2.2.3 压痕辅助工艺对压痕质量的影响 |
2.2.4 环境因素对压痕质量的影响 |
2.3 工艺参数间的相互影响 |
2.3.1 相对湿度对其它工艺参数的影响 |
2.3.2 温度对其它工艺参数的影响 |
2.3.3 纸张定量对其它工艺参数的影响 |
2.4 压痕工艺特性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灰色理论基础 |
3.1 灰色系统的定义 |
3.2 灰色概念及其度量 |
3.3 数据变换技术 |
3.4 灰色关联理论概述 |
3.4.1 关联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介绍 |
3.4.2 灰色关联度模型 |
3.5 灰色决策理论概述 |
3.5.1 灰色局势决策 |
3.5.2 灰靶决策模型 |
3.5.3 灰靶关联决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痕工艺实验设计 |
4.1 实验设备选择及可靠性验证 |
4.1.1 压痕装置选择 |
4.1.2 压痕深度测量设备选择 |
4.1.3 折叠力测试装置选择 |
4.2 实验样品准备 |
4.3 实验设计及分析 |
4.3.1 单因素变化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2 正交实验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痕实验中工艺参数分析及优化 |
5.1 压痕工艺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
5.1.1 压痕实验数据的灰色关联分析 |
5.1.2 数据分析 |
5.2 基于灰色决策的压痕工艺参数优化 |
5.2.1 压痕实验数据的灰色决策 |
5.2.2 实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背景介绍 |
1.1.2 研究意义 |
1.2 多属性决策在油田开发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相关理论基础 |
2.1 油田开发理论概述 |
2.2 多属性决策理论基础 |
2.2.1 多属性决策概述 |
2.2.2 决策矩阵的规范化 |
2.2.3 属性权重的确定方法 |
2.2.4 常用多属性决策方法 |
2.3 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概述 |
2.3.1 油田开发方案的内容 |
2.3.2 油田开发方案的特点 |
2.3.3 油田开发方案的作用 |
2.3.4 多属性决策在油田开发方案决策中的应用优势 |
第3章 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指标体系 |
3.1 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指标的构建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可行性原则 |
3.1.3 系统性原则 |
3.1.4 导向性原则 |
3.1.5 针对性原则 |
3.1.6 动态性原则 |
3.2 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的多属性分析 |
3.2.1 油田开发方案决策的多属性描述 |
3.2.2 油田开发方案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指标的确立 |
3.3.1 经济财务指标 |
3.3.2 开发风险指标 |
3.3.3 生态损失指标 |
3.3.4 地区受益指标 |
第4章 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模型 |
4.1 属性值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指标量化 |
4.1.1 属性值量化方法 |
4.1.2 基于区间模糊数的决策矩阵规范化方法 |
4.2 属性权重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指标权重确定 |
4.2.1 属性权重量化方法 |
4.2.2 基于区间模糊数的AHP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3 建立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模型 |
4.3.1 多属性优选方法选择 |
4.3.2 区间数方案多属性决策问题描述 |
4.3.3 构建基于GRA的信息不确定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模型 |
第5章 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实证研究 |
5.1 油田开发方案基础数据 |
5.2 油田开发方案各指标量化 |
5.2.1 经济财务指标量化 |
5.2.2 开发风险指标量化 |
5.2.3 生态损失指标量化 |
5.2.4 地方受益指标量化 |
5.3 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 |
5.3.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
5.3.2 指标权重确定 |
5.3.3 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度 |
5.3.4 方案决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圈闭定量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
§2.1 常规圈闭评价 |
2.1.1 油气资源评价概述 |
2.1.2 常规圈闭评价的主要方法 |
2.1.3 常规圈闭评价的局限性 |
§2.2 圈闭定量评价信息获取 |
2.2.1 圈闭定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
2.2.2 圈闭搜索定位与信息识别 |
§2.3 圈闭动态评价 |
2.3.1 圈闭动态评价的主要内容 |
2.3.2 圈闭动态评价的基本要求 |
§2.4 圈闭定量评价的反馈约束机制 |
2.4.1 反馈约束机制的提出 |
2.4.2 反馈约束机制基本模型 |
第三章 圈闭地质评价方法分析 |
§3.1 勘探成熟区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 |
3.1.1 勘探成熟区域的主要方法 |
3.1.2 勘探成熟区域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 |
§3.2 低勘探区域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 |
3.2.1 低勘探区域的主要方法 |
3.2.2 低勘探区域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 |
第四章 圈闭定量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分析 |
4.1.1 需求分析 |
4.1.2 系统目标 |
§4.2 系统设计 |
4.2.1 圈闭定量评价总体结构设计 |
4.2.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圈闭定量评价系统方法设计 |
4.3.1 圈闭搜索 |
4.3.2 圈闭信息识别 |
4.3.3 圈闭动态评价 |
4.3.4 圈闭地质评价 |
4.3.5 圈闭经济评价 |
4.3.6 圈闭综合评价 |
4.3.7 成果显示输出与管理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五章 牛庄-王家岗地区的应用实例 |
§5.1 区域地质勘探现况 |
5.1.1 研究区概况 |
5.1.2 牛庄-王家岗地区基本地质特征 |
§5.2 圈闭定量评价 |
5.2.1 圈闭搜索与圈闭信息识别 |
5.2.2 圈闭动态评价分析 |
5.2.3 圈闭地质评价结果 |
5.2.4 圈闭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 |
5.2.5 结束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GRA的三角模糊数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模糊多属性决策研究现状 |
1.2.2 油气行业多属性决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理论概述 |
2.1 油藏评价基础理论 |
2.1.1 油藏评价概述 |
2.1.2 油藏评价的程序 |
2.1.3 属性值规范化 |
2.1.4 多属性决策权重确定 |
2.1.5 常用多属性优选方法 |
2.2 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简介 |
2.2.1 油藏评价工作的特点 |
2.2.2 油藏评价方案的作用 |
2.3 方案多属性优选基础理论 |
2.3.1 多属性决策概述 |
2.3.2 多属性决策属性分类 |
2.3.3 属性值规范化 |
2.3.4 多属性决策权重确定 |
第3章 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油藏评价方案优选指标的构建原则 |
3.2 油藏评价方案优选指标的建立 |
3.2.1 经济效益指标 |
3.2.2 风险指标 |
3.2.3 生态环境指标 |
3.2.4 社会效益指标 |
第4章 基于 GRA 的三角模糊数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模型构建 |
4.1 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指标权重确定 |
4.1.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4.1.2 基于三角模糊数 FAHP 的指标权重确定 |
4.2 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模型 |
4.2.1 模糊多属性优选方法选择 |
4.2.2 方案多属性优选问题的描述 |
4.2.3 基于 GRA 的三角模糊数多属性优选模型构建 |
第5章 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实证研究 |
5.1 方案基本介绍 |
5.1.1 方案概况 |
5.1.2 基础参数确定 |
5.2 油藏评价方案指标测算 |
5.2.1 经济效益指标测算 |
5.2.2 风险指标测算 |
5.2.3 生态环境指标测算 |
5.2.4 社会效益指标测算 |
5.3 油藏评价方案指标权重确定 |
5.4 基于 GRA 的三角模糊数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 |
5.4.1 指标规范化 |
5.4.2 计算各方案关联度 |
5.4.3 方案选优 |
5.5 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泌阳凹陷复杂油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复杂断块油藏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测井资料标准化方法 |
2.1 地质概况 |
2.2 测井解释评价难点 |
2.3 测井资料标准化 |
2.3.1 关键井的选取 |
2.3.2 标准化方法 |
2.4 趋势面分析标准化前后对比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低电阻率油气层机理分析 |
3.1 低阻油层机理分析概括 |
3.1.1 低阻油层的微观机理 |
3.1.2 低阻油层的宏观机理 |
3.2 王集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
3.2.1 环境影响分析 |
3.2.2 岩性影响分析 |
3.2.3 厚度影响分析 |
3.2.4 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分析 |
3.2.5 孔隙结构影响分析 |
3.2.6 泥质成分影响分析 |
3.2.7 含油高度影响分析 |
3.3 王集油田低阻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储层“五性”关系及解释模型研究 |
4.1 王集油田储层特征 |
4.2 王集油田“五性”关系研究 |
4.3 储层解释模型的建立 |
4.3.1 泥质含量和粒度中值 |
4.3.2 物性参数 |
4.3.3 含水饱和度 |
4.3.4 地层水电阻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油水层测井相识别模式库及主成分关系模型 |
5.1 测井曲线自动分层方法研究 |
5.2 测井参数的分层选值方式 |
5.3 油水层测井相模式库 |
5.3.1 挑选流体类型识别参数 |
5.3.2 初步构设油水层测井相模式库 |
5.4 主成分分析 |
5.4.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5.4.2 主成分关系模型的建立 |
5.5 聚类分析及低阻验证 |
5.5.1 聚类分析原理 |
5.5.2 库的建立及低阻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井相模式判别方法 |
6.1 目前常用判别方法的优缺点 |
6.2 测井相识别方法的确定 |
6.3 实例检验 |
6.3.1 应用灰色关联与相关分析方法识别低阻油气层 |
6.3.2 流体精度检验 |
6.4 图版法测井组合参数半定量识别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复杂油水层综合评价 |
7.1 纵向上微观识别-模式识别 |
7.1.1 识别标准 |
7.1.2 部分井处理结果 |
7.2 横向上宏观预测-地层对比 |
7.2.1 地层对比原则 |
7.2.2 老井处理 |
7.2.3 有利区带、层系预测评价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油藏经营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石油储量价值化方法研究 |
2.1 石油储量资产价值评估研究 |
2.2 石油储量资产价值特征 |
2.3 石油储量资产评估的基础原理 |
2.4 石油储量资产价值化方法研究 |
2.5 石油储量资产价值收益途径评估方法的参数及选取 |
第3章 勘探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研究 |
3.1 勘探阶段划分 |
3.2 勘探管理组织形式研究 |
3.3 投资管理 |
3.4 勘探项目验收 |
3.5 勘探项目后评价 |
3.6 储量价值评估与储量运作 |
3.7 项目组考核 |
第4章 产能建设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研究 |
4.1 产能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
4.2 产能建设的方案编制及优化技术研究 |
4.3 产能建设投资决策研究 |
4.4 产能建设项目计划管理 |
4.5 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 |
4.6 产能建设项目监督检查与验收 |
4.7 产能建设项目的考核与奖惩 |
第5章 生产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研究 |
5.1 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划分归集研究 |
5.2 油藏经营管理水平评价研究 |
5.3 油藏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探讨 |
5.4 油藏经营管理运作模式研究 |
5.5 油藏经营管理方案编制及优化决策技术 |
5.6 投资管理方法研究 |
5.7 生产阶段财务管理研究 |
5.8 经营机制 |
第6章 资本退出阶段油藏经营管理研究 |
6.1 油气资本退出概述 |
6.2 勘探阶段资本退出研究 |
6.3 资本退出后的经营管理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圈闭含油气性评价二元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朱兆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2]大柳泉地区气层测井识别与产能预测[D]. 李格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山东省卫生总费用分析与预测研究[D]. 许建强. 山东大学, 2016(10)
- [4]吐哈盆地红台气田西山窑组气层识别及预测[D]. 张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5]基于灰色理论的压痕工艺优化研究[D]. 蒋浩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6]信息不确定的油田开发方案多属性决策研究[D]. 姜枭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7]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研究[D]. 任建四.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8]基于GRA的三角模糊数油藏评价方案多属性优选研究[D]. 张菲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9]泌阳凹陷复杂油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李铁柱.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10]油藏经营管理体系研究[D]. 李寿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