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河北省永年县界河店总校赵强涛

【中图分类号】G220.38【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5-0179-01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学生的思维多数倾向于具体性和形象性,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逐步抽象为理性认识。以上这些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学生学习数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变教师的演示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主人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又提高了动手操作、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一、在动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其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接着提出问题: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或其它一些形状来做轮子。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用手中的图形去操作,想方设法大胆猜想,最后发现圆形物体滚动的速度快,体会到圆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既然知道了圆形物体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画图呢?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多数学生知道并学会用圆规或借助于圆形物体如硬币画图的方法。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勇气。教师又问:工人叔叔建造的圆形花坛或者大水池子,能用圆规画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战斗,动手探究,操作,终于发现了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

这样进行教学,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其乐融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实际技能。

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课本、桌面、黑板、教室地面等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让学生在墙角量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站在里面看看最多能站几人。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会到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三、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形状的三角形,将三个内角撕下来,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接着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刚才的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分别测量计算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怎样,三个内角之和都等于180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在积极参与中把知识建构起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在动手中促进学生求异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和脑的这种联系,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怎样画120度的角,多数学生都是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出来的,老师问:不用量角器,怎么画?学生立即带着问题进入愉快的操作中,很快就发现了两种画法:(1)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2)用两个60度的角拼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方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再问;还有什么方法?这时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的又开始探究,发现先画一个平角,在平角的基础上用三角板画一个60度的角(即用180度减去60度)。如此这样近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接着问:如105度、75度、135度、15度等等怎么画,学生小组讨论。

五、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形结合的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过去只重视教师演示教具,只重视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比如角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简单演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学生较好的感知了各种角的大小和形状,在脑中形成了这些角的鲜明表象,又明确了它们的关系: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0度。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长方体的展开图做成两个长方体,再让学生用小棒和三维插头分别做成两个长方体,接着让学生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棱,加深印象,既学习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实践操作中渗透着数学思想。数学知识本身是重要的。但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向学生渗透对应、转化、数形结合、集合等思想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有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标签:;  ;  ;  

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