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棉丽/河北省深泽县深泽镇中学
音乐是听觉得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聆听便成了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还成了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而事实上,部分课堂还经常出现滥用聆听、无效聆听等现象,他们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征,有悖于新课程倡导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现象一: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告之学生曲名后,便播放音乐,要求学生边听边做动作。于是,学生异常活跃,以至于完全听不清音响,课堂上热闹非凡,很多孩子趁机痛痛快快地玩了一番……这样的聆听,谈何情感体验呢?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教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室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以上现象虽显极端,但确实存在。假如教师重视学生的聆听习惯和聆听能力的培养,结果会是大不相同。
什么是聆听?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
第一,欣赏教学中的聆听,强调聆听的过程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第二,歌唱教学中的聆听,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应该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琴声,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第三,开展有效聆听,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首先要拥有良好的聆听意识,重视引导学生聆听,才能使聆听变的有效。
其次,聆听教学要体现梯度性,聆听要求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体现学生在聆听中的进步。
再次,聆听教学应具有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扎实地进行。
最后,聆听应该讲究音响的质量,保证音响的播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美好审美体验的产生。
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会聆听,运用有效聆听,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美好人生。
有效聆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是欣赏教学中有效途径之一。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此次聆听的目的。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采用提问法聆听,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提的问题,要围绕音乐要素展开,如:音乐的情绪、速度、旋律、力度、曲式、乐曲内容等,设计的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能积极主动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如:欣赏乐曲《赛马》,在初次聆听前教师出示问题,“乐曲表现的是那达慕大会上的哪一个比赛场面?为什么”?听完后学生回答,“乐曲的速度快,可以感觉到它表现的是赛马的场面”。教师引导学生再听:“你能想象出现场气氛是怎样的吗?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让学生通过聆听再次体会音乐的情绪和感受二胡的魅力。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聆听,并在聆听过程中理解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