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突显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英语,语言学,外置,认知,倒装,记叙文,歇后语。
突显观论文文献综述
余培[1](2017)在《英语外置现象的突显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普遍认为英语外置只包括后置,研究也多集中于后置,有些研究甚至将后置现象视为固定句型,认为后置形式理所当然,无需解释。本文认为已有研究中有关英语外置的定义和分类值得反思,同时认为英语外置需要解释,而且也可以解释。故此本文对英语外置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从突显观视角出发对其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在英语中,最常见的即无标记的句子语序有七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补)”和“主语+谓语+主补”。依据句子成分之间的顺序关系,本文认为,英语外置指句子的某一句法成分出现在其无标记位置即常见位置之外这一现象,但是也认为此种外置不同于在原位留下代词代替的左移位和右移位。根据外置位置即标记位置与常规位置即无标记位置之间的方位关系,英语外置分为左向外置和右向外置。左向外置是指句法成分离开其无标记位置而向左外移至句首或原位之前,而且没有在原位留下代词的句法现象。右向外置是指句法成分离开其无标记位置而向右外移至句末或原位之后,本文仍然同意以往研究中的右向外置的分类即it外置,但在此基础上也认为后置定语的位置也是右向外置的一种。据此定义,在分析英语句子基本成分的基础上,英语中的左向外置有主补左向外置、宾语左向外置、宾补左向外置,英语中的右向外置有主语右向外置、宾语右向外置、宾补右向外置。左向和右向外置的结果产生了英语的有标记句式。在重新定义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本文以突显观为视角对英语左向外置和右向外置进行了解释。首先从信息结构视角出发证明句首和句末是一个句子最重要的位置,句首即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句末的重要位置是由句末中心和句末重心原则决定的,所以认知者通常将句中重要信息置于这两个位置。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这一句子成分移位的认知理据,即英语外置现象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其产生的认知理据是认知突显,人们对现实世界识解的方式导致相关事物或信息的突显度发生变化,这又会影响语言信息的选择与安排,从而带来语序变化,语序变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外置现象。具体而言,由已知到未知的无标记语序是按照客观突显结果排定的,其中的新信息未得到额外突显。外置就是打破常规,将新信息从无标记位置向左或向右移至有标记位置形成有标记语序,从而使新信息得到额外突显,其结果就产生主语补语、宾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左向外置,及主语、宾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右向外置。本文认为外置背后的认知动因是主观突显,其突显的对象是被左向和右向外置的成分,突显的内容是外置成分所表达的新信息。据此,本文对左向外置和右向外置做出了统一解释。本研究对英语外置现象的学习、使用和教学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刘若霖[2](2017)在《从认知突显观图形背景理论角度理解英语水果习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英语水果习语的收集,从认知凸显观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习语研究的新视角,并按照水果词是否被突出作图形对其进行具体分类研究,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习语理解提出新的方法,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用图形背景理论研究英语习语的不足与缺陷。(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03期)
金茗竹[3](2016)在《突显观视角下的汉语高程度语义的句法实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中七个高程度构式为研究对象,在突显观的视角下试图从一些不同的角度探寻汉语高程度语义实现的多种可能机制与途径。从构式义的解析与浮现、构式固定部分的构件、变项w的特征与准入限制、与w共现成分的限制与特征、话语功能等角度对这些构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其他语义范畴与程度范畴的关系角度来思考汉语高程度语义的句法实现问题,以期能在汉语高程度语义范畴研究方面往前推进一小步。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是绪论。我们从具体问题入手,传统的高程度语义大多是通过程度副词和程度补语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汉语在高程度语义实现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符号说明和语料来源等。第2章侧重于理论研究。我们首先对以往程度范畴的研究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以往高程度语义实现的研究做了概括式的总结。其次我们对认知突显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探讨有关认知突显的多种分析角度与实现机制。这些内容成为本文理论建构的基础。我们主要想在突显观的视角下通过构式表征建构一个不同语义范畴实现为程度范畴的系统,探讨不同语义范畴(非程度范畴)是如何投射到程度范畴的,即不同语义范畴实现程度语义时的机制与途径。第3章到第7章是以各个具体的构式为研究对象,是对我们理论建构的具体运用与阐释。我们认为不只是要研究“构式内”,还要探寻“构式外”,从系统观的高度来思考这些构式是如何实现高程度语义的。我们以“不同语义范畴到程度范畴的投射”为支撑点尝试着建立一个“小”的系统,把这些“各自为政”的、代表着各自语义范畴的构式纳入到这个高程度语义系统中来,探讨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语义范畴与程度范畴之间的关系,试图说明汉语在实现高程度语义时可能存在的多种途径与机制。第3章是以“不知道有多w”与“w就别提了”为例展示并说明了汉语在否定范畴实现为程度范畴时可能会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这两个构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在语言的形式表征上都是以“否定”形式出现的,但表达的意义却是肯定的。除了由于具体的构件不同因此实现程度语义的机制不同之外,最值得关注的是变项w的准入限制及与之共现成分的限制,即突显的方式存在差异。第4章是以“怎么这么w”与“是有多w”展示并说明了汉语在疑问范畴实现为程度范畴时可能会采用的途径和方法。这两个构式的共同之处从大的方面来说都是利用疑问句的非疑问用法来实现其高程度语义的,但突显程度语义的方式不同。我们通过对这两个具体构式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同一语义范畴内部的成员在实现高程度语义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第5章主要是对构式“这是要w的节奏”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看似与程度语义特征无关的w的分析来展示具有动态趋势特征的构式是如何与高程度语义特征产生紧密联系的。第6章是对构式“w死我算了”的研究。与以往“死”作程度补语实现高程度语义不同的是“w死我算了”中“算了”对该构式高程度语义的产生与浮现具有重要意义。第7章是对“一顿+w”的研究。“一顿”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渐渐表现出了描摹情状的副词性成分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我们试图通过对构式“一顿+w”的研究探讨从数量范畴到程度范畴转化时可能有的实现机制。第8章是结语。对全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在我们所搭建的框架下,尝试系统性地观察各个具体构式之间的联系,以期能有一些新的发现。此外,还总结了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12-01)
魏静之[4](2015)在《突显观下的英语歧义句消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歧义句大量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成为语言学家大力探讨研究的热门选题之一。纵观国内外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对英语歧义句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研究理论大多都是采用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我们不可否认结构语言学可以通过表层结构来挖掘英语歧义句产生的根源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理论框架的限制,结构语言学分析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重视语言的描写而恰恰忽略了语言的解释力忽略了人的认知因素。与之相对比,认知语言学发展迅速并且着重致力于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及其过程,强调的是人的体验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影响。认知语言学包含了“叁观”: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其中突显观最适合分析歧义句,由于用突显观研究英语歧义句的文献几乎少见,所以选择了英语歧义句与突显观相结合的研究。突显观对英语歧义句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用突显观分析歧义句颠覆了传统语言学,可以弥补结构语言学的缺陷。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的分支,有利于从系统的,全面的角度来分析歧义句而不是传统的用分散的,片面的角度来分析。其次,用突显观分析歧义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可以对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做出详细有力的解释。特别是着名语言学家兰盖克提出用“百科全书”的概念来强调和鼓励人们运用动态的,人性的,主观的经验来理解语义。突显观便是构建在这个框架上,认为不同的认知视角可以使人们对同一情景产生不同的表达和理解方式,有利于具体分析歧义句的生成和消解过程。因此,采用突显观分析歧义句不仅可以打破传统语言学的局限性,而且可以从认知的角度赋予歧义句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刻内涵,消解对歧义句的误会,甚至达到在英语阅读,写作,翻译,日常交际中都能灵活面对和处理英语歧义现象。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别回顾国内外对英语歧义句和突显观的研究。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近年来对于英语歧义句的研究有从文学,翻译,语言习得等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但其研究内容都不够具体和彻底,对英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缺少认知分析。第二部分是介绍兰盖克的认知语法。其中认知域和意象是语义描写中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本文择取意象作为突显观的理论基础来详细分析各类歧义句。第叁部分是本文的重心,详述各类歧义句的生成过程与消解机制进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消解方法。其中,生成过程从句法结构上论述了歧义句的产生过程。消解机制则主要从基面/侧体,射体/界标两大关系中去详述。消解方法则通过组成成份,视角,假设叁大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探析,每一方面都对应了合适的歧义句实例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叁点:第一,从认知的角度将英语歧义句与突显观相结合,用突显观分析了大量实例并对其作出了合理解释。第二,从突显观深入剖析英语歧义句,用基面/侧体,射体/界标等方面消解了英语歧义句,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歧义句并不具有歧义。第叁,英语歧义句的生成和消解过程实际上是人的认知心理与语言运用相结合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郑素华[5](2015)在《从突显观视角来品读《红色手推车》的意境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派对语言的一种研究途径。通过意象和空间介词的使用使诗歌的意境得以突显和强化。从突显观视角来解读诗歌《红色手推车》的意境构成,可以展现诗歌更深层次的美,也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语言的认知规律。(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5年05期)
黄睿[6](2014)在《框架转换与突显观下的歇后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歇后语由"引"、"注"两部分构成,幽默、形象,是汉语言文化的一朵奇葩。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统一的语义单位。在歇后语自身的语义图式中,"注"使得"引"的部分元素特征突显,其语用意义的实现体现了语义框架转换。本文从框架转换和突显观角度分析歇后语,对其进行分类、解释其语用幽默的认知机制,彰显歇后语使用的趣智结合。(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26期)
杨艳云[7](2014)在《突显观下的现代汉语“连X也/都VP”句》一文中研究指出“连X也/都VP”句是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也是重要句式,是近些年来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而认知语言学是20世界80年代以来风靡语言学界的语言学理论流派,这些理论能够很好的分析句法、解释语义,特别是对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具有极强地解释力。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叁观之一,突显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并能够很好地解释汉语的语义、句法,尤其是像“连”字句这样的句式。本文以突显理论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等的相关理论,应用比较、描述和解释的语言学研究法分析了“连”字句,并认为:这一句式中的“连……也/都”是突显槽,“X”位置是带有主观性的突显位置,只要遵守处于可能性序列低端的突显原则的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位置并成为典型突显成分,这样的“连”字句可以说是典型突显的“连”字句,不遵守这一原则的突显的是“X也/都VP”这一整体,这样的成分是非典型突显成分,这样的“连”字句可以说是非典型突显的“连”字句;“连”字句的突显度不仅受突显成分本身的影响,也与“X”有没有显性对比成分有关,据我们分析有显性对比成分的“连”字句突显程度强、主观性弱,没有的突显度弱、主观性强;但是“连”字句的突显度并不影响其遵守量的准则和关联原则,也可以说对“连”字句的语用功能影响并不大,所以,为了更好的遵守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现实的言语中突显度弱的“连”字句比突显度强的占得比例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吴洋[8](2014)在《英语强制性倒装句的突显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倒装分选择性倒装和强制性倒装。已有的有关英语倒装的研究主要围绕选择性倒装展开,关于强制性倒装的研究比较少见,原因是强制性倒装长期以来被当作固有的句型,其倒装形式被视为当然和无需解释。本文探讨了强制性倒装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分析了英语强制性倒装的本质与认知动因,并从突显观出发对英语强制性倒装做出了系统的解释。英语中的强制性倒装指英语句子中动词必须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主语之前这一句法现象,具体指疑问句、祈愿句、省略if的条件从句以及由so、neither、nor和here、there、now、then开头的句子中的倒装。英语中的强制性倒装本质上是一种已经语法化了或者已经固化了的倒装,与选择性性倒装一样,它也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其产生的认知理据是认知突显,即是相关事物或信息的突显度的变化引起认知顺序的变化,认知顺序的变化引起语序的变化。变化后的语序经语法化或固化后形成强制性倒装,亦即形成英语中固定的倒装句式。在揭示其本质和认知理据的基础上,本文以突显观为视角对疑问句、祈愿句、省略if的条件从句以及由so、neither、nor和here、there、 now、then开头的句子中的强制性倒装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它们都是因为受相关事物或信息的突显度的影响而形成的,具体说是:疑问句和祈愿句中的强制性倒装是因为认知者主观注意或情感变化对突显度的影响而形成的,省略if的条件从句以及由so、neither、nor和here、there、now、then开头的句子中的强制性倒装则是因为己知事物或己知信息对突显度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的研究证明英语中的强制性倒装和选择性倒装具有相同的认知理据,它同样可以从突显观的角度做出解释。(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刘莉娜[9](2014)在《突显观视角下英语记叙文语篇叙事建构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突显观的认知机制——注意焦点转换,突显认知层次性及突显具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过程交互进行的特点,运用SPSS软件通过分析语篇主题层次、命题层次、主位层次上的突显手段从而探讨叙事语篇的构建。结果发现:记叙文语篇主题层次上,多用名词所有格来突显主题;在命题层次上,情状句所占比例很高,且其中完成情状句所占比例很高,研究结果支持完成情状句与非完成情状句以图形/背景的形式推动叙事发展;在主位层次上,参与者主位所占比重很大,得出主位是判断叙事视角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李婧[10](2014)在《突显观在英语“it”强调句中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已成了研究的热点。总体而言,认知语言学主要有叁个表征,即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本文从突显观出发,对英语中常用的"it"强调句型进行认知分析,解释其生成的认知原因和认知体现。(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4年01期)
突显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英语水果习语的收集,从认知凸显观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习语研究的新视角,并按照水果词是否被突出作图形对其进行具体分类研究,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习语理解提出新的方法,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用图形背景理论研究英语习语的不足与缺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显观论文参考文献
[1].余培.英语外置现象的突显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刘若霖.从认知突显观图形背景理论角度理解英语水果习语[J].文教资料.2017
[3].金茗竹.突显观视角下的汉语高程度语义的句法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魏静之.突显观下的英语歧义句消解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5].郑素华.从突显观视角来品读《红色手推车》的意境生成[J].芒种.2015
[6].黄睿.框架转换与突显观下的歇后语[J].语文建设.2014
[7].杨艳云.突显观下的现代汉语“连X也/都VP”句[D].东北师范大学.2014
[8].吴洋.英语强制性倒装句的突显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刘莉娜.突显观视角下英语记叙文语篇叙事建构的量化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李婧.突显观在英语“it”强调句中的认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