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脱氢酶论文_弥志伟,孙忠义,赵鹏,田平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醇脱氢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氢酶,杆菌,选择性,喹啉,芽孢,纤维,吡咯。

醇脱氢酶论文文献综述

弥志伟,孙忠义,赵鹏,田平芳[1](2019)在《肺炎克雷伯杆菌表达吡咯喹啉醌依赖性聚乙烯醇脱氢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烯醇脱氢酶(PVADH)是降解聚乙烯醇(PVA)的关键酶,大肠杆菌或毕赤酵母生产PVADH需额外添加辅酶吡咯喹啉醌(PQQ)才具活性。为了降低添加PQQ的成本,在PQQ天然生产菌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中表达全酶PQQ-PVADH。首先通过外源基因密码子优化实现PVADH的高效表达,PVADH酶活达到45 U/mL;进而通过辅酶再生提高PQQ产量,双质粒重组菌Kp(pvadh+pqq)的PVADH酶活达到68 U/mL;最后经发酵优化,PVADH酶活达到81 U/mL,为PQQ-PVADH的生产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方案。(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朱诚,许国超,戴威,周婕妤,倪晔[2](2019)在《醇脱氢酶KpADH的127位点对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醇脱氢酶可用于合成手性化合物,在医药、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来源于多孢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polysporus)的醇脱氢酶KpADH同时具有还原(4-氯苯基)-(吡啶-2-基)-甲酮(CPMK)和氧化异丙醇、1,4-丁二醇的活性。通过分子对接和结构分析,发现Y127是紧靠底物的关键位点。本文通过对127位点定点饱和突变来提高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突变体Y127V和Y127I还原CPMK的比活力达到95.0U/mg和84.0U/mg,分别是野生型的6.5倍和5.8倍,突变体Y127L催化CPMK生成(R)-(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R)-CPMA]的e.e.值由82%提高到99.2%。同时,127位点的突变提高了对醇类底物的氧化活性,突变体Y127I对异丙醇的比活力是野生型的1.46倍,而Y127C更青睐于对1,4-丁二醇的催化氧化,其比活力是野生型的3.00倍。分子间作用力分析表明,Y127L与底物CPMK间增加的氢键和π-π作用力稳定了底物构象,进一步提高了还原CPMK的对映选择性。本文为醇脱氢酶KpADH的分子改造和机制解析提供了指导,提高了该酶的工业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12期)

许国超,王岳,朱诚,戴威,周婕妤[3](2019)在《多功能醇脱氢酶的分子进化及在合成手性双芳基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双芳基醇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广泛用于合成多种药物如抗组胺药、利尿药、哮喘药、抗癫痫药和抗抑郁药等。利用醇脱氢酶不对称还原双芳基酮合成手性双芳基醇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开发潜力的方法。然而,由于双芳基底物空间位阻较大,仅有少量醇脱氢酶报道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1]。(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胡文冉,李晓东,周小云,杨洋,李波[4](2019)在《棉花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在棉纤维中的表达及对其结构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新陆早36号’转棉花肉桂醇脱氢酶基因(GhCAD6)材料,以转基因T_6代植株为试材,对GhCAD6基因在叶片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和不同发育阶段棉花纤维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研究该基因对棉纤维中结构多糖和苯丙烷类化合物含量及纤维中苯丙烷类结构单体的影响。结果显示:(1)GhCAD6基因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到受体棉花基因组中。(2)转基因植株纤维中GhCAD6基因的表达量低于相同发育阶段对照样品,在对照样品中GhCAD6基因的表达量表现为先升高,在20 DPA(开花后天数)时表达量最高,之后下降,而在转基因植株纤维中先上升,并于发育15 DPA时表达量下降,20 DPA时又上升至最高,之后再次下降。(3)成熟纤维中,转GhCAD6基因植株纤维中苯丙烷类化合物含量低于对照,但结构多糖含量的差别不明显。(4)转GhCAD6基因纤维中苯丙烷类结构单体——紫丁香基木质素(S-木质素)和愈疮木基木质素(G-木质素)的比值下降。研究表明,棉花转入GhCAD6基因后,纤维发育(15 DPA)中GhCAD6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可能导致棉花中苯丙烷类化合物含量及其结构单体比率变化,从而造成棉花纤维品质改变。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分析GhCAD6基因在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于凤川[5](2019)在《奇异变形杆菌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醇脱氢酶(ADHs,EC 1.1.1.1),是属于氧化还原酶的第一亚类,该酶通常可以使用NAD(P)H作为辅酶将醛或酮转化为相对应的醇。醇脱氢酶由于其各种独特的生理生化性质和酶学性质,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方面,主要是医学研究、化工生产、食品研究以及生物工程研究。在本论文中,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了5个来源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JN458中的醇脱氢酶,优化了表达质粒和诱导条件,并探究了五种醇脱氢酶的酶学性质,为研究奶酪芳香气味的产生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克隆了5个来源于P.mirabilis JN458的醇脱氢酶基因(adh1、adh2、adh3、adh4、adh5),将5个基因成功与pColdⅡ质粒相连,构建重组质粒后,将其转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并对其进行表达。预测得到的5个醇脱氢酶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0.1kDa、41.3 kDa、42.4 kDa、39.3 kDa和37.3 kDa。酶活验证发现5个醇脱氢酶对苯乙醛均具有一定的酶活。(2)由于pColdⅡ质粒的蛋白表达量和酶活不高,因此对表达质粒和重组菌株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pET28a、pETDuet-1、pRSFDuet-1和pColADuet-1进行表达质粒优化,分别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adh1,pETDuet-1-adh1,pRSFDuet-1-adh1和pColADuet-1-adh1,最终选择pETDuet-1作为表达质粒。最佳的诱导条件:培养基初始pH为6.5,诱导初始细胞的浓度OD_(600)为0.4,诱导剂IPTG的浓度为0.4 mmol·L~(-1),诱导温度为15℃,诱导后培养时间为18 h,摇床转速为220 r·min~(-1),在此条件下,酶活比优化前提高了77%。(3)采用镍柱和脱盐柱对ADHs进行蛋白纯化,并研究了5种醇脱氢酶的酶学性质。ADH-1、ADH-2和ADH-3的最适pH为7.0,ADH-4和ADH-5的最适pH为8.0,ADH-1、ADH-3和ADH-5的最适温度为40℃,ADH-2和ADH-4的最适温度为45℃。5种醇脱氢酶都有广泛的底物范围。5个酶关于苯乙醛、2-甲基丁醛和戊醛的动力学参数如下:对于ADH-1,K_m分别为34.55、6.44和4.23mmol·L~(-1);对于ADH-2,K_m分别为16.90、3.13和4.93mmol·L~(-1);对于ADH-3,K_m分别为10.01、4.42和5.04mmol·L~(-1);对于ADH-4,K_m分别为4.66、14.81和5.22mmol·L~(-1),;对于ADH-5,K_m分别为19.64、24.62和1.33mmol·L~(-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贝贝[6](2019)在《半理性设计醇脱氢酶TbSADH合成重要医药中间体(S)-(4-氯苯基)吡啶-2-甲醇》一文中研究指出(S)-(4-氯苯基)吡啶-2-甲醇是抗组胺类药物卡比沙明和苯磺酸贝他斯汀等合成中的重要手性砌块。但目前主要是化学法合成,污染大且劳动保护要求高。虽然有生物法在研究,但其催化效率和立体选择性远远达不到药物合成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采用半理性设计方法对来自高温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brockii)的醇脱氢酶(TbSADH)进行定向进化改造。基于其晶体结构,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TbSADH催化口袋内氨基酸残基进行分析,寻找影响口袋柔性的关键残基并进行改造,使其能够不对称还原高效合成高ee值的手性醇产物。同时解析催化口袋重塑与催化效率及立体选择性的关联,为同类型催化反应和酶分子改造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TbSADH晶体结构(PDB:1YKF),分别在30°C和60°C对野生型TbSADH催化口袋内的氨基酸残基进行10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中均方根涨落(Root mean square fluctuations,RMSF)值的波动情况可以反映氨基酸残基的柔性大小。结果发现口袋内A85、I86、L294及C295位点相对于其它位点更为刚性,说明这些位点可能是酶结合底物过程中产生阻碍的关键位点。因此对这四个位点进行计算机虚拟突变,A85突变成甘氨酸,I86、L294及C295位点则突变成丙氨酸。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中A85及I86位点突变后会引起RMSF值明显波动,而其它位点却不明显,表明A85、I86是影响构象动力学的关键位点。(2)基于结构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首先对A85及I86位点进行单位点饱和突变,结果得到了一系列酶活较低的单突变体。为了优化立体选择性和酶活,再次针对A85及I86位点利用组合活性中心饱和突变策略(Combinatorial active-site saturation test,CAST)构建精准突变库,由于底物(4-氯苯基)吡啶-2-甲酮空间位阻较大,因此通过简并密码子设计将这两个位点组合突变为空间位阻较小的氨基酸残基(A、S、T、L、I、V、G、C),最终筛选得到一系列酶活提高的突变体。其中最优突变体T15(A85G/I86L)催化底物生成(S)-醇产物具有99%e.e.光学纯度和98%的转化率。以纯化的突变体酶作为催化剂考察不对称催化性能,进行动力学参数、热稳定性、酶促不对称反应及底物特异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突变体T15具有优秀的催化潜力,k_(cat)/K_m为703.52s~(-1)?mM~(-1);底物浓度为100 mmol?L~(-1)时,100 mL体系中4 h就可达到完全转化,光学纯度99%e.e.,分离得率为94%。热稳定性好且在底物谱测试中,对大多数酮底物也具有很好的酶活力。通过T15与野生型的分子动力学分析,发现突变后催化口袋的体积由原来的141±33?~3增加到213±41?~3,证明突变体口袋的柔性得到增强。(3)为了探究其它位点对活性及立体选择性的影响,首先以(S)-专一型突变体T13(A85G/I86A)为模板引入口袋内的Q101、W110、L294及C295位点,鉴于底物空间位阻较大因此将这些位点均突变为位阻较小的丙氨酸(A)及丝氨酸(S)。通过活力测定得到的最优突变体T33(Q101A/A85G/I86A),催化底物(4-氯苯基)吡啶-2-甲酮生成(S)-醇产物具有99%e.e.光学纯度和98%的转化率。对优势突变体进行TTN及底物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T33同样具有优异的催化潜力,TTN达到6555,同时对大多数底物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另外,以(R)-专一型突变体I86P作为模板引入S39、Q101、W110、L294及C295位点进行饱和突变,所得最优(R)-专一型突变体转化率为56%,光学纯度78%e.e.;(S)-专一型转化率为71%,光学纯度70%e.e.。(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鑫鑫[7](2019)在《用于克唑替尼手性中间体合成的酮还原酶/醇脱氢酶固定化与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催化在生物技术制药行业中因其环境友好型特征受到了与日俱增的关注度,然而酶催化受到其本身性质的影响,在催化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失去活性,且游离酶难以回收而造成分离困难和成本居高不下。而固定化酶因其环境耐受性较强和分离便捷等优势,可以较好地克服游离酶的诸多问题。本论文为了探索抗癌药物克唑替尼中间体(S)-2,6-二氯-3-氟苯乙醇的酶促手性合成方法,将醛酮还原酶和醇脱氢酶共同固定化于载体中,并用于手性催化以实现目标产物合成的绿色环保和节能高效。分别用环氧树脂和无机盐磷酸钙做为载体,研究其中的醛酮还原酶和醇脱氢酶固定化过程和结果,分别考察了二种固定化方法制得的固定化酶催化性能,且利用制得的固定化酶批次循环催化合成克唑替尼中间体(S)-2,6-二氯-3-氟苯乙醇,并比较二个代表性的有机载体和无机载体固定化酶的性能。我们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双酶@磷酸钙纳米花(hNFs)进行了表征。首先,通过大肠杆菌外源基因的表达合成醛酮还原酶(AKR)和乙醇脱氢酶(ADH),对蛋白表达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AKR的表达温度为23℃,转速为220 rpm,加入的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为0.3 mM,诱导时间为15 h;ADH的最佳表达条件为18℃,220 rpm和终浓度为0.5 mM的IPTG。在经过镍柱纯化后获得一定数量的双酶,对双酶耦合催化反应进行构建,在最佳条件游离酶能够达到40%的转化率和远远大于99.98%的对映体选择性(ee值)。但至此为止本论文研究发现,ADH和AKR游离酶热稳定性极差,即使是在催化效率较低的30℃环境下,在8 h内ADH和AKR失去其一半的活性,在60℃高温环境,几乎丧失全部活力。液相分析结果显示未见目标产物生成。其次,通过将环氧树脂与游离酶的固定化,我们能够得到一批具有一定热稳定性和循环催化能力的环氧树脂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能达到80%以上,在60℃恒温8 h后,环氧树脂固定化酶依旧保持了初始活性的50%而游离酶基本丧失全部酶活。循环催化结果显示环氧树脂固定化酶能够在5个催化循环内保证70%以上的催化效率。然而,环氧树脂固定化酶在第6个催化循环产率下降为58%,稳定性较为欠缺,这可能与环氧树脂载体作为有机高分子载体的属性以及酶与载体共价连接的随机性有关。鉴于此,本文基于生物矿化理论,采用无机磷酸盐与酶蛋白共结晶以制得双酶@磷酸钙纳米花,从而实现无机载体中的酶固定化。以此法固定化酮还原酶(AKR)和醇脱氢酶(ADH)后,二者活性皆有着显着的提升,与AKR和ADH的游离酶酶活相比,纳米花固定化酶中比活力(U/mg)分别提升了3.3倍和2.1倍。此外,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也得到显着提高:在60℃下孵育8小时后,双酶@磷酸钙纳米花中的两种酶剩余活力超过初始活性的80%,而时游离酶基本上丧失全部酶活。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花进行分析,发现其主体结构为羟基磷灰石及其衍生物。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纳米花进行分析,发现酶在固定化前后代表着活性中心的酰胺I带和II带没有变化,意味着酶的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最终我们使用扫面电子显微镜纳米花进行分析,确认其尺寸和结构与之前报导结构相似。因此本文研究认为双酶@磷酸钙纳米花的固定化方法卓有成效。最后,本文重点对双酶@磷酸钙纳米花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结果发现,当AKR和ADH在纳米花中的固定化比例为3:1时,对于合成手性乙醇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催化产率高达90.8%,最终产物(S)-2,6-二氯-3-氟苯乙醇的ee值高于99.98%的ee值。且纳米花固定化酶的批次催化实验证明,16个循环周期(12 h一个循环)内基本保持其全部的初始活性,这为后期计划的放大实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总之,本文在ADH和AKR双酶游离酶成功耦合催化合成(S)-2,6-二氯-3-氟苯乙醇的基础上,将环氧树脂固定化法和双酶@磷酸钙纳米花固定化法引入到固定化过程中,两种方法均使得酶蛋白的稳定性有着显着的提高,其中后者优势更加明显。高活性、高稳定性及高环境耐受性的双酶@磷酸钙纳米花在目标手性中间体的催化合成中有望缓解化学合成的高污染以及游离酶催化的高成本等问题。同时,环氧树脂固定化法和双酶@磷酸钙纳米花的固定化方法的对照和比较可进一步丰富酶固定化和催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媛[8](2019)在《结核分枝杆菌醇脱氢酶adhA通过调节代谢影响持留菌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耐药性是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多数导致慢性感染并且难以治愈的致病菌本身并不具有抗生素耐药性。大量研究表明,具有药物耐受性的持留菌是造成病情反复和药物治疗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持留菌是在抗生素致死剂量下仍可以存活的表型突变体,可以保持低代谢活性状态并在压力条件移除后恢复正常生长,但它们并不改变细菌群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持留现象最先在青霉素处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被发现,随后,人们逐渐发现持留是存在于细菌群落中的普遍现象,持留菌造成细菌感染慢性疾病的治疗难题。持留菌对于抗生素产生的药物耐受是暂时性非遗传表型,多种难治愈慢性感染疾病均与细菌持留有关,包括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以肺脏为代表的全身各种器官。随着研究的深入,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相关基因被相继发现,这些基因大多和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表达调控有关。酮、醛和醇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所必需的物质,催化它们相互转化的酶可主要分为叁大类:NAD(P)依赖性醇脱氢酶(ADH),非NAD(P)依赖性醇脱氢酶和催化醇的不可逆氧化反应的FAD依赖性醇氧化酶。微生物的ADHs可以进一步分为叁个主要的亚类,它们的广谱底物包括脂肪醇、芳香醇、酮和醛。在ADH催化醇转化为醛的过程中,NAD~+会被还原为NADH。目前,关于细菌ADH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乙醇耐受,亚硝化应激和毒力等方面,尚未有报道在结核分枝杆菌持留形成中的作用。通过结核分枝杆菌基因数据库,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中编码了二十种假定的醇脱氢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发现结核分枝杆菌醇脱氢酶基因adhA在细菌非复制阶段、低酸压力和饥饿状态下的转录水平有着明显的改变,并且有报道称它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形成有关。因此我们猜想adhA很可能参与了分枝杆菌持留菌的形成。我们利用结核分枝杆菌的模式菌株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对醇脱氢酶adhA在持留菌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我们在耻垢分枝杆菌中敲除了结核分枝杆菌adhA的同源基因MSMEG_3615,发现在高浓度抗生素处理下,adhA缺失的耻垢分枝杆菌突变菌的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并不改变细菌群落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这表明adhA基因对耻垢分枝杆菌持留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为研究这一现象的机制和醇脱氢酶的具体功能,我们首先进行体外实验,发现ΔadhA突变体的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单菌落褶皱增多且更加干燥,尼罗红染色荧光量上升;细菌长度变短,疏水指数和膜电位降低;在SDS,联氨,双氧水压力下存活率下降;胞内ATP含量上升,NADH含量下降而NAD~+含量不变,造成NAD~+/NADH比率上升;通过RT-PCR实验,发现adhA缺失后,其他持留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有明显升高。通过细胞实验,发现在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中,ΔadhA突变体的胞内存活率明显降低,且改变了宿主细胞因子的产生,但并未观察到宿主细胞坏死和凋亡的变化。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醇脱氢酶基因adhA可以增加耻垢分枝杆菌持留菌的形成,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壁形态和调节细菌能量代谢达到的。这是第一次发现醇脱氢酶在细菌持留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对分枝杆菌持留菌形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朱雯惠,孟青,江波,张涛[9](2019)在《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表达4-木糖醇脱氢酶的发酵和反应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L-木酮糖(L-苏式-戊酮糖)是一种昂贵的稀有戊糖,而4-木糖醇脱氢酶(xylitol-4-dehydrogenase,XDH)是生物合成L-木酮糖(L-xylulose)的关键酶。为了促进L-木酮糖的生产,对枯草芽孢杆菌外源表达4-木糖醇脱氢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以木糖醇为底物静息细胞催化反应合成L-木酮糖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的成分(g/L)为:蔗糖25,尿素6,MgSO_40. 05,MnSO_40. 01,FeSO_40. 01,初始pH值8. 0。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40 mL(250 mL锥形瓶),接种量1. 67%,发酵培养温度28℃。在优化条件下4-木糖醇脱氢酶酶活为5. 183 U/L,与初始酶活相比提高了231. 2%。最优反应条件:底物质量浓度20 g/L,50mmol/L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溶液(pH 10. 0),反应温度45℃,优化反应条件下转化率达到17. 74%。通过对菌株发酵和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为后续L-木酮糖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Ma,YL,孙永康,谢智钦,颜学波[10](2019)在《HSD17B13是一种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织学特征相关的肝视黄醇脱氢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Hepatology》2018年11月报道】题:HSD17B13是一种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织学特征相关的肝视黄醇脱氢酶(作者Ma YL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慢性肝病的一种常见原因。一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6834314与一般人群中的血清肝酶相关,可能反映了肝脏脂肪样变或损伤程度。笔者团队研究了rs6834314及其最近的基因HSD17B13(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3),以鉴定其与NAFLD组织学特征的关联,并表征HSD17B13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醇脱氢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醇脱氢酶可用于合成手性化合物,在医药、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来源于多孢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polysporus)的醇脱氢酶KpADH同时具有还原(4-氯苯基)-(吡啶-2-基)-甲酮(CPMK)和氧化异丙醇、1,4-丁二醇的活性。通过分子对接和结构分析,发现Y127是紧靠底物的关键位点。本文通过对127位点定点饱和突变来提高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突变体Y127V和Y127I还原CPMK的比活力达到95.0U/mg和84.0U/mg,分别是野生型的6.5倍和5.8倍,突变体Y127L催化CPMK生成(R)-(4-氯苯基)-(吡啶-2-基)-甲醇[(R)-CPMA]的e.e.值由82%提高到99.2%。同时,127位点的突变提高了对醇类底物的氧化活性,突变体Y127I对异丙醇的比活力是野生型的1.46倍,而Y127C更青睐于对1,4-丁二醇的催化氧化,其比活力是野生型的3.00倍。分子间作用力分析表明,Y127L与底物CPMK间增加的氢键和π-π作用力稳定了底物构象,进一步提高了还原CPMK的对映选择性。本文为醇脱氢酶KpADH的分子改造和机制解析提供了指导,提高了该酶的工业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醇脱氢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弥志伟,孙忠义,赵鹏,田平芳.肺炎克雷伯杆菌表达吡咯喹啉醌依赖性聚乙烯醇脱氢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朱诚,许国超,戴威,周婕妤,倪晔.醇脱氢酶KpADH的127位点对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9

[3].许国超,王岳,朱诚,戴威,周婕妤.多功能醇脱氢酶的分子进化及在合成手性双芳基醇中的应用[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胡文冉,李晓东,周小云,杨洋,李波.棉花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在棉纤维中的表达及对其结构组分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9

[5].于凤川.奇异变形杆菌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9

[6].刘贝贝.半理性设计醇脱氢酶TbSADH合成重要医药中间体(S)-(4-氯苯基)吡啶-2-甲醇[D].江南大学.2019

[7].陈鑫鑫.用于克唑替尼手性中间体合成的酮还原酶/醇脱氢酶固定化与催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8].张媛.结核分枝杆菌醇脱氢酶adhA通过调节代谢影响持留菌形成[D].西南大学.2019

[9].朱雯惠,孟青,江波,张涛.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表达4-木糖醇脱氢酶的发酵和反应条件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10].Ma,YL,孙永康,谢智钦,颜学波.HSD17B13是一种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织学特征相关的肝视黄醇脱氢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乙烯和1-MCP对‘彩虹七号’(左侧)和...重组表达质粒pYG461构建图醇脱氢酶基因全长序列的拼接F...扩增全长醇脱氢酶基因Fig....优化前后工程菌表达醇脱氢酶的...高加索乳杆菌LK-adh基因进化树状图一...

标签:;  ;  ;  ;  ;  ;  ;  

醇脱氢酶论文_弥志伟,孙忠义,赵鹏,田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