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合机构及设有该收合机构的婴儿车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收合机构及设有该收合机构的婴儿车,所述婴儿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上车手的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下车手内,所述下车手的下端枢接于后脚,所述连杆一端与后脚可相对运动连接;所述收合机构包括从动件、用于限制所述连杆与后脚相对运动的锁定装置,所述从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内,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连杆一端之间,要收合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时,相对下车手往下移动上车手可驱动从动件沿着后脚往下移动,往下移动的从动件即可释锁所述锁定装置,从而收合操作很是方便,而且轻松不费力,且因为上车手也缩入下车手内,从而收合后的车架材积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收合机构,其用于婴儿车,所述婴儿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上车手的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下车手内,所述下车手的下端枢接于后脚,所述连杆一端与后脚可相对运动连接;所述收合机构包括从动件、用于限制所述连杆与后脚相对运动的锁定装置,所述从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内,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连杆一端之间,所述从动件相对下车手往下移动的上车手的驱动下沿着后脚往下移动而释锁所述锁定装置。

设计方案

1.一种收合机构,其用于婴儿车,所述婴儿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上车手的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下车手内,所述下车手的下端枢接于后脚,所述连杆一端与后脚可相对运动连接;所述收合机构包括从动件、用于限制所述连杆与后脚相对运动的锁定装置,所述从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内,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连杆一端之间,所述从动件相对下车手往下移动的上车手的驱动下沿着后脚往下移动而释锁所述锁定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从动件与后脚之间的用于驱使从动件往上移动的第二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于上车手下端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下端设置为斜面,对应的,所述从动件上端也设置为相配合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包括上从动件以及设置于上从动件下侧的下从动件,所述上从动件与下从动件均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锁定件与第一弹簧,所述锁定件设置于从动件下侧,且锁定件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后脚与连杆之间,对应的,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锁定件与连杆之间,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一端伸入后脚内,另一端伸入连杆内;或,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锁定件以及一弹簧,所述锁定件上下延伸设置于后脚内,且锁定件中间与后脚枢接,下端与后脚内壁之间设置有所述弹簧,上端一侧延伸设置有卡合部,对应的,所述后脚侧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连杆一端设置有卡孔,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卡合部穿过后脚侧壁的穿孔后卡入连杆的卡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可相对运动地连接于后脚的联动件,所述连杆一端枢接于所述联动件,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后脚与联动件之间;较佳地,所述联动件设置为T形滑套,所述T形滑套包括套筒部以及自所述套筒部往一侧延伸设置的连接部,所述套筒部可相对上下移动地套设在后脚上,所述连接部与连杆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锁定件与连接部之间,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一端伸入后脚内,另一端伸入T形滑套的连接部内;或,所述T形滑套的套筒部设置有卡孔,在弹簧的作用下,锁定件的卡合部穿过后脚侧壁上的穿孔后卡入套筒部的卡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脚内固定设置有连接管,所述从动件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接于连接管内,所述T形滑套的套筒部套设在连接管上,所述后脚于朝向连杆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避让孔,所述T形滑套的连接部穿过所述避让孔后与连杆一端连接,所述锁定件一端伸入连接管内,另一端伸入T形滑套的连接部内;或,所述锁定件枢接于所述连接管内,所述弹簧设置于锁定件下端与连接管内壁之间,所述连接管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穿孔,在弹簧的作用下,锁定件的卡合部穿过连接管侧壁上的穿孔后卡入套筒部的卡孔内。

8.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及如权利要求1只7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合机构,所述车架包括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收合机构的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连杆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前脚,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端枢接于下车手,所述第二连杆前端枢接于前脚,且所述第一连杆下端、第二连杆后端一起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枢接于后脚,所述、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收合机构的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第一连杆下端或\/和第二连杆后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侧支架均包括所述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以及前脚,每一所述侧支架上均设置有所述锁定装置的从动件以及锁定装置,所述车架还包括一横向管,所述横向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支架的后脚上的T形滑套的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以及第二连杆的后端枢接于所述T形滑套的连接部或横向管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收合机构及设有该收合机构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一般包括车架及收合机构,收合机构设置在车架上,通过操作收合机构而使得车架可以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有些婴儿车的收合机构操作特别费力,收合材积也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合机构及设有该收合机构的婴儿车,其收合操作轻松不费力,而且收合后材积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收合机构,其用于婴儿车,所述婴儿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上车手的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下车手内,所述下车手的下端枢接于后脚,所述连杆一端与后脚可相对运动连接;所述收合机构包括从动件、用于限制所述连杆与后脚相对运动的锁定装置,所述从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内,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连杆一端之间,所述从动件相对下车手往下移动的上车手的驱动下沿着后脚往下移动而释锁所述锁定装置。

所述收合机构还包括设置于从动件与后脚之间的用于驱使从动件往上移动的第二弹簧。

所述收合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上车手下端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下端设置为斜面,对应的,所述从动件上端也设置为相配合的斜面;较佳的,所述从动件下端朝向锁定件的一侧设置为斜面。

所述从动件包括上从动件以及设置于上从动件下侧的下从动件,所述上从动件与下从动件均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内。

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锁定件与第一弹簧,所述锁定件设置于从动件下侧,且锁定件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后脚与连杆之间,对应的,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锁定件与连杆之间,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一端伸入后脚内,另一端伸入连杆内;或,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锁定件以及一弹簧,所述锁定件上下延伸设置于后脚内,且锁定件中间与后脚枢接,下端与后脚内壁之间设置有所述弹簧,上端一侧延伸设置有卡合部,对应的,所述后脚侧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连杆一端设置有卡孔,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卡合部穿过后脚侧壁的穿孔后卡入连杆的卡孔内。

所述车架还包括可相对运动地连接于后脚的联动件,所述连杆一端枢接于所述联动件,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后脚与联动件之间;较佳地,所述联动件设置为T形滑套,所述T形滑套包括套筒部以及自所述套筒部往一侧延伸设置的连接部,所述套筒部可相对上下移动地套设在后脚上,所述连接部与连杆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锁定件与连接部之间,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一端伸入后脚内,另一端伸入T形滑套的连接部内;或,所述T形滑套的套筒部设置有卡孔,在弹簧的作用下,锁定件的卡合部穿过后脚侧壁上的穿孔后卡入套筒部的卡孔内。

所述后脚内固定设置有连接管,所述从动件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接于连接管内,所述T形滑套的套筒部套设在连接管上,所述后脚于朝向连杆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避让孔,所述T形滑套的连接部穿过所述避让孔后与连杆一端连接,所述锁定件一端伸入连接管内,另一端伸入T形滑套的连接部内;或,所述锁定件枢接于所述连接管内,所述弹簧设置于锁定件下端与连接管内壁之间,所述连接管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穿孔,在弹簧的作用下,锁定件的卡合部穿过连接管侧壁上的穿孔后卡入套筒部的卡孔内。

一种婴儿车,包括车架及上述收合机构,所述车架包括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收合机构的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连杆之间。

所述车架还包括前脚,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端枢接于下车手,所述第二连杆前端枢接于前脚,且所述第一连杆下端、第二连杆后端一起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枢接于后脚,所述、下车手、后脚、连杆,所述收合机构的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脚与第一连杆下端或\/和第二连杆后端之间。

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侧支架均包括所述上车手、下车手、后脚、连杆以及前脚,每一所述侧支架上均设置有所述锁定装置的从动件以及锁定装置,所述车架还包括一横向管,所述横向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支架的后脚上的T形滑套的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以及第二连杆的后端枢接于所述T形滑套的连接部或横向管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进行车架的收合操作时,往下移动上车手到一定距离,即可驱动从动件沿着后脚往下移动,而从动件往下移动即可释锁锁定机构,从而可进行车架的折叠收合,如此,收合操作很是轻松不费力;而且上车手也沿着下车手往下移动,从而降低了车架收合后的整体高度,使得收合材积也很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婴儿车的收合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3中A部分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在车架被锁定于展开状态下根据图3中A部分组件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7为在车架被锁定于展开状态下根据图3中A部分组件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8为在车架在释锁状态下收合机构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9为在车架在释锁状态下收合机构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收合过程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收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收合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收合机构的锁定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收合机构用于婴儿车,所述婴儿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上车手1、下车手2、后脚3、连杆4,所述上车手1的下端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下车手2内,所述下车手2的下端枢接于后脚3,所述连杆4一端与后脚2可相对运动连接;所述收合机构包括从动件5、用于限制所述连杆4与后脚3相对运动的锁定装置6,所述从动件5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3内,所述锁定装置6设置于所述后脚3与连杆4一端之间,所述从动件5在相对下车手2往下移动的上车手1的驱动下沿着后脚3往下移动而释锁所述锁定装置6。

结合图5至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装置6包括锁定件61与第一弹簧62,所述锁定件61设置于从动件5下侧,且锁定件61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后脚3与连杆4之间,所述第一弹簧62设置于锁定件61与连杆4之间,在所述第一弹簧62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61一端伸入后脚3内,另一端伸入连杆4内,此时,锁定装置6处于锁定状态,连杆4不能相对后脚3上下移动。

较佳的,所所述收合机构还包括设置于从动件5与后脚3之间的用于驱使从动件5往上移动的第二弹簧(图未示),从而在上车手1下端不再压从动件5时,从动件5能自动复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动件5上设置有长槽51,一枢轴(图未示)穿过所述长槽51与后脚3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长槽51内,且第二弹簧上端抵靠于长槽上端面,下端抵靠于该枢轴,从而该第二弹簧时刻保持驱动从动件5往上移动的趋势,且通过该枢轴也实现从动件5与后脚3相对上下移动连接的目的。

较佳的,所述收合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上车手1下端的驱动件7,所述驱动件7下端设置为斜面71,对应的,所述从动件5上端也设置为相配合的斜面50,从而当上车手1往下移动到一定位置时,通过驱动件7下端斜面与从动件5上端斜面50的配合,所述从动件5能更顺畅地被推动沿着后脚3往下移动。

较佳的,所述从动件5下端朝向锁定件61的一侧也设置为斜面54,从而能更好地驱动锁定件61移动而释锁锁定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从动件5包括上从动件55以及设置于上从动件55下侧的下从动件56,所述上从动件55与下从动件56均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后脚3内。如此分段设置,上从动件55与下从动件56都无需设置太长,从而增加从动件5的整体强度,使其不易折断。所述斜面50设置于上从动件55上端,斜面54设置于下从动件56下端。较佳的,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下从动件56与后脚3之间。对应的,所述上从动件55上设置长槽52,通过一枢轴穿过该长槽52后与后脚连接,从而实现上从动件55与后脚3的相对上下移动连接。

所述车架还包括可相对运动地连接于后脚3的联动件8,所述连杆4一端枢接于所述联动件8,所述锁定装置6设置于后脚3与联动件8之间。从而当锁定装置6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联动件8不能相对后脚3运动,即连杆4不能相对后脚3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联动件8设置为T形滑套,所述T形滑套包括套筒部81以及自所述套筒部81往一侧延伸设置的连接部82,所述套筒部81可相对上下移动地套设在后脚3上,所述连接部82与连杆4一端连接,所述锁定件61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T形滑套8与后脚3之间,所述第一弹簧62设置于所述锁定件61与连接部82之间,在所述第一弹簧62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61一端伸入后脚3内,另一端伸入T形滑套的连接部82内,锁定机构6处于锁定状态,从而T形滑套8不能相对后脚3上下移动,与T形滑套连接部82连接的连杆4也不能相对后脚3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脚3内固定设置有连接管31,所述从动件5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接于连接管31内(具体地说,是所述下从动件56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连接管31内),所述T形滑套8的套筒部81套设在连接管31上,所述后脚3于朝向连杆4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避让孔(图未示),所述T形滑套8的连接部82穿过所述避让孔后与连杆4一端连接,所述锁定件61一端伸入连接管31内,另一端伸入T形滑套8的连接部82内。后脚3内设置连接管31,可增加后脚3的整体强度。设置避让孔,从而后脚3不会对连杆4的上下移动造成干涉。

所述收合机构还包括设置于上车手1与下车手2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上下滑动的车手锁定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用于释锁所述车手锁定装置的车手释锁装置11,从而需要往下移动上车手1时,需要先操作车手释锁装置11去释锁车手锁定机构,待车手锁定机构释锁后方可往下移动上车手1。较佳的,所述车手释锁装置设置于上车手1上。所述车手释锁装置与车手锁定装置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机构,且其具体结构不是本实用新型的要点,只要能实现其功能即可,固不在此赘述。

结合图10-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杆4包括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所述车架还包括前脚10,所述第一连杆41上端枢接于下车手2,所述第二连杆42前端枢接于前脚10,且所述第一连杆41下端、第二连杆42后端一起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枢接于后脚3,所述锁定装置6设置于所述后脚3与第一连杆41下端或\/和第二连杆42后端之间。即是说,所述锁定装置6可设置于所述后脚3与第一连杆41下端之间,也可以是设置于后脚3与第二连杆42后端之间,也可以是锁定装置6设置于后脚3与第一连杆41下端以及第二连杆42后端之间。因为第一连杆41下端、第二连杆42后端一起可相对上下移动地枢接于后脚3,所以不管是上述三种方式的哪一种,都能实现锁定装置6设置于后脚3与连杆4一端的目的,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第一连杆41与第二连杆42相对后脚3的远近位置,即是说,可以是第一连杆41位于后脚3与第二连杆42之间,也可以是第二连杆42位于后脚3与第一连杆41之间。

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100(如图2所示),每一侧支架100均包括所述上车手1、下车手2、后脚3、连杆4以及前脚5,每一所述侧支架100上均设置有所述从动件5以及锁定装置6,所述车架还包括一横向管9,所述横向管9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支架100的后脚3上的T形滑套的连接部82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横向管9插入连接部82内,也可以是连接部82插入横向管9内,所述第一连杆41的下端以及第二连杆42的后端枢接于所述T形滑套的连接部82或横向管9上。设置横向管9,不但能使得车架在展开状态下时更稳定,而且能保证收合操作时左右两侧支架的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82远离后脚3的一侧插入横向管9内,所述第一连杆41下端套接于T形滑套的连接部82上,所述第二连杆42的后端套接于横向管9上,一阻挡部91固定套接于横向管9上,且该阻挡部91与第一连杆41分别位于阻挡部91的左右两端。所述阻挡部通过螺丝或铆钉等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横向管9上,所述连接件上下贯穿于横向管9,所述第一弹簧62一端抵靠于该连接部82件,另一端抵靠于锁定件61远离后脚3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41的下端以及第二连杆42的后端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与T形滑套的连接部82或横向管9枢接。

所述车架还包括车手横杆12,所述车手释锁装置11设置于所述车手横杆12上,且通过操作该车手释锁装置11,可实现来两侧支架11的锁定机构的同时释锁。

本实用新型收合机构的工作原理为:

当所述锁定件61一端伸入后脚3内,另一端伸入T形滑套的连接部82内时,锁定装置6处于锁定状态,第一连杆41下端与第二连杆42后端不能相对后脚3往下移动,从而车架被锁定于展开状态;

当要收合婴儿车时,操作车手释锁装置,使得车手锁定机构释锁,然后往下移动上车手1,移动到一定距离后,上车手1下端的驱动件7下端与从动件5上端接触,继续往下移动上车手1,在驱动件7下端的斜面与从动件5上端的斜面的相互作用下,所述从动件5被驱动件7推动而沿着后脚3的延伸方向往下移动,从而从动件5的下端推动锁定件61往T形滑套的连接部82内移动,当所述锁定件61完全脱离连接管31后,锁定装置6释锁,T形滑套可沿着连接管31往下移动,此时,即可进行车架的折叠收合操作。具体地说,往后下方旋转上车手1,带动下车手2一起后下方旋转,从而使得第一连杆41往下移动,从而迫使T形滑套沿着连接管31往下移动,第二连杆42后端被带动一起往下移动,而第二连杆42前端拉着前脚10一起往后旋转(如图10、11所示),直至下车手2、前脚10、后脚3、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相对旋转靠近,且上车手1也锁入下车手2内,车架收合(如图12、13所示),从而收合后的车架材积很小,便于储存运输。

所述下车手2的下端通过第一枢轴20枢接于后脚3,所述第一连杆41上端通过第二枢轴410与下车手2枢接,所述第一枢轴20位于第二枢轴410下方,从而当往后旋转上车手1与下车手2时,第一连杆41能更轻松地往下推横向管9,从而整个车架的收合更省力。

如图14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锁定装置6ˊ可以是包括一锁定件61ˊ以及一弹簧62ˊ,所述锁定件61ˊ上下延伸设置于后脚3内,且锁定件61ˊ中间与后脚3枢接,所述弹簧62ˊ设置于锁定件61ˊ下端与后脚3内壁之间,上端一侧延伸设置有卡合部611ˊ,对应的,所述后脚3侧壁上设置有穿孔(图未示),所述连杆4一端设置有卡孔810ˊ,在所述弹簧62ˊ的作用下,根据跷跷板原理,所述卡合部611ˊ穿过后脚3侧壁的穿孔后卡入连杆4的卡孔810ˊ内,从而连杆4不能相对后脚3上下移动,锁定装置6处于锁定状态。当从动件5被驱动往下移动时,其下端与锁定件61ˊ下侧接触而压使锁定件61ˊ下侧朝向弹簧62ˊ一侧旋转,根据跷跷板原理,锁定件61ˊ上端的卡合部611ˊ往远离连杆4的方向移动而脱离连杆4的卡孔810ˊ,锁定装置6释锁,此时,连杆4后端能相对后脚3上下移动。

当所述连杆4包括第一连杆41与第二连杆42时,所述连杆4设置有卡孔810ˊ,即是说所述卡孔810ˊ可设置于第一连杆41下端,也可设置于第二连杆42后端,也可是第一连杆41下端与第二连杆42后端均设置有所述卡孔810ˊ。

当第一连杆41下端与第二连杆42后端连接于所述T形滑套的连接部82时,所述后脚3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穿孔,所述T形滑套8的套筒部81设置有所述卡孔810ˊ,在弹簧62ˊ的作用下,锁定件61ˊ的卡合部611ˊ穿过后脚3侧壁上的穿孔后卡入套筒部81的卡孔810ˊ内。

当后脚3内设置有所述连接管31时,上述锁定件61ˊ枢接于连接管31内,所述弹簧62ˊ设置于锁定件61ˊ下端与连接管31内壁之间,所述连接管31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穿孔,在弹簧62ˊ的作用下,锁定件61ˊ的卡合部611ˊ穿过连接管31侧壁上的穿孔后卡入套筒部81的卡孔810ˊ内,从而使得连杆4不能相对连接管31上下移动,锁定装置6处于锁定状态,车架被锁定于展开状态。

较佳地,所述从动件5下端朝向锁定件61ˊ的一侧设置为斜面57,从而使得从动件5与锁定件61ˊ的配合更顺畅。

设计图

一种收合机构及设有该收合机构的婴儿车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6902.6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852399U

授权时间:20191227

主分类号:B62B7/08

专利分类号:B62B7/08

范畴分类:32C;32G;

申请人:郑州贝欧科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布童物联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郑州贝欧科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宇工路88号

发明人:奉定勇;汪蔚

第一发明人:奉定勇

当前权利人:郑州贝欧科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布童物联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代理人:周玉红

代理机构:44380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深软翰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8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收合机构及设有该收合机构的婴儿车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