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族是一个具有丰富伦理精神的民族,水族的个人伦理、代际伦理、人际伦理和社区伦理生态,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社会伦理思想。这些传统社会伦理思想,在水族地区和谐社区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族;传统社会伦理;当代价值
上古时期的水族主要生活在广东和广西境内,后因躲避战乱迁徙到黔桂边境。今天的水族总人口约35万,93%以上生活在贵州黔南地区。在水族社会的迁徙和水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水族的传统社会伦理思想和习俗虽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水族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民族情感,对水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水族社会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社会伦理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基于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理。在水族社会的形成、迁徙、演化过程中,水族人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传统社会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恶分明的个人伦理思想
善恶观念是水族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对“善”的讴歌和颂扬、对“恶”的鞭挞和抨击,是水族神话故事、谚语、双歌等文化艺术形式宣扬的主题。作品《阿东阿西》的寓意,就是劝导人们是非分明、弃恶扬善。善良的阿西由于不同意阿东打劫谋生的主张,而被阿东推下悬崖。阿西幸运地被树枝挂住,不仅没有摔死,而且意外地在树洞里得到几坛金子,阿西回家后把金子分给几户穷人。阿东得知消息,也想发财,便模仿阿西坠崖,结果却被野兽撕成碎片。原始宗教是水族人善恶观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雷神落斧”的传说就是其一。在这个传说里,遭到雷击的人,都是由于前世不修、罪恶深重,才惹得天公开眼,让雷公落斧执法。水族人甚至还把善恶观念寄托到鬼神身上。在水族人看来,鬼神也有善恶属性。水书中记载的很多鬼神都有善恶之分。水书《杀伤》中记载的吉鬼、凶鬼数量达几百个,其中凶鬼中的“令”鬼就有22个[1]。
善恶观念对水族人的价值指向意义,不仅反映在水族的文化艺术和原始宗教中,也反映在水族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水族社会很多惩恶扬善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实践,经年累月后,已经沉淀为习俗礼仪。“鸡判”是水族诅咒小偷的习俗。如果水族某家失窃又找不着小偷,气愤的失主就会吊挂一只公鸡在树上,再请来巫师对着公鸡作法念咒,诅咒小偷活不过一个月。“吃榔”是水族社会惩戒偷窃者的习俗。偷窃者被抓到后,不仅要赔偿失窃者,还要给寨子里每户出一元钱、一斤肉、一斤酒,由每户人家派一个人聚在一起“吃榔”。
(二)尊长爱幼的代际伦理思想
敬重父母是水族社会孝道伦理的核心内容。水族家庭议事,无论是婚丧嫁娶、建造房屋,还是经商办实业,只要父母健在,即使自己已经成年,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意见。水族社会把违背父母意志的举事视为不孝。甚至很多地方的水族人,在对外交往中,称呼自己的父母都要用敬语,称为“我家老人”。
习惯法的形成和延续,表明水族人已经把爱村护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对待。任何水族人只要出现破坏寨子的行为,都要受到习惯法的惩罚。上文论及的“吃榔”习俗,就是水族社会惩戒小偷的习惯法。近年来,随着国家普法教育和政府权力在水族乡村的不断强化,水族习惯法虽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是在水族社会的运行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培育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尊长爱幼传统伦理思想影响下的水族人际交往,是一种潜在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主体的非正式培育方式。水族晚辈在同长辈的交往中,不仅会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传承等方式,从长辈那里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会因为孝老尊先的需要而经常运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运用的双向融合,使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增加和固化。这种以代际交往为基本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势必减小因传统社会关系弱化而产生的文化代际差异,也势必降低因现代化而加速的文化嬗变速度。
3月31日,毛泽东对张平化说,这只是一个草案,要让群众提意见,切记不要当成一种命令去贯彻。他还说,“‘六十条’也是教育干部的主要教材,这个教材经过群众和干部的讨论,对他们的教育就更深刻。将来在五月会议期间,按各省征求群众的意见把条例草案加以修改,再拿到群众中试行。修改后也还不能作为正式的文件,可以叫做修正草案,再在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1]2115
(三)团结互助的人际伦理思想
团结互助是水族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水族社会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家族内部关系,水族人的团结互助精神也主要通过家族内部交往来体现。“转转饭”习俗的形成和传承,就是水族人团结互助精神与家族关系确认要求相互加强的结果。水族社会家庭遇到红白喜事,叔伯、兄弟等几代以内的家族血亲都要同主人一起轮流设宴招待客人。“若有新开亲的客人,则必须到亲戚的每一家去赴宴,把家族各家走完后才能离去。”[2]把某一家庭的事情当作家族内部甚至整个寨子的事情,在水族社会已经形成传统。
“匠薪”习俗的形成和传承,也是水族人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水族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收入不高,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所以水族家庭修建房屋是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水族地方都有规定:工匠为本寨子修建房屋,提倡以义助为主,只能象征性地收取280 元薪金。这一建立在少量金钱交往之上的团结互助关系,在水族社会一直得到很好的维护。
(四)群体至上的社区伦理思想
群体至上是水族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爱村护寨是水族人群体至上伦理观念的现实表现。水族人认为,个人无法脱离群体而生存,寨子就是形成和养育群体的载体,一旦寨子的利益面临威胁,即使牺牲个人的利益也要竭力维护寨子的利益。“救火”习俗便说明了这一点。很多水族村寨都是紧密相连的木结构房屋,一旦发生火灾,就可能殃及整个寨子。因此,不少水族地方都规定:如果某家着火,全寨子的人都必须全力灭火,近邻不得先抢救自家的财物。“救火”习俗的形成和延续,对加强水族社会团结、维护水族社会安全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高速互联网和高速无线网是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 校园光纤网络、高速无线局域网和移动4G网络等组成一个立体交织的、高可用的、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为智慧校园的互联互通提供基本保障。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ChinaNet骨干互联网总带宽达到20 Tbit/s,国际出口总带宽达到440 Gbit/s,为用户打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光纤网络已经进入校园,局域网交换机从千兆升级到万兆,桌面接入进入千兆时代。移动4G网络在城市已经覆盖完善,4G用户数已经超过九亿,资费日趋低廉,为智慧校园的广域网移动接入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市场经济日趋深化带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反映到日常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社区意识正在弱化,把社区当成精神家园的归属感越来越淡薄,“漂泊的心灵”是人们社区生活的普遍感受,社区成员之间由于陌生而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传承和弘扬水族团结互助、群体至上的伦理美德,对于处理社区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缓解社区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增进社区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族社会“以长为尊”的伦理观念,已经被演化为孝道文化来传承和发扬。水族过端节、卯节或者举办其他节庆盛典时,都要举行祭祖仪式。有些水族家庭常年设有祭祖的香案和烛台,寓意不忘祖宗、敬先孝老。水族普通村民之间的交往,也十分讲究长幼伦常。在水族很多地方,有“侧身让老”的传统:晚辈路遇同村的老人,不仅要主动打招呼,还要躬腰侧身给老人让路,如果老人年迈或者提拿重物,还要帮忙提拿,搀扶护送一程。
二、水族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 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3]因此,挖掘水族传统社会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水族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家庭的载体,又是社会的单元,因此,社区的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社区既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社区的维系与运行,不仅依靠一系列制度体系,而且也依靠社区成员基于相同价值观的社区认同。
首先,水族传统社会伦理思想有助于水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主体的培育。
当地所独有的文化,莫过于陶渊明文化了,以其为中心可以延伸的就是金星砚的研墨文化。民间传说第一方砚出自陶渊明之手,而陶渊明文化起源此地,所以当地可以以渊明文化为核心,墨研制作为体验活动,既可以开展研读金典的国学教育活动,又可以以让游客对于墨研的认识程度更深刻一些,以这些活动来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游客。
(二)有利于水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面对现代化进程,既要告别过去,实现民族繁荣与发展,又要传承传统,不能丧失民族的自我本色,的确面临两难困境。仅仅依靠某一变量的单一优化是无法走出这个困境、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必须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质和优势,建构一套适应民族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的传承体系。
水族传统社会伦理思想,就是水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在水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未确知测度是用于处理不确定信息的一种多目标决策模型,由河北工程大学的刘开第教授开创并完善,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水族人大多过着以村寨为单位的聚居生活,支撑水族“礼俗社会”运行的,主要不是“法理社会”提倡的劳动分工和法理性契约,而是水族人亲密无间、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以及相同的宗教信仰、一致的风俗习惯、相似的善恶观念。这些缘于血缘同宗、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水族社会伦理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相契合,发挥着增进水族社区国家认同的作用;在民族层面,因为教育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的传承和弘扬,持续发挥着凝聚民族心理、促进社区认同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和谐社区建设。
“我什么意思你不知道?好吧,让我告诉你,凭我对张仲平的了解,他绝对不会站在你现在站的这个位置上。年轻人,我给你的忠告是这样,人在高处,别两边没有依靠。得防着有人从你背后下手。”
水族社会不仅有尊长的道德观念,也有爱幼的传统美德。关心呵护儿童,让孩子顺利长大成人,是水族人生活中的大事。水族人养育孩子的很多态度,已经以习俗的形式固定下来。水族小孩出生三天后,家人就会为他们立“娘娘桌”,目的是祈求被称为“生母娘娘”的鬼神保佑孩子。有未满十六周岁孩子的水族家庭,每年都要在汉族春节期间过苏宁喜节,为孩子趋吉避邪,祈求平安。水族人不仅重视孩子的养育,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六七岁时就要被送到学校读书,十岁后就要接受长辈们示范的传统道德教育。水族社会举办各种仪式活动,都会让孩子们也参加进来,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根据初期坝现有设计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局部坝面坡度调整和斜马道宽度,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具备本方法的修筑条件(考虑到车辆通行,并与现有村村通保持一致,建议b2≥4.5 m):
其次,水族传统社会伦理思想有助于水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空间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空间即传承场域,既是民族传统文化萌生和发展的物理空间,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环境条件。群体至上的社会伦理思想影响下的水族社会,十分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场的孕育。在群体至上的伦理观念支配下,水族人十分爱村护寨,表现为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对生活禁忌的坚守、对社区礼仪的履行。这些行为,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场的孕育,客观上也已经收到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效果。
(三)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条件下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离不开起主导作用的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支持,也离不开起主体作用的广大农民的真抓实干,同时离不开起介体作用的乡土文化的凝心聚力和优化环境。水族社会传统伦理思想就是水族乡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水族传统社会伦理思想是水族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仅依靠政府外部力量的推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参与进来,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只靠政策等外生机制的激励,还要发挥乡土文化等内生机制的激励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发挥乡土文化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把广大农民凝聚起来,团结奋进,自我激励。水族群体至上的伦理思想,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引领作用的乡土文化价值观。水族人受群体至上伦理思想影响而产生的爱村护寨观念,投射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然滋生对家乡进步的强烈愿望,激发为家乡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精神,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意识,正是这些精神要素构成了水族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其次,水族乡村振兴需要水族社会传统伦理思想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有些青少年即使知道毒品的危害,但在受挫折、空虚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通过吸毒来获得精神支持,在骗子或者是朋友的鼓吹下也很容易动摇自己的决心。这是青少年本身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认知的表现。而一些把吸毒当成炫耀的方式,认为非常酷,是高端人士才能做的事情,就是三观不正的表现了。因此,在预防吸毒的时候,青少年需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受他人的鼓吹,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还需要抛弃贪图享乐、热衷炫耀等不良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但是,“无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支撑”[4]。水族社会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不能依靠水族家庭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的发家致富,而要依靠聚居在一定区域或者依附于一定产业的水族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走共同致富之路,离不开水族人团结互助、群体至上的伦理观念的提倡和弘扬;水族社会要实现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振兴目标,同样也离不开水族人群体至上的伦理思想,只有在群体至上、爱村护寨观念支配下,水族人才能把保护自然的观念与保护村寨的观念统一起来,并且上升为群体意志;水族社会要实现乡风文明的振兴目标,更离不开水族人弃恶扬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伦理观念的大力弘扬和积极传承。
三、结语
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当下,发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既是回应传统文化过时论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需要。现代化并不先天排斥传统,相反,现代文明吸纳传统文化的精粹越多,就越能绽放出生机与活力。同样,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只有依附于现代文明,传统文化才会因为不断对人类发生新的功能而复活和生长。
[参考文献]
[1]陶渝苏,蒙祥忠.从文本看水族道德伦理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54—57.
[2]程渝,主编.三都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党水族乡调查与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61.
[3]慎海雄.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J].瞭望,2014,(40):12—13.
[4]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thics of Shui Nationlit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MIAO Cheng-zha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China)
Abstract:Shui nationlity is a nation with rich ethical spirit,which contains profound traditional social ethics in the individual ethics,intergenerational ethics,interpersonal ethics and community ethics ecology of Shui nationlity. These traditional social ethics thoughts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ommunities,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Shui nationality area.
Key words:Shui nationlity;Traditional social ethics;Contemporary value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19)01-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水族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项目编号:2017jd1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缪成长,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哲学和民族学研究。
[责任编辑 高 宇]
标签:水族论文; 伦理论文; 社会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思想论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水族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项目编号:2017jd130)的研究成果论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