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轨耦合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纵连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温度荷载,梁轨相互作用
旋轨耦合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嵘,邢俊,谢铠泽,田春香,王平[1](2017)在《温度荷载下纵连式无砟轨道梁轨耦合作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温度荷载下梁轨耦合作用规律是桥上铺设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基础,本文针对简支梁和连续梁,建立多钢轨、整桥系统的计算模型,对其梁轨耦合作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为桥上纵连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的设计、施工及后期养护维修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纵连板的钢轨伸缩力与梁跨布置没有明显的映射关系,近似呈对称分布,这主要是由轨道板的位移分布特点所决定的;(2)底座板是梁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伸缩影响着系统其他部件的受力与变形,端刺为底座板的锚固装置,其刚度直接决定着底座板的伸缩位移大小;(3)受梁板相对位移的影响,滑动层、"两布"隔离层、端刺产生的纵向力均会引起底座板纵向力的变化,变化幅度近似为其摩阻力或纵向力;(4)降温工况下,钢轨、轨道板、底座板叁层纵连结构受桥梁伸缩的影响不大,但在剪力齿槽处波动较大;(5)滑动层摩擦系数是轨道结构中极其重要而又难以监控的参数;增大CA砂浆粘结力对轨道结构受力有利,建议严控施工质量;(6)该研究结论对纵连板式无砟轨道设计优化理论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文永蓬,李琼,尚慧琳,徐小峻[2](2016)在《考虑车轨耦合作用的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的垂向振动为目的,建立了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车辆和轨道垂向振动的耦合模型,获得了耦合模型的垂向振动特性,进一步明确了轨道系统对车体垂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载客量和车速的变化对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考虑轨道系统影响后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考虑车速变化以及速度区间运行概率的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性能评价指标(DVA减振指标)。结果表明:轨道系统使轨道车体振动的峰值频率发生微小的偏移,改变了轨道车辆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使车体垂向振动加剧;在车轨耦合作用下,动力吸振器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动力吸振器质量和设计频率的匹配,设计频率的阈值决定了动力吸振器是否减振,最佳设计频率决定了动力吸振器能否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该项工作对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轨道车辆振动性能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21期)
李桂霞,姜永超,凌翠翠,马红章,李鹏[3](2014)在《HF~+离子在旋轨耦合作用下电子态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组态准简并微扰理论对旋轨耦合作用下HF+离子的基态X2Πi和第一激发态A2Σ+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电子态X2Π3/2和2Π1/2的垂直跃迁能v[2Π1/2(v=0)→X2Π3/2(v=0)]=285.176 cm-1,以及电子态X2Π3/2和2Π1/2的势能曲线;采用Murrell-Sorbie函数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这两个分裂电子态的解析势能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电子态X2Π3/2,2Π1/2和A2Σ+的光谱常数,而且首次给出了分裂电子态X2Π3/2和2Π1/2的解析势能函数和光谱数据.(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桂霞,姜永超[4](2011)在《旋轨耦合作用下BH分子激发态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旋轨耦合作用下多组态准简并微扰理论(SO-MCQDPT)研究了BH分子的基态X1+和第一激发态3的性质,得到了第一激发态3的分裂电子态30、31和32的势能曲线;采用Murrell-Sorbie函数和最小法二乘法拟合得到了这3个分裂电子态的解析势能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基态X1+和分裂电子态30、31和32的光谱常数,而且得到了分裂态的垂直跃迁能ν[31(ν=0)→30(ν=0)]=2531.116 cm-1和ν[32(ν=0)→31(ν=0)]=0.005 cm-1,这些分裂电子态的解析势能函数和光谱数据均为首次给出。(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史筱红[5](2009)在《横向风荷载作用下磁悬浮车轨耦合控制系统的动力稳定性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磁悬浮列车的车-轨-控制耦合模型,并对该系统在有、无横向风荷载两种情况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数值分析。从力学、物理与控制等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能够反映车-轨-控制耦合的磁悬浮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Ⅰ,具有起伏、侧移、点头、侧滚及偏航运动五个自由度的两级悬浮车体模型;模型Ⅱ,具有独立悬浮导向系统的磁悬浮列车模型。以粘性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以及K-ε双方程湍流模型理论为基础,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磁悬浮系统所受到的风荷载进行了数值分析,并研究了风荷载作用下车体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风速、车速和反馈增益系数对磁悬浮车体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5-01)
李桂霞[6](2006)在《旋轨耦合作用下的第二、叁周期元素氢化物分子(离子)的低激发态分裂以及小分子水团簇的外电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多组态准简并微扰理论(MCQDPT),应用Gamess-US程序,研究了自旋轨道耦合(SOC)作用下的第二、叁周期氢化物分子(离子分子)(LiH、BeH、BH、NH、CH、OH、FH、NaH、MgH、AlH、SiH、SH、PH、ClH、LiH~+、FH~+、AlH~+、PH~+、ClH~+)低激发态分裂,并对他们在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的低激发分裂态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势能函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这些分裂态的光谱常数以及分裂耦合值,得出了对于同一周期的XH耦合值随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的结论,例如,BeH(13.7863cm~(-1))与FH~+(28.7746cm~1)、MgH(169.1669cm~(-1))与PH~+(589.9010cm~(-1)),对同族元素亦然,例如,BeH(13.7863cm~(-1))与MgH(28.7746cm~(-1))。 在分子结构和分子光谱以及微扰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分子电子状态自旋轨道耦合理论,对于本文所研究的质量数较轻的线型小分子我们采用了(∧,S)耦合方式,得到了分子和离子的低激发分裂态的具体电子状态,并对低激发态无分裂的分子进行了激发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这种耦合方式适合于小分子计算。 导出了这些双原子分子和这些双原子离子分子在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低激发分裂态的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曲线,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这些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产生的新的电子状态的光谱数据和力常数,我们的计算首次给出了这些状态的光谱数据和势能函数系数的数值,并与已有的实验值吻合较好。 论文的最后一章,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外电场对二元、叁元和四元水分子团簇的基态能量和电偶极矩的影响规律,通过高斯计算得出,在所加的电场范围内,随着外电场的增大总能量下降,电偶极矩增大,团簇结构相对更稳定。(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4-25)
马健,杜懋陆,陈庆汉[7](2005)在《旋轨耦合作用对Ti~(3+):Al_2O_3能级分裂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晶体场理论对钛宝石能级分裂的精细结构进行了计算,结果说明,在不计Jahn-Teller效应的情况下,考虑晶场和自旋-轨道耦合的共同作用能很好的解释其基态能级分裂,解决了Macfarlane认为不能用晶体场理论进行计算的困难.理论数据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吴永芳[8](1995)在《轮轨耦合作用仿真的轨道简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理分式函数,根据误差均方值最小的原则模拟轨道振幅与相位的频率响应特性,通过求有理分式函数的极值点和分解分式函数建立轨道垂向、横向的简化模型,可以用尽可能少的二阶变系数微分方程描述轨道的振动特性。从而为机车车辆与线路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工程应用的简单、有效模型。(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旋轨耦合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的垂向振动为目的,建立了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车辆和轨道垂向振动的耦合模型,获得了耦合模型的垂向振动特性,进一步明确了轨道系统对车体垂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载客量和车速的变化对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考虑轨道系统影响后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考虑车速变化以及速度区间运行概率的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性能评价指标(DVA减振指标)。结果表明:轨道系统使轨道车体振动的峰值频率发生微小的偏移,改变了轨道车辆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使车体垂向振动加剧;在车轨耦合作用下,动力吸振器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动力吸振器质量和设计频率的匹配,设计频率的阈值决定了动力吸振器是否减振,最佳设计频率决定了动力吸振器能否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该项工作对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轨道车辆振动性能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轨耦合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嵘,邢俊,谢铠泽,田春香,王平.温度荷载下纵连式无砟轨道梁轨耦合作用规律[J].铁道工程学报.2017
[2].文永蓬,李琼,尚慧琳,徐小峻.考虑车轨耦合作用的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
[3].李桂霞,姜永超,凌翠翠,马红章,李鹏.HF~+离子在旋轨耦合作用下电子态的特性[J].物理学报.2014
[4].李桂霞,姜永超.旋轨耦合作用下BH分子激发态的特性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史筱红.横向风荷载作用下磁悬浮车轨耦合控制系统的动力稳定性数值研究[D].兰州大学.2009
[6].李桂霞.旋轨耦合作用下的第二、叁周期元素氢化物分子(离子)的低激发态分裂以及小分子水团簇的外电场效应[D].四川大学.2006
[7].马健,杜懋陆,陈庆汉.旋轨耦合作用对Ti~(3+):Al_2O_3能级分裂的贡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吴永芳.轮轨耦合作用仿真的轨道简化模型[J].铁道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