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包括底板、保护壳体、按钮、气泵、气动控制阀,所述底板上方设置有所述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前部设置有所述按钮,所述保护壳体内部安装有所述气泵,所述气泵侧面设置有所述气动控制阀,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底板通过螺钉进行固定,所述保护壳体一侧固定有固定支架,所述保护壳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对不同高度的物流车进行卸料工作,同时在进行卸料的时候,通过凸轮组可以对物料进行传送,使得物料可以精确传送至传送带上,提高了设备使用的便捷性,同时降低了物流卸车难度,提高了卸货的工作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保护壳体、按钮、气泵、气动控制阀,所述底板上方设置有所述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前部设置有所述按钮,所述保护壳体内部安装有所述气泵,所述气泵侧面设置有所述气动控制阀,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底板通过螺钉进行固定,所述保护壳体一侧固定有固定支架,所述保护壳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固定支架上方固定有凸轮组,所述凸轮组上设置有第二传动带轮,所述凸轮组之间设置有轴套,所述保护壳体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前部设置有第一传动带轮,所述第一电机前部设置有第一带轮,所述第一电机上方固定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前部设置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侧面设置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上安装有传送带,所述底板下方设置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下方设置有支脚,所述伸缩气缸之间设置有轮子,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气泵和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按钮电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保护壳体、按钮、气泵、气动控制阀,所述底板上方设置有所述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前部设置有所述按钮,所述保护壳体内部安装有所述气泵,所述气泵侧面设置有所述气动控制阀,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底板通过螺钉进行固定,所述保护壳体一侧固定有固定支架,所述保护壳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固定支架上方固定有凸轮组,所述凸轮组上设置有第二传动带轮,所述凸轮组之间设置有轴套,所述保护壳体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前部设置有第一传动带轮,所述第一电机前部设置有第一带轮,所述第一电机上方固定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前部设置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侧面设置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上安装有传送带,所述底板下方设置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下方设置有支脚,所述伸缩气缸之间设置有轮子,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气泵和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按钮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轮通过键连接,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第一带轮通过传动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一电机通过键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动控制阀通过管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子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脚与所述伸缩气缸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保护壳体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所述保护壳体的材质为Q23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轮与所述第二传动带轮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凸轮组与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轴承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卸车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
在物流运输的时候主要是依靠车辆对物品进行运输,在物品的装卸过程中,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工,通过工作人员将物品搬运到运输车上,便于运输车输送物品,当运输车到达目的地后,需要工作人员不停的将运输车上的物品再搬运下来,人工搬运的时候效率较低,并且在对不同高度的物流车进行卸料的时候,需要使用不同的长梯,十分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包括底板、保护壳体、按钮、气泵、气动控制阀,所述底板上方设置有所述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前部设置有所述按钮,所述保护壳体内部安装有所述气泵,所述气泵侧面设置有所述气动控制阀,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底板通过螺钉进行固定,通过螺钉使得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底板牢牢进行固定和连接,增加了设备使用的稳定性,所述保护壳体一侧固定有固定支架,所述保护壳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固定支架上方固定有凸轮组,所述凸轮组上设置有第二传动带轮,所述凸轮组之间设置有轴套,所述保护壳体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前部设置有第一传动带轮,所述第一电机前部设置有第一带轮,所述第一电机上方固定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前部设置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侧面设置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上安装有传送带,所述底板下方设置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下方设置有支脚,所述伸缩气缸之间设置有轮子,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气泵和所述气动控制阀与所述按钮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轮通过键连接,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第一带轮通过传动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一电机通过键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泵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动控制阀通过管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轮子与所述底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脚与所述伸缩气缸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保护壳体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所述保护壳体的材质为Q23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传动带轮与所述第二传动带轮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凸轮组与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轴承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对不同高度的物流车进行卸料工作,同时在进行卸料的时候,通过凸轮组可以对物料进行传送,使得物料可以精确传送至传送带上,提高了设备使用的便捷性,同时降低了物流卸车难度,提高了卸货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中凸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传动轮;2、第二带轮;3、第一电机;4、第一带轮;5、保护壳体;6、轮子;7、支脚;8、按钮;9、第二传动轮;10、凸轮组;11、第一传动带轮;12、第二电机;13、固定支架;14、底板;15、伸缩气缸;16、气动控制阀;17、气泵;18、第二传动带轮;19、轴套;20、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流自动化卸车装置,包括底板14、保护壳体5、按钮8、气泵17、气动控制阀16,底板14上方设置有保护壳体5,保护壳体5用以保护内部零部件,保护壳体5前部设置有按钮8,按钮8用以控制设备工作,保护壳体5内部安装有气泵17,气泵17用以提供动力,气泵17侧面设置有气动控制阀16,气动控制阀16用以控制设备工作,保护壳体5一侧固定有固定支架13,固定支架13用以对凸轮组10进行固定,保护壳体5另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用以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固定支架13上方固定有凸轮组10,凸轮组10上设置有第二传动带轮18,第二传动带轮18用以传动,凸轮组10之间设置有轴套19,轴套19用以对凸轮组10的位置进行限定,保护壳体5上方安装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前部设置有第一传动带轮11,第一传动带轮11用以传动,第一电机3前部设置有第一带轮4,第一带轮4用以传动,第一电机3上方固定有第一传动轮1,第一传动轮1用以固定传送带20,第一传动轮1前部设置有第二带轮2,第二带轮2用以传动,第一传动轮1侧面设置有第二传动轮9,第一传动轮1上安装有传送带20,传送带20用以方便物料的传送,底板14下方设置有伸缩气缸15,伸缩气缸15下方设置有支脚7,伸缩气缸15之间设置有轮子6,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12、气泵17和气动控制阀16与按钮8电连接。
工作原理:推动固定支架13,通过轮子6在地面上滚动使得设备可以快速进行移动,在使用的时候,通过按钮8进行功能选择,气动控制阀16控制第一伸缩气缸15伸长,从而带动支脚7向下运动,通过支脚7可以对装置进行支撑,第二电机12带动第一传动带轮11进行转动,传动带带动第二传动带轮18转动,凸轮组10随之转动,可以将物流车上靠近车边上的物料输送至传送带20上,第一电机3带动第一带轮4进行转动,第二带轮2带动第一传动轮1进行转动,传送带20可以完成对物料的输送工作,对于高度不同的物流车,只需要对伸缩气缸15的伸长长度进行调整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带轮2与第一传动轮1通过键连接,使得第二带轮2与第一传动轮1之间的传动更加稳定;第二带轮2与第一带轮4通过传动带连接,将第二带轮2与第一带轮4动力进行传递,提高了设备工作时候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带轮4与第一电机3通过键连接,增加了设备传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一电机3与底板14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通过螺栓将第一电机3与底板14牢牢固定在一起,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气泵17与底板14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通过螺栓将气泵17与底板14牢牢固定在一起,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气泵17与气动控制阀16通过管道连接,使气泵17与气动控制阀16之间可以进行气体的流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轮子6与底板14通过螺栓连接,保证了轮子6与底板14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轮子6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稳定;支脚7与伸缩气缸15焊接,通过焊接的形式保证了支脚7与伸缩气缸15能够紧密固定,大大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电机12与保护壳体5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通过螺栓将第二电机12与保护壳体5牢牢固定在一起,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保护壳体5的材质为Q235,使得保护壳体5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传动带轮11与第二传动带轮18通过传动带连接,将第一传动带轮11与第二传动带轮18动力进行传递,提高了设备工作时候的稳定性;凸轮组10与固定支架13通过轴承连接,使凸轮组10与固定支架13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传动时的摩擦力减小,使传动更加稳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4621.0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635479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B65G 67/24
专利分类号:B65G67/24;B65G21/12
范畴分类:32F;32B;
申请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科纳能大厦B座5楼
发明人:蒋俊峰;罗天雄;聂顺;吴端胜
第一发明人:蒋俊峰
当前权利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寇闯
代理机构:44331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壹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3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