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共聚物论文_王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阳离子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聚物,阳离子,巯基,活性,离子键,异丁烯,正离子。

阳离子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19)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C)的分散聚合及共聚物结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在造纸、水处理、采油、化学技术等方面被大量使用,其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共聚物构性研究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本文选用分散聚合制备高分子量阳离子共聚物,在特殊分散剂的作用下,形成水包水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乳液,其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阳离子度。在水中呈胶束状态,形成粒径细小和稳定的高分子乳液,在使用时,可以用水分散开来,形成高分子粘液。在油田领域,聚合物可以作为增稠剂、减阻剂、压裂液等的主要成分,与油相溶剂相比,环保型绿色化学产品减少了二次处理问题。这种分散聚合具有反应过程较简单、成本较低、污染少、反应易于控制且聚合物性能较好等特点。目前,分散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虽有较多研究报道,但多年来一直未见形成产品。本文在以硫酸铵(NH_4)_2SO_4水溶液为分散介质的体系中,选择二乙二醇丁醚(DBG)为分散剂,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作为反应的聚合单体,在引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条件下,通过使用分散聚合的制备方法得到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DMC)共聚物。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单体种类及用量、聚合时间、聚合温度、pH值、引发剂用量、分散介质硫酸铵含量、以及分散聚合过程中单体质量分数对产物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反应温度为40℃,分散剂二乙二醇丁醚用量为10%,引发剂体系(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为0.02%,pH=6~7,DMC为6%,反应时间为6h,m(AM):m(DMC)=5:1,硫酸铵含量20%,单体总量为20%的条件下,可获得分散性及稳定性均较好的分散液,此时聚合物粘度和转化率最佳。在该实验中,共聚物PAM-DMC的结构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SEM、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表征。共聚物PAM-DMC为无定形态的非结晶分子,其共聚物的分子结构与其目标产物结构一致。对共聚物PAM-DMC的分散液进行粒径分析及透射电镜测试可知,在分散介质中是以粒径大约为100~500n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均匀分布,平均粒径为198.6nm,。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得到共聚物PAM-DMC具有良好的受热性能。使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测试PAM-DMC分散液的稳定性,以获得动力学不稳定指数(TSI)≤0.13。当共聚物PAM-DMC聚合物浓度为5%时,在90℃的条件下,控制剪切速率为170s~(-1),体系的表观粘度可达30mPa·s,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随着温度的上升,溶液中的硫酸铵加剧热运动,表现出良好的耐温性能。在25℃条件下,分散液在水中溶解较快,加入氯化钠与硫酸铵相互作用,产生的静电屏蔽效果弱于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因此具有良好的耐盐性。结果显示:3%的共聚物PAM-DMC分散液清水粘度为120mPa·s,10000ppm的NaCl溶液中粘度为57mPa·s,盐水保持率为47.5%。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合成的共聚物PAM-DMC的絮凝性能进行测试,得到当分子量为0.85×10~6时,聚合物的絮凝率达到最大值,此时聚合物的溶解时间为156min、阳离子度为7.59%,特性粘度98mPa·s。(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铭珂,韩佳伦,刘晨,吴金才,杜杰[2](2018)在《梳型阳离子共聚物辅助构建DNA生物传感体系用于检测单碱基错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准确的检测出体系中单碱基错配,利用氧化石墨烯优异的荧光淬灭能力、对单双链DNA吸附能力的差异,搭配与之相配合出现较高的核酸伴侣活性的梳型阳离子共聚物PLL-g-Dex,构建了一个无酶、准确且高效的分析体系。通过荧光检测手段,首先确定了实验设计的可行性。之后依次检测过程中各组分的最优浓度,发现在T-DNA浓度为20 nmol/L的情况下,当GO浓度9μg/mL,cDNA浓度90 nmol/L,PLL-g-Dex浓度96 nmol/L时为最佳实验点。最后检测体系对单碱基错配的选择性,发现不同碱基错配体系所呈现出的荧光强度不同。而且相比其他碱基,PLL-g-Dex对C-C碱基错配的选择性较强。(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吴雨晴[3](2018)在《阳离子对共聚物乳液液滴及组装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乳液体系中两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4-乙烯基吡啶(PS-b-P4VP)的自组装行为。提出了通过PS-b-P4VP与添加剂的相互作用来调控PS-b-P4VP在乳液液滴内的自组体形貌的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了形貌丰富的组装体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具有p H响应性的PS-b-P4VP的自组装行为研究。通过改变水相中硫酸的加入量来调节乳液液滴内P4VP链段的质子化程度,进而调控PS-b-P4VP的亲/疏水特性,最终实现对乳液液滴中PS-b-P4VP的组装结构的调控。不仅实现了蚕蛹状到洋葱状微球的转变,还引发了乳液液滴的界面不稳定,进而得到了囊泡、棒状和球状胶束。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油相中PS-b-P4VP的分子量、均聚物PS(h PS)的分子量和加入量、溶剂挥发过程中的温度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PS-b-P4VP组装结构的影响。该研究提出了将叁维(3D)受限自组装与乳液界面不稳定现象相结合调控嵌段共聚物组装结构的新方法。(2)金属离子与P4VP配位作用诱导PS-b-P4VP自组装。通过在水相中加入金属无机盐,利用金属离子(Pb(II)、Cu(II)和Fe(III))与P4VP之间的配位作用,调控油相中P4VP嵌段的几何堆积参数及亲/疏水性,从而实现对乳液中PS-b-P4VP自组装行为的调控。系统地研究了油相中PS-b-P4VP的分子量、P4VP的嵌段比、水相中金属离子的种类及浓度对乳液中PS-b-P4VP自组装行为的影响。制备了金属离子直接交联的具有不同形貌的共聚物微球、多孔结构微球、囊泡和微胶囊,该研究为制备形貌可控的微球或胶束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胡文虹[4](2017)在《阳离子-两性离子共聚物及与聚己内酯共混膜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医疗材料表面细菌感染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本论文从抗细菌粘附和杀菌协同作用出发,采用杀菌效果较好的季铵盐阳离子和具有抗粘附作用的两性离子,对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己内酯(PCL)进行抗菌改性,制备了不同共混比例的共混膜,探究共混膜表面元素组成和含量、表面形貌、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合成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及其季铵盐(QPDMA),以及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聚甲基丙烯酸磺酸甜菜碱嵌段共聚物(PDMA-b-PSBMA)。QPDMA季铵化程度分别为21%、45%和71%,电位随季铵化程度增加而增大;嵌段共聚物中PDMA与PSBMA的比例分别为140:28、140:45、140:57,其PDI在1.02-1.10之间,说明分子量分布较窄。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均聚物的抗菌效果最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8μg/mL和256μg/mL;抗牛血清白蛋白粘附测试结果表明两性离子的引入能有效减少牛血清蛋白的吸附。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CL/PDMA-b-PSBMA共混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共混膜表面两性离子链段PSBMA较阳离子PDMA链段更容易向材料表面迁移和富集;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PDMA-b-PSBMA含量为30%时,粗糙度R_q最低可达到12.8nm;抗粘附测试结果表明共混膜能有效抵抗细菌、牛血清白蛋白及血小板的粘附;抑菌圈实验可明显看到共混膜对S.aureus和E.coli形成了明显的抑菌圈,说明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Live/Dead染色结果说明了杀菌与抗细菌粘附的协同作用;PDMA-b-PSBMA含量为30%时,共混膜对人体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存活率在80%左右,且溶血率均在2%以下,说明共混膜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经过8天的体外实验后,共混膜表面粗糙度增大,且出现褶皱和孔洞,共混膜润湿性稍有下降,但仍具备一定的抗细菌粘附和杀菌效果。说明所制备的PCL/PDMA-b-PSBMA共混膜在体内导管和留置针等生物医疗材料方向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刘瑞雪,樊晓敏,李义梦,傅晓明,张晓静[5](2017)在《多巯基阳离子共聚物合成与凝胶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EMA和DMC为共聚单体,经自由基聚合和巯基转化反应,制备出侧链含有羟基、巯基和铵根阳离子的水溶性共聚物巯基-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HS-P(HEMA-co-DMC)),通过流变测量和SEM研究了HS-P(HEMA-co-DMC)分别与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PEGDA)和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片状锂皂石(Laponite RD)发生物理/化学交联反应所形成的两种复合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和形貌,结果表明:HS-P(HEMA-coDMC)/Laponite RD复合水凝胶在固体物质质量分数为22%的凝胶储能模量达3468 Pa,损耗因子为0.34,表现出明显的含物理交联点的凝胶黏弹性行为;当固体物质质量分数相同时,HS-P(HEMA-co-DMC)/PEGDA复合水凝胶的储能模量为1484 Pa,损耗因子为0.013,表现出典型的共价交联凝胶的黏弹性行为;HS-P(HEMA-co-DMC)/Laponite RD复合水凝胶比HS-P(HEMA-co-DMC)/PEGDA复合水凝胶具有更致密的孔洞结构.(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彦君,窦灿煜,杜杰,吴一弦[6](2017)在《采用可控阳离子聚合方法合成新型聚恶唑啉基两亲接枝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极性聚合物(如PS)具有疏水性且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将聚恶唑啉接枝到非极性聚合物上可以提高它的水溶性和亲水性,以扩展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正离子聚合制备含氯甲基苯乙烯结构单元的聚合物,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采用grafting from方法引发2-乙基-2-恶唑啉进行正离子开环聚合,制备支链为极性聚(2-乙基-2-恶唑啉)的新型两亲性接枝共聚物。通过NMR表征可以测定共聚物组成及接枝率,由TGA表征可以证明该接枝聚合物提高了聚恶唑啉均聚物本身的热稳定性。聚恶唑啉的接入使这种新型接枝共聚物得亲水性增强,且随着聚恶唑啉链段的增长,亲水性增加。这种新型接枝共聚物能形成明显的相分离结构,在水中形成稳定且均匀的纳米胶束,当作为药物载体时,其对药物布洛芬负载率能到达45%,并能起到缓释作用。将这种新型接枝共聚物加入到水/油混合物中能形成均匀的乳化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吴金才[7](2017)在《基于梳型阳离子共聚物构建DNA生物传感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作为生命的遗传物质,具有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通过简单的序列设计,利用DNA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和结构特点已经开发了基于动态DNA的纳米机器。DNA机器的快速响应依赖于分子杂交反应或者说链交换反应速率,而信号输出和结构稳定性依赖于DNA杂交体稳定性。但是很困难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因为杂交的稳定性会降低链交换反应速率。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文将梳型阳离子共聚物,聚赖氨酸接枝葡聚糖(PLL-g-Dex)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梳型阳离子共聚物的DNA生物传感体系。本论文包括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采用还原胺化反应制备PLL-g-Dex共聚物,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以及核磁共振法(1H-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检测其分子量。结果显示经过还原胺化反应成功合成了 PLL-g-Dex共聚物,最终PLL-g-Dex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达到161543,重均分子量达到201312。通过1H-NMR谱图及GPC分析,得到PLL-g-Dex共聚物的Wt%为91%。第二部分采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高效淬灭剂,构建了基于梳型阳离子共聚物的GO-DNA的生物传感体系。通过对氧化石墨烯进行红外表征,发现氧化石墨烯上含有许多极性基团,亲水性良好,可用在接下来的试验中。实验验证了检测原理的可行性,得到GO、序列完全互补的cDNA和PLL-g-Dex使用浓度为9μg/ml、90nM和96nM时,实现对T-DNA序列中间出现的C-C单碱基错配的特异性检测,对于人类基因疾病的预测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第叁部分为了拓宽PLL-g-Dex共聚物的应用领域,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荧光光谱分析、紫外熔点(Tm)测量实验,构建了 PLL-g-Dex/PVS驱动的一系列具有快速响应的聚电解质辅助DNA机械纳米装置。探讨阳离子梳型共聚物PLL-g-Dex驱动DIS25的二聚化过程,以及PVS驱动的DIS25二聚体的解离动力学过程,结果发现,PLL-g-Dex大大促进了自互补的茎环DNA的二聚体形成,同时提高了二聚体的熔点Tm从54.5℃升高到66.7℃,证明了 PLL-g-Dex具有稳定DIS25二聚体的作用效果;PVS驱动的DIS25二聚体的解离动力学研究发现,自发地解离的二聚体的Ea值估计为113.2 kJ mol-1,而PLL-g-Dex辅助约为366.2 kJ mol-1,证实了由PLL-g-Dex辅助的茎环DNA的二聚化显着快于二聚体的自发解离;在二聚体的Tm附近获得快速反应,60℃、46℃和42℃下构建了由聚电解质驱动的高灵敏度的自互补DNA纳米开关(DIS25,DIS25-2a 和 DIS25-3a 系列)。还进一步设计了双茎环 DNA(DIS42),并在37℃温度下构建了更复杂的纳米开关系统。DNA和聚合物燃料浓度都在纳摩尔级别范围内。聚电解质辅助转化和序列设计策略确保了在生理相关条件下快速反应和有效切换的可逆状态控制。该敏感组件的进一步应用是构建适体型药物递送系统,结合或释放响应其转化形式的功能性分子。梳型阳离子共聚物驱动的功能型DNA纳米机器的构建让DNA纳米机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符星琴,张跃军[8](2016)在《中高阳离子度P(DMC-AM)共聚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methacryloyloxyeth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简称DMC)和丙烯酰胺(acrylamide,简称AM)的共聚物P(DMC-AM)是一类高分子聚电解质,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废水处理、印染等行业[1],因其电荷密度可调、反应性良好、适用范围宽、成本低而备受青睐[2]。作为线性高分子,不同的阳离子度和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有着不同的链接结构和长度,从而对应着不同的性质和应用性能[3]。以DMC和DAC为基得到的阳离子共聚物是目前研究领域和商品市场的主要季铵盐聚合物的研究对象和大众产品。这两种阳离子单体在可聚合双键上是否连有甲基所带来的单体聚合物反应性及其聚合产物的性质和应用功能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涉及不多的领域。目前,P(DMC-AM)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4],但集中在中低阳离子度聚合工艺研究,且特征粘度值普遍不高[5,6]。蒋拥华和李绵贵[7]制得阳离子度低于5%,特性粘数17.4d L/g白色粉末状P(DMC-AM)产物,这是目前国内文献报道的P(DMC-AM)特征粘度最高值,但是所用原材料复杂,反应时间也很长。卢红霞[8]等人采用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了阳离子絮凝剂P(DMC-AM),产物的特性粘数为13.4 d L/g,这是已有报道的阳离子度大于20%的P(DMC-AM)产物特征粘度最高值。此外,阳离子度高于50%且相对分子质量高的P(DMC-AM)聚合物合成工艺未见报道。因此,研究高阳离子度,高特征粘度的P(DMC-AM)产物的合成工艺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6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5)

黄婧[9](2015)在《两亲性阴离子二元梳形共聚物和阳离子叁元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界面活性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比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和更强的表/界面吸附驱动力,且迁移速率更慢,所形成的胶束或表/界面吸附层的稳定性更高,因而常常表现出独特的性能,在水煤浆添加剂和油水乳化剂等领域应用前景巨大。本论文通过对马来酸酐-苯乙烯无规共聚物(SMA)的侧链接枝改性,合成了两种阴离子梳形共聚物,并利用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A)、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MA)和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的叁步RAFT可控聚合制备了叁嵌段共聚物。分别研究了两种类型共聚物在水煤浆和油水乳化液中的界面活性和分散稳定性能,比较了不同分子结构组成下共聚物的性能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进而探索了不同共聚物的作用机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合成了具有氨基萘磺酸单侧链结构的SMANS系列和具有氨基萘磺酸和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双侧链结构的SMANP系列阴离子梳形共聚物,并通过叁步RAFT反应制备得到了叁嵌段共聚物PDMA-PPMA-PLMA。其中叁嵌段共聚物的聚合过程表现出拟一级动力学特性,聚合产物具有分子结构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特点。由于叔氨基团的存在,叁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能够通过调节溶液pH诱导其形成不同的胶束结构。2.重点从流变学角度,研究了SMAN系列阴离子梳形共聚物对于神府煤水煤浆的分散稳定性能,并利用zeta电位、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接触角等手段,研究了两种阴离子共聚物对水煤浆的作用机理及其异同。结果表明,氨基萘磺酸侧链能够使煤粒间产生静电斥力效应,但离子强度对其作用效果具有明显影响。分子结构中额外引入的mPEG侧链不仅能够在煤粒间提供有效的空间位阻效应,并产生较厚的水化膜,同时还能够提高共聚物在煤粒表面的吸附层密度,从而使水煤浆的分散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使其最大成浆浓度由66叭%升高至71wt%。3.分别研究了SMAN系列和PDMA-PPMA-PLMA系列共聚物的正十二烷/水界面活性、界面吸附性能以及乳化稳定性能,并考察了共聚物分子结构和环境因素(盐浓度或pH)对不同共聚物作用性能的影响,明确了各类共聚物的乳化稳定机理。与在水煤浆中类似,SMANP分子结构中适宜比例的mPEG侧链也能使得共聚物在油滴表面的吸附层密度和厚度增大、吸附膜强度提高,并有效增强体系的耐盐性,从而发挥更有效的乳化稳定作用。由于嵌段共聚物具有更大的分子体积以及更加规整的亲疏水嵌段结构,其分子能够更牢固地吸附在油水界面,并形成更致密的吸附层结构,因此其降低界面张力的效果略高于SM AN系列共聚物,具有更好的乳化稳定性能。嵌段共聚物的界面活性具有pH响应性,pH的影响作用与其分子中的叔氨基团比例相关。通过胜利原油验证了共聚物的乳化降粘性能,其中SMANP和PDMA-PPMA-PLMA分别能将原油表观粘度从约34 Pa·s降至247 mPa·s (5 mg/mL)和350mPa·s (3 mg/mL)。4.利用阴离子SMANS和阳离子PDMA-PPMA-PLMA组成复合体系,考察形成的复合微粒结构随SMANS浓度、溶液pH及盐浓度的变化,研究两种聚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机理,并探索了复合微粒的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能,以及不同条件下界面吸附层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正负电荷的化学计量比为1时,两种聚电解质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的复合物胶束的聚集数最大、结构最致密。相比于单组份体系,聚电解质复合物具有更高的油水界面活性和吸附性能,能够更高效地形成具有良好稳定性的O/W型乳化液。溶液pH的升高会降低嵌段共聚物的电荷密度,盐浓度的升高则对聚电解质问的静电作用具有屏蔽效应,两种因素都会削弱聚电解质的复合作用,并对复合物的结构、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5-10-16)

张兰[10](2015)在《阳离子聚合制备异丁烯类共聚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通过阳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两种异丁烯类橡胶,即聚(IB-co-IP)共聚物(丁基橡胶)和聚(IB-co-p-MeSt)共聚物。在丁基橡胶合成体系中,主要探究了采用双引发体系合成具有宽分布的丁基橡胶以及在聚合体系中讨论添加第叁组分——乙酸乙酯的影响,通过体积排斥色谱(SEC)(多角激光光散射仪/示差监测器/在线黏度仪/紫外检测器)表征。结果表明:(1)采用H_2O/EADC和H_2O/TiCl_4双引发体系合成丁基橡胶,得到聚合物的产率为94.25%,数均分子量为23.40W,SEC图谱峰形较宽,而且在20min左右,有一个较小的凸起,这个小凸起即代表高分子量的丁基橡胶的存在,证明了采用双引发体系得到的丁基橡胶的分子量分布较宽;(2)乙酸乙酯能够与活性中心进行络合,并使活性中心稳定,添加乙酸乙酯在10ul~15ul范围时,能够使所有的活性中心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聚合反应温和,相同反应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在聚(IB-co-p-MeSt)共聚物聚合体系中,探讨了单体浓度,主引发剂(H_2O),助引发剂(Al_2Et_3Cl_3),聚合时间,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合成规律的影响。通过体积排斥色谱(SEC),核磁共振技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对所得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合温度越低,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故聚合温度为-90℃;考虑工业化的价值和聚合体系中传质和传热的效果,单体浓度选在17.5wt%;主引发剂H_2O决定了聚合体系中活性种的数目,助引发剂Al_2Et_3Cl_3除了与H_2O络合形成活性中心之外,还可以与体系中的微量水等杂质络合,净化聚合体系,最佳铝水比为9:1;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聚合体系的黏度逐渐增加,反应初期聚合温度较低,反应平稳,分子量较高,60s~120s之间聚合温度达到最大,导致分子量分布变宽,分子量降低,产率增加,综合考虑分子量和产率,将反应时间控制在120s以内。在此聚合条件下,得到的聚(IB-co-p-MeSt)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30,000 g/mol左右,产率为95%左右,链段中对甲基苯乙烯分布较均匀,且其摩尔含量为3.84%。(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期刊2015-06-19)

阳离子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快速准确的检测出体系中单碱基错配,利用氧化石墨烯优异的荧光淬灭能力、对单双链DNA吸附能力的差异,搭配与之相配合出现较高的核酸伴侣活性的梳型阳离子共聚物PLL-g-Dex,构建了一个无酶、准确且高效的分析体系。通过荧光检测手段,首先确定了实验设计的可行性。之后依次检测过程中各组分的最优浓度,发现在T-DNA浓度为20 nmol/L的情况下,当GO浓度9μg/mL,cDNA浓度90 nmol/L,PLL-g-Dex浓度96 nmol/L时为最佳实验点。最后检测体系对单碱基错配的选择性,发现不同碱基错配体系所呈现出的荧光强度不同。而且相比其他碱基,PLL-g-Dex对C-C碱基错配的选择性较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阳离子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C)的分散聚合及共聚物结构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2].张铭珂,韩佳伦,刘晨,吴金才,杜杰.梳型阳离子共聚物辅助构建DNA生物传感体系用于检测单碱基错配[J].生物技术通报.2018

[3].吴雨晴.阳离子对共聚物乳液液滴及组装结构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胡文虹.阳离子-两性离子共聚物及与聚己内酯共混膜抗菌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

[5].刘瑞雪,樊晓敏,李义梦,傅晓明,张晓静.多巯基阳离子共聚物合成与凝胶化反应研究[J].轻工学报.2017

[6].张彦君,窦灿煜,杜杰,吴一弦.采用可控阳离子聚合方法合成新型聚恶唑啉基两亲接枝共聚物[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7

[7].吴金才.基于梳型阳离子共聚物构建DNA生物传感体系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7

[8].符星琴,张跃军.中高阳离子度P(DMC-AM)共聚物的合成[C].2016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6届年会论文集.2016

[9].黄婧.两亲性阴离子二元梳形共聚物和阳离子叁元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界面活性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0].张兰.阳离子聚合制备异丁烯类共聚物的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5

论文知识图

阳离子及阴离子型的聚α-氨基酸/α-羟...聚合体系pH对AM-DMDAAC阳离子共聚物阳离子共聚物型有机微粒/聚酰胺...阳离子共聚物型有机微粒经干燥阳离子共聚物PDMDAAC-AM的粒度...复合乳化$9 Spm-80/OP-10质童配比片

标签:;  ;  ;  ;  ;  ;  ;  

阳离子共聚物论文_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