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盐铁会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会议,之争,节用,御史大夫,义利,平准,井田。
盐铁会议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国娟[1](2019)在《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盐铁会议实质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铁会议和《盐铁论》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对于盐铁会议的实质,学者们莫衷一是。有主张盐铁会议是儒法之争者,也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政策之争者,还有认为盐铁会议是权力之争者。事实上,盐铁会议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迭加的产物,要准确把握盐铁会议的本质,就必须从盐铁会议背后所反映的各种矛盾入手。文章认为,盐铁会议的实质是儒法二家在国策之价值取向上的分歧与对立,这次会议是儒学由思想文化进入政治文化的一个标志。(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玉环[2](2018)在《西汉盐铁会议与财政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铁会议是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以征询社会贤达意见,问询民间百姓疾苦为目的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围绕盐铁酒专卖等问题展开,重点讨论的是当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调整问题。这次会议也是我国财政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盐铁论》一书将当时召开盐铁会议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也成为财政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各种财政史的书籍中都有相当篇幅论述盐铁会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期刊2018年21期)
杨学建[3](2018)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经济主张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对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措施给予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废除均输、平准、盐铁官营制度;分土井田,重农抑商;提倡节俭。贤良文学虽然站在以民为本的立场上,但其经济主张建立在儒家理想主义和复古思想倾向的基础上,难以对西汉中期的现实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杨勇[4](2017)在《盐铁会议主题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于盐铁会议长久以来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会前即确定以盐铁酒专营为会议主题。基于这种认识,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盐铁问题上。然而分析关于会议召开的八条史料,结合政治背景、会议性质以及《盐铁论》所论诸项内容,可知会前所定主题应是"问民所疾苦"。包括盐铁专营等议题都是论辩过程中响应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是"问民所疾苦"主题下的结果,而非会议召开的原因。明确这一因果关系,对正确认识盐铁会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7年06期)
杨勇[5](2017)在《盐铁会议“儒法之争”与法家在西汉中期的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家思想自秦到汉不断以各种形式被应用到政治实践中。而其理论中蕴含的矛盾与危机也不断暴露:第一,"以刑去刑"的重刑论彻底失败;第二,法律简与繁的冲突;第叁,"尊主"与"明法"的矛盾导致君权超越法权,法治精神被破坏。上述危机在盐铁会议上充分展现。桑弘羊对第一、第叁个危机的无能为力预示法家在政治领域统治地位的衰落。而对第二个危机的成功化解则使其在政治理性化、行政规章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法家最有价值的部分。贤良、文学提倡儒家政治的同时更深入揭示法家上述危机,对政治儒家化的最终确定做出重大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李琴[6](2017)在《盐铁会议上的义利之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在汉昭帝的主导下召开,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场会议的召开有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诸多方面的背景因素。经济方面,汉王朝成立至武帝时期,国家颁布的系列政策引发诸多矛盾,使得民众的生存出现问题,并进一步演化成社会危机,为了缓和矛盾,武帝对国内政治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但是新政策颁布不久,武帝就去世了,新帝继位,先帝颁布的政策是否继续实施成为其考虑的问题之一。其二是社会思想层面,汉初,黄老思想代替法家思想成为西汉初期的正统思想,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学说。这一时期的汉朝,在经历了与匈奴的长期作战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国家的刑法十分严苛、酷吏横行,也就是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主张并没有对汉代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君主在管理国家的实践中还是倾向于运用法家主张。盐铁会议的参与者可分为两个派别,其一是贤良文学,多来自民间,是儒家思想和价值观的奉行者。另一方是御史大夫,以桑弘羊为主,代表政府的意见,他的政治主张和实施的政策均是法家富国思想的体现。会议开展阶段,双方对武帝时期制定的盐铁官营、均输、抵御匈奴等政治、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地争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双方的讨论,究其根源是仁义与权利的交锋,儒生们主要坚持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御史大夫则坚持法家“重利轻义”的主张。争论的具体内容表现在法律思想中的义利之争、孝养父母中的义利之争以及治国理政中的义利之争叁个方面。就法律思想而言,儒生们主张发挥仁义的教化作用,法律是社会稳定的辅助性存在,只在社会中推行严刑峻法无法从根本上惩奸除恶,全面实施严刑峻法只会使国家的法律成为残害百姓的工具。御史大夫所持的观点是,刑罚是约束民众的主要工具,它的存在可以阻止民众犯罪,实施严苛的刑罚,一方面可以对百姓加以心理上的约束,另一方面进一步约束其行为。在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上,贤良文学认为,子女侍奉父母主要表现在行为以及心理上对父母恭敬,而并非仅仅给予父母物质。他们主张对父母以礼相待,以个人的行为来使父母精神愉悦,用自己的劳动收获来奉养父母。御使大夫主张礼养和利养相统一是最理想的状态,反对虚礼,在礼养和利养产生矛盾时应当选择利养放弃礼养。在治国理政的问题上,贤良文学提倡以“仁义”为治国之本,御史大夫则认为追求权利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双方治国主张不同,导致了在匈奴问题上的歧见。御史大夫主张以武力防备和进攻匈奴,保障国家的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的利益。贤良文学反对对匈奴发动军事战争,主张对内修礼仪对外和亲。在贤良文学看来,发动战争只会劳民伤财,与民争利,是霸道政治的行为,而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能够感化匈奴,使其自动归附汉政府。盐铁会议上双方围绕着义利问题所展开的争论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对象、方式和影响叁个方面。与先秦诸子间的义利之争相比,盐铁会议上的双方以国家的政策作为争论的对象;朱熹和陈亮之间的“义利王霸之辨”相比于盐铁之议,进一步扩大了时代范围,除西汉以外,还加上了唐代以及宋代的开国之君,所以其政治敏感性也较强,盐铁会议上的义利之争,是从理论上升为实践的争议;就影响而言,盐铁会议上的义利之争表明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上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盐铁会议中的义利观对于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8)
樊静茹[7](2017)在《桑弘羊长期主持盐铁专卖的原因分析——以盐铁会议为分界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盐铁会议为分界点,探讨了桑弘羊长期主持盐铁专卖的原因。将桑弘羊以盐铁专卖为主体的经济政策主持国家财政23年之久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年幼时家庭经商环境的影响、少年时跟随武帝时的磨练、成年后自身的经济思想。认为桑弘羊在盐铁会议后坚持盐铁专卖的原因主要是坚持毕生经营的整个财政经济政策,维持既得利益和为权力斗争夯实基础。盐铁专卖政策是桑弘羊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汉武帝时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诸侯割据势力,对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杨勇[8](2017)在《历史视野中的盐铁会议“轻重”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弘羊的均输、平准制度是中国进入统一政权后最大规模的基于"轻重"原理的财政经济思想在现实中的新尝试。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从"轻重"制度本身的特点、优势来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贤良、文学亦不否认这种合理性,但却从官员腐败导致完全走向反面为据而反对之。盐铁会议后,均输、平准逐渐废弛。汉宣帝、元帝时期,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是一个对均输、平准制退步了的继承。王莽"五均赊贷"则因腐败问题困扰而完全走向失败。(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彭新武[9](2016)在《论盐铁会议的四重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铁会议发生在西汉中期,它是以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僚与贤良文学等民间人士就盐铁专营政策存废等问题展开的一场着名辩论。从现实层面看,贤良文学主张农民和商人各奉其业有其合理性,但忽视了豪门对农民的兼并、掠夺,会造成"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而桑弘羊等人主张国家垄断,则又会导致"国富民穷"。在价值观层面,贤良文学秉持重义轻利原则,这可能会扼杀追求功利的进取精神;而桑弘羊等人虽然肯定了人的功利性诉求,却忽视了利之诉求须以义为前提。盐铁会议的结果虽然是盐铁政策基本保持不变,却助长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泛滥,并蜕变为脱离实际的"俗儒化",从而将西汉政权引向衰落。(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6年06期)
吴迪[10](2016)在《盐铁会议与西汉中期对外政策转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开辟和探索阶段。召开于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是一场大规模的关于西汉时期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的论争,其中大量篇幅涉及对外思想与政策方面,会议双方贤良文学与公卿大夫分别以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及武帝时的征伐政策为思想渊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研究盐铁会议中的对外思想论争对更好地认识西汉时期对外思想与政策的发展历程大有裨益。尽管目前学界在汉代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厚,但是对于盐铁会议对外思想在西汉时期对外思想与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却几乎未加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盐铁会议相关议题以及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盐铁会议在西汉中期对外政策的转变乃至整个西汉对外思想的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盐铁会议召开的背景,即盐铁专营等经济政策实施的缘由及过程,以及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武帝开启的对西域地区和匈奴的征伐。第二章盐铁会议对外思想论争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了会议召开时的国内外情况、会议辩论双方人员的有关情况以及会议双方公卿大夫和贤良文学各自所持的“武折”与“德怀”观点,重点对双方集中论及的边备、和亲和征伐叁个问题及其思想渊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叁章是盐铁会议对外思想论争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涉及昭、宣、元叁个时期。昭帝时在恢复生产的前提下沿袭了武帝的开边政策,并将盐铁会议中御史大夫桑弘羊的有关观点付诸实践。宣帝时采纳了盐铁会议双方观点的合理成分,坚持以征伐为主、德化为辅的对外政策,终于取得了匈奴称藩、西域平定的良好效果。元帝时好用儒术,对外政策趋于保守,“事功”意识遭到打压,盐铁会议中贤良文学的德化主张占据上风,和亲政策被重新启用。综上所述,盐铁会议召开于西汉中期这一经济、政治与文化思想转型的节点上,不仅在总结梳理前代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对外政策走向的讨论,还为后世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在整个西汉对外思想与政策的转变与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5)
盐铁会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盐铁会议是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以征询社会贤达意见,问询民间百姓疾苦为目的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围绕盐铁酒专卖等问题展开,重点讨论的是当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调整问题。这次会议也是我国财政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盐铁论》一书将当时召开盐铁会议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也成为财政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各种财政史的书籍中都有相当篇幅论述盐铁会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铁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娟.盐铁会议与儒法价值观之争——盐铁会议实质再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李玉环.西汉盐铁会议与财政政策[J].中国财政.2018
[3].杨学建.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经济主张商榷[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杨勇.盐铁会议主题考[J].现代哲学.2017
[5].杨勇.盐铁会议“儒法之争”与法家在西汉中期的危机[J].中国史研究.2017
[6].李琴.盐铁会议上的义利之争研究[D].西南大学.2017
[7].樊静茹.桑弘羊长期主持盐铁专卖的原因分析——以盐铁会议为分界点[J].安徽农业科学.2017
[8].杨勇.历史视野中的盐铁会议“轻重”之争[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彭新武.论盐铁会议的四重逻辑[J].哲学动态.2016
[10].吴迪.盐铁会议与西汉中期对外政策转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