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愁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综艺,乡愁情结,影像化,拟像化
乡愁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刘体凤,林燕[1](2019)在《慢综艺中乡愁情结的影像化呈现和拟像化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愁这自古便有的情结在当今社会渐渐无处安放。现代人想要回归田园生活,电视综艺,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满足了人们情感上的需求。如今频出的慢综艺,其背后的乡愁情结开始凝聚显现。从这些慢综艺中的文化脚本、场景设置及交往行为,可剖析出乡愁情结影像化的呈现和表达。影像化的乡愁呈现同时也暗含了乡愁情结的表达更具拟像化,突出表现在拟像的文化、拟像的田园牧歌及拟像的人情交往中。这种拟像化的乡愁情结缺乏一定的现实意境支撑,乡愁情结的真正安放,需要增强本土化和主体化表达,需要受众在心中修篱种菊来满足内心的宁静,而非借助媒介寻求精神寄托。(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德吉措,吕颖[2](2019)在《李进祥与龙仁青小说中的乡愁情结比较研究——以《换水》与《光荣的草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是所有人的家园,乡土文学则能反映每个民族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社会现实。宁夏回族作家李进祥和青海当代藏族作家龙仁青都是现如今国内文坛声名显赫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对李进祥的《换水》和龙仁青的《光荣的草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肯定两部小说对乡愁意识的书写基础上,探究两位不同民族的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深厚的文学内涵是颇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誉融,龚昱文,郑健涛,杨媛[3](2019)在《浅谈台湾文学中的乡愁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游子只要离开自己的家,离开父母,离开他所熟悉的一切的人和事物,那么,他的故乡,他所土生土长的地方,便会成为他永远怀念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忘不掉的。而对于1949年以后入台的200万人,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这种思乡之情便更浓了些,还(本文来源于《语文月刊》期刊2019年01期)
卢漳华,郑素描[4](2018)在《凝聚乡愁情结 打造魅力海岛》一文中研究指出驱车经过同丙大桥,眼前出现写有“化成故里”四个大字的公园,便到了诞生民族英雄陈化成的西柯镇丙洲社区。本周二,来到丙洲社区,探寻这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在同安区启动乡村振兴等四大专项行动后,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丙洲岛北部和环村路上,到处繁忙(本文来源于《厦门日报》期刊2018-12-06)
张永祎,张涵[5](2018)在《“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论金庸小说女性形象的情感原型与乡愁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武侠小说中精心塑造了许多江南女子形象,许多人都认为这与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有关。确实,其笔下有些女性形象是以夏梦为情感原型并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然而诞生这些女性形象的广阔天地,还是金庸生兹念兹的美丽江南。从文化江南的角度切入,可以探讨乡愁情结、江南女性、婉约美学与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李秀壮,郑长龙,贾梦英[6](2018)在《乡愁情结:学校课程开发的地方性根源和社会化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是个体的精神之根,基于乡土形成的乡愁是一种永恒的情怀,也是意识深处的内驱动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乡愁。学校课程开发是抗拒遗忘、传承文化、记住乡愁的文化传统教育,也是不违初心的回归教育,乡愁促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地方性建构,也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社会化拓展。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应从课程内容建设、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方面熔铸乡愁,让乡音、乡愁、乡情深深扎根在学生心底。(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3期)
王俪霏[7](2017)在《乡愁情结:文化开放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发展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开发促成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机遇,也带了严峻挑战,要在众多文化艺术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思路。从当前受众需要、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优势、差异化发展策略、目标实现等方面来说,围绕乡愁情结来展开都是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发展的不二选择。(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饶峻姝[8](2017)在《乡愁情结与民族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山里走出来的彝族作家纳张元,新近又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彝山纪事》,文集分为“蹄印拾花”、“映象彝山”、“山里山外”、“纸上风景”和“空谷足音”五个专辑,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63篇散文。一直以来,纳张元的创作根基始终维系在自己的民族同胞和乡土家园上。其散文充(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7-04-10)
刘丽琴[9](2016)在《谈台湾校园民谣中的乡愁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校园民谣"又称"校园民歌"或"校园歌曲",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主题有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校园生活的歌唱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但是,贯穿始终的却是一股浓浓的乡愁,表现的都是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对回归故土的殷切期盼。(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13期)
冯雪利[10](2016)在《沦陷时期北平文学中的乡愁情结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后,大批作家、知识分子纷纷南下,在此后北平沦陷的八年里,北平成为他们失去的家园,也成为他们抒发乡愁的所在。作家们的乡愁情结有叁重结构:书写北平的乡愁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思念,也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寄托;乡愁背后也有理性的思考,国人失败的反省,民族觉醒的呼唤,更是国人努力与抗争的号角;作家们在对北平的怀想之中,寄托了民族命运的殷切希望,挖掘出驱逐外辱、重建家园、复兴文化的可能和希望。(本文来源于《抗战史料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乡愁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土是所有人的家园,乡土文学则能反映每个民族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社会现实。宁夏回族作家李进祥和青海当代藏族作家龙仁青都是现如今国内文坛声名显赫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对李进祥的《换水》和龙仁青的《光荣的草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肯定两部小说对乡愁意识的书写基础上,探究两位不同民族的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深厚的文学内涵是颇有意义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愁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体凤,林燕.慢综艺中乡愁情结的影像化呈现和拟像化表达[J].叁明学院学报.2019
[2].德吉措,吕颖.李进祥与龙仁青小说中的乡愁情结比较研究——以《换水》与《光荣的草原》为例[J].北方文学.2019
[3].刘誉融,龚昱文,郑健涛,杨媛.浅谈台湾文学中的乡愁情结[J].语文月刊.2019
[4].卢漳华,郑素描.凝聚乡愁情结打造魅力海岛[N].厦门日报.2018
[5].张永祎,张涵.“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论金庸小说女性形象的情感原型与乡愁情结[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6].李秀壮,郑长龙,贾梦英.乡愁情结:学校课程开发的地方性根源和社会化拓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7].王俪霏.乡愁情结:文化开放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发展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17
[8].饶峻姝.乡愁情结与民族情怀[N].文艺报.2017
[9].刘丽琴.谈台湾校园民谣中的乡愁情结[J].戏剧之家.2016
[10].冯雪利.沦陷时期北平文学中的乡愁情结考察[J].抗战史料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