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省小学科学课教师现状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琼[1](2021)在《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初级中学是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阶段,该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便是引导和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和树立法治意识,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出生在云南,本科也就读于中缅边境的西南保山少数民族地区,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政教育状况与问题有较多的了解。同时,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也打算回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初中思政教育工作。因此,硕士论文也将云南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作为研究选题。论文研究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的绪论,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4所少数民族初级中学研究样本的论说,确立论文选题的研究依据、价值、方法及框架。第二、三章通过梳理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问题及其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在坚持国家统编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特色、教师教学创新缺失、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基本缺乏参与性和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等问题,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进而再借助第四、五两章,就如何优化与提升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提出两点建议:(一)建构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课程的重视度和变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加大专项教育资金的投入,严格落实教师的“减负”工作;学校需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时分配和实践教学平台;社会层面要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纠正社会的不良之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家长需要增强课程重视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共筑的教育合力。(二)合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从准确定位与履行老师职业职责、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专业素养、深入发掘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与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四方面,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置于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
黄煌[2](2021)在《中缅边境国门中学汉语教学情况研究 ——以畹町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自1967年以后,在中缅关系缓和的大背景下,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6年中缅形成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中缅双方关系更加紧密。在此背景下,缅甸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在汉语学习方面,除了缅甸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缅甸学生专门来华学习汉语(如去华文学校,进入大学汉语课堂学习)的情况以外,还出现了缅甸学生在中缅边境国门中学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情况。缅甸学生在国门中学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时,其语文学习作为这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一种方式,为华文教育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国门中学缅籍学生汉语学习情况。研究通过对中缅边境国门中学(以德宏畹町中学为主)各方面的观察来了解学校现状,在学习方面从师资力量、教材情况,学生课程安排、学生汉语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动机来探究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在教学环境方面从学校环境、教室宿舍环境、上下学往返情况等方面探究其学习环境和学习难度,在资金和前途方面,从奖助学金的发放,家庭情况,学习汉语后的发展前途方向来观察学习汉语后可以给学生带来的帮助。研究通过问卷发放和访谈的形式,对中缅边境国门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除此以外对校园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来对国门中学(以畹町中学为主)以及国门中学中汉语教学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通过数据资料调查分析得出国门中学在学生读书随意性,资金,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出现读书随意性大、资金保障不足、社会认可度不够高等问题,在国门中学留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学校在学费及学杂费、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有所不足。研究在最后为国门中学华文教育的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便于促进国门中学华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赵凯[3](2021)在《基于SWOT理论下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武术作为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它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来源于文化,滋润于文化的民族气息。武术学校为顺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而出现,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精神为己任的教育组织机构。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自1992年创建至今,走过28年的风雨兼程。现在的滇南武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思想正确、办学手续完整、办学宗旨明确、办学规模稳定、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集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为一体化的武术教育学校,且始终在寻求新的突破,力争新的至高点,争创全国知名的优质武术学校。学校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管理。学校管理是由每一个领域的管理内容前后关联、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体系。基于学校管理体系的庞大、管理领域的广泛、管理内容的错综复杂、管理方式手段的多样性,各领域管理效果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本文立足于我国武术学校整体的发展现状,找出武术学校管理发展中的重点领域与难点内容——学生管理工作。为此,本文从滇南武术学校的基本情况入手,围绕学生管理这一重点领域内容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地走访对滇南武术学校分块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专家访谈,同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滇南武术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调查结果经汇总,进一步运用SWOT理论对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工作进行自身状况的优点与不足、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四方面的整体分析,最后进行内外环境交叉推演到SWOT矩阵中,全面分析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在不同环境形势下可采取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滇南武术学校以“以文睿智、以武余德、以艺怡情、先成人再成才”为办学宗旨,是一所办学理念清晰、办学规模稳定、办学手续完备的民办中等文武学校。2.滇南武术学校经过28年的风雨洗礼,在学生管理方面形成了趋于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学生管理的制度、学生管理的部门、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管理的人员、学生管理的方法手段)。3.本文对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容概括为食宿方面、学习方面、安全管理、德育方面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五个部分。4.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内部自身优势归纳为:(1)滇南武术学校以武术教育为特色、文化教育全覆盖的办学特色。(2)滇南武术学校采用学生寄宿制、全封闭的学生管理模式的优越性。(3)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各内容(食宿、学习、安全、德育与社会实践)管理的优势。5.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内部自身劣势归纳为:(1)滇南武术学校基础设施存在的不足之处。(2)滇南武术学校采用学生寄宿制、全封闭的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3)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各内容(食宿、学习、安全、德育与社会实践)管理的不足之处。6.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外部机遇归纳为:(1)政策法规因素——学生管理的政策引导作用与法律法规规范作用。(2)社会发展因素——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培养社会发展的武术人才。(3)经济扶持因素——国家财政学生教育经费稳定逐年提升。(4)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1)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学生管理系统。(2)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网络软件上武校学生管理的交流与互动。7.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外部挑战归纳为:(1)政策法规因素——学生管理的政策落实程度不足与法律法规规范不到位不全面。(2)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其他学校对滇南武术学校的冲击影响。(3)经济扶持不利因素——学生管理经费投入的覆盖率低、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大。(4)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利作用——网络多元化发展对武术学校学生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周媛媛[4](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认为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汪姗姗[5](2020)在《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8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东乡县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乡县是全国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说,提升东乡县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成效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成功。本研究以本人工作的东乡县S中学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法,从东乡县S中学七到九年级中抽取3个平行班的学生为样本,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60份,回收率为90%。同时,开展课堂观察并选取东乡县S中学的6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2名学校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本研究从对课程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六个方面,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研究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发现各个变量的得分在2.93至3.82之间,说明其课程实施水平不高。具体来说,学生们比较认可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和价值,农村学生比非农村学生更加喜爱和认可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得分最高且不同类别学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教师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八年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最少,七年级、九年级显着高于八年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方面,七年级更多样化且显着地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得分最低,说明教师并未使用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仍倾向于传统方式,同时发现,小学前开始学习汉语的学生更接受调查、板报、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教师的意识和水平较低。研究发现东乡县S中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对课程的认识尚不到位;教材内容对东乡族学生的适应性不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不足;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制约。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全社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多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设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库;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朱寅娟[6](2020)在《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地理素养培养研究 ——以教科版科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教育部开启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一线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有义务和责任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地理素养”究竟只是一种教育理想还是确已实现的教育理念?小学科学课堂能否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爱上地理?小学科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地理教学方法?带着这样的一些思考,笔者从2016年起,开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索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地理素养展开了一些研究。证实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不仅在理论上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以及激发个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而且在实践中也的确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在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验证的基础上,文章还从开展地理素养培养在教学中应用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辩证逻辑、合理采取本文教学方法推广普及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地理素养培养教学方法进入小学科学课堂的建议。本文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本章节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地理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列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并简单介绍了本课题所运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这部分分别从课程标准、地理素养、小学科学素养以及小学生心理特征四个方面论述本文的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为小学生地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这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和盘龙小学3、4、5、6四个年级,共200名在校小学生地理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另一份问卷针对盘龙区60名科学现任教师,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师实施地理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将问卷回收后的有效信息进行统计,利用spss23.0和w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整合后,绘制相关图表,直观的呈现出所得结论,便于分析比较,从而为后文提出小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为地理素养培养策略在课堂中的应用与成效。基于小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现状的研究,初步提出游戏教学法、地理实验教学法、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评价融入教学这四种培养策略,并提供相关实施案例,以及对每一种方法的适用内容和方法做了详细梳理。并通过笔者的课堂实践,证实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地理素养有积极作用,为文章所提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借鉴经验。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阐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找到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完善提出了展望。
陈珍珍[7](2020)在《云南省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结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研究STEM素养结构能够从内部联系和外部指标两方面完整地分析STEM素养的状况,从而促进学生STEM素养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STEM素养结构是由STEM认知、STEM理解、STEM知识和STEM技能组成,包括外部表现结构和内部联系结构。通过文献与STEM教育实践来看:现阶段针对教师STEM素养结构的实证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科学教师,原因是发展学生的STEM素养要求相应的教师即小学科学教师具备STEM素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1.研究STEM素养的理论,分析STEM素养的结构,得到STEM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两项结构指标。2.梳理STEM素养文献,编制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调查问卷,调查云南省小学科学教师的STEM素养状况,即外部表现结构和内部联系结构的STEM素养状况。3.在研究中使用SPSS对所有数据项进行信效度分析,用描述性分析研究STEM素养的外部表现结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TEM素养的内部联系结构。4.进行描述性分析提出STEM素养外部表现结构问题的相应对策,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提出内部联系结构不足的相应对策。采用的理论有STEM教育理论、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理论、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师STEM素养的关系理论。研究的结论:STEM外部表现结构在认知、理解、知识、技能四个方面均有不足,内部联系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有硬件、软件,和具体因素。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建议:从外部表现结构方面提出:实现要求,促进整体发展;多方助力,提升STEM素养。从内部联系结构方面提出:促进STEM认知与技能深度融合;以人文因素为核心加深STEM理解与技能联系。研究特色与创新点:将STEM素结构养分为STEM素养外部联系结构和内部联系结构,并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这种可以测量内部关系的统计模型来分析STEM素养的内部联系结构,验证其跨学科性。
段雪蓉[8](2019)在《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初期的职业认同度低不仅会导致部分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还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因此关注高校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现状、了解影响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不仅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专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影响因素、结构维度、初任辅导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将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界定为工作年限低于四年的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与赞许。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研究,并且结合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主导性与专门性的政策解读,为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这四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与人口学变量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研究发现,云南省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整体程度偏高,但却存在职业认知不正确、职业意志不够坚定、职业知识能力欠缺、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渠道有限等问题。云南省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受到社会、学校与个人的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其工作的支持度、学校的激励机制中的精神激励、家庭成员对其工作的支持度与初任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产生着正向的影响。针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从个体、学校与社会这三个维度出发以提高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就个体维度而言,在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之上,初任辅导员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并且构建出与辅导员职业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就学校维度而言,在严格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保障辅导员职业身份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完善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以保障初任辅导员职业能力,在给予初任辅导员工作上的系统支持的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晋升发展空间。就社会维度而言,在给予初任辅导员积极的亲情支持的同时应该给予初任辅导员职业环境上的支持,以提升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王雅婷[9](2019)在《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龙泉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朴素的艺术教育古而有之,贯穿于整个人类的教育文明史和审美史之中。这种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艺术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的是普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和修养。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中指出当前人民不断增强的精神需求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这为提高全民族特别是新一代青年对于人文化价值认同、全面素质修养以及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70%,农村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基数大,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水平一定程度影响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成效。中学阶段对应的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确定了此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美的观念确立和审美自主性增强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育将很大程度决定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乃至终身艺术教育的理念和取向,是美育的最佳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的发展中也逐渐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而美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急需在农村中学全面深入开展。我国农村中学的艺术教育相较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并具有显着的区域发展差异,云南地处边陲,少数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较为落后,农村艺术教育的状况具有普遍性,加上局部地区区位的特殊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使得加强农村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尤显突出。本文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为例,深入考察该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基于艺术教育的视角和云南省中学艺术教育的大环境,提出艺术教育对农村中学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了解当前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相应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本文主要从不断规范改进学校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堂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拓展丰富农村中学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积极开发挖掘本土资源来丰富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程并针对自然灾害灾后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作用四个方面具体提出对策和措施。在论文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利用灾后重建研究生支教的切身教学经历,充分运用文献索引法、调察研究法、分析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探讨和分析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农村艺术教育问题的思考,并能够一定程度为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不断推动农村艺术教育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
赵婷婷[10](2018)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教师职业能力是其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职业能力是胜任教师岗位的核心要素,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领域的能力,是其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其在其求职过程中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认为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对国内外小学教师职业能力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依据《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相关国家政策及文献资料,构建了应用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教育沟通合作能力;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七个方面。并从能力本位理论阐述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运用文本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通过对云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暨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以及学院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其成绩,发现存在问题,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调查发现:第一,成效方面。本专业树立了“能力本位”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的全面充足为学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二课堂相结合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搭建了平台;较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方面,职业能力训练系统性有待完善;职业能力培养基础方面,部分实践类课程偏向理论化;职业能力培养指导方面,校内课外活动指导有待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方面,校外实践成效尚有提升空间。第三,职业能力培养不足原因。主要是:课堂互动性有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教育教学条件滞后;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再次,介绍和分析了奥克兰大学、台北市立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域外三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经验。研究表明,三所高校均采用实践取向理念,并将其理念落实到课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如,奥克兰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将实习环节贯穿于三年课程中,以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组织活动能力。台北市立大学将教法课程学习与实习活动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同样,海南师范大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组织活动能力。此外,海南师范大学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最后,本研究针对云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对策。第一,细化职业能力实施方案,树立职业能力目标。学院应进一步细化职业能力实施方案,并通过显性与隐形的途径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能力目标。第二,模块化课程设置,能力培养与兴趣特长相结合。为了适应全科型教师的发展趋势,提倡模块化课程设置,强化多科教学能力。在课程实施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云南多民族的现状,应增设具有区域少数民族的特色课程。第三,第一二课堂无缝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围绕职业能力,建立能力训练中心并定时开展专业技能活动。第四,校内外有机衔接,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校外实践环节是学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应不断完善校外实践各个环节,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合理安排见习时间、完善实习制度、拓展校外实践形式。第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第六,建立多位协同培养机制。完善与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并落实“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不断更新教学条件。
二、云南省小学科学课教师现状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小学科学课教师现状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研究综述 |
1.1.3 国外研究综述 |
1.1.4 文献述评与选题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 |
1.3.1 民族地区 |
1.3.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
1.3.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
1.3.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
1.3.5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特殊性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
2.1 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
2.1.1 课程教学理念 |
2.1.2 课程教学内容 |
2.2 教师“教”方面的现状 |
2.2.1 教学积极性不高 |
2.2.2 教学服务于考试 |
2.2.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
2.3 学生“学”方面的现状 |
2.3.1 学生的知识掌握不足 |
2.3.2 学生课堂参与性不足 |
2.3.3 学生学习方式僵化 |
2.3.4 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
2.3.5 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
第3章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
3.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原因 |
3.1.1 课程的重视度不到位 |
3.1.2 教学条件缺乏保障 |
3.1.3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
3.2 教师方面的原因 |
3.2.1 角色定位模糊和职业倦怠 |
3.2.2 教学内容缺特色 |
3.2.3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
3.3 社会环境的原因 |
3.3.1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 |
3.3.2 民族地区的不良风气 |
3.3.3 网络信息技术负面影响 |
3.4 家庭方面的原因 |
3.4.1 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
3.4.2 父母不良行为影响 |
第4章 建构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合力 |
4.1 教育主管部门要优化课程管理制度 |
4.1.1 提高课程重视度 |
4.1.2 变革现行的考试制度 |
4.1.3 严格落实教师“减负”工作 |
4.1.4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
4.2 学校要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工作 |
4.2.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
4.2.2 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
4.2.3 完善课程课时分配 |
4.3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4.3.1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
4.3.2 纠正社会不良之风 |
4.3.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
4.4 家庭要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
4.4.1 增强教育意识 |
4.4.2 家长要以身作则 |
4.4.3 积极配合学校 |
第5章 新合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
5.1 准确定位职业角色和履行职责 |
5.1.1 准确定位职业角色 |
5.1.2 积极履行职业职责 |
5.2 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综合素养 |
5.2.1 转变应试教学理念 |
5.2.2 提高综合素养 |
5.3 发掘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
5.3.1 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
5.3.2 充分挖掘地区特色教学资源 |
5.3.3 增加民族思政教育内容 |
5.4 改进与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
5.4.1 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
5.4.2 丰富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中缅边境国门中学汉语教学情况研究 ——以畹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门学校的界定和起源 |
二、缅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跨境入学情况研究综述 |
三、国家政策的补贴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缅边境德宏国门中学概况 |
第一节 德宏概况 |
一、自然概况 |
二、人文概况 |
第二节 中缅边境国门中学概况及其汉语教学概况 |
一、德宏国门中学概况 |
二、畹町中学汉语教育概况 |
第二章 中缅边境国门中学针对缅籍学生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发放的实施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畹町中学办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样本结构 |
二、畹町中学教师情况 |
三、畹町中学学生构成情况 |
四、学生住行条件调查分析 |
五、畹町中学办学情况及办学情况调查 |
第三节 畹町中学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
一、学生汉语水平调查 |
二、汉语教材情况 |
三、汉语课程设置情况调查 |
四、就业及升学前景调查 |
第三章 国门中学汉语教学存在困难、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缅甸国内政策带来困难 |
一、缅甸国内对华态度的历史问题 |
二、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三、缅甸国内政策对国门中学教学带来的影响 |
第二节 缅籍学生来华学习随意性强 |
一、畹町中学学生流失问题 |
二、畹町中学学生流失情况分析 |
第三节 中缅边境国门中学汉语教学问题 |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
二、教学方法有待提升 |
第四节 社会对华文教育认可度不够 |
一、国家层面认可度问题 |
二、民间层面认可度问题 |
第五节 学生学习经费保障存在问题 |
一、国门中学经费保障基本情况 |
二、国门中学学费及补助情况与高校留学学费及补助对比 |
第四章 对国门中学办学及汉语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对国门中学办学的建议 |
一、小班化教学 |
二、加强对缅籍学生的帮扶 |
三、增加针对缅籍学生汉语学习活动安排 |
第二节 对国门中学汉语教学的建议 |
一、适当地删减改编教材或是编写新教材 |
二、加强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合作交流 |
三、根据学生要求,丰富教学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汉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3)基于SWOT理论下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武术学校是践行武术产业规划、落实体育强国的重要载体 |
1.1.2 武术学校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多元化价值 |
1.1.3 规范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促进武术学校整体发展 |
1.1.4 SWO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武术学校的发展对策研究 |
1.4.3 我国武术学校管理的研究 |
1.4.4 武术学校的发展现状研究 |
1.4.5 我国武术学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
1.4.6 SWOT分析应用于武术领域的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SWOT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基本概况 |
3.1.1 滇南武术学校概况 |
3.1.2 滇南武术学校发展简况 |
3.1.3 滇南武术学校发展现状 |
3.2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食宿管理 |
3.2.1 宿舍管理 |
3.2.2 饮食健康管理 |
3.3 滇南武术学校的学生学习管理 |
3.3.1 滇南武术学校的师资队伍 |
3.3.2 滇南武术学校的课程设置 |
3.3.3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学习现状 |
3.4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安全管理 |
3.4.1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安全整体现状 |
3.4.2 滇南武术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组织实施 |
3.4.3 学生的实际安全意识 |
3.5 滇南武术学校的学生德育管理 |
3.5.1 学校学生德育基本情况 |
3.5.2 学校学生课余活动开展情况 |
3.5.3 滇南武术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 |
3.6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 |
3.6.1 学生武术比赛的管理 |
3.6.2 学生毕业就业的管理 |
3.7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SWOT分析 |
3.7.1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优势分析 |
3.7.2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劣势分析 |
3.7.3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机遇分析 |
3.7.4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挑战分析 |
3.8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管理策略的SWOT矩阵分析 |
3.8.1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SO分析 |
3.8.2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WO分析 |
3.8.3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ST分析 |
3.8.4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WT分析 |
3.9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发展对策 |
3.9.1 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加强规范学生管理的意识形态 |
3.9.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责权分明 |
3.9.3 合理利用学生管理经费,逐步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3.9.4 有效整合周边资源,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
3.9.5 紧跟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多层次培养武术学校学生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完全学分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
二、成果评述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就业去向分布 |
三、就业地区分布 |
四、就业质量分析 |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三节 学生方面 |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Ⅰ |
附录 B 问卷Ⅱ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记录(1) |
附录 E 访谈记录(2) |
附录 F 访谈记录(3) |
附录 G 访谈记录(4) |
附录 H 访谈记录(5) |
附录 I 访谈记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二)课程标准解读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样本 |
(四)研究过程 |
(五)问卷设计 |
四、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 |
(一)对课程的认识 |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 |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
(五)教学评价 |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五、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对课程的认识尚不到位 |
(二)教材内容对东乡族学生的适应性不高 |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
(四)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 |
(五)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不足 |
(六)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制约 |
六、推进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对策 |
(一)提高全社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地位的认识 |
(二)多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
(三)建设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库 |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
(五)进一步提高东乡族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校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组长访谈提纲 |
(6)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地理素养培养研究 ——以教科版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新意 |
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地理素养 |
2.2 小学科学素养 |
2.3 课程标准 |
2.4 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教学启示 |
3.小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3.1 小学生地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
3.2 小学科学课教师现状调查 |
4.小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策略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成效 |
4.1 在小学科学课堂开展培养地理素养教学方法的思路与过程 |
4.2 不同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
5.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地理素养的教学实践反馈及推广建议 |
5.1 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地理素养的教学实践反馈 |
5.2 地理素养的培养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推广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7)云南省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结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为发展学生STEM素养,研究STEM素养结构至关重要 |
二、发展学生STEM素养要求相应教师具备STEM素养 |
三、小学科学教师应成为具备STEM素养的教师 |
四、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结构研究响应国家STEM政策要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一)STEM素养学科视角 |
(二)STEM素养整合视角 |
(三)STEM素养综合视角 |
(四)STEM素养发展视角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有关STEM素养结构的研究 |
(二)关于STEM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研究 |
(三)关于教师STEM素养培养的研究 |
(四)小学科学教育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总体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小学科学课程 |
二、“小学科学专任教师"与“小学科学兼任教师" |
三、“小学科学教师"与“STEM教师” |
四、“STEM教育”与“STEM素养” |
五、STEM素养结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STEM教育理论 |
(一)STEM教育 |
(二)STEAM教育 |
二、教师专业素养理论 |
三、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师STEM素养的关系理论 |
第三章 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的外部表现结构 |
第一节 预备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地区 |
(一)选取原因 |
(二)地区特色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结果 |
(二)分析 |
第二节 问卷编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设计 |
(一)建立理论框架 |
(二)问卷设计 |
(三)信度检验 |
(四)效度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
二、主体内容的结果与分析 |
(一)STEM认知 |
(二)STEM理解 |
(三)STEM知识 |
(四)STEM技能 |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的内部联系结构 |
第一节 问卷编制 |
一、研究依据 |
(一)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
(二)通过定量实锤STEM素养的跨学科性 |
二、研究假设 |
(一)教师STEM认知对STEM技能的影响 |
(二)教师STEM理解对STEM技能的影响 |
(三)教师STEM知识对STEM技能的影响 |
三、研究设计 |
(一)变量设计 |
(二)测量模型设计 |
(三)结构模型设计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一、STEM素内部联系结构的方程表示 |
二、STEM素养内部联系结构假设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三、STEM素养模型的路径系数 |
第五章 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外部表现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一)基本情况中出现的问题 |
(二)基本要求中出现的问题 |
二、内部联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一)STEM认知与STEM技能2 的联系 |
(二)STEM理解与STEM技能1 的联系 |
第二节 STEM素养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一、硬件因素 |
二、软件因素 |
三、具体因素 |
(一)外部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六章 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外部表现结构的发展策略 |
一、实现要求,促进云南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发展 |
(一)提高科学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
(二)注重学历补偿的继续教育 |
(三)加大新教师培养力度 |
二、多方助力,提升云南小学科学教师的STEM素养 |
(一)发展专业认证制度,支持互补式培训 |
(二)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科学教师的政策环境 |
(三)实现“职前培训-职前后衔接-职后发展”的科学教师培养模式.. |
(四)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力量,促进STEM发展 |
(五)以课标、理科融合、情境为契机发展师范生的STEM素养 |
(六)结合民族特色,开发STEM校本课程 |
第二节 内部联系结构的发展策略 |
一、促进科学教师STEM认知与STEM技能深度融合 |
(一)促进STEM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
(二)以科学探究为基础,注重STEM问题研究 |
(三)以合作交流为基础,促进深度融合 |
二、以人文因素为核心加深STEM理解与STEM技能的联系 |
(一)以兴趣为导向融合STEM理解与STEM技能 |
(二)以自信心为基础融合STEM理解与STEM技能 |
(三)引入艺术因素加深STEM理解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
(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关切 |
(三)云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空间较大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
(三)初任辅导员研究现状 |
(四)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创新点与重难点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校辅导员 |
二、初任辅导员 |
三、职业认同 |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政策解读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导性政策解读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门性政策解读 |
第二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 |
二、问卷编制 |
三、统计工具 |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统计情况分析 |
二、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
三、初任辅导员与非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 |
二、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一、职业声望 |
二、国家方针政策 |
三、家庭因素 |
第二节 学校因素 |
一、激励机制 |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 |
三、组织文化 |
第三节 个人因素 |
一、职业情感 |
二、职业兴趣 |
三、职业态度 |
第四节 其他因素 |
一、教师期望 |
二、兼职辅导员工作经历 |
三、价值观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一、精神激励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学生与家庭成员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正向影响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
三、职业情感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
四、职业兴趣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
五、职业态度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
六、控制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的比较 |
第四章 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策略 |
一、个体维度的自我提升是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前提 |
二、学校维度的有效保障是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 |
三、社会维度的支持体系是培养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基础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访谈提纲 |
附录 C: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访谈记录 |
附录 D:观察对象基本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龙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艺术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 |
二、艺术教育的作用 |
第二节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
二、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二章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概况 |
一、龙头山镇基本概况 |
二、龙头山镇基础教育概况 |
第二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艺术教育概况 |
一、龙泉中学艺术教育教师队伍概况 |
二、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概况 |
三、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被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 |
第三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艺术教育相关调查及分析 |
一、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调查问卷 |
二、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调查结果 |
三、龙泉中学艺术教育调查分析 |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落实不到位导致艺术教育长期缺位 |
一、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贯彻落实不到位 |
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
三、功利性教育导向导致艺术教育在农村中学长期缺乏自身价值和地位 |
第二节 艺术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致使教学主动性缺失 |
一、艺术教育的师资业务素质导致教学能力不足 |
二、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
三、教师教学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机械 |
四、艺术课教师自我价值的负面认知对教学主动性造成的影响 |
第三节 艺术类课程设置不能充分符合培养目标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
一、艺术类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
二、艺术类课程内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
第四节 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制约教学手段的更新 |
一、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与条件严重不足 |
二、教学理念和手段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
第五节 相关人群的认识态度偏差阻碍艺术教育主体意识的提升 |
一、学校教育理念缺失,导致艺术教育难以深入开展 |
二、学生家长态度偏差,造成艺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 |
三、学生主体认识不足,影响艺术教育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
第四章 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不断规范改进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堂内容与形式 |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农村中学艺术教育 |
二、在第二课堂中深化农村中学艺术教育 |
三、在艺术表演及创造中升华农村中学艺术教育 |
第二节 进一步拓展丰富农村中学课外艺术教育活动 |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挖掘课外艺术活动的独特育人作用 |
二、加强管理,健全体制,从制度上保障艺术活动的持续开展 |
三、挖掘资源,完善设施,最大程度发挥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
第三节 开发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农村中学艺术教育课程 |
一、云南省中学本土艺术资源的基本情况 |
二、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艺术资源的艺术教育意义 |
三、积极拓宽云南省中学本土艺术资源的利用的有效手段 |
第四节 鲁甸县龙头山镇灾后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作用 |
一、学校艺术教育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
二、艺术教育活动对灾区人文环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
三、农村中学艺术教育对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职业能力相关研究 |
二、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相关研究 |
三、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
四、应用型本科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应用型本科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本科 |
二、小学教育专业 |
三、职业能力 |
四、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
五、应用型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分析框架建构 |
一、职业教育范畴 |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三、小教职业能力结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云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调查 |
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分析 |
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成效 |
一、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课程设置的全面充足为学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
三、第一二课堂相结合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搭建了平台 |
四、较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
第三节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概况 |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之原因 |
第四章 国内外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奥克兰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情况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设置 |
三、教育实习 |
第二节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办学情况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设置 |
三、师资情况 |
第三节 海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情况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设置 |
三、实践课程 |
四、实践活动 |
第四节 域外小教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经验分析 |
一、培养导向方面:坚持能力发展的实践取向 |
二、实践训练方面:围绕能力科学开展校内活动 |
三、培养保障方面:较为完善的能力训练制度 |
第五章 云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
第一节 细化能力实施方案,树立职业能力目标 |
一、细化职业能力实施方案 |
二、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能力目标 |
第二节 模块化课程设置,能力培养与特长兴趣结合 |
一、模块化课程设置,强化多科教学能力 |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应用性 |
三、增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 |
第三节 第一二课堂无缝衔接,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
一、建立能力训练中心,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
二、丰富竞赛活动,增加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
第四节 校内外有机结合,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
一、合理安排见习时间,保障职业能力训练 |
二、完善校外实习守则,明确各项任务 |
三、拓展校外实践形式,增加教育教学实践量 |
第五节 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
第六节 建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机制 |
一、构建“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
二、完善与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
三、不断更新提升教学设备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云南省小学科学课教师现状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D]. 陈德琼.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中缅边境国门中学汉语教学情况研究 ——以畹町中学为例[D]. 黄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SWOT理论下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分析研究[D]. 赵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汪姗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地理素养培养研究 ——以教科版科学为例[D]. 朱寅娟. 西南大学, 2020(01)
- [7]云南省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结构实证研究[D]. 陈珍珍.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 段雪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云南省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龙泉中学为例[D]. 王雅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赵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